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曲王朝中兴的战争之歌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学术版 热度: 19823
徐畅

  

  关键词:《出车》 战斗精神 思乡之情 天子权威

  《小雅·出车》是《诗经》中的一首战争诗,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认为其是“征夫还也”,程俊英、蒋见元在《诗经注析》中也认为这是一位出征将士凯旋所作的诗。

  一、昂扬的战斗精神

  《诗经》中展现西周战争的诗篇有很多,如《小雅》中有《出车》《六月》《采芑》《采薇》等篇章,虽同为战争诗,对于战争的描写主题却各不相同,这其中包括慷慨雄浑的英雄战歌、无奈苍凉的征夫心曲,还有思妇哀怨的凄婉之声;叙述的主体有盼望丈夫归来的妻子、有自战场归来的战士、有亲征战场的将军,主体的不同致使诗篇的感情基调不同。《出车》是以士兵视角为切入点来叙述士兵随统帅出征及凯旋的诗歌,节奏紧密,感情饱满,而其中领兵将士的勇武豪迈精神格外引人注目。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将士们临危受命,等待命令。历史上,西周面临的入侵之敌主要是少数民族,从而造成王室常有外患,尽管春秋战国时期名义上都为西周的属国,但实际上都是各自独立平等的国家,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局面,诸侯国之间似敌是友,似友非敌。但对于外来的少数民族的抵抗态度还是一致的,所以在那个时代,少数民族的持续性入侵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两章的开头分别写“于彼牧矣”“于彼郊矣”,前军和后军静候在外,显示出在等候王命的将士之多。“郊在牧内,盖前军已至牧,而后军犹在郊也。”军令如山,收到天子命令立刻集结,也说明军队的强盛整肃,是一支军纪严明的队伍:“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周礼·春官·司常》曰:“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周禮》中对军队各部门的职责规划十分明确,其中司常的职责是掌管九种旗子的名称及其所画图像,九种旗分别是常、旂、旜、物、旗、旟、旐、旞、旌,凡是有军事活动、宴请、田猎、出葬等活动时,不同身份的人物所乘的车马要配备不同的旗,以作为区别身份的标志。“旐,龟蛇为旐”,郑玄注:“龟蛇象其扞难辟害也。” 贾公彦疏:“龟有甲能扞难,蛇无甲,见人避之,是避害也。”由此可知,周人将龟、蛇二物绘于旗上,是希望能消灭灾祸,躲避危难;旟,鸟隼为旟,而周人旗上鹰和隼的图案象征着军队的不凡气质和勇猛力量。古代战争中军队的车马、旌旗、兵器、军容、营镇、校阅等无不依照礼节进行,以小见大,军队中旗帜的划分细致严明,军队的管理可见一斑。前两章通过言他物而引出军队的气势,精良的装备和充足的战前准备已经暗示着这场战争的结局,虽未战,犹已胜。

  第三章短短几句包含了从周王发出命令,到战车出征,再到南仲将军率军千里将猃狁荡平。诗歌没有营造剑拔弩张的压迫感以及神秘的氛围感,整个过程顺势而下一气呵成,也没有写周军与敌军惨痛激烈的交战场面,没有刀枪剑戟,血流成河,“赫赫南仲,猃狁于襄”,勇猛驰骋的大将军一举扫荡了猃狁并筑防,总结了战争的结局。

  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在诗中清晰地一一展现,准备、出发、胜利、归来这一系列活动叙述饱满生动。在笔者看来,从战前准备到征战胜利,短短三章,作者以全部笔力描写我方军士的心理、行动和状态,气氛渲染达到顶点。而诗歌忽略了正面战场,是想通过渲染军威声势取代残酷场面,既体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战争倾向于用王权道义和军威声势来震慑对方,也体现出战士们昂扬的战斗精神,以及抵抗外族骚扰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

  二、战斗精神形成的原因

  一种社会现象的呈现往往受到其背后的历史条件和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诗经》的战争诗篇中体现出的战斗精神离不开西周的政治因素和周人的伦理道德因素。

  (一)政治因素

  宣王中兴虽是短暂的,但作用不可小觑,改变了厉王统治时期的些许弊端,扭转了王室颓势,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在周人世界及周边地区重振威望。周宣王是西周第十一代君主,他在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这些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了短暂的恢复,废除了厉王时期的一系列弊政,在历史上被称为“宣王中兴”。对于外部少数民族的骚扰,周宣王一方面加派兵马增强防守,不给外敌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积极多次派兵出征,亲点兵将,不惧怕少数民族,多数战争取得胜利,国家军事实力和信心日益增强。原本离散不信服的诸侯又纷纷来朝,周王室的威信与声望重新建立,重振王室权威。王朝的兴盛、强大成为军队的底气来源,将士的英勇神武成为胜利的有力保障,彼此交互便产生了良性的循环效果,而《出车》《六月》《采芑》《采薇》这些诗篇也正是周人这种自信的展现。

  (二)伦理道德因素

  早在西周初期,统治者通过总结夏商失败的经验教训得出,政权统治仍然需要依靠“天命”维护,但与此同时更加认识到人事在统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尚书·蔡仲之命》曰:“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意思是说上天随意不会亲近人,只会依靠德行来决定辅佐谁。这体现出西周时期统治者天命观的转换,从完全依靠天命和宗教迷信维护统治地位,到认识到用自身的力量进行干预,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体现出主观意识能动作用的觉醒。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以德配天”,上天作为王权的监督者,只有明德的君主才会被委以重任,才能得到上天的帮助进而实现长久统治。

  在这一思想背景下,少数民族的入侵和叛乱等都是有违道德的、非正义的行为,而周人抵御外侮和平定叛乱的战争是正义的,符合德行的,所以《小雅》中描写战争的诗篇大多篇幅重在渲染军威,而非残忍的杀戮场面。《出车》中反复提及“赫赫南仲,猃狁于襄”“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赫赫南仲,猃狁于夷”,彰显了主帅的人格魅力,再加之对军队和战旗的描写,强化了战争中心人物的形象,其实也是西周“以德配天”观念的表现。

  除却道德因素外,西周的战争观中还蕴含着“礼”的思想。周代的战争多数重视礼义道德,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争会使参与双方都遭受损伤,所以周人普遍追求通过其他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例如,观兵阅军也是一种征战的方式,在征讨敌人前会邀请其他国家或势力来观兵,以此震慑对方。《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记载,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桓公嚣张问道:“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再如军容,“君子冠胄带甲而立于军,一军之人不胜其勇”。交战双方一切依礼而为,倘若违背了礼的原则,即使是赢了战争也会失去民心。这一做法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果刻板地遵循礼而不知变通,严循死守单一的旧制度,无法适应新的战争环境,依旧会被时代的浪潮淘汰。东周著名的“泓水之战”就以宋国的失败证明“礼义之兵”不再适应历史舞台,宋襄公的做法被称为“蠢猪似的仁义”,为古今所耻笑。因此,周宣王在面对少数民族猃狁、蛮夷的侵略和骚扰此类非礼之事时,采取武力是必要而合理的打击手段。所以《诗经》中不止《小雅·出车》有此类情节,《小雅·六月》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如“薄伐猃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国”。

  发扬昂扬的战斗精神意义深远,王朝使命责任重大,完全单一地依靠天命、道德、礼仪、武力任何一样都非可靠之举,历朝历代的掌舵者们也一直都在时代浪潮里寻找着更完美的制胜法则。

  三、战斗精神与思乡情感的冲突

  厉王末年所残留的社会问题,致使社会动荡,外忧内患加剧。宣王即位后,内部人心惶惶,外敌虎视眈眈,想要解决这种问题就必须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所行动。在军事上加强防御,出征讨伐,王朝军事力量增强,加固王权。然而变革消耗了极大的资源和人力,普通百姓参与徭役,征夫在战争徭役中的孤独苦闷、无力哀鸣也是诗歌创作关注的重要方面。

  《出车》一诗共六章,前三章写出征之景,后三章写归家之景。“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我”离开的时候还是麦熟花开的季节,如今战争结束“我”回来时已是大雪纷飞,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人们自动地联想到战争的曠日持久与艰难之感。“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不是“我”不想回来,而是国家有危难,周王有命令。此句写作者内心的感慨与无奈,国家危难不能置身事外,统治者的命令也不敢不履行,责任与义务并存。“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长久的战争让行军之人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不可抑制,回来的途中想象着见到妻子的样貌,复杂的心绪难以言表。全诗既为凯旋之诗,最后一章又回到凯旋的主题,“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猃狁于夷”。以春日灿烂和谐的景色起兴,以美好的景色引出胜利的欣喜。南仲凯旋的喜悦溢于言表,思乡之情在胜利的喜悦中得到慰藉,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再是完全的苦闷埋怨与无力。

  个人情思掩盖于国家大义之下,保家卫国既是正义也是无奈之举。虽然将士们以英勇积极的态度对待战争,但战争持久而残酷,长久行役无法归家,使得将士们感到厌倦和无力,甚至产生厌恶战争、厌恶徭役的情绪,这一点在《诗经》的其他诗歌中也多有体现。而《诗经》中的战争诗以“通过战争表现非战争”的特点,文本中有意弱化战争残酷血腥的场面,也是从心灵深处厌战的另一种体现。

  四、战斗精神的本质要求

  学术界普遍认为《诗经》中的战争诗有《秦风·小戎》《秦风·无衣》《小雅·采薇》《小雅·出车》《小雅·六月》《小雅·采芑》《大雅·常武》《大雅·江汉》,共计八篇。将士们为国出征,以统治者的命令作为一切行动的原则和准绳,对内遵从王命,对外保家卫国驱除外患,二者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天子权威的绝对服从和维护。这一点在这八首战争诗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诗经》中的战争诗皆是在王权授意下进行的战争,其中七篇诗都有王权直接授命出征的诗句,仅有一篇《小戎》虽然没有诗句明确表示,但根据内容可得,丈夫也是为国而战。所以此类诗句频繁地出现在不同主题的诗篇中,体现的是将士们对天子的顺从和尊敬,不敢有任何的违抗和忤逆,本质上是对天子权威不容置疑的肯定和宣扬。

  统治者作为国家最高权力中心,能毫无阻碍地贯彻自己的意志。周天子拥有最高军事领导权,有些军事活动是天子亲征,有些是天子亲自命将出征,或者是诸侯国的军事将领,拥有高级将领任免权。《周礼·夏官·司马》曰诸侯国“军将皆命卿”,征战前的一些活动多由天子亲自主持,如大射礼:“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祭。

  自古以来战争与王权政治就是紧密相连的,无论何种性质的战争,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益。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王室本身即拥有强大的王室和军队,可以调遣诸侯的军队,即便在历史的进程中,周王对军队或者是诸侯的军队控制力不能同日而语,但这些实力雄厚的军队依旧有责任履行和保卫周王室的安危,所以周代封建社会维护的本身就是周王作为天子的绝对权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