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变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学术版 热度: 18584
摘要:哪吒作为一个故事人物,至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形象之一。其外在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态度和文化习俗。本文从小说《封神演义》出发,以动画《哪吒闹海》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分析其中的哪吒形象演变,解读其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神性、人性和魔性,并探究在创作主题表达和作品本身呈现上体现出的“差异”效果,即《封神演义》中对哪吒神性的强调和形象本身魔性的呈现、《哪吒闹海》中对哪吒人性的强调和形象本身神性的呈现、《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哪吒魔性的强调和形象本身人性的呈现。

  关键词:哪吒神性人性魔性

  就当今普遍流传的哪吒故事来看,其基本情节来源于古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第十二回至十四回,这三回奠定的基本架构是:哪吒出世→哪吒与龙宫的恩怨→哪吒重生,具体细节到后世每一部动画中则多有差异。比如《哪吒闹海》集中表现哪吒与龙宫的矛盾恩怨以及哪吒重生后大闹龙宫的情节,《哪吒之魔童降世》则集中表现哪吒身为魔丸却逆天改命的故事。这里主要分析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对哪吒形象中的神性、人性和魔性的侧重表现,以期观察哪吒形象在不同时代的演變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

  一、哪吒形象溯源:神性中流露出魔性

  本文对哪吒形象的溯源主要是从“哪吒故事”这一角度出发的,所以只归结到明代许仲琳的长篇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该书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交代了哪吒的出生及哪吒故事的主要人物。殷夫人生出一团肉球,被侍从以为是妖怪,李靖一剑劈开,才跳将出一个“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镯,肚腹上围着一块红绫,金光射目”的小孩儿来,“这位神圣下世,出在陈塘关,乃姜子牙先行宫是也,灵珠子化身”。小说至此确定了哪吒为灵珠转世,也表明了哪吒日后的神仙身份。次日,太乙真人来到李府,收哪吒为徒,则为哪吒日后的成神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权力支持。

  从哪吒的行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仰仗自身灵珠转世和太乙之徒的身份而肆意妄为的骄纵。首先是用混天绫洗澡导致东海水晶宫晃动不已,继而打死夜叉和三太子敖丙,再打龙王敖光并拔其龙鳞;其次是用乾坤弓和震天箭射死了石矶娘娘的门人碧云童子,继而打伤彩云童子,再惹石矶娘娘;最后是用火尖枪和风火轮等向李靖报“鞭毁金身”之仇,穷追不舍,非杀不可。虽然小说特意借太乙之口表明哪吒出生的时辰犯了“一千七百杀戒”,为其日后所做的种种杀戮种下了“天数”的根据,但由哪吒的行事和秉性,不难看出其仰仗自身身份随意妄为、狂妄傲慢的特点。在面对自己造成的他人痛苦时,他也往往是先承认实情,然后便心安理得地认为这是天数,对他人之反击予以更强烈的反抗。在这一点上,小说无疑弱化了哪吒身上的三岁孩童之性,而努力借武器和太乙真人来突出和渲染哪吒的力量,以表现其身上的天命神性。

  李靖夫妇对哪吒的态度带有封建社会家长制的特点,不仅没有表现出多少父母之情,反而对哪吒的顽劣感到十分懊恼,因为哪吒的顽劣天性闯下的祸事危及了自身和家庭的安全。每次哪吒闯下祸事之时,李靖都会尽量撇清干系,叫哪吒自行与“受害者”说去;殷夫人虽有护犊之心,却仍有惧怕哪吒的复杂情感在内,且常常因为李靖的威严而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样的家庭情况下,哪吒对父母就只有“肉身之恩”而无“亲情之实”,所以,当哪吒于陈塘关“剔骨剜肉,还于父母”之后,自认为其已断了血缘之根。在太乙真人的帮助下获得重生的哪吒,对李靖打碎自己金身、烧毁自己行宫的做法无法容忍,决意非报仇不可,这复仇又因为二者的父子关系而带上了强烈的伦理批判色彩。但最后,在燃灯道人的阻拦下,哪吒不得不向拥有了玲珑塔的李靖妥协臣服,则体现了在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家庭伦理的反叛终究还是以失败告终的。并且,如果将哪吒对李靖的反叛看作对父权专制的反叛,那么在面对金吒、木吒的兄权和太乙真人的师权之时,失去了正当反叛理由的哪吒也能选择回避或臣服。

  从《封神演义》里的哪吒故事可以看出,“哪吒是被镶嵌在神仙故事体系中的角色,他的行为和身份自我认同都体现着神的特征”,但文字描绘和故事情节则仍然流露出哪吒的魔性特征,这集中表现为——杀戮。其一,杀敌人。对于触犯了自己的人随意杀之,且对为自己所杀者表现出理所当然的态度。其二,杀自己。“我今日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不累双亲”,“便右手提剑,先去一臂膊,后自剖其腹,剜肠剔骨,散了七魄三魂,一命归泉”。在传统的“神—人—妖”故事模式中,只有妖魔鬼怪等所谓的“非人的反派形象”才会视生命如草芥,表现出对杀戮的崇拜。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此处的哪吒形象还是在展现其神性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了魔性的特征。

  二、《哪吒闹海》:人性中突显神性

  与《封神演义》中着力渲染哪吒形象的神性不同,???? 1979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上映的动画影片《哪吒闹海》,将侧重点放在了对哪吒形象的人性刻画上,其人性主要是通过哪吒孩童般的天真和对无辜者的“不忍人之心”体现出来的。

  动画影片通过造型设计、戏曲舞台动作等方法来打造哪吒的孩童形象。尽管动画中仍表现了哪吒出生之前李靖的犹疑,但从侍儿那句“夫人生下一个妖精来了”到“不知是个什么”的转变,已经大大降低了对哪吒身份的主观预判。李靖来到内室,看到的是一团莲花花苞的外形,一剑劈去,花瓣层层脱落,显现出一个赤身裸体的孩童——这一幕较之《封神演义》里的“肉团”“红光”等,多了几分唯美,少了几分血腥。随后,哪吒扯下一片莲花花瓣做红肚兜,然后跳下花蕊,试探着点了点李靖的剑,又跳将开去……不管是李靖还是侍从们,都对这个刚出生就活蹦乱跳的“不成形小人”感到喜爱非常。之后一直到重生之前,哪吒一身白衣、蓝裤、红腰带、黑布鞋服饰,线条简约淡雅,体现出道家仙童的风格。重生之后的哪吒,以莲藕为身、以荷花荷叶为衣,手脚均戴黄金镯子,脚踩风火轮,加上一条红色的飘带,褪去了年少时的稚气与莽撞,显得既坚定又成熟。贯穿始终的单边耳环设计则凸显了哪吒性格底子里倔强的一面,但又不至于喧宾夺主,反而呈现出哪吒形象刚柔并济的特点。另外,哪吒与小鹿、孩童们亲密友好的相处模式也展现出他的正直善良。

  对于父亲、侍从和孩童等无辜者,哪吒表现出了“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就是讲人都有恻隐之心,会在他人受到危难的时候表现出同情。动画版的李靖在面对哪吒犯错时并没有一味地逃避和推卸责任,而是站在哪吒这边与龙王周旋,企图弱化矛盾冲突。比如,在龙王首次找到李府来算账时,李靖首先否认、为哪吒开脱:“他才几岁,还小呢,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来的。”在龙王拿剑追砍哪吒时,李靖追着龙王叫“慢动手”;即使是在四海龙王水淹陈塘关、以哪吒之命相逼时,他也没有真的伤害哪吒,只是无奈喊道:“天命难违啊!”可以看出动画在有意弱化李靖的能力,其形象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父权威严的代表,而只是畏惧强权、左右为难的普通人。相反,动画更强调哪吒的能力,在面对龙王告上天庭的威胁时,他找到师父,表示“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连累爹爹”;在面对百姓受到洪水威胁、侍从和爹爹无计可施时,他向龙王喊道“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连累别人”,并毅然决绝地以剑自刎;在重生之后,他手持火尖枪、脚踩风火轮,批海而入,直捣龙宫,与虾兵蟹将、四海龙王斗智斗勇,终于报了仇。但即使是在与龙王的斗争中,动画也“体现出他少不经事,涉世未深的特点,看待事情黑白分明,但处理事情稚气未脱”。比如,在制服龙王后,他相信龙王会依他所言不再告状、不再闹事、不再要童男童女;在四海龙王的威胁下,他认为自己以命抵债之后,龙王会放过爹爹和陈塘关的百姓。

  除了通过孩童的天真和“不忍人之心”来集中表现哪吒的人性之外,动画还从另一个角度突显出了哪吒的神性。首先,作为正义力量的代表,他勇于与恶势力做斗争,承担起了保护家人和百姓的责任,是人民的英雄。在哪吒为救小妹打败夜叉、敖丙继而大闹东海打败四海龙王之后,他都是被孩童、百姓们作为英雄迎接回去的。其次,哪吒还骨肉于父母的画面,颇有英雄牺牲的韵味。动画化用了古人在英勇就义时以剑自刎的行为,通过音乐的渲染、眼神和动作的坚定果决来突显哪吒忠义的英雄品格。最后,哪吒的重生暗含有舍弃肉身束缚、脱胎成神的意味。“‘重生’的场面中,浅黄绿色的花瓣形光环向外一层层扩散,象征新生与希望”,金边勾勒的人物轮廓,则突显了其神性的光环。如此,哪吒终于完成了肉身与精神的双重成长和蜕变,拥有了消灭邪恶势力的绝对力量。

  三、《哪吒之魔童降世》:魔性中张扬人性

  诞生于21世纪的动漫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对“哪吒故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和创造,不仅对哪吒灵珠子转世的身份进行了重新设定,还通过混元珠塑造了双主人公形象——哪吒和敖丙。影片以哪吒和敖丙二者形象的异质同构来表达世人对所谓“异类”的刻板印象和深刻偏见,二人在既定宿命中与天命抵抗,诠释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

  动漫将哪吒的身份设定为魔丸转世,借助魔丸本身所蕴藏的破坏性来突显其魔性,以造成其他人对哪吒的恐慌和害怕。此处的魔性与《封神演义》中哪吒的魔性在功能上是有所差异的,后者是在表现其神性时不自觉流露出来的,前者则是体现在故事主题上:既用来强化哪吒身为魔丸既定的宿命感,又从反面突出哪吒最后逆天改命的反叛性。哪吒一出生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破坏力,不仅全身带火,还不受控制地用火毁物伤人,这在普通百姓眼里就是一个彻底的妖魔。加上他由于世人偏见而形成的叛逆个性和浮躁心态,很容易在无意间伤害到身边的人。比如,在虚拟练武时,为了打败白骨精而伤害到大量无辜的百姓;不分青红皂白追打夜叉、损坏民房屋舍;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将小妹塞回夜叉手里而与敖丙打斗;只要一听到别人说自己是妖怪,就会恼羞成怒动手打人……敖丙的身份设定与哪吒是相反相成的。“哪吒虽出生正派家庭,但为魔童转世,村民对其非常恐惧,认为其是恶魔,对其充满了偏见;而敖丙虽生性善良,但因生而为妖,世俗对其充满成见。”敖丙身为妖族的后裔,因申公豹盗来灵珠而有了成神的可能,龙族带给他的任务和使命使他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只能承担起父王和师傅的嘱托,接受自己注定的命运。尽管他没有伤害过人,但世人对他妖族的身份仍有很深的偏见,见到他的龙角就嚷嚷着“妖就是妖”,要将龙族赶尽杀绝……一直到哪吒对他说出“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才激起了他反抗的一面,最终与哪吒一起共同抵抗天劫、反抗命运。

  动漫在描绘和刻画哪吒魔性的同时,也从一些侧面表现出了其人性。第一,李靖夫妇和太乙真人对哪吒的负责与关爱,使得哪吒始终在心底保留着对亲人的爱。殷夫人为了给哪吒积德行善,日夜斩妖除魔;李靖为了使哪吒摆脱天劫咒,宁愿用“换命符”以命换命代替哪吒承受天劫;太乙为了让哪吒能够修身养性,将其留在山河社稷图里习武练功……这些来自家庭和师长的关心与爱护都使哪吒在忍受世人偏见的同时,仍能感受到真正的爱意,从而不失其本心。第二,孩子爱玩的天性和一颗极力想要得到世人认可的心。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哪吒其实有着一颗正常孩子贪玩的心,也渴望和同龄人一起玩游戏、踢毽子,也会因为要办生辰宴而刻意打扮装酷,但因为世人的偏见和渲染,所有大人、小孩不仅对哪吒敬而远之,还始终将他看成一个妖怪。直到敖丙出现,第一次有除了亲人、师长以外的人对他表达了认可和感谢,并和他交朋友,他才像个真正的孩子那样表现出了开心和感动。第三,勇敢保护身边的亲人和百姓,對朋友选择原谅和拯救。在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和父母、师父的良苦用心之后,哪吒返回,与敖丙、申公豹战斗,不仅阻止了陈塘关人被活埋,还用“我一个魔丸都比你活得像个人样”这句话点醒了敖丙,让本身身为妖族却拥有灵珠转世身份的敖丙坚定了自己的内心:所谓妖、魔,不过是外界赋予自己的评价,而到底是作为一个妖、人,还是神活下去,在于自己的选择。最终两人共同迎接天劫咒,既是对“天命难违”的反抗和对世俗固见的反叛,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承担,在英勇中彰显人性。

  总之,《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形象,在魔性的渲染下不仅不显得残忍恐怖,反而因为其人性的张扬而显得更加真实,其性格和行事兼有孩童的顽劣与可爱,其经历和情绪又能引起观众的感同身受。影片突破了传统儒家的伦理与道德观念,刻画了李靖夫妇对孩子的温情和太乙对哪吒亦师亦友的师生情,又“进一步突出哪吒的反叛精神和‘不认命’的思想内核”,张扬了其作为人的主体性,在对哪吒故事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转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四、结语

  哪吒形象在不同文本中“神性—人性—魔性”的突出表现和“魔性—神性—人性”的本质呈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诉求。《封神演义》借助其本身是灵珠子的力量对权威进行反叛,带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因其杀戮过多而显得残忍,兼有神性和魔性双重特点;《哪吒闹海》借助其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来与恶势力进行抗争,表现出英雄气概,又因孩童的天真、对他人的不忍而显出人性,兼有神性和人性双重特点;《哪吒之魔童降世》借助其魔丸转世、世人偏见、孩童顽劣来将他妖魔化,又借用亲情和友情的力量来使他勇敢与命运抗争,发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兼有魔性和人性的双重特点。

  虽然如此,但在具体的故事中,哪吒的神性、人性和魔性也不完全界限分明,只能说,从总体的反叛型到英雄型再到成长型主人公,“动画片中的哪吒经历了由模仿到自创,由儿童向成人,传达的精神也从英雄式的牺牲转向了人性化抉择”,其神性在不断弱化,人性在不断加强。这或许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主体性不断被张扬的结果,从这个层面来看,不同时代对“哪吒故事”的拆解与重构,体现的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诉求。比如,古代的哪吒故事侧重讲述神与人之间的冲突以强调不同阶层之间的对抗,20世纪的哪吒故事侧重渲染对峙打斗场面以满足人们观看正义战胜邪恶的快感,当下的哪吒故事则侧重挖掘人物的深层心理以调动观众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共鸣。

  参考文献:

  [1] 许仲琳.封神演义[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2] 王蓓蓓.从天命到己命:哪吒故事演变的思想路径[J].戏剧之家,2021(5).

  [3] 孟子.孟子译注[M].杨伯峻,杨逢彬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09.

  [4] 金琪.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哪吒”的动画改编研究[D].湖北民族大学,2020.

  [5] 刘金元.《哪吒闹海》的国画因素分析[J].大众文艺,2021(2).

  [6] 宋凯.叙事重构:近年我国传统IP动画电影探究[J].当代电影,2021(1).

  [7] 刘林茹.神话与现实:中国动画电影的现代性改编——《哪吒闹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維比较[J].电影评介,2020(11).

  [8] 宁月琴.中国动画中的哪吒形象设计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

  作??? 者:张瓯雯,苏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赵斌E-mail:mzxszb@126.com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