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无我 小我 大我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学术版 热度: 15445
摘 要:很多专家学者用本国的文化视角来研究狄金森的诗歌,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哲学思想,例如道家思想中“无为”“无我”的思想。《我是一个无名小卒!你是谁?》既是一首戏剧独白诗,也是一首非常重要的哲理诗,表现了诗人极高的“无我”“小我”“大我”三个层次的精神追求。

  关键词:狄金森 道家思想 无我

  美国传奇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中年后遁世隐居。她的诗主要描写生活情趣,如自然、生命、信仰、友谊、爱情等,风格凝练婉约,意象清新,思想深沉,极富独创性。学界一般认为她是一个“隐居、神秘、杰出的诗人”(the reclusive,mysterious,brilliant poet)a。狄金森也是一位严肃的思想家,一位以用诗歌书写哲学思想的哲人。狄金森国际研究协会前任会长保罗·克伦布利(Paul Crumbley)指出:“她既立足于她的历史时代,也强烈地表述了21世纪哲学问题的中心观点,这对于理解连接她那个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纽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b尽管一百多年过去了,她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思想还是能产生强烈的对话和共情,她的诗歌反复强调女性的自主、自立和自强,“我”是其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其中,《我是一个无名小卒!你是谁?》就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这既是一首简单的戏剧独白诗,又是一首深刻的哲理诗:

  我是一个无名小卒!你是谁?

  难道你——也是——无名小卒?

  那我们就成了一对。

  别说出来!他们会把我们放逐——你知道!

  做一个名人——多么——可怕!

  像只青蛙——到处招摇——

  终日高唱自己的名字——对着一片

  咂咂赞美的泥沼!

  诗歌的第一节,诗人通过对话的形式把世人分成了你、我和他们三类。“我”是一个无名小卒,而“你”的身份有待选择。假如“你”也是一个无名小卒,那“我们”就是“一对”无名小卒,“我”也就成了“我们”。换言之,如果“你”不是,那“我”仍然是那个孤独的“一个”。就算碰巧“你”也是一个无名小卒,那“我”也要提醒“你”:别说出来(Don’t tell),因为“他们”在知道“你”也是一个无名小卒之后,会把“我们”放逐(they’d banish us——you know)。诗歌的第二节,诗人用名人(Somebody)、青蛙(Frog)、泥沼(Bog)这三个意象编织了另一幅画面:做一个名人非常可怕,就像一只青蛙,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整天面对大家(泥沼),高唱自己的名字。这里,“Somebody”对应“名人”,青蛙对应“Somebody”,泥沼(Bog)对应“众目睽睽之下”。其中产生的关系如下表所示:短短两节八行的小诗,道尽了诗人对自我的深刻思考,而这无我、小我、大我三个维度的思考恰恰反映了中国道家思想关于自我的三个维度。

  狄金森短暂的一生中,与中国文化的唯一一次“亲密接触”是在波士顿参观了一个中国博物馆。1846年,十五岁的狄金森走进了波士顿的中国博物馆,得到了一份中文的小册子,参观了中国艺术品,看到了三个中国人。这件事被她写在一封书信中。c除此之外,狄金森没有接触过或者读过关于中国及道教的任何内容,但是她最喜欢的两位作家艾默生和梭罗都有着与道家思想相似的创作和哲学思想。因此,狄金森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与中国的哲学以及道家思想有很多重合之处。关于这一点,很多学者,包括钱锺书、叶维廉、康燕彬等都有充分的研究。

  一、“无我”的追求

  纵观众多中国哲学经典,“无我”“无私”的提法早早就已出现。在佛家看来,“无我”是指世界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自体,都是因缘和合而生。道家经典也有类似对“无我”的论述。《老子》有云:“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庄子·逍遥游》也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说法,与“无我”近似。至人、神人、圣人,三者名异实同,都是指破除自我执念,摒弃功名束缚,追求物我相忘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我是一个无名小卒!你是谁?》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些中国思想中的“无我”,诗中的无名小卒(Nobody)表现了诗人“无我”的境界,但是这个“无我”是一种对孤独的主动追求和对繁杂世界的极度不屑。

  “无我”不是失去自我,而是孤独自我的主动追求。首先,“我”主动选择孤独,“我”对你的到来没有期待和惊喜,也不会因为“你”的选择而失望,因为这一切都是“我”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其次,就算“你”是一个无名小卒,也请不要说出来(Don’t tell),因为“他们”会把“我们”放逐(they’d banish us——you know)。我既不会因为有了同伴而高兴得昭告天下,也不愿意因为害怕别人的驱逐而改变自己。坚持做一个无名小卒,是“我”的主动选择。孤独是一个人极度的自律和自省,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极大坚持和坚守。

  “无我”不是厌世遁世,而是对这个繁杂世界的不满和不屑。这个世界多的是追名逐利的大人物(Somebody),更多的是围绕着大人物、如“泥沼”般的大众。但是在“我”眼里,他们是那么乏味(dreary),那么公之于众(public),還要终日高唱自己的名字(tell one’s name/the livelong June)。他们也许有很多权力、“粉丝”无数,他们也许能呼风唤雨、风头无限,但是他们必须要“终日高唱自己的名字”,失去“自我”和“自由”。因此,“我”不屑于成为大人物,不屑于和这样的“泥沼”为伍。中国文化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的就是这样的坚守和坚持。

  二、“小我”的坚持

  狄金森对很多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她终生未婚,没有什么惊人之举,有人甚至评论她的诗过于狭隘晦涩。她在诗中用了很多表示“小”或“弱势”的词,如“little”就用了两百多次,“small”在七十三首诗中出现,还有“brief”“least”“minute”“slight”“trivial”“trifle”“slender”“tiny”等,以示女性所处境况之弱小无力。d

  《我是一个无名小卒!你是谁?》虽然没有这些明显的词汇,但是全诗上下都表现了一个“小”的“我”:“我”没有同伴,“我”被驱逐。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小”并不意味着“不好”或者“糟糕”,相反,坚持“小我”才能更好地做自己,才是坦荡荡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的出处,可见人要了解自己是多么困难。“我是谁”也就成了哲学终极三问中最难的问题。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心理动力论中尝试把人的精神分成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而狄金森在本诗中给出了肯定而直接的回答:“我”是一个无名小卒!“我”不仅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讨厌什么,还知道这个世界的人们是怎么样的。

  “小我”是坚持做自己,坚持不被周围的世界改变。这个世界纷纷扰扰,有的人不惜牺牲自我和自由,千方百计要成为大人物;有的人甘心做大人物周围的“泥沼”,且乐此不疲。这一切自有他们的道理,这一切都与“我”无关,“我”只愿做那个“小小的我”。

  “小我”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虽然渴望同伴,但“我”既不会强迫“你”成为“我”,也不会让自己成为“他们”——“大人物”或“泥沼”。“我”也没有想要改变“他们”,“他们”自有他们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他們”也有自己的快乐和追求。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总想着去改变别人,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因此失去人和人之间的边界感,也徒增无数烦恼。老子强调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君子才能坦荡荡。狄金森在这首诗中表现的主题与朴素的中国哲学不谋而合。

  三、“大我”的境界

  狄金森对“无我”和“小我”的坚持与她对“大我”的追求并不矛盾,现实生活中的“无我”和“小我”恰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大我”,“我”的精神世界是自由无垠的。狄金森的另一首诗《大脑比天空更宽广》(The Brain Is Wider Than The Sky)也常常被提及,诗中提到内心世界广大无垠,如那“未被开发的大陆/尚未有人定居”(The Undiscovered Continent/ No Settlers had the Mind),可见诗人对内在精神世界的关注和追求。

  “大我”是内心强大。一个人只有真正内心强大,才能够坚持自我,追求“无我”,不被外界所左右。狄金森曾在著名的曼荷莲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学习,她是一个反应机敏、说话幽默、思路开阔的少女,后来却过着孤寂隐居的生活,终生未婚。她认为世界如此喧闹不安,她要远离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个只愿做一个“小小的我”的普通女性,其实有着比任何人都强大的内心。

  “大我”是精神自由,一个真正精神自由的人才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迎合这个世界是她的“有所不为”,而写诗是她的“有所为”。根据统计,狄金森为世人留下一千八百多首诗,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与美国文学之父欧文以及惠特曼齐名。可是,在她有生之年,她的作品未能获得青睐,甚至到处碰壁。但是,周遭人们对她的不解与误会,丝毫无法伤害她惊人的创作天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审美追求和创作风格,为世人留下了她对美的无限追求。

  我们常常感叹命运不济,或者悔不当初,然而人生的很多问题恰恰就在于你是否真的知道“我是谁”。狄金森在《我是一个无名小卒!你是谁?》中表达的“无我”的追求、“小我”的坚持和“大我”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卓越的思想和哲学价值,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a Hubbard,Melanie. Book Review[J]. The Emily Dickinson Journal,2009(1):108-110.

  b 见网址:http://www.amazon.com/Trying-Think-EmilyDickinson-Deppman/dp/product-description/1558496831.

  c Johnson,Thomas H. & Ward Theodora. ed. 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M].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d 徐翠华:《爱米莉·迪金森诗歌后现代性探索——评〈试着与爱米莉·迪金森一起思考〉》,《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3期,第170—173页。

  参考文献:

  [1] Hubbard,Melanie.Book Review[J]. The Emily Dickinson Journal,2009(1):108-110.

  [2] Johnson,Thomas H. & Ward Theodora. ed. 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M].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3] Patterson,Tom. Emily Dickinson and The Daosit Concept of Nonaction(Wu-wei)[J].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iterature,2015(1):88-102.

  [4] 徐翠华.爱米莉·迪金森诗歌后现代性探索——评《试着与爱米莉·迪金森一起思考》[J].外国文学研究,2012(3):170-173.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学科共建项目:自助诗学视阈下狄金森作品研究”(GD18XWW07)

  作 者: 葛静萍,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