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纪的美国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较多的文学家,其中,梭罗就是代表之一,尽管如此,其作品在当时的传诵度并不高,一直到现代文学研究体系的建立和推广,人们逐渐拓展自身的思想文化视域,人们才开始关注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这是一部阐释人与自然相处模式的作品,其中还蕴合了大量的东方思想和东方哲学。本文对《瓦尔登湖》中个人主义理想家园构建的背景以及具体方式展开了讨论,旨在为读者全面展示《瓦尔登湖》这部作品,仅供参考。
关键词:《瓦尔登湖》 理想主义色彩 研究
在《瓦尔登湖》中,不仅包括了很多作者自身的理想主义思想,还将这些思想流于笔端以多种形态展现出来。并且,其中多数理想主义已经逐渐开始得到更多人的肯定。但是,《瓦尔登湖》中对极端意识的研究依旧存在不足。
一、《瓦尔登湖》阐述个人主义的理想家园
要想深度了解《瓦尔登湖》,就要对其作者梭罗有明确的了解,在梭罗的政治哲学思想意识中,个人主义是核心,且欧洲是个人主义的发源地。很多清教徒怀揣着梦想来到北美大陆,利用自我奋斗获得财富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这就为美国个人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梭罗受到了美国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作品中也充斥着个人思想。
在《瓦尔登湖》开头,利用《消极抵抗》有效表达其思想认知理念,其中提到“智慧的人要有所作为,要明确作为‘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尽管在文章中梭罗认为相较于政府,个人的自由更加重要,但是在其实际经历中,梭罗的内在矛盾却在不断激化,个人主义的追求过程和资本主义也存在一定的背离。梭罗对美国政府在人权管理方面的不公正以及侵犯性有着明显的不满和厌恶,并且对多数派组成的政府式民主主义性提出了严重的控诉。从梭罗的角度想,人们在资产阶级体制中也要坚守平等的个人权利和道德发展,这才是个人主义理想家园的缩影。
在近代,西方国家对梭罗时代的相关思想进行了完善,其中,国家起源学说就是一种预设,假设在社会进入文明阶段前依旧存在一种“自然状态”,能对其进行多元化描述,建构理想自然状态的应用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自然状态就是在非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有序且完整的状态。一方面,整体思想理念要确保是自然人依据自身的自由意愿开展工作,不会受到外在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保证自然人处于权利和管辖状态的协同支配,使得人的理性能在自然法中得到合理性应用,为保证自然人生命健康奠定基础。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就是接受并且应用了这一理论,为了建构人人平等以及自然状态的模式。
除此之外,梭罗和同时期其他作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政治思想和哲学理念并不是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的,而是从实践层面上有效提出通往理想世界的方式,更加强调思想和行动的汇合。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还指出要想成为哲学家,不仅仅要具备精妙的思想意识,甚至是建立学派,还要真正掌握热爱和智慧生活的能力,从而获得崇高自主的一生。与此同时,梭罗反对柏拉图式的无政府乌托邦做法,更加关注社会实效性。
二、《瓦尔登湖》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方式
(一)人与物的精神富足
在物欲社会中,人们开始过分追求奢侈品,却很难获得真正的幸福。梭罗有感于当代人们被物质奴役的生存状态,在《瓦尔登湖》中提出了自己的生活哲學,并且通过自己的隐居对相关情况进行了实践。梭罗认为我们不应该将生命浪费在不断的物质追求中,而忽视精神的发展和进步,生活中的算计要适可而止,计算真正值得花时间做的事。另外,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认为美好的生活都来自于清贫,人们要想获取幸福最大的业障就是过分的物质追求,食物数量过多、资金过于充裕、房子过于华丽等,都使得人们深陷算计的泥沼中无法自拔。基于此,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提出了简朴生活的真谛“简单,简单,再简单”,他呼吁人们不要过分沉浸物质主义。
梭罗在瓦尔登湖实现了两年的隐居生活,仅仅使用少量的必需品,他自己动手搭建小屋,并且自己开辟了一小块菜地,自给自足。需要注意的是,在《瓦尔登湖》经济篇中,梭罗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开支进行了简单的记录和计算,梭罗使用较少的钱就获得了悠闲、独立以及健康的生活,并且在属于自己的小屋中住了一段时间。其主要的食物就是不发酵的玉米粉、土豆、米以及腌肉等。在梭罗自己的经验中,人们若是一味追求物质生活,就会变得盲目,最终忘记了自己的真实需求。
基于此,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对富裕和贫穷进行了重新的定义,认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拥有最多自由时间的人,并且将人们分为两类,一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产生的必要劳动,另一种则是建立个人自由选择活动空间和规划的人。并且,他认为只有真正遵循天性生活的人们才能更多地实现自由时间的最大化。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认为回归自然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键,并且对人类社会现代化运动产生的物质享受进行了描述,若是盲目追求经济价值而忽略生态管理和价值效益,就会对人性的自由释放造成影响,甚至会出现眼界狭窄的问题。多数人被困在不同的需求中,逐渐丧失了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动力,生活单调、物欲横流。梭罗用自己在瓦尔登湖生活实践的体验向世人传递相应的理念,人类想要从喧嚣的环境中摆脱出来,就要在大自然中亲近自然。
另外,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还指出,天人合一的基础理念是维护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原始社会中自然本身就具有神秘感,人类要对自然充满敬畏。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还对动物昆虫的生活习性进行观察,并且将其记录下来,在亲近自然的基础上与自然成为了朋友,发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就是一种较为完美的生活状态,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了物质文明以外的生命真谛。
综上所述,在《瓦尔登湖》中体现出的理想主义色彩更多关注和谐共存的生命要义和真理,这种理想主义具有非常浪漫的色彩,也是构建和谐型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对于人们全面了解自然且能有效认识理想具有重要的意义。梭罗避开现代物质文明社会,和瓦尔登湖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会到《瓦尔登湖》的博大和自然的伟大。
(三)人与自我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远离现代社会的文明框架,独居在瓦尔登湖,并且集中记录了梭罗自己和大自然朝夕相处的点滴,将相应的感受和观察都进行了集中记录。最重要的是,梭罗所生活的时代是工业文明以及物质文化弊病初见端倪的时代,人们处于物质性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物欲横流的社会形态逐渐形成,此时的梭罗已经认识到现代文明的双刃剑性质,丰富的物质尽管能为人们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但也侵蚀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潜在的社会学危险。在梭罗撰写《瓦尔登湖》的过程中,他用亲身实践理解自然化的生活环境,此时的梭罗在那个时代无疑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正是梭罗探索自我和真我的表征。因此在文学研究体系内,将《瓦尔登湖》认为是梭罗孤独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其远离人群后冷静反思的结果。
梭罗在撰写《瓦尔登湖》的过程中,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更加关注自然因素,追求精神上的赤子般真诚的情绪,必然会造成社会场合中的不适。因此,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指出自己已经厌倦了无聊的社交活动,并且更加乐意涉足山水,真正体会自然的真实和容纳。《瓦尔登湖》中还指导人们不要依据大众的意见规划自己的行为,而是在剖析自己以及社会的基础上,活出真正的自己,更加关注本心。
总而言之,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展现的理想主义,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性态度,梭罗正是借助一种内省状态的反思方式对物质富足和精神完美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要想获取生命的自由意识,就要亲近自然,利用较为真实的笔触描绘具有丰富色彩的理想主义。
参考文献:
[1]陈潇.《瓦尔登湖》中的理想主义色彩分析[J]芒种,2017( 22):79-80.
[2]徐明.《庄子》中的自由思想与梭罗《瓦尔登湖》中的自由观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2014.
[3]周慧.新英格兰超验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理想主义之比较[D].湖北工业大学,2013.
[4]郑佩伟,张景玲.从《瓦尔登湖》看美国超验主义与道教思想的相似之处[J].湖南社会科学,2014( Z1):341- 342.
[5]常凤.人类永恒的精神圣地——评《瓦尔登湖》[J].出版广角,2018(3):87-89.
[6]央泉.《边城》与《瓦尔登湖》中的水意象比较研究[J].江西社會科学,2015(8):100-103.
[7]章以华.711号园中的瓦尔登湖式漫步——《北京,最后的纪念》与《瓦尔登湖》美学构建之异同[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419-42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