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位女士的画像》被詹姆斯自己认为是他的除《使节》之外的最佳力作,不仅体现了他前期小说创作理论的最高成就,是“中心意识”叙事技巧与叙述视角的完美结合,也是“媒体”理论观点具体实践的典范,而且其中也没有后期作品中那些过分晦涩的缺点,因此一向被认为是詹姆斯的代表作。
一、中心意识
《一位女士的画像》(1881)(以下简称《画像》),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名篇之一。小说中,詹姆斯隐去了先前对“堕落”的欧洲文明的抨击,开始用比较理智的态度去审视欧美文化各自的优点和缺憾。小说非常细致地描述了欧洲文化对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她如何变得“复杂”起来。小说围绕着伊莎贝尔的“中心意识”来展开故事情节。这里所说的中心意识,主要指她的自由意识。作者将笔触深入她的精神世界,就她的心理活动作了各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并丝丝入扣地描述了导致她与艺术爱好者吉尔伯特·奥斯蒙德结婚的心理过程,以及她对随婚姻而来的种种问题的深刻思考。奥斯蒙德不只看中她的品貌,更加看重她所继承的大量遗产,但他具备饶有风趣的性格和高雅的艺术品位,体现着欧洲的文明。充满自由精神的伊莎贝尔最终接受了奥斯蒙德的求婚,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她对欧洲文明的认可,也表现了她追求自由的意识。詹姆斯在这部小说中,由先前更多地描写欧美人的“外部世界”转移到描述欧美人的“内心世界”,即人的意识。
《画像》从全知视角开头,接着转用第一人称内视角进行叙述,引出了中心意识人物伊莎贝尔·阿切尔,此后很快转换成用第三人称内视角叙事,直至故事结束。在转入第三人称内视角之后,由杜歇夫人的视角评说女主人公伊莎贝尔,并采用杜歇先生、拉尔夫·杜歇和沃伯顿勋爵等人的视角,猜测、评价伊莎贝尔。而伊莎贝尔也用自己的眼光,对他们进行了观察。虽然这一过程都使用第三人称内视角,但以伊莎贝尔的视角为主,并以她的意识为中心,其他人的意识皆服从于她占主导地位的意识。
《画像》冲破了小说创作的传统方式,使外部世界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得到充分表现,使故事情节在人物的内心活动中自然展开。“这种方法对现代小说家来说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事了,但是在1881年却是小说技巧方面一个为人忽略的创新。”①它既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又在表现技巧、手法上有所发展。詹姆斯把小说视为自律自足的艺术品,将注意力从偏重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功能的传统转向了作品的形式技巧。如果说传统小说侧重于“做什么”与“怎样做”,那么心理小说则侧重于“想什么”与“怎么想”。前者注重人物的外部言行,面对的是客观世界,描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社会联系;后者则注重人物的心理活动,面对的是主观世界,描绘的是主体对世界、对自身的感觉、联想、情绪、欲望等意识与潜意识活动。应当承认,这两者的表现内容,并不是截然割裂的,但表现内容侧重点的转移,无疑使心理小说别具一格,面目一新。②
在詹姆斯之前,小说评论界尚未摆脱传统的观念——对小说情节的推崇。人们普遍认为,“情节就是一切”,它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是读者选择作品的依据。詹姆斯却不以为然,他提出了自己的创作原则:“我认为,心理原因对于语言描写是最有希望的了;抓住心理原因的复杂性——这样的使命可以鼓舞人去从事宏伟的劳动。简而言之,很少有像心理原因那样使我激动。”③因此,在《画像》中,詹姆斯将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自由意识确定为人物的“中心意识”,并采用“中心意识”创作原则层层深入地剖析了她的自由意识:伊莎贝尔追求自由,但由于她结婚后,行动上的自由极大地受到了其丈夫奥斯蒙德的限制,她的自由不是行为的自由,而更多地表现为意识的自由。
对于伊莎贝尔来说,自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是生命所有尊严的总和,生活本身就意味着自由地体验人生。首先,伊莎贝尔坚持独立自主。她自信,并且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其次,她坚持选择的权利,认为自由就是要能够有所选择。而且,她的选择是建立在独立思考和自己判断的基础上。她宣称:“我试图自己判断事物,我觉得,哪怕我判断错了,也比没有判断光荣一些,我不希望仅仅做羊群中的一只羊,我要自己选择命运,了解人生的一切,不限于别人认为我可以知道的那些。”④最后,伊莎贝尔自由意识的核心就是自我身份的确立。她坚持自己不代表任何人,只代表自己;而除她自己之外,任何东西都无法代表她。这意味着小说中所塑造的其他人物的意识,并不能代表伊莎贝尔的意识,而只是用来衬托她的中心意识。这充分体现了“中心意识”说的另一个理论观点:“媒体”。
二、媒体
所谓“媒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介”——传播信息的人或事物。在詹姆斯的“中心意识”说中,“媒体”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它指小说中虽与故事情节关系不大,但能为读者提供一些重要信息的人物。詹姆斯在各种不同场合还冠之以不同的名称,如“反映器”、“登记员”、“见证人”、“报告人”和“意识容器”等。这些不同的名称都指向同一类人物:他们存在的理由是为读者提供一双可资观察的眼睛,而他们本人跟故事情节的关系大都比较松散。詹姆斯这样归纳“媒体”的功能:“我已经泄露了我在处理题材或‘审视故事时的一种偏爱,即不失时机地利用某个多少有些超脱的见证人或报告人的感受能力;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个人物并没有卷入书中所述的事件,可是对这些事件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又十分机敏,所以能够对有关情形作出评判和解释……这个人物步入故事以及他对故事的评价有其独特的方式——正是这些方式通过某种妙不可言的规律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⑤这个人往往只是一个无名无姓、未经介绍、没有正当理由(除非由于内在的智慧)的参加者,是并不表现出个人感情的那个作者的一个具体的代表或者代言人,是创造力的一个方便的替身或者辩护人——没有他,创造力就会隐蔽起来而无所依存,无从体现。⑥
在詹姆斯看来,什么样的人物才是理想的“媒体”呢?他把“媒体”按其智力、敏感度或责任心作了分类:“有被蒙在鼓里的,有懵里懵懂的,有智力刚够用的,也有我们会称之为还算聪明的那一类;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有观察敏锐的、反应强烈的、心智健全的……一言以蔽之,后者具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⑦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媒体”中,詹姆斯提倡的是智力最高的那一类,其原因是后者“最有助于客观地记录所发生的一切,最有助于实现戏剧化”,因此是“我们唯一可以信赖的人物——这样的人物不会违背、损害或丢弃作品中具有价值和美感的那些东西”⑧。不过,詹姆斯同时又这样告诫小说家们:所有的“媒体”都不能显得太详知内情,也不能流露过多的感情,否则他们就会显得不那么真实,从而失去读者的信任和同情。⑨《黛丝·米勒》中的考斯泰洛太太、《画像》中的格米尼伯爵夫人、《鸽翼》中的斯特林厄姆夫人,都是各自所处故事中的“媒体”,她们在故事中的地位虽然无足轻重,却代替作者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在《画像》中,格米尼伯爵夫人为读者提供的信息,使读者终于弄清了梅尔夫人不仅一手策划了伊莎贝尔的婚事,而且还是奥斯蒙德以前的情妇,帕茜则是他俩的私生女。如果没有这位格米尼伯爵夫人作为事实真相的“见证人”,那么直到故事结束读者也不可能理顺这些重要关系。
三、叙事艺术
在《画像》中,正是伊莎贝尔的自由意识,使她免于绝望与毁灭。这种自由意识构成了整部小说人物的“中心意识”。伊莎贝尔渴望自由、深刻、强烈地探索人生。在她对人生的自由的追求与詹姆斯对小说艺术的追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詹姆斯说:“一部小说是一种个人的、直接的对生活的印象:这印象首先构成了其大小根据印象的强烈程度而定的价值。但是,除非有着感觉和说话的自由,否则就根本不会有任何强度,因而也不会有任何价值可言。”⑩詹姆斯强调自由的体验对一个艺术家的重要性,而伊莎贝尔就像一个艺术家一样,创作自己的人生故事,并自由而强烈地体验人生。更重要的是,詹姆斯认为小说的价值在于作家对生活的印象的强度,或者说是对生活的意识;同样,伊莎贝尔的自由体验较少表现在行为上,而更多地存在于她的意识中。“她那些惊险经历之所以显得平凡,除了与暴风骤雨,与惊心动魄的事件,与战争、暗杀和暴死等毫无瓜葛以外,还有更主要的方面。这就是它们只存在于她的意识中,或者不妨说,只活动于她的意识中,离开了她的意识,它们便一无所有。但这种意识使它们发生了神秘的转化,转化成了戏剧的,或者用较为轻松的话说,转化成了‘故事的材料,而显示这种转化不仅是困难的,也是美的。”{11}
由此可见,《画像》将重点放在了伊莎贝尔对人生的体验、感知和意识上,用“她”这一第三人称内视角去自由地观察周围的环境、人物和事件,去分析身边的各个人物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及其对自己的启迪和暗示。这一切都是在伊莎贝尔的思想深处进行的,詹姆斯所要展现的正是她细微的内心感受和精神世界。我们所看到的不是她行为上的历险,而是她意识上的历险。詹姆斯认为,是艺术家的意识把人生的场景转化成了文学作品;我们也可以认为,是伊莎贝尔的意识把生活转化成了体验。詹姆斯曾经把小说创作比喻为建造一幢有千千万万个窗户的大厦,每个窗户前都有一个观察者。他们在观看同样的场景,看到的却各不相同。“但他们(窗户)不论个别或全体,如果没有驻在洞口的观察者,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艺术家的意识,便不能发挥任何作用。”{12}同样,当人生的场景铺展在伊莎贝尔面前时,也正是她的意识将它们转化为对人生的体验。没有意识,也就没有体验。对她而言,自由意识意味着对生活的清醒认识。她热爱知识,读过许多经典著作,但真正吸引她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关于人生的知识。她不盲目地生活,也不被世俗的压力、生活的凄凉、失败的打击、激情的侵扰、命运的悲惨等等弄得六神无主,失去自我意识。恰恰相反,在这紧要关头,她对人生时刻保持着清醒的意识,以便认识人生,认识自己,这正是她的自由意识。
自由意识意味着对思维的完全控制,对人生保持冷静、理智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处于优越的位置。伊莎贝尔的自由意识使她不仅像一个艺术家,创造自己的人生故事,而且还像一个批评家,分析、评价自己的人生。她深夜所做的独特沉思,是她生命中的一个里程碑:
从实质来看,这不过是一种探索和评价,但是它的作用却比二十件“事件”更大。我的构思是要使它既具备事件的全部活力,又保持最经济的画面。她坐在即将熄灭的炉火旁边,时已深夜,心头笼罩着一个幻觉,仿佛最后的严峻时刻已突然来到眼前。全部的表现只是她一动不动地注视着,然而这还包含着一个意图,就是要使她那样神志清醒的静止状态显得“意味深长”,仿佛一个人在沙漠中突然望见了一辆大篷车,或者在洋面上发现了一只海盗船。{13}
伊莎贝尔在深夜沉思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思考、回忆自己的过去,然后认识、理解和反省。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她看到了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明白了以前没有明白的道理。她最终对自身、对身边的其他人、对人生都有了更深刻、更客观的理解。一夜之间,她获得了人生的知识,懂得了人生的真谛,取得了内心的自由。从这一点来看,她最终赢得了她的自由意识的胜利。詹姆斯赋予伊莎贝尔的自由意识以人物“中心意识”的含义,其目的正是为了要充分体现小说人物“中心意识”的叙事艺术。
《画像》被詹姆斯自认为是除《使节》之外的最佳力作,不仅体现了他前期小说创作理论的最高成就,是“中心意识”叙事技巧与叙述视角的完美结合,也是“媒体”理论观点具体实践的典范,而且其中也没有后期作品中那些过分晦涩的缺点,因此一向被认为是詹姆斯的代表作。
(责任编辑:水 涓)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及编号:亨利·詹姆斯现实主义小说的场景系统研究;5Y0762E)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根灿,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英语教育、英美文学和詹姆斯小说理论。
①②③ 张怀久,蒋慰慧.追寻心灵的秘密——现代心理小说论稿[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72-73,19-20,82.
④ 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M].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89.
⑤⑦⑧⑨ 殷企平.詹姆斯小说理论述评[J].外国语,1998,(4):28,28,28,28.
⑥⑩{11}{12}{13} 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M].朱雯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340,10-11,294,285,295.
参考文献:
[1] 张怀久,蒋慰慧.追寻心灵的秘密——现代心理小说论稿[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 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M].朱雯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 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画像[M].项星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 殷企平.詹姆斯小说理论述评[J].外国语,1998,(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