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身份认同问题是困扰华裔群体已久的共同问题。以自己的经历为背景,杨谨伦的自传漫画《美生华裔》通过创造一个美版孙悟空的形象引出了华裔群体的身份认同困境。故事中的孙悟空经历了身份危机,又在自有者和王来朝的帮助下进行了连续性的身份协商,并与儿子为臣共同帮助美籍华裔少年王瑾接受和认同中国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孙悟空也成功建构了一种平衡身份。本文通过分析孙悟空的身份建构过程,得出以杨谨伦为代表的华裔群体只有同时接受中美两种文化,在文化交融处找到自己的空间,成为文化杂合体,才能解除身份危机,建构积极的自我身份,实现跨文化身份认同。
关键词:《美生华裔》 孙悟空 华裔群体 跨文化身份认同
一、引言
21世纪初,美国的图像叙事蓬勃发展,其地位从边缘进入中心。它将图像与文字结合,不仅打破了传统文字叙事的单一模式,而且功能也从记录转向引导读者关注作者表达的深层思想等方面。另外,与传统叙事相比,其叙事主题也更加多元,除虚构类型的文学外,还增加了如纪实报道、传记、自传、家庭故事等非虚构类型的文学。具有自传特征的漫画《美生华裔》是美国著名亚裔漫画家杨谨伦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于2006年出版,好评如潮,在当年就被评为《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的最佳漫画和《旧金山记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年度最佳图书。此后,杨谨伦凭借此漫画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并获得美国普林兹文学奖等20个奖项。他从小学习画画,认为漫画是最具个性的媒介。漫画创造者不仅能控制文字,还能控制每一个视觉内容。长大后,结合自幼听的孙悟空的故事和在美国出生成长的经历,他萌生了将文字和画面结合在一起的想法,以此来讲述美籍华人在白人社会中受到的歧视、遭遇的困境以及对于自我身份的不断追寻过程。a于是,在漫画《美生华裔》中,他将中国版孙悟空放置在美国文化背景下,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美版孙悟空形象。面对众神的质疑和嘲笑,美版孙悟空开始否定自己,产生了身份危機。经过层层艰辛和挫折,它一步步追寻自己的身份定位,最终实现了身份认同。除孙悟空外,漫画中还有一位主要人物,即美生华裔男孩王瑾。他在漫画中遭遇的种族歧视和身份困境,杨谨伦在现实生活中也曾遇到过,杨谨伦是借王瑾来隐喻自己。霍米巴巴认为,少数华裔群体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体,在建构自我身份时,不可避免地会迷失自我定位,从而否定一种文化。他们只有进行自我协商,找到一个文化融合的空间,即“第三空间”,成为“第三空间”内的“杂合体”,才能实现自己的跨文化身份认同。b孙悟空是这样,王瑾和杨谨伦也是这样。因此,本文将以霍米巴巴的理论为基础,分析美版孙悟空跨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借此来告诉美国华裔只有先认同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才能被美国主流社会所认同,从而实现跨文化身份认同。
二、身份认同危机及其表征
众所周知,中国名著《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的,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能腾云驾雾,熟练七十二变,是中国人心中机智和勇敢的化身。后来,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斩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得正果,被封为斗战圣佛。c这是杨谨伦从妈妈那里听到的关于孙悟空的故事。然而在《美生华裔》这部作品中,他却创造性地刻画出一个与中国传统神话中截然不同的美版孙悟空形象。
中国传统神话中,孙悟空在花果山自立为王,天庭对此不满,欲将其招安,并封其为“弼马温”。在得知“弼马温”只是芝麻小官后,它一气之下返回花果山,并打退了天庭派来的众神。此后,玉皇大帝采纳太白金星提出的建议,诏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官至极品,并在蟠桃园建了一座齐天大圣府,让孙悟空督理蟠桃园。然而蟠桃盛会上,它却被拒在宴会门外。一怒之下,它大吃仙桃,狂喝御酒,吃光仙丹,收罗了所有酒菜瓜果,回花果山与众猴摆开了神仙酒会,开始上演大闹天宫的戏码,并喊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要玉皇大帝让位于自己。d它完全不忌讳自己的猴子身份,甚至试图让天庭众神顺应它的法则,由它摆布。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孙悟空我行我素,不服天庭管教,具有极强的反抗精神。
相反,漫画中的孙悟空在参加蟠桃盛会被拒后,开始意识到自己与神仙的差别。回到花果山后,它又闻到自己身上的猴毛味,这引起了它对自我身份的困惑,并产生了做出改变的想法。它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穿上人类的鞋子,这一细节在原著中也有所体现:在拜师学艺途中,孙悟空因好奇,学人将衣服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学人礼,学人话,学人穿鞋”,受到人们嘲笑也不为所动,“一心只想访问佛仙神圣之道”。漫画中的孙悟空因没穿鞋被众神嘲笑,强大的趋同心理使它回到花果山后立即下令群猴穿上鞋子。但即使它穿上了鞋子,也没有改变它在众神心中的形象。改变后仍未得到认同的无力感加剧了它对身份的不自信,身份危机由此产生。接着,它又修炼了八种更强大的武功,并将自己的称号由“猴王”(the Monkey King)e改为“齐天大圣”(The Great Sage,Equal of Heaven)。做出更多改变后的孙悟空本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众神认可。它反复强调“我不是一只猴子”,但还是没有人相信。最终,龙王和虾兵蟹将的一次次嘲笑彻底激怒了它,使它决定用武力强制改变别人的看法。就这样,孙悟空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与顺从都没有得到众神的积极回应,它内心的冲突和焦虑也都没有得到释放和改善。相反,它逐渐偏离了身份认同的轨道,并在身份危机的旋涡中越陷越深。
三、身份的协商与选择
处在身份危机中的孙悟空,虽然一直否定自己的猴子身份,但这种否定并不能改变它是一只猴子的事实。面对这种两难的处境,霍米巴巴认为可以构建一种“双重身份”。“但双重身份不是说有两个身份,而是要指出身份协商的重复性,即期待通过连续的重复的‘协商’(Negotiation)建构一个平衡的身份。”f漫画中,自有者和王来朝就扮演了帮助孙悟空进行连续身份协商的角色。
首先,面对孙悟空的武力征服,众神不堪其扰,请来自有者(Tze-Yo-Tzuh)帮忙,这预示着孙悟空第一次身份协商的开始。自有者劝导它承认自己是一只猴子,然而孙悟空不听劝诫,最终被自有者压在山下五百年。这一场景在原著中也有所体现: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炼丹炉中烧炼四十九天,出来后愈加无法无天,玉皇大帝遂请如来佛祖前来降妖。在这两个版本中,虽然自有者和如来佛祖都扮演着降服并帮助孙悟空的角色,但是他们却有着许多不同。首先,如来佛祖代表了中国的佛教文化,而杨谨伦创造的自有者身上却带着明显的基督教色彩。如他名字中的“自有”就在《圣经·出埃及记》中出现:“上帝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g其次,在外貌上,两者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人熟悉的如来佛祖总是唇色红润,面门圆满,颜貌舒泰,光显含笑;但是漫画中的自有者却身穿红袍,头发花白,手持拐杖,这使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圣经》中摩西的形象。摩西手持牧羊杖,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人的奴役,是牧人拯救者的典型。h最后,在语言上,自有者对孙悟空说“我创造了你”(I created you),“我创造了万物”(I have created all of existence)。他用“create”强调自己创造了万物,创造了孙悟空,俨然一副上帝似的造物者模样。另外,贴在压住孙悟空的山上的符咒也由原著中的“唵嘛呢叭咪吽”变成了“自有者”。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个有着浓厚基督教背景的自有者形象呢?首先,华裔美国家庭和天主教会的成长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杨谨伦对自己身份的认识,他认为宗教和文化是人类寻找自我认同的两种重要方式。杨谨伦曾在博客中写道,《西游记》的核心是一个佛教道德故事。最初,孙悟空在中国所有传统宗教的众神中掀起浩劫,只有如来佛祖才能把它摆平。而作为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他从自己的信仰出发,将故事的佛教基础换成了基督教基础。除此之外,作者还认为基督教是他作为亚裔美国人身份的核心。为了更好地融入美国文化,基督教似乎成了亚裔美国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接受这种古老的西方宗教,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
除如來佛祖外,原著中和漫画中都有一位带领孙悟空前往西天的使者——唐僧和王来朝(Wong LaiTsao)。与唐僧不同的是,王来朝首先受到了自有者派来的四位使者对他进行的考验,判断其是否诚实、善良、博爱,这也是基督教文化一直以来倡导的品德和精神。而且这四位使者也来自《圣经》中上帝的四个活物,分别是狮子、牛、人和鹰。在通过检验后,王来朝负责护送三个礼物到达西天,护送途中他要先解救孙悟空,并与之同行,这预示着孙悟空第二次身份协商的开始。被自有者压了五百年后的孙悟空经王来朝点拨后,终于明白了只有做自己才能获得自由。于是它重新进行了选择,脱下带有天神标志的鞋子,跟随王来朝前往西天。最后,他们成功到达西天并见证了耶稣诞生,这意味着孙悟空完成了自有者的使命,也得到了自己和神的认可。在接受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采访时,杨谨伦提到作家玛莎·奎利关于青少年文学创作核心的等式:力量+归属=身份。这个公式正好可以解释他在漫画中对身份的理解,他刻画的人物中无论是超级英雄还是孙悟空,都在努力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寻找自己的身份。漫画中,孙悟空一开始希望通过自己的权力意志在天庭文化中找到归属感,但是以失败告终。因此作者创作了自有者和王来朝作为“神的意志”i,帮助它对身份做出正确的选择。
正如斯图尔特·霍尔所说,“身份总是被建构出来的表征体系,必须通过他者的视角才得以建构自身”j。通过自有者和王来朝的帮助和点化进行连续身份协商,孙悟空不再完全拒绝猴子的身份,反而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己,从而促使它建构一个相对平衡的身份。
四、平衡身份建构
在孙悟空完成自有者的使命后,它的儿子孙为臣也想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自有者的使者。为了检验为臣的品德,孙悟空派他去人间历练四十年,并给他一个变形金刚玩具,来提醒他要时刻谨记猴子身份。与中国的孙悟空一样,变形金刚也是美国青少年心目中英雄的化身。孙悟空想借变形金刚告诉为臣:即使到了美国,也不要忘记中国身份,时刻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正如李丹洁所说,“文化身份具有继承性”,只有不断传承才能使文化永远保持活力。k
来到人间的为臣顺利成为五月花小学的一名学生。在这里,他遇到了同样有着华人身份的王瑾。在交往过程中,他得知王瑾刚刚从唐人街搬到白人区,这样的转变使王瑾陷入了身份认同困境。在老师和同学眼里,王瑾有难以理解的名字和难以令人接受的吃狗肉习俗。同学们还认为他和班里的另一个亚裔女同学苏西有联系,甚至传言两人在十三岁时订婚。这些“明显的”l中国特征使王瑾只能独自吃饭,独自玩耍,而且很难与白人同学做朋友。他唯一的朋友皮特也是为了欺凌他,才与他交友。皮特走后,王瑾又是孤独一人。时刻谨记父亲叮嘱的为臣想要帮助王瑾走出身份困境,他主动与王瑾分享自己的变形金刚,并帮助他追求白人女孩艾米莉亚,然而还是失败了。此时,王瑾非但不接受自己的失败,反而亲吻为臣的女友来报复为臣。m这使他与为臣的关系彻底破裂。使者任务受阻的为臣再次找到父亲孙悟空,表明自己不想再继续任务的想法。
同样,王瑾开始越来越否定自己的身份。一天梦醒,他变成了白人男孩丹尼。王瑾虽然如愿以偿成为理想中的形象,但还是被表哥钦西代表的亚裔刻板印象所困扰。n周围的同学和丹尼自己都不能接受钦西奇怪的语言、食物和行为等。丹尼甚至向自己的白人女同学梅勒妮解释自己与钦西不同,但是梅勒妮却关注了丹尼与钦西一样的龅牙,并向丹尼介绍自己的叔叔,希望丹尼去治疗。这些情况表明王瑾变成丹尼这种“任性的种族改造”o,既不能改变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也不能使他融入美国文化。丹尼认为是钦西代表的中国文化阻碍了自己融入美国社会的道路,因此两人激烈争吵并打了起来。在打架的过程中,丹尼打下了钦西的假头,钦西露出了孙悟空的真面目,丹尼也露出了王瑾的真面目。原来,在了解了为臣不想继续任务的想法后,孙悟空决定换一种方式帮助王瑾,即变成钦西的模样,每年来拜访变成白人男孩丹尼的王瑾,使他认识到一味地逃避和迎合并不能改变华人身份的事实,只有承认并接受自身文化的独特性才能被他人接受。
孙悟空向他解释自己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作你的良心——作你灵魂的路标”(to serve as your conscience- as a signpost to your soul),即帮助王瑾重新认识中美两种文化身份的关系,并挽救他和为臣破碎的友谊。孙悟空告诉王瑾,自己也经历过被天宫拒绝、被自有者压在山下五百年等对身份定位的困惑、协商和建构的过程,但最后发现保持猴子的身份才是最好的选择。只有先接受自己才能被别人接受,这也是它的儿子为臣想要告诉王瑾的。于是,王瑾听取孙悟空的建议,放弃丹尼这一虚假的白人男孩形象,答应与为臣在一家中餐馆见面并向为臣道歉。最终,两人和好的结局象征着为臣品德检验的完成,也象征着王瑾心里中美文化矛盾冲突的和解,实现了中国文化身份的继承。在帮助王瑾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身份的过程中,孙悟空最终也完成了自我身份建构。
移民到美国的父母们,“中国性已经深深根植于他们的身份之中”! 6。他们深刻了解到自己的种族在美国的尴尬处境,所以他们刻意谨慎地为他们的孩子计划未来,让他们从事律师、医生、电脑工程师等这些高度技术化,不必与主流社会做太多抗争和抢夺的职业。这些孩子们就像孙悟空一样,掌握了“七十二变”,穿上了外国人的鞋子,在美国社会中“大闹天宫”,试图融入那个不属于他们的空间。久而久之,他们开始远离甚至排斥中国文化。作者刻画钦西的形象就是为了告诉华裔青少年不要惧怕刻板印象,而是要勇于面对并打破它,保持并继承中国文化身份的独特性,认同中国文化才能融入美国文化。
五、结语
《美生华裔》中反映的身份认同问题一直是美国华裔永恒探索的主题。杨谨伦在《美生华裔》中创造的美版孙悟空与中国自信、勇于反抗的孙悟空形象截然不同,美版孙悟空出现了身份危机,并在作者信仰的基督教环境下,接受了类似于上帝和使者的自有者和王来朝的帮助,最终选择了重新做回猴子。在变成代表美国刻板印象的钦西后,它又帮助有着同样身份困境的王瑾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漫画首尾呼应,来自中国神话的孙悟空跨越文化和种族与王瑾在美国相认,暗示着中西方文化的和解,象征着以王瑾为代表的华裔群体开始正视自己的中国血统和美国国籍双重文化身份。此时题目中的“美版孙悟空”已不仅仅代表漫画中的孙悟空形象,更代表着千千万万像王瑾和漫画作者杨谨伦一样生活在美国的华裔群体。孙悟空面临的身份问题他们也同样面临,孙悟空处理身份问题的方法他们也同样适用,只有先肯定和接受自我才能在多元文化异质共生的“第三空间”找寻并建构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实现跨文化身份认同。同时,作者也想要借此告诉华裔群体,一切都是变化的,文化身份也是变化的,只有勇敢打破刻板印象,才有可能改变华裔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印象,自信地生活在美国环境中。
(感谢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生命写作》课程贺秀明老师对本文给予的全面指导)
a 汪文君:《自传体漫画〈美籍华人〉与图像叙事》,《名作欣赏》2019年第5期,第30页。
b 法小鹰:《第三空间中少数族裔身份的建构——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小川乐的〈欧巴桑〉》,《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第97页。
c 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9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d 黄世基、王梦宇、姚子烨、陈小芳:《〈美生中国人〉中对孙悟空的另类改写》,《文教资料》2017年第27期,第4页。
e Gene Luen Yang. American Born Chinese[M]. New York:First Second,2006:8.(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f N. K. Bhabha. The Location of Culture[M]. London:Routledge,1994:196-198.
g 王悦晨:《多模态边界写作中的三维翻译与文化杂糅》,《中国翻译》2018年第1期,第79页。
h 张若一:《论希伯来圣经意象“杖”的文本形态、象征意义及其文化记忆》,《基督教文化学刊》2020年第2期,第159页。
i Daniel Pinti. Theology And Identity in Gene Luen Yang’s American Born Chinese[J]. Literature & Theology,Volume 30,Issue 2,June,2016:236.
j Stuart Hall,Paul Du Gay.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97:4-5.
k 李丹潔:《跨文化身份认同理论研究》,《学园》2015年第10期,第28页。
ln Davis,Roc?’o G. Childhood and Ethic Visibility in Gene Yang’s American Born Chinese[J]. Prose Studies,2013:9,10.
m Oh,Stella. Laughter against laughter:interrupting racial and gendered stereotypes in Gene Luen Yang’ s American Born Chinese[J]. Journal of Graphic Novels and Comics,Volume 8,2017:22.
o Fu,Binbin. Review of American Born Chinese by Gene Luen Yang[J]. MELUS,Volume 32,Issue 3,September,2007:275.
p 贺秀明:《论美籍华裔作家刘柏川回忆录中对族裔、同化和身份协商问题的书写与探讨》,《现代传记研究》2020年第1期,第206页。
基金项目: 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建设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2020D29)
作 者: 张紫薇、杨青青,均系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本文共同作者:岳静茹,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