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木兰诗》选文教学内容和课例比较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学术版 热度: 15051
摘 要:本文在对《木兰诗》文本内容与教材编排进行解读的基础上,选取三位语文名师的课例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三位名师执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教学目标的指引性、教学内容的详略安排、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课堂设计体现出师者的匠心。在此基础之上,笔者从对比阅读、“一体两翼”解读木兰形象、还原法阅读三方面对《木兰诗》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木兰诗》课例 课例比较研究 教学建议

  一、 选文特点、地位与编排

  (一)选文特点和地位

  《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地位很高的北朝民歌。传奇的女子、动人的情节、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使得这首诗歌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颂,经久不衰。《木兰诗》多次入选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可见它在教材编者心中的地位之高。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无论是隶属于课文中少有的叙事诗体裁,还是展现家国情怀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北方民歌的语言风格,还是在对木兰形象的分析中带领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怀,这篇作品在统编本语文教材的教学中都具有足够的分量和一定的影响力。因此,选择这篇课文进行课例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三位语文名师的代表性课例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总结出优秀教师教授《木兰诗》时的共性和特性,给予一线语文教师实际教学方面的启发。

  (二)教材编排情况

  《木兰诗》被编排在统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王荣生根据课文的功能把课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其中,定篇主要指文学、文化经典。其课文的教学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着眼于“培养文学、文化素养”,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担负起承载文化的重任,具有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功能。所以,《木兰诗》应该属于定篇,且是一篇精读课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及其魅力。

  二、语文名师与课例

  (一)关于执教者

  余映潮、王君和李明哲都是一线语文名师,笔者对他们的课例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初登讲台的年轻教师提供教学思路。

  (二)关于课例

  1.余映潮课例——美在朗读

  余映潮老师将《木兰诗》这一课定位为诗歌选段赏析课。余老师采用了板块式教学方法,授课过程中重视朗读,对学生的朗读要求层层递进。课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读順:读准字音,解释重点字“裳”,为《三峡》中该字的进一步学习做了铺垫;朗读导语部分,积累概括本文中心内容的重点成语。在这个部分中,余老师时时关注并点拨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核心素养。第二部分是读懂:余映潮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进入情境,读出木兰心理,读出课文段落大意。在这个过程中,余老师巧妙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点拨学生,使学生通过朗读与观察,发现《木兰诗》每一段的最后一句就是段落大意的概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朗读的魅力。第三部分是读好:读出木兰形象,读出课文详略安排的巧妙。余老师带领学生重点品读木兰征战沙场和辞官还乡的段落,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征战沙场处略写、辞官还乡处详写的写作特点,明晰课文的结构是为塑造出一个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儿女之情的木兰形象。

  2.王君课例——美在结构

  王君老师执教的课堂目标明确,课堂脉络清晰,整节课围绕一个主旨即“木兰,一个英雄的传奇”进行探讨。何为“传奇”?情节离谱奇怪,人物的语言思想和举止行为超乎常理就是传奇。王君老师在对传奇的含义进行解说之后,另辟蹊径,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反向思考木兰的寻常之处,明白了寻常之处才能更好地体会她的不寻常。例如,木兰本是家中的女儿,是个普通的织布女。前方战事吃紧,年轻力壮的男子面对残酷的战争尚且会心生胆怯,何况木兰是女郎;此外,古代女子进军营又是死罪,所以身为寻常女子的她本是不敢想更不能想去前线打仗。但是,不寻常的地方却在于木兰孝心深沉,终以女子身份代父从军、征战杀敌、报效国家,实现了自古以来难得的忠孝两全。寻常与传奇的强烈对比构成了木兰的英雄人物形象。在这条主线的牵引下,课堂结构一目了然,学生也能紧跟教师的思路。

  3.李明哲课例——美在创新

  李明哲老师这堂课的创新点很多。首先,借助课文的导语部分引出“木兰从军”故事的家喻户晓。有设计的导入语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李老师课堂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情境导入,如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关于木兰的画像、影视形象等。其次,结合教师的解说,学生的代入感会更强。整堂课将木兰的形象分析作为切入点与核心,分板块进行,从女儿情态的木兰、英雄气概的木兰、文学性质的木兰、集众美于一身的木兰四个角度来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地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形象上升到文学与美的高度。最后,授课过程中,李老师带领学生逐一分析,在文本赏析中多次采用还原法,引导学生体会深层意蕴和精巧构思。还原法的运用对一线语文教师的执教具有借鉴意义,笔者也深受启发。例如,与其他版本的比较,体现出前方战事的紧急、可汗征召的不可违抗、木兰的复杂心理、代父从军的决心和孝心等。不仅如此,李老师授课过程中还重视文本拓展阅读,引入其他学者对文本的思考与评论,将本文与其他文本就相似处进行对比,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学生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的能力。这种创新也值得其他教师借鉴。

  (三)课例对比评析

  在对课例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我们发现三位语文名师的执教共性是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教学内容详略安排、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1.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一堂好课更加需要教学目标这个“舵手”和“太阳”的指引。教师知道自己课堂的起点和终点,并有意引导学生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方向、有准备、有设计的课堂。综合来看,三个课例在目标设计上都很优秀。

  首先,从输入方式来看,三个目标都是显性的。在课堂导入或者课堂中,教师会有意提醒学生本课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知其所学,以终为始。第二,教学目标都集中明确、可操作性强。第三,教学目标紧扣学情,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第四,教学目标基于课程标准和文本自身,都放在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上。

  具体来看,余映潮老师将本节课定位为诗歌选段赏析课,所以在指导学生读顺、读懂、概括大意之后,直接引导学生自读品味、赏析课文第四段(奔赴战场)和第六段(辞官还乡),体会诗歌“女儿情态,极力铺陈;英雄气概,高度浓缩”的详略安排。在课堂目标的指引下,教师也会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自读,体会文本,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王君老师则在充分了解学生自读课文的熟练程度之后,开篇点题,告诉学生本堂课的研讨主旨为“木兰,一个英雄的传奇”,带领学生寻找木兰的寻常与不寻常之处。这个主旨目标就像一条线索贯穿着整堂课,使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一个目标展开,课堂脉络清晰。李明哲老师从导语入手,设疑激趣,引出本课的切入点,即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然后大体遵循文本的叙事结构,抛出问题,带领学生逐一分析每一节的重难点,但是最后的落脚点都是每一节所体现的木兰形象,形散而神不散。

  教学目标的共性之处凸显了三位名师对课程标准理念、教材编写脉络以及文本教学重难点和学情的精准把握。此外,这三位教师又根据自己的个性处理,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有不同的侧重。王君老师和李明哲老师都是以分析人物形象这个宏观目标开展教学,而余映潮老师除了分析人物形象之外,也关注微观之处的学习。比如,指导学生基础字词的掌握和精美成语的积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体现了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提升培养。换言之,王君老师和李明哲老师的侧重点在课文内容方面,即写的是什么;而余映潮老师的侧重点在课文结构方面,即怎么写的。

  2.教学内容详略安排

  三位语文名师教学内容的选取紧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目标为中心展开教学。此外,对教学内容的详略处理也可以体现不同语文教师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余映潮老师在解决学生基本的生字词和段落大意之后,直接带领学生精准赏析能鲜明体现木兰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态的第四段和第六段,课堂的重心放在分析人物形象和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上,使学生不仅掌握课文写的是什么,而且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王君老师精准把握学情,提前了解学生已经对《木兰诗》熟读成诵,所以直接引导学生跳读,寻找木兰的寻常与不寻常之处,将分析人物形象的“一体两翼”作为整堂课的核心。李明哲老师的课安排充实,既有基于文本的分析,也有课外的延伸拓展,层层品味四种情态的木兰形象,但是还是将鉴赏女儿情态的木兰形象作为课堂的中心。三位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体现出文本的中心思想,即文本始终讴歌的是女儿木兰的英雄气概。

  3.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1)朗读法的运用

  三位教师都选择了以朗读促品鉴,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特色。《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教学中应该通过朗读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朗读在三位教师的课堂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朗读形式多样,有齐读、教师示范朗读、默读、跳读等。例如,余映潮老师示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应该读出焦虑的味道;“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应该读出一种气魄,以及战争的氛围。王君老师指导学生“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应该读出木兰那种像小麻雀般的快乐劲儿。李明哲老师也在带领学生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后,要求学生朗读出一个调皮、可爱的女儿形象。朗读教学贯穿三位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师不仅示范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使学生体会读的魅力,也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朗读促进对情感的体验。

  (2)教学方法各具特色

  余映潮运用板块式教学法,将课堂分为三个板块,笔者将其归纳为读顺、读懂、读好。读顺板块解决基础字音和指导朗读技巧,扫清学生的朗读障碍;读懂板块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明确段落大意;读好板块重点赏析详略得当的两小节,总结出木兰形象,点出作者巧妙的写作构思。

  王君老师结合文本特色和自己的独特感受将整堂课设置为一个主题研讨课,所以她以“木兰,一个英雄的传奇”为主旨架构起一堂课,反向带领学生思考木兰的寻常之处,衬托其不寻常。师生跳读、细读,在寻找、理解、分析、思考和评价中逐渐架构起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佩的木兰形象。

  前面已经提到,李明哲老师的课文分析善用还原法,将文字还原回未经作者艺术加工的本来意思,从而与课文中的意思进行对比,体现出差异和矛盾之处。“兔子比喻句”删除,并不影响情节,为什么还保留?用四句来写“市鞍马”是否啰唆、重复?“床”和“裳”之后,用逗号还是句号好?……李明哲老师将文本内部的矛盾、“我们”和作者的矛盾、不同版本之间的矛盾,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给予学生还原法这把解读文本的“金钥匙”,处处点中学生的浅知处、无知处,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

  三、对《木兰诗》教学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对名师课例进行评析之后,总结出创新之处,可以吸收借鉴,并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上,这也是一种创新。笔者总结出教授《木兰诗》时可以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课内与课外对比阅读

  初中所学古诗多为抒情诗,这篇则属于叙事诗。从文学体式入手,把握本文的重点就是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将女儿形象与英雄形象结合分析。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度拓展,自制“文本”。例如引入学者对本文的评论、将《折杨柳枝歌》与《木兰诗》进行对比、作者弱写木兰之美与曹雪芹弱写林黛玉的外貌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处,借此体会留白艺术的魅力。如何实现文体会通,值得进一步探究。

  (二)“一体两翼”解读木兰形象

  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教学过程中,务必让学生体会到木兰首先是一个女子,然后才是女英雄;她很寻常,但她又极不寻常。作者在构思方面也是对其女儿情态极力铺陈,对其英雄气概惜墨如金,这也体现出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批判以及对官场的疏远。

  (三)教学方法以朗读为主,兼用还原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一定要重视朗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而且要亲身示范,也要有深厚的语文朗读功底来指导学生朗读。同时,对于多个版本并存的选文,教师可以借助还原法,捕捉矛盾处,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16.

  [2] 徐林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13.

  [3] 张悦.《我的叔叔于勒》课例比较研究——以特级教师余映潮、李卫东、王君的课例为例[D].聊城大学,2017.

  [4] 汲安庆.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5.

  作 者: 郭惠惠,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