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空间里的深情回荡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学术版 热度: 14077
张萍

  摘 要:送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在诸多的送别诗中,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谓千古绝调,诗歌不作深语,却声情沁骨,千百年来打动着不同时代的读者。此诗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意真情真,短短的二十八字间,回荡着诗人与友人深深的别情。当我们用一种可视化的视角,尝试回到创作现场与作品现场,便可体味到空间里回荡的深情。

  关键词: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可视化 深情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已经在用诗歌抒发情感,《诗三百》奠定了中国抒情诗的传统,在有限的字里行间传达着丰富的情感,形成了中国诗歌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风格特点。因为古代诗词的含蓄蕴藉,因此在诗词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应该发挥想象力,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用一种空间思维的方式,使诗境在意念中重现,达到一种可视化的效果。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别诗中的经典,明代学者凌云在《唐诗绝句类选》 中评注“唐人别诗,此为绝唱”。此诗为七言绝句,短短二十八字语言清新自然,意蕴却隽永悠长,从而成为送别诗的绝唱。此诗之所以动人,不仅是因为情真景真意真,而且在字里行间回荡着深深的别情。

  一、回到创作现场体味诗情

  所谓的创作现场,就是诗歌创作的背景环境,孟子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a要理解一个人的诗书作品,就要“知其人”“论其事”。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也谈到文学研究的三个层面:最外围的是背景研究,亦即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二个层面是作家研究;最核心的是作品研究。这三个层面应该三位一体结合起来,才能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忽略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也就是作品的创作现场。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送朋友元二去西北边疆時所作,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应为王维早年的作品,作于安史之乱前。王维是盛唐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最负盛名的诗人。盛唐是唐王朝最鼎盛的时期,经过初唐近百年的经济恢复,国力强盛,社会繁荣;政治上几经变革,到唐玄宗统治时期朝政已经相当稳固;大唐王朝盛世的威严也表现在周边少数民族的臣服,唐王朝的疆域版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辽阔。本诗中元二出使的安西,即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在唐代朝廷已经在此设立安西都护府。在如此繁荣强大的时代背景下,盛唐文人大都充满了一种乐观昂扬的积进精神,这种精神被后人称为盛唐气象或盛唐精神,这是时代赋予文人的精神特质。

  身处盛唐时代的文人,大都具有盛唐精神,即使人生失意,仕途不遇也不消沉。王维作为盛唐时期的文人,在他身上也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特点。从《少年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咸阳游侠“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的少年英姿;在《观猎》里可以看到狩猎将军“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的矫健身影;即使是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他也能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惊艳的诗句。诗句中所体现的豪情、少年精神都是盛唐诗人身处盛唐时代的精神表现。《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送别诗,即使言别伤情,也是哀而不伤,甚至突破传统。

  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利,通信技术也不发达,所以一别之后再相见就不太容易,所以离别的诗歌往往充满了感伤色彩。《楚辞·招士隐》 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b江淹《别赋》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c这些许多都表达了离别的感伤。《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也不例外。细细品味,诗中有依依惜别的离别的感伤,但不消沉,不悲伤。短短二十八字写足真情,有依依不舍的深情却无哀怨感伤的萋萋别情,正体现了盛唐气象下文人的精神特质,在大唐盛世的时代空间里,流荡着情真意真的别情。

  二、作品现场回荡的依依别情

  作为盛唐负有盛名的诗人,王维也是一名杰出的画家,他在诗中说自己“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由于王维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所以他的诗与画都别具风格,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点出了王维诗歌诗情画意的特点。因为王维擅长绘画,所以作诗时往往把绘画的技法运用于诗歌中,使诗歌具有可视化的效果:一方面是把绘画的构图手法运用于诗歌中,善于表现景物之间的层次感;另一方面善于给画面设色敷彩,使诗歌充满画意。

  诗歌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初春的细雨打落了路上的尘埃,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青青柳色、青青客舍,俨然一幅初春烟雨图,淡淡哀愁也随景而出,使人不由得透过画面想到客舍离别人的感伤。“客舍青青柳色新”看似写景,却在典型的情景中流露出离别的深情。客舍、柳是古人笔下典型的与离别相关的意象。客舍是行人暂时寄居之所,此处的人往往是天涯游子、匆匆过客,所以客舍常常抒发游子的羁旅之愁。柳是古代送别诗中最有代表性的意象,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以表达留恋不舍之意。青青的客舍,绿绿的新柳,是王维诗歌诗情画意之美的风格特点,初春新雨,离别的人是感伤的,此句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人物离别的感伤。正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d

  这首千古传唱的诗歌中诗人并没有点名元二的真实姓名,而仅仅以排行亲昵地称呼对方,这说明了王维和元二的关系非常亲密,不只是一般的朋友。从长安送到渭城,送别友人的情谊依然绵绵不绝,也许昨晚在客舍,二人也是说不完的话吧。友情即使再深厚,送别终归有一别,但是面对即将离别的老朋友,诗人反倒没有多余的话了,“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有不住地劝友人喝酒,一切尽在不言中,深情尽在酒樽中。一“劝”一“更”,抒写了好友之间依依惜别的真挚友情。

  三、距离隔不断的朋友深情

  这首诗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理位置,长安——渭城——阳关——安西。长安是王维所在的地方,渭城是诗人和友人分别的地方,安西是元二要出使的地方,这几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从空间角度体现了诗人和友人的深厚情谊。

  王维此时在长安为官,《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一开篇便从渭城写起,渭城即现在的咸阳,在长安西北地区。诗人身处长安,却为何在渭城送别好友,若读完全诗便知元二要出使的安西,在长安大西北方向,渭城是必经之地。如此看来,诗人在送别元二时由长安一直送到了渭城。从长安到渭城不足百里,在现代交通发达的情况下,驱车不足一小时即可到达,但是在千年之前,这可不是一段短距离。送行之远,情意之殷见于言外。也许王维和元二要用数日才能到达,这从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可知诗人和友人离别是一大早在客栈,那自然昨晚在客栈留宿。王维和元二一定是挚友,否则不会一直送到渭城。从长安到渭城,在空间的推移中显示了诗人和友人深深的情感。

  从长安到渭城不远,但是王维送元二从长安送到渭城,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长安到安西很远,这一路上鞍马劳顿,元二要经过数月才能到达目的地。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一旦分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聚。离开长安到边疆任职,这对于追求功名积极入世的唐代文人而言,多多少少会有些缺憾。因此这一别,从长安到安西,诗人的别情是复杂的。既有对友人一路劳碌的担忧,又有惜别的深情,更有对友人境遇的感慨。诗曰“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即今甘肃敦煌西南,因在玉门关之南,所以称阳关。汉代设置“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两关(阳关、玉门关)” ,离开两关以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荒无人烟了,所以诗人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但是仔细体味便知其中的深意,元二要出使的是安西,安西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中亚地区,远在阳关之外。阳关之外尚且无故人,何况安西呢?字里行间之间流露的是对友人的担心,体现了深深的不舍与深情。

  结语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因为情深意切,在唐代便广为流传,甚至被谱曲入乐传唱。此诗何时入乐歌唱,无从考证,但通过文献可知,盛唐时此诗已开始传唱。 《大唐传载》中记载:“李龟年、彭年、鹤年兄弟三人,开元中皆以才学盛名。鹤年诗犹妙唱《渭城》。”e这里的《渭城》即《渭城曲》,亦即《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白居易《晚春携酒寻沈四著作》有“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刘禹锡《与歌者何戡》有“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可见中唐时期,这首诗已经广为传唱了。此诗之所以打动人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真”,此诗不作深语,却声情沁骨,动人心脾,正如明代陆时雍《唐诗镜》中所评价:“语老情深,遂为千古绝调。”明代学者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唐人饯别之诗以亿计,独《阳关》擅名,非为其真切有情乎?”

  a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121页。

  b林家骊注:《楚辞》,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232页。

  c陈庆元选注:《汉魏六朝辞赋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页。

  d〔清〕 王夫之,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e罗宁点校:《大唐传载》,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29页。

  基金项目: 西安培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可视化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PHJM1908)

  作 者: 張萍,西安培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