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凡一平是广西壮族当代知名作家,他在近期的乡土小说创作中描写了丰富的壮族日常习俗、婚丧习俗和节日习俗等内容,通过塑造一大批复杂而有个性的乡村人物形象,展示了民族的勤劳坚强、善良朴素等品质,同时揭露了乡村留守的现象、管理秩序的混乱和道德伦理的冲突等问题。凡一平用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演绎了民族的故事,阐述了民族的精神,表达了对本土乡村文化的反思。本文主要通过《撒谎的村庄》《上岭村的谋杀》《扑克》等小说来解读凡一平小说中的民族性特点及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凡一平 民族性 民族习俗 民族精神 乡村文化
凡一平是广西当代著名作家,也是壮族知名的代表作家之一。他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集,按小说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凡一平创作了大量的都市题材的小说,展现了城市文明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2005年之后,他开始转向乡土题材小说的创作,如《撒谎的村庄》《上岭村的谋杀》《扑克》《蝉声唱》等。凡一平的乡土小说多以红水河畔的乡村生活为创作背景,描写他所熟悉的乡村生活与小圩镇的生态文化、人情世故和风俗习惯等。作者通过这些小说描写出壮族人民的文化心理,表现壮族文化的内涵,以及他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一、描写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风俗文化,壮族也不例外。他出生在广西河池市都安县上岭村,这里是壮族的故乡,具有浓厚的壮族文化氛围。凡一平在小说中时常写出壮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并在多部长篇小说中描写了丰富多彩的壮族民俗。
(一)日常生活习俗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他们主要世代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还有少数分布在其他地区。壮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日常生活习俗,凡一平把家乡的习俗引入小说里,向读者讲述壮族的传统习俗。广西地势复杂,受地势和气候的影响,广西壮族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在植物方面,壮族主要生产水稻,日常饮食以稻米制作的米饭、米粥、米粉为主,蔬菜有大白菜、瓜苗、莜麦菜、萝卜等;在动物方面,家家户户都会养牛养马。
受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壮族人尊老爱幼、上下有序、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在日常饮食中体现出来。比如在进餐时,要先给老人盛饭,且需要双手给老人家递上饭碗;当家里食用鸡鸭时,晚辈都会给老人家夹鸡心、鸭心和肥嫩的胸脯肉,因为人们认为这些部分最有营养。《撒谎的村庄》里写到马一武的家宴,进餐时以父亲为中心,两兄弟一左一右,荣逸琴坐在丈夫旁边,规规矩矩地端碗夹菜。由此可见,家里的长辈坐正位,子女坐旁位的习惯一直流传至今。
壮族热情好客,《撒谎的村庄》里有这样的一个场景:蓝宝贵到韦美秀家里给爷爷拍照时,韦美秀的父亲留蓝宝贵在家里吃饭,备上好酒、一桌荤菜,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在不少壮族的村庄里,一家的来客也会被视为全村的客人,全村人都会来陪客。在餐桌上,这个家的主人会把最好的荤菜夹到客人碗里,然后其他人才能下箸夹肉,素菜自便。听老人家说,客人到哪家吃饭,哪家的主人就会往客人的碗里夹很多的肉,不能让客人的碗见底。有些主人会单独使用筷子夹肉喂客人吃,表示这家主人好客。而客人应该尽量把碗里的饭菜都吃光,客人吃得越多,碗里的菜剩得越少,主人就会越高兴。如《上岭村的谋杀》中,黄康贤和唐艳到韦波家做客,韦波一家人热情款待他们,和他们闲聊,而韦波的妻子则下厨准备饭菜。
(二)婚丧习俗
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壮族的婚丧习俗都随汉族,不过有些壮族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婚丧习俗。壮族的婚丧习俗是非常复杂的,这些传统的习俗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世代相传。在凡一平的《撒谎的村庄》中,主人公蓝宝贵被迫成为韦家的上门女婿。在蓝宝贵给韦美秀的爷爷拍照时,韦爸爸和宝贵闲谈,透露他以前也有两个儿子,可惜都不幸去世了。“上门女婿”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即男方入赘到女方家,将来所生的孩子跟母亲一个姓。在古代,若家中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延续香火,父母就为女儿找上门女婿,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如在小说《上岭村的谋杀》中,蒙杰就是上岭村的上门女婿;《扑克》中王云新的亲大哥,也到广东当了上门女婿,等等。在结婚这种重要的活动中,饮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所以人们格外重视结婚礼仪中的饮食。如韦爸爸给宝贵和美秀举办的婚礼,就用丰盛的宴席款待宝贵和客人,这也是向人们宣告:韦美秀成家了。
人的一生,有出生就会有死亡,有婚礼也会有丧礼。凡一平在《撒谎的村庄》中就写到丧礼:出丧时会有丧葬队伍来送行,且吹着小号。如今这种习俗依然存在,是为死者举行的告别仪式。壮族的丧葬习俗是:首先是报丧,若家里有人去世,要放爆竹响三声,向村里的人和亲朋好友报丧;其次是到礼,即帮死者洗礼,洗好礼还要向死者敬酒,孝男孝女及族人都要披麻戴孝;接着请道公选择吉日入殓,再送上山入土为安;在下葬之前还要开棺材为死者整理衣物,这时子女要把钱放在死者口袋里,让死者到阴间有钱用;最后,关上棺材。从山上回来,家人还要帮死者办“头七”,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饭,亲朋好友都要上礼钱,这也是一种丧葬的礼节。
(三)节日习俗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壮族人民更加重视本民族的节日,比如每逢重大节日,远在他乡的村民都会回家过节。壮族的很多节日都随汉族,但有些节日还是保留着壮族传统的节日习俗,渗透着民族特色。
比如春节,春节对壮族来说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壮族百姓辛苦一年,到了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年猪。一般在腊月二十几,他们就会杀年猪,制作腊肉,为大年三十的菜肴做准备。凡一平在《上岭村的谋杀》中就写到杀年猪,治保主任黄宝央在腊月二十四邀请兄弟帮忙杀年猪,随后邀请村里的人来家里吃饭。他们还会拿年猪做比较,看谁家的年猪最肥。
壮族有“开门爆竹”这一说法,因为传说鞭炮能驱逐怪兽恶鬼,所以在迎接新的一年到来之时,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上岭村的谋杀》写到韦昌英和儿子在年前就把大年三十和初一的鞭炮放完了,老婆责怪他,他就回应放完了再买。由此可见,放鞭炮是壮族人民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
拜年也是壮族人民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大年初一,全家人都要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互相拜年,长辈会给小朋友发红包,预示来年红红火火;午饭过后,大家出门走访亲朋好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一些事情是禁止人们去做的,比如大年初一不许睡懒觉,不然来年农作物全都会被风吹倒;不许梳理头发,不然今后饭菜里会有头发;也不允许扫地,怕把财运都扫出门外。
壮族人民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凡一平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桂西北壮族传统的节日习俗,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凡一平在多部小说中以故乡“上岭村”为背景,打造自己的“文学王国”,体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与怀念之情。
二、表现倔强的民族精神
凡一平的小说还彰显了刻苦耐劳又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善良、坚定、忠贞、包容、仁爱、质朴。作家在着力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时,更多地表达了对壮族民族精神的敬佩和赞美。《撒谎的村庄》是对善良人性的肯定,蓝宝贵放弃学业留在火卖村,尽心尽责照顾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教育村庄里的小朋友,突显了他善良的形象;《扑克》讲述了父亲寻找儿子的感人故事,诠释了世间美好的感情。
(一)勤劳坚强
《撒谎的村庄》里的蓝宝贵是勤劳、坚强的化身,1978年,他到菁盛公社的火卖村下乡,为韦美秀的爷爷拍照。那晚,他留宿在美秀家里,并与美秀发生了一夜情,最后抵挡不住舆论的压力,被迫成为韦家的上门女婿。恢复高考后,蓝宝贵考上北京大学,韦家的人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都很支持他去上学。但是蓝宝贵刚到学校不久,就接到电报说美秀早产,他赶紧回到家,见了美秀最后一面。家里人把两个孩子抱给蓝宝贵看,让他在继续上学还是回家带孩子之间产生了矛盾。蓝宝贵决定先休学带孩子,这时村里没有老师,村主任邀请蓝宝贵给村里的孩子当代课老师,最后他不得不为了孩子们而退学,留在火卖村当小学老师。后来,因为美秀的孩子们长得和自己一点也不像,他产生了怀疑,并最终证实了这两个孩子不是他亲生的,孩子们真正的父亲是当时菁盛公社的放映员苏放。但是,善良的蓝宝贵舍不得孩子,为了村里的孩子们能够上学,他继续留在村里任教,陪伴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他还与村里的人一起保密,认定韋美秀所生的孩子就是他的孩子。凡一平塑造了一位善良与博爱的男主人公形象,而火卖村却成为一个撒谎的村庄。
小说《撒谎的村庄》还有一层更深的寓意:种种人生景象,还是建立在“爱”与“美”的生命意识的挺拔之上的。小说里有多处关于“木棉花”的描写,如“更远处的梯田边,是一排排挺拔的树木,一团团火焰燃烧在梯田的上空,那是木棉树盛开的花朵”。木棉花的花语是“珍惜眼前、不褪色、不萎靡、阳刚之美、英雄主义”,是壮族文化“强健的活力”的象征。木棉树在这里象征了人的生命意识的真正觉醒,人生始终是以不褪色、不萎靡的生命意识的燃烧为精魂的,那些熊熊燃烧、花团锦簇的生命如同木棉树一样,是不可多得的绚丽人生的典范。
凡一平通过塑造蓝宝贵这个勤劳、坚强的人物形象,赞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中那份久违的纯真与善念。他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愿意将所有信念都付诸实践,他象征了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的一片净土。他执着、坚定、顽强,用生命践行着善良对于生活的真正意义。《撒谎的村庄》中的蓝宝贵正是当代广西壮族文化的“人学”的形象化,他是壮族文化富有深刻寓意的人物标识。蓝宝贵的含垢忍辱与克己奉献,是一种根源于壮族乡恋乡情文化的文化记忆和生命体验,它蕴含在许多壮族文人的追忆和构想之中,教导人们改善自我、回归生命的原初本真,似木棉一样充盈、美丽。这是具有强健生命活力、不褪色、不萎靡的生命,是独特的壮族文化的象征。
(二)善良朴实
在小说《扑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善良而朴实的人物韦元恩。韦元恩的儿子王云新在小时候不幸被人拐卖,从此开始了他艰苦而漫长的寻找之路。王云新被转卖到一个富有的家庭,长大后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他努力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但一直没有进展。后来,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父亲,却不敢前去相认,内心陷入了极大的痛苦和矛盾之中。在一次醉酒之后,王新云忽然惊醒了,他想起小时候自己是如何走丢的,眼睛里湿漉漉的。他从酒楼跑出去,想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韦元恩,心里很纠结要不要给他打电话,要不要和他见上一面。他思索了一会儿,掏出手机拨通了韦元恩的手机。王云新时常到韦元恩住的地方转,有一晚他喝醉,倒在了广场上。第二天早上,他被韦元恩发现,韦元恩把他背着送往医院。当时他身上没有治疗的费用,韦元恩就请求医生帮忙。虽然韦元恩并不知道这就是他苦苦寻找十九年的亲生儿子,但他出于本能救了王云新,表现出他的善良。
《撒谎的村庄》中的蓝宝贵同样是一个很朴实的人。尽管韦美秀所生的两个孩子并不是他亲生的,但他没有就此放弃抚养孩子,反而一如既往地照顾孩子们,如此宽阔的心胸令人敬佩。因为村里没有教师,他不忍心抛弃村里的孩子,选择在村里当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纠正和补充了壮族文明与文化所缺失的内容,更融合了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乡村人民共有的优秀品质。凡一平以现实的笔法描写蓝宝贵,讲述那个时代的精神。《撒谎的村庄》体现了凡一平对于生命价值、人性道德和人生境界的个人性因素的阐释。蓝宝贵具有一种的“向善的”力量,他内聚为一体的以他人利益为重、勇于牺牲自我的古老壮族的崇高精神,以及克制、包容、仁爱、质朴、善良的品格与现代文明亦能相呼应。换句话说,“崇高性”作为一种精神的效能、一种情感的激动要高于一切。唯有如此,作者的灵魂才能与读者的灵魂结合起来。凡一平塑造了蓝宝贵“忍耐型”的悲剧形象,当读者能够体会到蓝宝贵“向善”的人格与历史情境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时,就会强化对这种悲剧人物的深切同情与怜悯,并受到其影响而“一心向善”。
三、对乡村文化的反思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乡村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物质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偏远的乡村世界里,不仅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的“空巢”现象,而且乡村管理秩序混乱,甚至隐藏着道德伦理的冲突,挑战着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一)农村留守群体现象
在《上岭村的谋杀》中,上岭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為了谋生,男性青壮年不得不外出打工,村庄里除了妇女,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由于长时间缺乏丈夫、儿子或父亲的关爱,留守妇女、老人与儿童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缺乏完整的家庭,缺少亲人的关爱和呵护,乡村的留守家庭出现了许多问题,造成了乡村的混乱和衰败等。留守妇女因为丈夫不在身边,在某些方面得不到满足,会出现很多妇女问题。在小说中,面对韦三得的利诱、胁迫,许多妇女不得不长期与其私通,保持着暧昧的男女关系。韦三得流氓、恶霸的行为让整个上岭村的男人蒙羞,使得上岭村成为一个充满悲情的村庄。《上岭村的谋杀》真实再现了农村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反映了青壮年外出打工后留守的儿童、妇女和老人存在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值得每一个人去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讲,上岭村是中国新时期城乡差距背景下农村悲剧的缩影。
(二)乡村管理秩序的混乱
在《上岭村的谋杀》中,上岭村存在着严重的法律、道德、伦理的矛盾与冲突。这些弱势群体需要被关爱,但是乡村管理秩序却发生了混乱。小说单刀直入,从一个刁钻的角度将乡村的隐秘和盘托出。
小说的开头写韦三得在村口的榕树上上吊身亡,接着警方展开对案件的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韦波终于承认是他谋杀了韦三得。最终,韦波被捕入狱,上岭村的谋杀案得以告破。
黄康贤毕业成为警察,服从组织安排,回大成派出所当实习警察。黄康贤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找出韦江山的祖宗骨头。他积极参加工作,不幸的是他得罪了苏春葵,使得苏春葵经常对他提出无理的要求。黄康贤陷入困境之中,整日借酒消愁,最终在母亲黄宝央的帮助下,才得以摆脱困境。
所长田殷对当年韦三得的案件有很多疑惑,在查看案件记录的过程中发现上岭村很多男女之间的秘密。整个案件几经挫折,扑朔迷离,生动曲折。虽然案件最后得以告破,但案情的混乱映射出我国农村深层次的精神危机,引人深思。一个平安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我们只有守住法制的底线,才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三)道德和伦理的冲突
《上岭村的谋杀》中的上岭村是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桂中地区属于大石山区,土地资源向来稀缺,经济落后,依靠种田根本富不起来,要想发家致富必须另寻出路。那时城里建设需要大批劳动力,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儿童则留在村里,原本相对稳定的生活局面就此被打破。和韦三得通奸的女人们,都是因为自己的男人长年不在家,心里寂寞空虚才违背伦理道德的。作者把令人惊讶的乡村生活情景写入小说里,旨在引起人们的注意。小说不仅写出乡村资源匮乏的现象,还突出了乡村妇女性道德意识的薄弱,进而表现出乡村价值观、道德观的深层变化。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上岭村谋杀案”的告破,就像小说中所写:“在这个混乱的村庄,已经没有什么可能守可以守的秘密了。把什么都说穿了说破了也好,说穿了说破了反而就简单了,清楚了。”
总之,凡一平的乡土小说多以故乡为背景,试图写出广西农村的生活百态,写出广西农民的群像,写出那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事,写出乡村的民族性问题。书写这些民族性内容,能够使众多读者产生共鸣,并受到教育和启迪。20世纪以来,很多作家的创作题材都与民族性有关,凡一平的作品就是代表之一。他从都市题材转向乡村题材,向读者描述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生活。
凡一平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其小说创作既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受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影响。凡一平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书写故乡的生活故事,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注重描写乡村的风土人情和精神世界。凡一平以乡土小说讲述本民族的文化,用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传递壮族的文化特征,描写壮族生活的画面和淳朴的民风,让读者体验到壮族的生态文化、人情世故和风俗习惯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凡一平是书写壮族民族性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参考文献:
[1] 凡一平,章明.撒谎的村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 凡一平.上岭村的谋杀[J].作家,2017(9).
[3] 凡一平.挖地三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4] 凡一平.扑克[J].花城,2008(1).
基金项目: 2020年广西文艺评论基地项目“桂西北文艺现象研究”,2020年度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评论家签约项目
作 者: 欧造杰,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批评;黄丽,河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届本科生。
编 辑: 赵斌?E-mail:mzxszb@126.com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