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象征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象征借助意象向读者展现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本质内涵。邝丽莎在《牡丹绮情》中就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本文从人物意象、事物意象和场景意象三个方面分析了本部小说的象征手法,这些象征意象的分析与研究,能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作品,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这些象征意象的研究,将小说在读者面前完美地展开,从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象征主义 邝丽莎 《牡丹绮情》 意象
任何小说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到象征手段,因为作家展现给读者的,并不是纯文学的世界,而是文字背后更深更远的抽象的情感世界。就像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一样,读者初见文字时只是看到了浮在水面上的冰山的一角,而作品所真正展现的,或者读者经过细细品味真正领悟的,才是整个巨大的冰山世界。邝丽莎的《牡丹绮情》初见时就像是对汤显祖《牡丹亭》的一种模仿,但经过分析该作品中的象征,读者就能品读到《牡丹绮情》中不一样的世界。
象征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文学上主要涵盖了诗歌和戏剧领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分支,在文学领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艾伦·坡。坡在他的《诗歌创作原理》中更加强调诗歌的形式美、暗示性和音乐性。这之中的暗示性就是诗人或作家们借助作品中的意象向读者暗示出的一种内涵。在邝丽莎的《牡丹绮情》中有许多意象极具象征意义,如牡丹、牡丹亭、诗人爱人吴人、画舫游船、梅树、珍珠等。对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分析将有利于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本部作品,也有利于作品的主题的展现与升华。本文将从人物象征、事物象征和场景象征三个方面来分析该小说中的象征主义。
一、人物意象的象征
吴山三妇人物意象的象征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名字展现给读者的,如牡丹、谈则、钱宜,她们都嫁给了吴人为妻。三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牡丹生于书香门第,深得父母宠爱,热爱文字;谈则来自清朝得宠高官之家,未受到过多女性束缚,任性,甚至有些偏执;钱宜来自佃户之家,本该像姐姐们一样留大脚,干粗话,但由于身体柔弱,被母亲打造成小脚的待嫁闺中之女,性格谦和,温顺,有思想,有主见。三个女人并未在同一时期共侍一夫,却因为有牡丹鬼魂的出现,而使三个人合为一体。仔细品读该小说,三个女子恰恰代表着牡丹这个人物对于女性主义追求的三个不同的阶段。牡丹,这个名字在明末清初的中国应该并不陌生,牡丹一直被誉为中国的国花,不仅是因为它的雍容华贵、艳丽芬芳,更是因为它所具备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它是花中之王,代表着完美、事物发展的极致。它被众多文人墨客所称赞,称为美人,也代表着唯美的爱情。陈女有名牡丹,一代表她有牡丹一样的美貌,同时也象征着她在思想中渴望的一切。待嫁闺中的牡丹起初只是渴望着完美的婚礼,美满的婚后生活;听戏时见到吴人之后,渴望能与吴人终成眷属。她知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以才寄情于《牡丹亭》,才会在阳间香消玉殒;初为鬼魂的牡丹,在不断的寻找中,寻找真相,寻找完美,此刻的牡丹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就如同她的心灵与思想,甚至也会有失控的时候,让谈则得机会焚毁了她的心血,也让自己遍体鳞伤;数年游荡之后的牡丹,开始掌握了为鬼之技术,虽不想更多地控制什么,却总能天遂人愿,她用爱打造了美丽贤惠的钱宜,钱宜又帮助她实现了批注的付梓,她化解了谈则心中的恨,甚至让她所栖息的梅树开了花……牡丹,人如其名,在追求女性主义的道路上,一直是最美的花中之王。
吴人住在吴山上吴府的二公子,名字中的吴人,似乎是指“无人”,在那样的时代男子不追求功名利禄,如何能够光宗耀祖,可谓“无人”。这位二公子又偏偏是位诗人,追求诗的精神之美,诗一直都是他的一种精神追求。而吴人又恰恰爱上了牡丹,巧的是吴人的母亲也叫牡丹,牡丹为其母,牡丹为其妻,有牡丹赋予其生命,有牡丹为之失去生命。他在亭中初见牡丹时,手持牡丹花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而这支爱情的牡丹终因牡丹的香消玉殒而成为枯枝。牡丹象征着美与善的最高境界,那么吴人就是其追随者和捍卫者,此时他便不再是“无仁德之人”,而是“无人能匹敌之人”。在世人都误解吴人就是《牡丹亭》批注本的作者时,他会一直为吴山三妇,他的三位妻子争取认可,他便是女性主义的捍卫者。
当然小说中还有其他人物的象征,如柳儿就象征着飘摇的柳枝,随风摇摆的柳条。不管柳条如何渴望风儿带她去任何地方,她都只是属于柳树,只属于陈同;即使是牡丹死后,嫁入吴家,柳儿也是牡丹的附属品。一同嫁入吴家的宝儿也是一样,是陈家的宝儿,也是小说的宝儿,他代表着大同的世界、无差异的世界、和谐的世界。
二、事物意象的象征
事物意象的象征主要是以事物的性质与功用,其所处的状态等方面展现给读者的,如鱼形的锁钥、珍珠、画舫游船等,对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有利于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人物、人物的心理及了解作品的主题。
鱼形的锁钥这是串鱼形锁钥,挂在牡丹娘的裙褶里。“我娘掌理府内大大小小的事务。在她的裙褶里挂着好几把鱼形的锁钥。举凡小妾犯了家规须关禁闭,或是染坊送来府上用的丝绸,需要另辟储藏室,又或是临时需要一房暂存食品,娘就会找间空房,将门关锁起来。另外,要是有仆人缺钱用,拿他们的东西质押贷款,娘也会另辟专房置放。娘的戒律严明,被罚的人都心悦诚服。可是娘有个毛病,只要心里一不痛快,她的指头就会习惯性地抚摸那几个锁头,就像刚才那会儿。”
锁钥本身就是打开和关闭的关键,将之锁起来代表无人能开,用钥匙开之,就能对付霸道的锁,所以锁钥本就象征着权力。牡丹娘佩戴着它们,就是所有内务事情上的主宰者,府上的人该吃什么,该穿什么,该做什么,都必须“戒律严明”。全府上上下下所有与府内相关的事儿,都必须经过她的锁,也必须征得她的同意,才能用钥匙打开。她会时刻要求女眷们的各种行为,包括吃饭的礼仪、走路的姿势、女红的技艺,甚至静候听戏时的骚动她都会“咳一声,用手指甲在桌子上扣了数下”,启唇用她清亮的嗓音,用故事来抑制;她固守前朝(明朝)留下来的规矩,为女儿缠足,甚至该府上的女仆也要裹小脚;她将女眷们深锁闺中,不允许女性在外抛头露面,“哪怕是可能露在屏风下的鞋袜,或是风儿带走的衣上与发髻间的香味也不可被外面的男人知晓”。可是她只要心里一不痛快,就会用手指头习惯性地抚摸着那几个锁头,是聊以慰藉吗?是用“大权在握”来填补内心的惆怅吗?细读小說就不难得知,牡丹娘并不是一位顽固的传统女性,她也曾是诗人,曾是一个经常在外抛头露面,为女性创作而努力的知性女性,可是扬州大屠杀时的那一次刻骨的经历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为救丈夫她受尽凌辱,本以为抱着必死的决心题诗墙壁,却不想被丈夫赎回,之后她才不再出府门。那么,这把鱼形的锁钥此时又象征着牡丹娘所遭受的痛苦,抚摸着那几个锁头,就是时刻提醒自己,铭记自己所受的耻辱,才能坚定自己为女性争取权利的决心,增加前进的力量和勇气。
珍珠“得到吴人——我的诗人,我的爱人,我的生命——同意,就好像我的心头洒满了珍珠。”“牡丹娘与祖母一同返阳帮助为牡丹点主,更多珍珠涌入我的心头。”“当我被抬过吴家门槛时,我的心里溢满了珍珠,吴家院落盈着我的喜悦。”这些是作品中描写意象“珍珠”的三个场景,其实读者不难看出珍珠就是牡丹心中的感激、温暖、喜悦、爱和善的表达。邝丽莎在描写的时候,并没有让牡丹因此流下珍珠的泪水,而是说心里洒满了珍珠,让人通过珍珠的纯净和洁白,看到了人性的美好,通过珍珠洒下来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场景,听到了喜悦的欢快。
画舫游船画舫游船是女性们,尤其是作品中的女作家、艺术家们相聚、谈论艺术与文学的地方。游船飘荡在水中,整船的人都可以不受外界的打扰,同时又可以顺流观望外面的世界,获得新的思想,新的声音,传播自己的思想。牡丹就是在死后为饿鬼时得到机会乘船观光游览,增长见识,在这里她认识到论女性的自由,思想自由比身子解放更大有可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画舫游船就象征着女性自由的理想世界,女性在这里和男性平等地谈论世界、文学、社会现象,平等地各抒己见,使这里成为女性主义生长的沃土和基地。
小说中的事物的象征随处可见,事物的象征意义也会随着读者对该作品的理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不管怎样变化,都离不开主题,也就是说事物意象的象征意义是小说主题的展现,或者对小说主题的展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场景象征
小说的结构总体上分了三个部分:肃苑、飘游、梅下。在肃苑篇中,牡丹是一花季少女,在人世间生活着。她看到了她的家庭,严厉的妈妈,慈爱的父亲,自己喜欢的戏剧,看到了自己的爱人,品味恋爱的感觉,相思的苦楚,痛苦地等待嫁给一个不知道是谁的丈夫,为《牡丹亭》评注,终于香消玉殒。肃苑就是牡丹的今生,就是牡丹“坐井观天”的井,此时的牡丹就如同一只井底之蛙,所想、所感、所知、所闻、所见、所为都未必是正确的,貌似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母亲,其实是一位真正的女性主义战士;淡泊名利、风流儒雅的父亲,其实是世事变乱时期随波逐流的俗士;貌似乖巧听话的柳儿,其实热切地渴望着离她而去;温柔俊朗又才华横溢的“陌生爱人”,其实就是她未来要嫁之人,而牡丹却因不知实情而害相思之病,终于香消玉殒。而这一切真相是在她离开人世、飘游之时才慢慢得知的,所以肃苑就是一个大戏台,戏台上的人物在尽心尽力上演着不变的剧情。牡丹所熟知的就是各个人物在舞台上的表演,可是舞台之后人物的真实,牡丹却一无所知。肃苑就是一个困囿牡丹的世界,它限制着牡丹的自由,甚至包括思想的自由,她必须足不出户,就连家中的某种建筑也不许跨越雷池半步,每天的生活起居必须按部就班,就连做什么、说什么、吃什么、叫什么都是被预先安排好的,她渴望自由,她开始尝试跨越这个困驭,结果是被禁足,可是这种欲望却因为爱情与牡丹亭而膨胀,膨胀到牡丹离开了她的肉体,飘游成鬼,她终于获得了自由,冲出了肃苑,却成为飘游的饿鬼。
飘游,飘游,不仅是牡丹灵魂的飘游,她的思想也在飘游。这场飘游其实就是牡丹对女性主义思想的追求和建构的过程。为鬼的牡丹才可以从万能的角度来看待现实的世界。她开始了自由之行,开始对世界的一切亲自探究。她看到了形形色色的鬼,由于人世间的所作所为而遭受不同之苦;她看到了去世的祖母,听她讲述那年的杭州大屠杀;她看到了她的爱人,看着他娶了谈则,并借着对谈则的一些控制,感受吴人的一切……飘游,牡丹的身体在飘游;飄游,牡丹的思想在飘游。飘游,正象征着牡丹对心中一信念的搜索与追求,她在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找寻真相,在迷茫中飘游,寻找方向。终于,当她真真正正领悟到了为鬼的真谛,懂得了怎样为鬼,也便懂得了怎样为女人,怎样为女人而努力。这种领悟开始于梅下,小说的第三个篇章。
梅下,牡丹亭中,梅下是杜丽娘埋葬的地方,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相见相爱之处,是杜丽娘由鬼为人复生的地方。梅下是开始,梅下也是结束,梅下也是希望与幸福,于是在《牡丹绮情》中,作者也赋予了“梅下”许多象征意义。
首先,梅下是放逐自己之后的避难所,“我得找到某个安身处,确保自己在那里不会伤害任何人”,于是,“我来到吴家的梅下,自我死后,这棵树再也没有开花结果。它无人照料的情形正合我意。我在树干四周青苔覆盖的岩石下安顿了新家”。
另外,梅下是牡丹、钱宜等众多女性对女性主义的追求和渴望之所,牡丹通过十几年的放逐,开始学会了为鬼之术,她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鬼。但实际上是她开始慢慢懂得作为女性的她心中的渴望与追求的方向和具体实施的办法。“在这里,我可以照看着钱宜和吴人,但不会太多打扰到他们。”在这里,她可以收放自如,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力量;在这里,她可以享受爱情,享受亲情,享受自己对牡丹亭的批注;在这里,她在成长,成熟,终于“当春日来临,一些神奇的事发生了,梅树开花了。到如今我才明白是我自己让它开花的”。一个人的梦想、追求、渴望和成功,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坚持不懈,牡丹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终于多年未开花的梅树开了花,结了一树沉甸甸的果实,“他们定会感激这一奇迹的发生。这些是我给吴人、钱宜和他们儿子的礼物,钱宜在梅下祭出的那杯酒,理应受到这样的馈赠和尊荣”。梅下,成为牡丹渴望的这个家其乐融融的场所,这里曾是因牡丹的死而不开花结果,因牡丹的游荡而不生不长,也因牡丹的成长成熟而开花结果,梅树是牡丹等众多女性坚定不移地追求女性主义美丽的象征。
结语
象征借助意象向读者展现现象背后更深刻的本质。任何一个意象也都只是一株小苗,一棵小树或一朵小花,而其真正的含义需要读者努力思考,探索,向泥土中深挖,小小的苗,大大的根,根的各个分支无论向哪个方向生长都是在为小苗汲取营养,而读者无论向哪个方向挖掘都能找到该意象的象征意义。《牡丹绮情》中的各个意象,都在向读者展现它们的本质美,研究这些人物意象、事物意象、场景意象的象征意义,能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作品,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能让作品更具有研究意义,能让该作品因其丰富的象征意义而更加熠熠生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