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美学视域下的儒道互补与先秦理性精神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学术版 热度: 15951
摘 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变革最为激烈的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群雄崛起,百家争鸣。贯穿春秋战国时期的典型脉络是理性精神,它构造了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发展的基础,为中华大地源源不断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神话。这当中,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儒道互补从实践理性和精神理性两个方面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理性基石。

  关键词:儒道互补 实践理性 精神理性 情理结合 天人合一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将中国艺术审美精神观念一分为二,分别是积淀和儒道互补。他认为以陶器装饰造型为主的远古中国器物经历了一个由再现到表现,由写实到符号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审美形式积淀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礼乐传统,其精神意味“儒道互补”,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观念。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由儒、道思想同时构成,孔子开其端,孟子蔚为壮观。

  一、儒道互补中的实践理性

  中华文化渊源往往追溯到孔学,实践理性将现实规则与原始文化特征结合,将理性精神规范化和现实化,使日常现实生活、情感伦理和政治实践统一于理性精神,着重解决现实问题。实践理性由孔、孟、荀等人逐步完善,形成了一条独特的致实务的发展道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与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成为其重要特征。

  实践理性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核心和基础,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美学统一,体现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内圣”之路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道。“内圣外王”源于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意为圣人能契合天地奥妙,与天地合一,通达万物本性,追逐宇宙穷尽、人生变化,掌握世间万物变化法则,实现通透“无我”之纳。显然,道家追求的哲学风骨对儒家影响极大,儒家将其纳入自身学说体系,以作安身立命的本位宗旨,从而在现实层面超出道家对于尘世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儒家实践理性追求“礼乐”复兴,孔子答宰我“三年之丧”,将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情基础上。实践理性的心理扎根于阶级社会用以规范和维护统治地位的礼乐制度上。感情、观念、仪式融入以血缘为纽带的现实,不再取观外物,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神学符号和偶像崇拜。当“礼”演化为学说体系中的“仁”和“仁政”时,儒家又将“乐”从原始巫术文化渊源中提取,并加以规范和解释。“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也;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艺术须诉诸感官愉悦,与伦理社会感情和政治关系密切。《乐记》不再将音乐理论性加以局限,而是归结到以音乐为代表的整个艺术领域。如“乐近于仁,义近于理”,“乐统同,礼辨异”。至此,情感血缘和政治统治牢牢结合,信仰与现实融会贯通。

  实践理性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上重事实、重经验、重实际、重体悟,对玄而又玄的抽象思辨和狂热的宗教信仰一般不感兴趣;价值观念上重结果,重功效,讲求经世致用,即做学问要为现实服务,这一点儒、墨、道、法均有体现。经世致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特征讲求真才实学、实事求是、学以致用,主张科学的态度方法。

  二、儒道互补中的精神理性

  中国古典美学对哲学思想的阐释侧重功能、关系和韵律,而非西方美学视域下的对象、实体。作为反映,其精神性着重生命意兴的表达。作为形象,其强调的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更多为情感阴柔和崇高。所有“持中守贵”的中和原则和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特征皆可追溯到先秦理性精神,理性源于孔子世界观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发展为荀子和《易经》中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和庄周的泛神论,如“知其不可而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道表面对立,实则相互补充协调,如“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常常成为士大夫的互补人生道路。“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艺术意念。庄子尽管避弃现世,却并不否定生命,对自然生命抱有尊重和珍惜的态度。儒道在艺术上互补,儒家体现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体现为人与外部对象超功利的审美关系。李泽厚将其引入中国审美精神史的阐述,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塑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艺术理想和审美兴趣。

  通过《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和“反者道之动”就可窥探老子的思想。中华文化可简单概括为儒道互补,集中体现为自我牺牲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孔子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总得自我牺牲,前赴后继,社会才能向前发展。老子又言“上善若水”。《道德经》里关于水的品德和智慧有十条:第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有边界、有秩序是上善最高的智慧品格,水善处下不争上;水有边界,湖有湖畔,河有河堤,海有海岸,却不与他物争地;水源流水,水的速度快却有秩序地前后相随。第二,“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第三,“心善渊”,讲格局,视野大,胸怀广。第四,“与善仁”,给予他人平等和尊严。第五,“言善信”,做人说话要讲信用。第六,“正善治”,做事要公正清廉。第七,“事善能”,要善于学习,提高执行力。第八,“动善时”,春风化雨应时而动。第九,“善清”,要清醒理智,善于沉淀。第十,“柔弱胜刚强”,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也没有什么比水更坚强。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便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反者道之動”指做事情要抓住关键,举重若轻。以哲学最核心的“正、反、和”来讲,“反者道之动”概括为“无用之用、无为之为,祸福相依”。人只有随着时代变化了解新的规定、规则,形成良好的习惯,做事才能符合规律,取得成功。

  三、儒道互补中的情理结合——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应和谐相处。“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儒家指出君子修养在事亲,想要做到底就不能够不知人、不知天。亲、人、天有内在结构的相通性。例如,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过“天人感应”,北宋张载曾明确说过“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主要体现为自然义、神性义和道德义。

  天具有自然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不讲话,春夏秋冬四时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发育。“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说,天虽然不讲话,但通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各种事情或行为来表其意。儒家认为自然意义的天和人是统一的。

  董仲舒发挥了天的神性意义,认为天人相互感应。“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会因为社会政治的治理情况出现祥瑞或灾异,如凤凰、麒麟象征着上天在嘉奖政治工作者,地震、大旱则为谴告统治者。他深刻认识到如果政治不被制约,统治者可能会做出荒唐的事情。把天看成百神之大君的目的是屈君升天,委屈君主,把天的地位抬高。人类社会的现象跟政治有更密切的关系,严重的水土流失看起来是自然现象,实则是人类破坏生态的结果。

  道义性的天是指与人事及道德行为发生关联的天。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没有“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很难出现“知我者其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认为学与尽心的功夫是上达和知性、知天之间的必要前提。人的心性和天的结构有内在相通性,人及其道德实践活动都有道德义。天是在“下学而上达”和“尽心知性”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显现的,需要不断去求索。天是人事活动的一个范围和界限,不能逾越,否则可能得到惩戒和警示。天人合一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内核。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就事情要尽人事,但不是尽人事就能决定一切,获得多大成就、在什么程度上逼近和超越天本身以及认识到客观生命的界限和范围都是在天人互动中以不同方式向人类显现的。天人合一的基础是个人身心关系的和谐,个人身心不和谐会造成人际关系和生活范围的不和谐。天人合一可落实到个人的身心修养。人际关系和谐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如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具有保护环境的现实意义,这种环境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要前提。

  四、结语

  儒道互补从实践理性、精神理性到天人合一都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理性精神的融合。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儒、道伴随着社会发展,从意识形态层面不断整合、补充,形成了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心理文化结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扎根于理性,发展成民族血液中不可分离的文化基因,彰显中华美学深层的结构特质。

  参考文献:

  [1] 赵潇.儒道互补与中国艺术精神——再读李泽厚《美的历程》的一点感受[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 李澤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作 者: 周瑶,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