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杨绛散文中的知识分子写作立场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学术版 热度: 18557
李天然

  关键词:知识分子 文化融合 边缘化 杨绛 散文

  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实,将《杨绛全集》中的散文集进行充分的融合整理,借此分析“隐身”立场在文本中的呈现和影响;二是从《杨绛全集》中的散文集探究其本身的“隐身”这一创作立场,探究其独到的作品风格与杨绛独有的文学视角;三是回归到《杨绛全集》中的散文部分,通过杨绛先生的个人书写与思考探究该作品的思想内核和人文情怀,体验作者当时悲凉之情的外射与物化对广大读者产生的“隐身”思考;四是以杨绛先生一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为研究点,分析文艺理论家对杨绛散文“隐身”立场的评价。

  一、杨绛散文中的隐身立场

  (一)智慧的隐身衣——边缘化的创作立场

  作为一名出色的学者型作家,杨绛边缘的创作姿态和丰厚的文学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對比。回顾杨绛艰苦繁重的文学创作历程,其边缘化的写作姿态无疑是对伤痕文学的平静化处理。从写作立场而言,杨绛的文学创作是自发性的,是较少功利性的,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艺术沉淀。

  以知识分子的写作姿态对“隐身”的内涵进行多维度解读,即三个推论:冷看、流亡、委婉的批判与含蓄的幽默,这同时也是杨绛语言中“万人如海一身藏”的中国式哲学,当不朽的文学巨著和隐身的文学创作不期而遇,这是对“文学回归本身”的指向性诠释。

  法国文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肯定了环境对文艺所造成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杨绛对其文学作品中“小市民形象”的合理建构,同时也侧面体现了淡化历史的时空创作观。

  杨绛隐身的文学创作不仅可以反映时代嬗变的政治风云,还可以记录作者真实的心灵世界。从其自身的文化视野来看,边缘化的文学创作背后是对唯英雄论的委婉批判与讽刺,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为杨绛“隐身的灵魂”和对唯英雄论的批判提供了双重论据。

  这种隐身的创作姿态是“冷看”,标志着其作品意义指向性的迥然不同。这里的“冷看”并不是居高临下或默不作声的,与鲁迅笔下的旁观者形象截然不同,杨绛的“冷看”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脱,即对心灵敏感具有“本我、自我、超我”的情绪化体验。

  哀而不伤、怒而不怨,愧怍中夹杂着一点私心,这是杨绛文学作品中所独有的雍容感。作为一名多重角色的学者型知识分子,杨绛总是游离于文学创作和时代的主流之外,这也与其自身的流亡生活形成了自身的心灵敏感。杨绛的旁观姿态也使得“我”在作品中的旁观体验感浓厚,知识分子眼中的小市民是带有功利性和竞争性的,这也使得杨绛的作品中自带一些“讽刺的幽默感”,即在怜悯的关怀和批判的幽默中追求讽刺与诙谐的统一。

  将杨绛的文学生涯进行横纵分析,从桃李年华的文坛初创到九十高龄的再绽光芒,这一生涯跨度的时空历史无疑是对个人记忆书写者与社会历史回忆者的双重感悟。而对散文、小说、文论、翻译等多方面的体裁理解,则从侧面体现了杨绛厚重的文学功底和边缘化的创作姿态。

  (二)“隐身”风格的产生原因

  以流亡者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所进行的文学创作,是杨绛自身文化基因交融碰撞、互相辉映的最终结果。作为流亡者,她的语言孤独而犀利,既游离于时代的浪潮又紧扣历史的记忆;作为知识分子,她既批判“别人”的同时又谴责“自己”的私心,这也使得其游离于时代的孤独感被悄然隐退,直至无声。

  作为一名智慧的知识女性,杨绛对自身文化姿态的建构中蕴含着地域性文学的“和而不同”和“悬置不信”,包含着江南士风的耳濡目染与学院精神的言传身教,以及传统女性的兰质蕙心和西方人文的独立自主。这使得杨绛能从多种文学视角中形成一种多元的创作体系和文化体验,更能在隐身的创作姿态中“冷看”,形成独特的文学世界。

  首先,受父亲杨荫杭和母亲唐须嫈的影响,幼时的杨绛自发萌生了自身的理想追求,其父亲的形象与杨绛所翻译的《堂吉诃德》里的“疯骑士”形象不谋而合;而母亲唐须嫈的“不争”姿态则为杨绛知识分子的创作理论提供了自我与他者的留存。其次,学院精神的言传身教为杨绛提供了厚重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艺术功底,而她本身对学术的无限探讨使她逐渐形成了执着坚定的文化性格。20 世纪30 年代就读清华时的国学老师大多是“京派”的文化大师。坚持学术无政治,文学应该服务于自身,这也使得杨绛的散文呈现出一种边缘化的写作特征。再次,作为一名传统的智慧女性,其身上所独有的知性美为“不争”提供了睿智超脱的人生态度。无论是母亲唐须嫈所具有的贤惠文静,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都造就了杨绛文学的婉而多怨。而这种流亡形象的书写也使得淡化历史的个人记忆得到充分的留存。

  最后,西方精神世界的独立自主是杨绛多重角色与多种体裁的充分展示和独特表现。从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水乳交融,再到学院精神的言传身教和江南士风的耳濡目染,杨绛以惊人的创作实绩和低调的人生态度构成了一种“中间状态”的时空体书写,形成了一种真实与梦境的空间组合体。

  二、“隐身”立场在文本中的呈现

  (一)《干校六记》和《杂忆与杂写》

  和杨绛的戏剧作品不同,其散文作品《干校六记》抛弃了所谓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视角,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主,以补叙进行遗憾化处理,使得文学作品中的“我”具有一种独特的个人反思,这与当时的伤痕文学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感,使得作品中的“我”实现了情感上的更高观照。

  “年逾七旬的老人了,还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我看着心中不忍,抽身先退;一路回去,发现许多人缺乏欢送的热情,也纷纷回去上班。

  大家脸上都漠无表情。”a作者将不幸的年华进行了自身的平静化处理,使得其文学语言中蕴藏着悲情的钝感力。从似乎没有悲悯的体验,再到愧怍情感的观照与反思,作者以外围于空间和时间的视角作为其克制而冷静的笔触。

  这与传统文学中盛大的离别场面与生死场面不同,杨绛以边缘化的创作态度和“隐身”的创作笔调使得作者的参与感降到了极低的阈值,这种以微知著、不露锋芒的文字则让人更感悲其苦,流露悯意。

  知识分子的自由精神使得杨绛的散文更注重读者的阅读感受,她从不随波逐流,保持着“大隐隐于市”的创作独立与情感体验。而《杂忆与杂写》则从侧面体现了其以文养身的情绪抒发,而无功利性的客观娱乐体验和文字的平静化艺术处理也使得杨绛的文学创作在伤痕与反思的浪潮中独树一帜,特色鲜明。

  甘于边缘的自由创作使得杨绛处于一种流亡的“中间状态”,而悲悯宽厚的文学语言则使得她生命中的痛苦黯然消隐,只留平静。作者一边以个人记忆书写历史,一边则以写实的虚化作为其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色。

  (二)《我们仨》

  巴赫金认为,时空体在文学中有着重大的体裁意义。“不同观念的人们通过不同的时间、空间组合体来理解并诉说外部现实。”b《我们仨》以时间中的非历史性淡化和消解了读者对于死亡的疏离感。而对于散文中的“我”,则是超而不脱的知识分子对于世事的情感化体验。

  《我们仨》中的梦境使得淡化时空的历史观蕴含着一种情感朦胧,而这种外围视角与西方传统理论中的“移情说”和而不同。巴赫金认为移情更多的是价值方面的审视,即运用他的位置去构建他的框架,这使得文学作品中的“我”既能陶醉其中也能超凡脱俗,形成其独有的“冷看”思维。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c杨绛运用虚实相生的笔法使得个人书写的悲痛感得到了平淡化处理,让人陷入了一种旁观的思绪。当主观的悲伤与客观的超脱在同一主体中得到交融,自然而然会形成一种流于“中间状态”的冷看。

  悲伤中蕴含着虚妄,温情中隐藏着淡然。杨绛在《我们仨》的创作中,以自我的更高观照使得历史事件变得客观,体现了散文作品中所独有的历史叙事性。而这种淡化时空的历史观也使得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得杨绛的文学作品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后依然可以熠熠生辉。

  三、 对“隐身”立场的评价

  (一)游离于主流话语方式之外

  “隐身”立场中自带客观的形式使得杨绛的散文被自觉排斥于20世纪60年代所形成的“革命现实主义”的洪流之外,而这种无功利性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又使得杨绛散文中的批判与幽默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看似与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矛盾也转化为杨绛自娱自樂的文化消遣,达到了让文学回归本身的意义。

  作为一个翻译家、学者、作家,杨绛在早期创作中更多以自身审美情趣为导向。她横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知识分子的写作状态并没有改变,反倒是在“纯文学”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而这种多样化的创作方式和语言也使得杨绛在创作散文时笔耕不辍、游刃有余。这种崇尚自由的创作方式使得杨绛不再紧跟时事,而是通过时间和历史让文学成为其独特的娱乐方式。

  这种留存散文的历史叙事性,不置一评,以个人记忆客观地还原历史,于平静中揭露无声,从侧面反映出杨绛本人对于文学“冷看”的态度。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其独特的创作立场从客观上使得杨绛与主流的话语方式难以融入,同时又体现了一种“超而不脱”的人生态度。

  (二)冷看与隐身

  这种“隐身”和“冷看”思维使得杨绛散文具有一种平静的语言流向和转折艺术,无论是“陆沉”或是“书遁”,都是为了知识分子独立于自身的人文自由。杨绛的文学创作尽可能地保持着流浪的“中间态度”,独立于主流文学之外,形成了一种严肃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以文隐身,以文养身,以文娱身,在少功利性的文学中追忆乐观向上的文学姿态,以冷静的笔触反思自己的私心,而这种边缘化的创作态度使得其独立于重功利性的文学天地之外,回归到“文学应该关注本身”的文化意义,使得独立自主的学院精神得到充分留存,创造了一片文化学术氛围较浓厚的本真天地。

  “冷看”作为杨绛文学创作的最核心的文学特色之一,依据其“隐身”的文学姿态自然形成了文化疏离的话语流向。避免自己投入主观的体验情绪,以委婉的讽刺和低调的诙谐作为“纯文学”的语言回流,这是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最好的“中间状态”。

  四、结语

  本文以知识分子的创作立场为笔,将冷看、旁观、委婉的批判与含蓄的幽默作为对“隐身”立场的最好诠释,杨绛与同时期的其他作家相比,永远有其独立的闪光点。她作为一名秉持自由主义创作观的知识分子,其“隐身”的创作姿态使得她在时代文学外独有自己的学术天地。从桃李年华的文坛初创到九十高龄的重放光华,杨绛以平静化的文字处理与客观的精神姿态独放光芒。她以谦卑为姿态,用冷静作笔锋,实现了“我”的更高观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