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乞放市易欠钱状》是苏辙公文代表作之一。苏辙在这篇奏状中批判了市易法在施行过程中出现的四大弊端,并提出相应对策。奏状反映了苏辙的民本和廉洁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影响。《乞放市易欠钱状》以数据说话,以及运用四言骈体的艺术特色,对现代公文写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辙 《乞放市易欠钱状》 现实价值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擅长政论和史论。嘉祐二年(1057),苏辙进士及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终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宋初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整个市场繁荣兴旺。至北宋中期,国家征收的商税成为朝廷主要的财政收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商业领域中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京城开封和其他较大城市中的商业经营多被大商人把持,他们垄断市场贸易,较固取利。当时,“京师百货所居,市无常价,贵贱相倾,或倍本数”,严重损害了广大中小商人和消费者的利益。混乱的市场阻碍了商品的流通,使得“财既偏聚而不泄”,“国家之用亦患其窘迫矣”。为了解决商业中的兼并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商税收入,宋神宗和王安石实行变法,颁布市易法。
市易法施行于熙宁五年(1072),其目的就是抑兼并,利商贾;平物价,通有无;足国用,增吏禄。苏辙对市易法的立法宗旨基本上予以肯定,认为市易法并没有太大的危害,但市易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苏辙上《乞放市易欠钱状》全面分析市易法的弊端,并且提出应对措施。
苏辙首先对市易法的现行状况进行分析,指出市易法之行,流弊甚多。第一个问题是市易法收取的利息过高,损害到商户的利益。市易法明文规定,不得收取过高利息,而实际并非如此。苏辙调查发现,朝廷已经收回了1226万余贯的本金以及41万余贯的利息,仍然有237万余贯利息还未收齐,市易法的利率已经高达22.68%。这使得商户百姓在还清本钱之后,仍然背负着巨大的债务,“民商咸以为苦”。背负债务的小商户占欠债总人数的99.77%,他们是市易法高利息的主要受害者。
市易法施行过程中的第二个问题是官吏催债峻急。当时朝廷设立市易抵当所,安排众多官吏追讨本息,“日夜骚扰欠户27000余家”,导致“小姓之家,死丧流亡,不可复知”。政府想通过官吏催债的方式,给欠户施加压力,让他们还清债务。但在施行的过程中,政府方面“所催微细”,方式过于急迫粗暴,也没有考虑到欠户大部分是小商户,本身经济能力较弱,而且市易法利息过高,债务已经超出欠户的偿还能力,现有的催债方式只会让朝廷和百姓两方面的利益受损,“为害至大”。
官吏队伍过于庞大是当时朝廷财政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负责催收市易欠款的吏卒人数众多。仅开封城,“市易催索钱物,凡用七十人,每人各置私名不下十人,掌簿籍,行文书,凡用三十余人,每人各置贴写不下五人,共约一千余人”。朝廷“所收之息,不补所费之半”,给国家造成很大的亏损,得不偿失。
官吏贪污成性,陋习难改是市易法在用人方面最大的问题。当时因“欠户拖欠日久”,朝廷“差人监逐”“未见归著及无家业之人”“遇夜寄禁”。差吏利用这条法规谋求私利,“得钱即放,无钱即禁,榜笞摔缚,何所不至”。欺压百姓,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牟取私利……这些本该为百姓服务的官吏却成为压在百姓头上的大山,逼得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针对这些弊端,苏辙提出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解决措施。首先,他主张“欠二百贯以下人户除放”。朝廷的本金已經全部收拢,商户百姓所欠的是利息。小商户欠债的金额小,但人数众多。如果免除“欠二百贯以下人户”,“所放人户九分以上,而所放钱止及二分”。这样,百姓获益多,政府损失少。为了经济、国家长远发展,“放欠二百贯以下人户”显得更有可行性。在行政方面,苏辙提出减少催债官吏人数,制止官吏贪污行贿,改变官吏的做事作风。庞大臃肿的官吏队伍使得朝廷开支浩大,缩减官吏人数迫在眉睫。官僚的腐败、压迫严重阻碍经济健康发展。苏辙要求朝廷加强措施改变这一风气。
《乞放市易欠钱状》反映了苏辙体察民情,关心民疾的民本思想,同时表现了其廉洁的追求。苏辙曾言,“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在市易法的施行中,苏辙不仅仅将注意点集中到朝廷经济利益的得失上,而且也看到在这一法规下“小姓之家,死丧流亡”的民情。苏辙为此上奏告知皇帝,请求将欠二百贯以下的人户除放,以解百姓困苦之境。苏辙为官清廉,对朝堂贪赃枉法的现象深恶痛绝。苏辙将那些以权谋私,压榨百姓的官吏比作“蟊贼”,有力抨击他们的罪行。这些思想对现代社会仍有深刻影响。我们国家一直以民为本,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打造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乞放市易欠钱状》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其思想内容仍能启迪后人,因为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润泽后世。这篇文章最大的艺术特色便是运用数据论证。从全文看,苏辙主要运用数据罗列、数据对比分析两种方式,利用数据说话。奏状中,苏辙运用数据罗列对市易务现有账目进行了详细分析。今“市易本钱,前后诸处拨到共计1226万余贯。中间拨还内藏库等处,共计530万余贯,朝廷支使过,共计384万余贯,即今诸场务见在,共计353万余贯”。通过简单数据分析,苏辙有力地指出现阶段市易务本金已全部收回,主要欠款是借款所产生的利息。这些数据形象地表明了市易法在实行过程中利息过高,造成了百姓债台高筑。基于这一事实,苏辙认为“放市易欠钱”这一措施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苏辙对民生的热切关注。又如苏辙在《乞放市易欠钱状》中批评当朝官吏队伍过于庞大。一系列的数字直道当时官吏配置过于臃肿,仅小小的催债队伍就有一千人的配置的现象,给上级更为直观的感受,使其觉察到问题的所在。
对比分析是数据分析最基本的方法。在分析过程中,对比得当可获得精准结论,识别数据差异。如果按照苏辙的建议,将欠二百以下的人户除放,朝廷不过“放钱466200余贯”,损失总利益的二成,但却能“放25353户”,“九分以上”的百姓都可以受到恩泽。“二分”“九分”两个数字的对比,给上级最直观的冲击,从而证明苏辙这一措施的可行性,让上级更容易接受苏辙的建议。又如《乞放市易欠钱状》所言:“臣所乞放二百贯以下欠户钱数,于见欠钱都数中,止十分之二,即是每岁催及三万贯数中,不过催得六千贯而已。”现实情况是朝廷催债急切,商户无力偿还。但如果按苏辙的建议,放欠钱二百以下商戶,朝廷仍能收取总额的十分之二。两相比较,朝廷实际获得利益相同,但现行政策下,两万百姓深受其害,以苏辙之计却能造福更多民众。运用数据的对比,苏辙的观点更有事实依据,让皇帝能够接受并采纳。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所以古来篇体,促而不广,必结言于四字之句,盘桓乎数韵之辞。”四言句有两个节奏顿,由两个双音节的词组成,语气均衡,体现了平衡对称的古典原则和威严的秩序,体现了神圣庄严之感。历代的朝廷文书多用四字句,这篇苏辙的奏状也不例外。“然吏卒顽狡,得钱即放,无钱即禁,榜笞摔缚,何所不至。”生动再现了当时官吏以权谋私的情况,整个表达更简洁、明朗,语句节奏均衡,铿锵有力,表现了苏辙对这种不法现象憎恶的情绪。同时,四言骈体的运用也体现了苏辙的文学素养,增加了奏章的文气。
《乞放市易欠钱状》深刻剖析了市易法在施行过程中出现的利息过高、催债过急、冗官、贪污四大弊端,并提出,除放欠二百贯以下人户除放、精简官吏和反腐三大措施,对皇帝正确判断经济形势,及时做出调整有重要贡献。苏辙对当时民情的真实记述使《乞放市易欠钱状》成为后世研究宋代市易法的重要历史史料。与此同时,苏辙在奏状中表现出来的民本思想和廉洁追求,对现代社会仍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社会有时出现以权力谋取个人利益,将岗位作为凌驾于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资本的案例。我们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强化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公正廉洁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除了思想方面的重要意义,《乞放市易欠钱状》善用数据说话这一创作技巧对现代公文写作也有深远影响。恰到好处的数据运用,不仅能使文章血肉丰满,还能一句顶一万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秘书在起草公文时要巧用数据,更好地发挥公文的作用。同时,我们的文书可以尝试骈体这种话语方式来提炼表达关键性核心话语,使得文字更简洁,更有中国特色。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