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梅尔维尔 人物形象 民族性格 民族文学
从美国建国之初到现在,一代代的美国人似乎没有停止过对美国这个混合民族国家的民族身份和精神进行探索。19世纪作家梅尔维尔于1844年开始创作,在一系列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个具有鲜明民族性格的人物形象,表明他对民族身份问题的关注。目前关于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研究,多数以单个作品或人物为讨论对象,缺乏对其作品进行整体考察,没有充分体现这些人物的共同特征和作者在人物塑造上对民族文学创作的贡献。文章基于对梅尔维尔主要作品的阅读,探讨他在这些人物身上所投射的民族性格。
一、追求自由
追求自由是美国最重要的民族精神之一。清教徒是早期北美移民的主流,为了从欧洲森严的宗教禁锢和封建王权中解放出来,获得思想独立和自由,他们远渡重洋来到北美这块新天地。作为旧制度的叛逆者,清教弃旧立新,促进了美国自由主义的发展。美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在宗主国的压制下,追求自由的精神促使美国人掀起了独立战争。梅尔维尔的小说充分展现了历史进程中的美国人反对压迫、追求自由的性格。
《伊滋莱尔·波特》中的波特是一个美国山区的青年。他的父亲是一个独裁和专制的人物,千方百计阻挠儿子的爱情,他因此离家出走。几年后回到家乡,他发现爱人已经嫁给他人。伤心之余,他参军加入独立战争,自此漂泊一生。波特不满父亲的专制而离家出走的大背景是独立战争,英国和美国的从属关系犹如父子,波特的个人叙事和独立战争的宏大叙事的共同主旨都是体现了一个新人、新社会对旧制度、旧秩序的反抗。以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来象征独裁和自由的关系在作者的《皮埃尔》中再次出现。主人公皮埃尔早年丧父,他的母亲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她要皮埃尔成为乖儿子,不得有半点越轨行为。她限制儿子的社交圈子,企图将他束缚在一个虚假的旧秩序世界中。母亲的专制最终导致皮埃尔为了逃避束缚去追求自由,偕同伊莎贝尔私奔,离开象征旧秩序的家庭。
西进运动是独立战争之后美国的另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和已进入现代工业进程的美国东部相比,蛮荒的西部边疆缺乏阶级和官方约束,为人们提供了摆脱压迫、追求新生活的希望,所以吸引了很多农民、手工业者和外来移民前来谋生。他们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凭着独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获得了财富和地位。西部边疆成了追求自由、反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一个符号。梅尔维尔虽然没有正面描写西进运动,但他笔下不乏逃离和反抗工业文明的人物。《泰比》中的托莫是捕鲸船多莉号的水手,船长的专制和压迫使船员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由于不堪压迫,托莫逃走,混进南太平洋一个叫“泰比”的部落。作者借助他的双眼对南海诸岛的环境和社会进行观察,展现了一个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伊甸园”。海岛上的自然环境体现了一个未被工业文明破坏的世外桃源,让刚摆脱束缚的托莫重振生命的活力。随着对土著人的了解,托莫看到尽管生存条件落后,但他们“活得要远比生活优越且自鸣得意的欧洲人幸福得多”。他不断将白人同土著人的社会和生活进行对比以突出后者的自由快乐:西方“文明不管优越到什么地步,总会夹杂着千百种邪恶——嫉妒、社会纷争、家庭纠纷”,而山谷没有烦恼,没有金钱“那个万恶之源”。作者对海岛的田园牧歌式描写体现了人物对生命自由的热爱和对工业社会的批判。
《白鲸》中的以实玛利为了逃避陆地上束缚的、令人压抑的生活而出海当了捕鲸人。以此方式来解决生活困境的不只他一人,他在曼哈顿的码头看到一群人,他们“一星期六天关在板条灰面房子里,不是站柜台,便是坐一天板凳或爬一天书案”,此时徘徊在岸边“做着海洋梦”。19世纪的美国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期,前工业时期以父权制为基础的家庭经济模式和男性的传统经济地位逐渐瓦解。不少人失去了商铺、田地和劳动成果,“成了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工人阶级和新的‘脑力劳动’阶级——成天坐在办公桌旁从不运动的男性”;也失去了展现勇气和力量的冒险机会,身体逐渐失去传统的强壮和粗犷,变得软弱无力,由此产生了男子气概的危机。作者认为陆上生活虽能给人安全和舒适,却让人感到压抑,剥夺人独立自由的个性,只有大海才能让人保持独立。大海变成了和工业社会对立的另一种边疆,对于感到压抑、束缚的现代人,神秘危险的大海为人们重振男子气概,重获独立地位提供了出路。
西方工业文化对人性的压抑在《书记员巴特尔比》中更是突出。巴特尔比是律师事务所的文书抄写员,他沉默寡言,整天像一台机器般写个不停。作为老板的“我”对这位勤奋的员工非常满意,但有一天“我”要他校对文书时,他居然说:“我宁愿不做。”而且他拒绝时泰然自若,毫无不安的神情。后来他发展到对所有差事都回以那句“我宁愿不做”,并拒绝做出解释。他对别人的指责和咒骂充耳不闻,只顾默默地忙着自己的事。发现巴特尔比原来日夜都住在办公室里后,“我”给了他一笔报酬,勒令他离开。然而他无动于衷,对桌上的钱也置之不理。最终,“我”只好将办公室搬到别处,而巴特尔比因依旧赖在那里,被房东叫来的警察投进监狱,在那里绝食而死。从巴特尔比的生存環境来看,那是一个“疏离、压抑、冷漠、物化、机械”的世界,一切以物质、金钱为衡量标准。办公室位于美国资本主义的象征——纽约华尔街的一座大楼上,周围高楼林立,办公室两端都对着阴暗、令人感到乏味的墙。其内部环境也是缺乏人际交流、令人压抑的样子,职员之间用屏风隔开,相互看不见。这种环境让巴特尔比“被孤立在了现实和精神的双重孤寂之中”。抄写文书的工作枯燥乏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对劳动者的“异化”。巴特尔比以决绝的姿态来反抗现代生产方式对人的“异化”,通过克制对生活的欲望和最大限度地减低对外界的依赖来“保持自身独立”。他拒绝改行去当店员、酒吧服务生和收账员,因为这些差事约束太多。他整天像幽灵一样待在办公室的角落,与“嘈杂市声、炙人热浪、欢声笑语”的外界隔绝,孤单地在一片死寂的院子中死去,“周边是厚得惊人的围墙,将所有的声音都挡在墙外”。他的孑然独立、隐居避世和不愿改变自我的举止体现了他不愿意被世界改变、追求生命自由的本性。
二、勇敢拼搏
梅尔维尔的作品大都以男性群体作为叙事描写的主要对象,展现了早期美国男性的精神风貌。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畏惧的气概,无论在抗击外敌,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民族精神,也是“男性气概最重要的人格诉求”。19世纪的美国刚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在国际上受到英国的打压,在国内也面临发展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所以,塑造一个勇敢无畏、奋斗拼搏的英雄群体是作者建构美国这个新生民族形象的主要目标之一。
《白鲸》通过以实玛利在海上参与捕鲸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再现19世纪美国捕鲸业的全貌,以史诗式的语言称赞美国人敢于冒险、英勇无畏的气概。周玉军指出,《白鲸》的创作目的是要塑造一个向白鲸展开伟大战斗的英雄群体,书写美国民族史诗。所以,小说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一个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捕鲸人群体形象。例如第25章以“骑士与随从”为名对大副斯塔勃克进行特写,塑造了一个勤劳勇敢的现代骑士形象。他的眼睛表明他“一生从容不迫地应付过千万重危难”,他的人生是一出“行动的哑剧,而不是平平淡淡的篇章”。船长埃哈伯的眼光也透露出一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献身精神和刚毅果敢、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尽管他遭受被鲸鱼咬断腿的苦痛,但依然保有傲视一切的尊严。白鲸凶猛狡诈,但他发誓要与之一决生死。
小说突出了人物的本土特性,将捕鲸人的勇敢精神归因于美国南塔克特人特有的性格。他们是美国捕鲸业的先驱,和当时西部开发的拓荒者一样具有开疆拓土、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在“大胆妄为、不受约束的冒险生涯所形成的千百种勇猛剽悍的性格,足以和北欧海上之王或和史诗中的罗马异教人物相比而无愧色”。作者将美国人这个新生民族和古代欧洲史诗时代的人物进行比较,突出现代美国普通大众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于创作民族文学的意义,这也体现了他对美国精神的理解。在他眼里,美国社会与传统欧洲社会的不同在于社会的主导角色应该是普通大众,而不是王侯将相等特权阶级,所以平民百姓也应当是美国民族文学中的主角。小说用史诗的笔调渲染鲸鱼的神秘和威力,描写捕鲸人与鲸鱼生死对决的场面,突出他们无畏的开拓、拼搏精神。尽管生活在火山虎口,但他们已经习惯地“把整个宇宙看作一个莫大的实际的玩笑”,把人生要面对的一切危险、灾祸,甚至死亡,看作一个小丑“不失善意地给你几下,嘻嘻哈哈地在腰里赏了你一拳而已”。尽管每个人都往死神的血盆大口里送,但他们还是说着“快活的俏皮话”,“嘻嘻哈哈地打闹”,这也体现了他们的乐观精神。残酷环境中的幽默具有反叛性,“它不仅表示了自我的胜利,而且表示了快乐原则的胜利”。水手们的笑声能够埋葬一切恐惧,包括对权威和死亡的恐惧。
《伊滋莱尔·波特》则以美国独立战争为背景来塑造人物勇敢顽强的性格。主人公波特凭着不畏艰险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战争中展现出民族个性。但他也很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被俘。被押到英国后,他伺机逃脱,从此隐藏真实身份在欧洲流浪。一次,英国的约翰爵士看出了他的身份,非常敬佩他的坚强和勇敢。从他身上,约翰看到英国跟一个有这样品质的民族打仗是没有好结果的。他曾遇到英国国王乔治,后者也看出了他是美国佬。虽然身陷敌国,但他在与乔治的正面对话交锋中没有半点畏惧,而且拒绝他的招降。对方虽然生气,却没有想要伤害他,只是不断地说“非常顽固的民族”。在乔治和约翰的眼里,波特不只是一个个体的存在,而是代表了整个美国民族。他的坚强无畏让约翰感到佩服,让乔治感到无可奈何。
作者认为美国人具有与欧洲人不同的气质,他们是文明与野蛮的结合体,体现了“沉睡在人类体内的原始的野性”;虽然与英国人流着同样的血,却“勇敢无畏、无所顾忌、好勇斗狠、外表文明而内心野蛮”。他认为这些性格体现了美国的西部精神,而西部精神是“美国特有的精神”,是“真正的美国精神”。
三、务实勤劳
无论是最早来到北美大陆定居的移民、19世纪西进运动中移居西部的拓荒者,还是梅尔维尔笔下那些海上谋生者,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一片蛮荒的、危险的陌生地域。粗犷的环境培养了人们务实勤劳和善于适应环境的性格。为了谋求生存发展,他们必须依靠双手披荆斩棘,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进步。“在生产的严酷斗争中,人们变得更加讲究实际,变得更加坚强,对任何不幸和失败都有更充分的思想准备,对营利更善于筹谋和策划。”
作者在《伊滋莱尔·波特》中突出了美国对民族性格具有塑造作用的特殊环境。小说开头展现了马萨诸塞州一个险峻的山区,那里奇峰突起,峡谷深陷,蛮林荒野,人烟稀少。由于土地贫瘠,不宜耕作,人们只能从事一些放牧和砍柴烧炭的生计,到处一派荒凉。很明显,这种严酷的天然条件造就了波特刻苦耐劳、适应能力强的个性。参军之前,他干过不同的活,当过农民、水手、土地测量员、猎人、小贩、捕鲸人,这些丰富的经历,特别是海上捕鲸的艰险,让他“形成了无畏、自力更生和独立的精神,这些精神指引了我们的祖先走向民族自由”。后来,波特作为潜逃的俘虏在英国东躲西藏,凭着早已练就的机智和能力屡屡脱险,靠做砖头、制火柴、修剪草地、修補椅子等杂活自食其力。从这位不断灵活变换身份的流浪汉身上,读者看到了一位善于适应环境、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美国人,而勤劳实干正是他在逆境中得以生存的重要原因。
《白鲸》中的捕鲸人也体现了勤劳务实的美国实用主义精神。如披谷德号上的木匠是一个什么手艺都会的多面手,修理小艇和浆板、制作鸟笼、配制止疼药水、钻耳洞、拔牙等各种活儿都能手到擒来。作者笔下的捕鲸人过着打打杀杀的日子,除了靠勇气之外,还必须有精熟的技艺。他们的工资和自身的技术是直接挂钩的,如季奎格有百步穿杨的投标枪技术,所以很受人欢迎。尽管他是个土著人,但拿的工资比白人新手以实玛利多得多。作者笔下的捕鲸人在捕猎中表现出来的技能不亚于在战场上奋战杀敌的武艺高超的武士,“能征惯战的捕鲸人使用的各种奇妙娴熟的手法、花招以及无数巧计之中,没有比使用长矛更妙的绝招了。大刀短剑,随便你使得如何精妙,也不敢和它相比”。
这些注重实用本领的航海劳动者最看不惯的是华而不实、毫无实用价值的事物,他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文雅的旧传统和知识。如梅尔维尔的《雷德本》讽刺了一些航船的桅帆高得要“摩天擦云”,但一阵狂风就能将这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虚荣吹掉。《白鲸》讽刺了一些哗众取宠、不明就里的捕鲸新手。他们的衣着时髦花俏,但这些华而不实的装束一碰到海上的暴风雨都会变成笑话。《奥穆》中有一位刚出道的英国船长,虽然受过学校教育,却不懂航海之道,成为被嘲弄的对象。这些讽刺性的话语暗示了捕鲸业的艰辛危险,而这些不明事理的人由于对航海的无知,行为和作风浮夸造作,违背了实用主义的原则。
这种实用主义在《雷德本》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没有出海经验的雷德本衣着时髦,和航海的劳作环境格格不入,这使他出尽洋相,沦为笑柄。另外,他随身带着父亲遗留下来的一本英国利物浦旅行指南,希望可以游览这本指南上标出的每一个角落。结果到了利物浦后,他发现指南上所记的旧建筑大多已被拆除,换成现代建筑。这本旧指南成了没有实际价值的废品,和那些华而不实的衣物一样,反衬了实用主义对创业拼搏中的美国人的重要意义。因为水手们注重勤劳实干的精神和实际技能,所以新手常被人轻视捉弄。作为新手,雷德本在船上对每种杂活的尝试都让他感到很别扭,但他知道来到海上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地方,不能期待别人的同情。只有咬紧牙关克服困难,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要是胆怯退缩,只会更遭人鄙视。雷德本第一次接受命令爬上桅杆去放下帆布的时候,虽然害怕,但别无退路,只管往上爬。“还没爬到半路就开始气喘吁吁了,但我一直坚持,最后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吊在天桅上了。……每时每刻,我都感觉自己在坠落——坠落——坠落,就像噩梦降临时的感觉一样。”当他完成首次任务回到甲板后,迎接他的是同伴的称赞。不久之后,他在桅杆上活动如履平地,对它不再恐惧,反而以此为乐。这个心理变化是从一个男孩到一个具有男子气概的男子汉的蜕变,这让他感到“一种狂喜,感到血液在心脏里奔流”及一种“自豪和力量”。
相比之下,《雷德本》中一个叫哈里的英国青年则显得缺乏男子气概。他长相文弱秀气,皮肤娇嫩,衣着花里胡哨。他也想投身航海业中,但他缺乏雷德本那种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和迎难而上的勇气。当上司命令他爬桅杆时,他畏缩不前。在雷德本的鼓励和上司的恐吓下,哈里战战兢兢,勉强爬了一次,而这一次就足以让他精神崩溃。从那时起,他再也没有碰过梯绳,成了其他船员嘲弄的对象,过着可悲的日子。他在英国过惯了花花公子的生活,来到举目无亲的美国,却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他孤零零地走在街头,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所以他又离开美国,上了一艘捕鲸船,最后不慎落水而亡。
在这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小说中,作者笔下的航船就是西方世界的缩影。雷德本和哈里的经历映照了船上冷漠的人际关系:船员之间缺乏温情和关爱。善于适应环境的雷德本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变成一个务实顽强的水手,而百无一用的哈里在陌生残酷的生存空间里缺乏应变能力和顽强刻苦的精神,则不幸遭到淘汰。
四、结语
作为一个新生国家,19世纪早期的美国在文化上还处在模仿欧洲的学习阶段,常被国外人士讥笑缺乏文化创新和本土特色,所以那时的美国作家面临着开创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文学的任务。梅尔维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开始创作,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美国性格的人物形象。本文从崇尚自由、勇敢拼搏、务实勤劳三个方面对梅尔维尔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足见他的作品集中展现了美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作品中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人物体现了他对“什么是美国人”这个问题的探索,以及他通过塑造本土人物形象对民族文学创作的努力。他的小说通过人物参与独立战争、逃离旧生活和反抗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故事来塑造他们追求自由、反对压迫的性格,战争叙事和航海叙事则体现了人物勇敢拼搏、务实勤劳的精神。在作者看来,这些民族性格与美国人民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和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并在美国这个新生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指出的是,作者笔下的人物具有丰富的性格特征,而且他对这些具有复杂性甚至是矛盾性的人物性格并非一味称赞,也不乏批判的态度,所以关于梅尔维尔笔下人物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钱满素.自由的基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2] 杨云.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08(1):102-104.
[3] 麦尔维尔.泰比[M].马惠琴,舒程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 梅爾维尔.白鲸[M].成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 舒奇志.斯蒂芬·克莱恩作品的男性气质想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6] 梅尔维尔.水手比利·巴德[M].陈晓霜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7] 吴格非.荒谬境遇中的生命抗争——麦尔维尔小说《誊写员巴特比》的存在主义解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81-86.
[8] 左金梅.平行结构中的“墙”之意象:《抄写员巴特比》评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2(6):66-68.
[9] 隋红升.非裔美国文学中的男性气概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10] 周玉军.服从或反抗:《白鲸》中的社会关系初探[J].外国文学评论,2012(1):201-215.
[11]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
[12] Melville H. Israel Potter:His Fifty Years of Exile[EB/OL]. 2018-11-08 [2020-12-11]. http://www.gutenberg.org/ files/15422/15422-h/15422-h.htm.
[13] 常耀信.美国文学史(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14] Melville H. Redburn[M].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2002.
基金项目: 广东省社科项目“梅尔维尔小说与美国民族文学建构”(GD18XWW13);韩山师范学院校级项目“洪灵菲与拜伦的文学关系研究”(WY201806)
作 者: 黄永亮,韩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