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权力与规训的视角看《华女阿五》中黄玉雪的身份认同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学术版 热度: 15336
刘雪颖 李真

  摘 要:本文以黄玉雪的自传《华女阿五》为素材,基于生命写作的范畴,从权力与规训的视角分析黄玉雪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建构,进而探讨黄玉雪的身份认同问题。从文本内容来看,中美文化中的权力与规训建构了黄玉雪特殊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使她的身份认同呈现出混杂性的特点;跳出《华女阿五》的文本,存在于外部社会环境的不同主体对这部作品的影响和反馈再次建构了黄玉雪的身份,使她的身份认同呈现出多面性的特点。黄玉雪接受了自身混杂性和多面性的身份认同,不同于大多数华裔苦苦挣扎于身份危机,她采取“关注自我”的策略,实现了自我的主体性。

  关键词:《华女阿五》 权力 规训 建构 身份认同

  被汤亭亭誉为“美国华裔文学之母”的作家黄玉雪于1945年出版了其第一部自传《华女阿五》。作品一经发售便大获成功,受到了美国读者的广泛关注,还在海外亚裔群体中引起了轰动。这部经典之作通过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黄玉雪二十三岁之前在中美双重文化环境下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身份认同在社会学上可以理解為“主体对其身份或角色的合法性的确认,对身份或角色的共识及这种共识对社会关系的影响”a,是黄玉雪在生命写作中探讨的核心问题,也是拥有多元文化身份的华裔群体面临的共同难题。福柯的权力/话语分析作为“探讨现代和后现代主体身份认同的五大范式之一”b,为此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极佳的理论视角。此外,自传属于生命写作的范畴,它“并不是单纯的事实写作,也不是叙事主体个人的自我写作,而是多方共同参与的创作与再创作的过程”c。因而本文不只聚焦于黄玉雪的自传内容,还将视角放大到其诞生、出版、影响与反馈的整个过程。因此,本文基于权力与规训的视角,分析黄玉雪身份的建构过程,总结其身份认同的特点,同时也探讨了黄玉雪成功应对身份危机所采取的策略。

  一、混杂性的身份认同

  权力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权力会直接压迫个体,令个体产生不适,易激发个体的反抗;而隐性的权力则称为“规训”,以“纪律”的方式塑造约束传统个体。d“空间规训依凭空间规划与塑造,对个体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结构加以微妙影响,使之屈从于既存规范,并一步步陷入规训的罗网。”e在《华女阿五》这部自传中,权力无声无息地渗透于家庭空间和社会空间,潜移默化地作用于黄玉雪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结构,从而影响着其对自身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认同。

  (一)中华文化对身份的建构

  儒家思想渗透着父权,中华传统美德与风俗习惯则渗透着文化的规训,二者建构着黄玉雪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也是其身份认同的来源之一。

  “家庭是父权制的基本单位……在一个家庭里父权制给予父亲最高的权力,并传授价值观念,教育下一代扮演父权制分配的性别角色,成为父权文化的制品。”f作为第二代美国华裔的黄玉雪,受美国白人社会思想影响,面对家庭空间中父权的压迫,开始抗争。黄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父亲是家中权威,玉雪必须毫无理由地完成父亲的要求,她的交友自由也受到了限制。父母以浪费时间为由要求玉雪断掉与华裔朋友金春的往来,也反对她与男同学乔的交往。但玉雪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有权决定自己的事。这是她第一次对父权的压迫进行抗争,表现出独立思想。父权社会中,儿子作为家庭的延续,更加受到父母的重视。只有儿子们才能得到其他长辈的赠礼,而女儿们却没有相同的待遇。父母为弟弟天恕的出生大摆宴席,玉雪渐渐意识到家人的重男轻女思想。可见,在以男性为权力中心的空间中,女性会遭受不公平的对待。然而,这些遭遇推动了玉雪独立思想与反抗意识的形成。父母无条件地为大哥天荣支付大学费用,却拒绝玉雪继续深造的请求。而玉雪认为无论男女都有读书的权利,所以她决定自己支付读书的费用。此时,她身份中的美国元素显露出来。

  除了显性父权的施压外,中华传统美德与风俗习惯对玉雪的隐性规训使她在认知和情感基础上形成了拥有中国元素的行为模式。玉雪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准则。首先,注重诚实守信。玉雪准备去白人家庭工作以赚取生活费时,母亲告诫她不能见财起意。其次,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经济大萧条时期,父母省吃俭用,不接受救济,“要孩子们学会适应这个世界,懂得先有耕耘、后有收获的道理”g。最重要的是,黄家沿袭中国传统。玉雪的父母在美国保持中国传统的方式之一就是保持传统的饮食习惯。h在自传中,黄玉雪着重描写丰富的中式菜肴,从家常小菜到粤式酒席,种类繁多。其中,米饭是传统的中国主食之一,黄玉雪用一页多的篇幅讲解米饭的焖煮过程。黄玉雪的家庭还保持许多传统习俗,如父亲为三姐“拾骨”的仪式、四姐的中式婚礼等。此外,父亲要求子女传承中华文化,要求他们从小练习毛笔字。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渗透着她对中华文化的尊敬之情。家庭规训推动了玉雪成才,也建构了她身份中的中国性。

  (二)美国文化对身份的建构

  种族歧视是白人权力至上的表现,性别歧视渗透着男权,意识形态与学校、社会教育则体现着文化习惯和知识的规训力量。它们建构着黄玉雪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是其身份认同的另一来源。

  黄玉雪在美国的社会空间中感受到不平等,无形的权力施压于她的华裔身份和性别身份。一个白人男同学曾向她扔黑板擦,并骂她“中国鬼”i。玉雪遵循中华传统美德,无视男孩的行为。华裔身份没有使玉雪变得懦弱自卑,相反,这是其勇气和自信的来源,她肯定自己的华裔身份并为之感到骄傲。求职初期,玉雪试图进入美国公司工作,却遭到歧视。“二战”期间,玉雪才得以有机会进入一家美国造船厂工作。她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了主持威廉A自由号舰下水的资格,赢得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女性的赞赏。但玉雪很快被调到其他工作岗位,新老板告诉玉雪:女性永远不可能获得和男性一样的工作机会和待遇。j遭受歧视的经历使玉雪意识到要批判地看待美国文化,同时也使她认清了自身身份的特殊性,因此她选择了制瓷业。这个选择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最终其陶瓷作品成功在美国博物馆展出。

  美国意识形态与学校、社会教育以规训的方式塑造了黄玉雪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建构了她身份中的美国元素。老师穆罗汉德小姐因玉雪被棒球打到而将她抱在怀中安慰,而玉雪的母亲却不会这样安慰她。因此,玉雪感受到白人和华裔的行为方式有很大差别。此外,玉雪在白人家庭工作期间,幻想着拥有“一个丈夫,一个家庭,一个花园,一只狗和几个孩子”k,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为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后来,她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接受教育、拥有事业成为她的新理想。从美国学校获得的知识对玉雪产生了重要影响。“知识是为权力护航的重要支撑点。”l知识无形之中与权力结合,对人们进行规训。玉雪在学习中发现,不同于中式教育的记诵学习,美国专科学校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她开始意识到思想独立的重要性。此后,米尔斯学院的深造经历进一步加深了她思想的独立性。大学毕业后,玉雪发现自己和唐人街产生了隔阂。她再也没有与之前的华裔朋友来往,因为“她现在觉得自己更像是个旁观者,而非参与者”m,在美国社会接触到的新朋友可以帮助玉雪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中去。玉雪在米尔斯学院主任的影响下,开始参加美国人的音乐会、戏剧表演和艺术讲座。从开始的昏昏欲睡到后来的兴趣盎然,玉雪越来越融入美国社会。美式教育和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黄玉雪的身份建构,使她身份中的美国性得到确认。

  中美两种文化中的权力与规训建构了黄玉雪具有混杂性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兼具中国性和美国性的黄玉雪“可以在不同场合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n,懂得何时该以何种身份属性出现。首先,黄玉雪能在充满中国文化的家庭环境中自由切换身份中的中国性和美国性。一方面,“每当她踏进黄家的门槛,她就行使起当女儿的义务”o,坚持用身份中的中国性对待家人;另一方面,黄玉雪凭借事业上的成功让父亲肯定了她的“自由和个性”p,这标志着家人对她身份中的美国性的认同。其次,黄玉雪也能在美国社会环境中自由选择身份中的中国性和美国性。一方面,她积极投身于美国社会,结交美国朋友,在美国公司工作,保持身份中的美国性;另一方面,她坚守身份中的中国性。在主持船舰下水活动的高光时刻,她穿的是带有刺绣的中国外衣。玉雪认为无论是美国陶瓷还是英国茶,都无法与中国传统的瓷器和香茗媲美。尽管有时遭到种族主义的侵扰,玉雪仍为自己的中国血缘感到骄傲。出生成长于多元文化中的孩子“更为开放和包容,善于从多元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q。作为一个在中美两种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华裔女性,黄玉雪很好地平衡了中美文化带给她的影响。中华文化塑造了她优良的品行,美国文化打造了她独立自信的性格,两种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她身份的混杂性。

  二、多面性的身份认同

  权力无处不在,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的权力关系。社会不同群体从不同角度审视这部作品,也会赋予黄玉雪不同的身份。“身份认同需要在社会中逐渐建构、完善”r,因此社会各界对黄玉雪身份的建构起到了影响作用,使其身份认同变得多面化。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来看,美国社会急需一批描绘华裔生活的作品s,以树立中国人积极正面的形象,引起美国主流社会对边缘群体的关注。因此,《哈泼》杂志主编伊丽莎白·劳伦斯邀请黄玉雪撰写一部关于她成长经历的故事。为传播中国文化,纠正美国人的偏见,黄玉雪接受了这一邀请。自传完稿后,美国出版社编辑考虑到销量问题,对作品内容进行了删减和串联。对美国政府来说,黄玉雪是一个“合格”的少数族裔作家。她在自传中很少提及种族歧视方面的内容,更多描写了她希望被主流社会接纳的美好愿望,以及自己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心情,无形中显露出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个体的规训。同时,这一自传十分符合美国政府宣扬的“美国梦”,即只要努力奋斗,就能过上理想的生活。1951年,美国国务院资助她进行为期四个月的亚洲巡回演讲,还推出了《华女阿五》的多语译本,希望借此向世界传播美国主流价值观。黄玉雪在写作方面取得的成功为美国华裔文坛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然而,众多华裔文学作家和批评家对黄玉雪的身份认同产生了争议。t赵健秀认为黄玉雪是“一个精明的女生意人”u,自传的一些内容满足了白人对华人的幻想。美国少数民族意识崛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而在黄玉雪写作的年代,美国社会仍在提倡“大熔炉”的文化观念,而不是几十年后的“大拼盘”观念。v黄玉雪以自己为例,为处在和自己同样境况的美国少数族裔发声,吸引主流社会对边缘群体的关注,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和借鉴。

  “身份有多样性、情境性、斗争性和因地制宜的特征。”w除了黄玉雪对自我与社会的认知之外,以编辑伊丽莎白·劳伦斯为代表的美国社会的诱导者(coaxer)、不同受众(addressee)以及时代思潮,建构了黄玉雪的不同身份:她是“二战”时期美国出版社眼中积极正面的中国人,是美国政府眼中的优秀少数族裔,是华裔文学批评家赵健秀眼中的美国谄媚者,是汤婷婷眼中的“美国华裔文学之母”,还是少数族裔眼中的励志女性。不同主体站在不同立场,造成了黄玉雪身份认同的多面性。因此,在分析身份建构问题时,应该因地制宜地去看待这些争论,理解身份的多面性。

  三、关注自我的身份认同策略

  对黄玉雪这样的少数族裔来说,单纯确立自己的美国女性身份或者华人女性身份是行不通的。面对显性的强权压迫、隐性的规训渗透,如果黄玉雪仅仅是一个既有中国痕迹又拥有美国印记的“拼接品”,她就会深陷于两种文化的权力压迫之中,无法找到自己身份的一席之地。因此,黄玉雪的解决办法是关注自我——接受自我的混杂性与他人眼中的多面性,积极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她的策略渗透着福柯的“生存美学”,即“个体以自己的方式……对自己的身体、心灵、思想、行为、生存方式施加影响,以改变自己,达到某种快乐、纯洁、智慧、美好、不朽的状态”x。黄玉雪关注自我的生存状态,通过自己事业的成功改变自己被压迫的地位。在关注自我的过程中,她把存在于自己华裔美国女性身份中的多重属性——美国元素、中国元素和女性元素很好地混合在一起,并使它们保持平衡。黄玉雪通过关注自我的策略坚定了自己的身份认同,达到了理智、平和的理想状态。这是“个体对抗权力的方式”,是作为“自由的实践而提出的”y。

  首先,黄玉雪以关注自我的策略来面对中华文化中的父权与男权。在接受张子清的访谈时,黄玉雪称自己选择了一条与父母意愿相反的道路。她拒绝家里安排的相亲和职业规划,认为婚姻并非唯一追求,她有权自由择业。同时,她反对职业选择过于随便的观念,认为“自由必须伴随责任心”z。在黄玉雪的精心准备下,她的陶瓷店在唐人街开业了。可见,中华文化是她自我身份塑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自主选择婚姻和职业显示了她对父权的反抗和自身的独立性,也体现了她对自己身份中的美国性的认同;强烈的责任感体现了她对自己身份中的中国性的认同。对于家庭空间中的性别歧视,她也能深刻地认识到“父母遵循的是一百年前留下的中国封建王朝的价值观。他们没有其他的标准可以遵循”@ 7。面对无孔不入的男权,黄玉雪意识到不能将希望全部寄托于激进的抗争,而是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她没有激烈反对家庭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而是选择自我关注,通过事业上的成功成为令黄家骄傲的五女儿。

  另一方面,黄玉雪关注自我以应对美国文化中的白人权力至上和男权的问题。大部分华裔美国人的属性认知轨迹“以拒绝排斥中国文化为起点,到被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双重边缘化的两难境地,最后回归到中国文化,融合中美两种文化”@ 8。面对种族歧视时,他们首先会厌恶和排斥自己的华人身份,就如同杨谨伦的漫画《美生华裔》中,主人公王谨十分排斥象征自己华人身份的钦西一样。@ 9但黄玉雪跳过“否定”的部分,早早接受了自己的华人身份,并将之作为自己“出众的标志”# 0,这与其人生经历相关。她从小成长于华裔群体聚集的唐人街,读书时,她的少数族裔身份得益于学校环境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直到就业时,黄玉雪才深刻地感受到种族歧视。此时,黄玉雪已经能够理智成熟地看待问题,认为“偏见产生于无知”# 1。同时,她也有应对的办法——进行自我实践,即让美国白人去了解中华文化,《华女阿五》应运而生。此外,黄玉雪向来以沉默面对《华女阿五》带来的争论与抨击。这一态度并不意味着消极的规避,而是她忠于自我內心的选择。黄玉雪认为少数批评者无法了解她真正的内心世界,于是她选择将目光转向大多数的支持者。

  四、结语

  黄玉雪作为一名成功的美国华裔女性,她的身份认同是在身份建构中形成的。影响黄玉雪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是其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权力与规训。在自传内部描绘的成长环境中,中华传统美德与风俗习惯的影响塑造了黄玉雪身份中的中国性,而父权至上的思想压抑着她的女性元素,逆向推动着她身份中独立、自由的美国性的形成;美国学校、社会教育与意识形态的规训塑造了黄玉雪身份中的美国性,而白人的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促使黄玉雪意识到美国文化的缺陷,坚定自己身份中的中国性。因此,黄玉雪变成了一个融合中美两国文化的个体,这使她的身份认同呈现出混杂性的特点。自传外部的社会环境由于多种权力运作充满了矛盾与争论。不同群体站在不同的立场审视这部作品,让黄玉雪的身份认同呈现多面性的特点。面对身份认同的混杂性与多面性,黄玉雪关注自我,能够在不同情境因地制宜地灵活转变自己的身份,一直积极认同自己的身份,最终实现了自我的主体性,为处在同样困境的少数族裔指明了一条新出路。

  (感谢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生命写作》课程贺秀明老师对本文给予的全面指导)

  anr 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心理研究》2012年第5期,第21页,第22页,第22页。

  b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外国文学》2004年第2期,第38页。

  c 贺秀明:《西方文论关键词:生命写作》,《外国文学》2021年第2期,第106页。

  df 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06页,第86页。

  e 李赛乔、庞弘:《空间规训——理解米歇尔·福柯空间理论的关键概念》,《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年第1期,第209页。

  gijkmop 〔美〕黄玉雪:《五姑娘》(英文版),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第63页,第216页,第123页,第184页,第156页,第227页。(译文均参照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张龙海译本)

  h 张洪伟、孟凡飞:《浅析〈华女阿五〉中饮食在身份构建中的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版第2期,第61页。

  l 胡春光:《从权力主体走向审美主体——论福柯晚期的思想何以走向生存美学》,《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9页。

  q 章燕:《从“第三文化儿童”看莱辛自传中的文化身份认同》,《现代传记研究》2020年第1期,第165页。

  s 《华女阿五》出版于1945年,既是在排华法案废除(1943年底)之后,又是在“二战”期间,正值中美两国关系转好之际。

  t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裔文坛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赵汤之争”。赵健秀批评以汤亭亭为代表的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在创作时故意抹黑中国以迎合美国主流社会,黄玉雪也在其批评之列。

  u 张子清:《华裔美国文学之母:充满传奇色彩的黄玉雪》,《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3期,第31页。

  v 肖徐彧:《寻求两种文化的平衡点——论黄玉雪〈华女阿五〉的“白化”问题》,《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第119页。

  w Sidonie Smith& Julia Waston. Reading Autobiography:A Guide for Interpreting Life Narratives [M]. Minneapolis·Lond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1:35.

  x Michel Foucault. Ethics:Subjectivity and Truth [M]. New York:New Press,1997:225.

  y 李晓林:《福柯的“生存美学”》,《文史哲》2003年第5期,第115页。

  z@ 7 # 0 # 1 〔美〕黄玉雪:《华女阿五》,张龙海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第240页,第233页,第233页。

  @ 8 张龙海:《透视美国华裔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 9 Gene Yang. American Born Chinese [M]. New York & London:First Second,2006:205.

  基金项目: 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建设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2020D29)

  作 者: 刘雪颖、李真,均系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本文共同作者:佟晓瑶,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編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