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观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学术版 热度: 13966
关键词:海明威 女性观 男权思想

  摘 要:本论文从性别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探究海明威矛盾而复杂的女性观,并深层次探究其形成原因。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之一,他以其含蓄简约的“冰山文体”,独特的叙事风格蜚声世界文坛。他笔下的男子汉形象可能被打倒,但是不能被打败,即使重压下也要保持优雅的风度。走进海明威的艺术世界,我们发现在他的文章中,几乎没有一部是以女性为主角的,但是在他的代表作中又都用相当的笔墨来描写女人。纵观海明威的作品,我们大致可以把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分成三大类,即“令人同情的女性”、“理想型的女性”以及“竞争型的女性”。海明威对这三类女性态度各不相同,而他对这些女性的态度也深刻地反映了他的女性观。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类型

  1.令人同情的女性

  海明威初在文坛上打拼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趋于崩溃。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海明威对这时期女性的生存状况、心理世界进行了一些关注与思考,因此他在早期的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一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的、不满足于现况、但又无力改变一切的令人同情的女性。

  《白象似的群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一对美国情侣在等开往马德里的火车时,商量女主人公该不该做人工流产。海明威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把时间压缩在等车期间的四十分钟内,事情发展进程全靠这对情侣的对话来完成。《白象似的群山》这个篇名无疑也是有着寓意的。文中那位姑娘在酒吧里眺望对面的群山,然后说了一句“它们看上去像一群白象”。杰弗里·迈耶斯认为“以群山和白象作为对比,用一些假想的动物来代表无用的东西,对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海明威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对于姑娘所说的群山像白象,文中男人的回答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白象”,暗示出这位男人并不认为这些群山与白象扯得上关系。仅从这句微妙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富于想象力的姑娘与想象力不丰富的男人之间的对立。虽然女主人公吉格不情愿做手术,但是她显然不想失去男子,她只想确定的是做过手术,男子是否会像以前一样对待她,而不是抛弃她。在父权社会中,吉格没有权利来决定到底要不要孩子,她也没有能力单独去抚养孩子。从男子让她堕胎这件事,她清楚地认识到,她只是男人打发寂寞的工具,男子根本就不爱她。最后男子的“做不做对我完全无所谓”,终于暴露了他对这件事乃至吉格的健康与生命根本就无所谓,他只是在玩弄吉格的感情。至此我们终于明白海明威以群山和白象作对比的意义了,“他正是用这种手法描写了书中那位被景色所感动而富有想象力的女人和不同意她的观点、想象力不丰富的男人之间所形成的对立”。吉格与男子虽是情侣,但他俩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却是截然相反与对立的。但在父权社会中,有再多的不同也要一切以男性为中心,一切以男性的价值标准为准绳。海明威在这个短篇中,从独特的视角去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并且将触角伸向以往男性作家所没有也不愿关注的方面,即性爱以及由性爱造成的怀孕对女性的伤害,对女性的心理态度给予了细腻的描写,引起社会对遭受不幸的女性的关注。

  《了却一段情》叙述的是一个小伙子尼克与女友玛乔丽去钓鱼,但在钓鱼的过程中提出与玛乔丽分手的故事。钓鱼时,尼克注意到玛乔丽表现得很好,在钓鱼技巧上是一个可以与自己匹敌的竞争对手。传统的男权思想使尼克接受不了自己的女朋友比自己强,甚至是与自己一样有能力也不行。于是尼克心情变得很糟,但玛乔丽仍小心翼翼地讨尼克的欢心,然而最终难逃被抛弃的厄运。尼克要与玛乔丽分手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玛乔丽“什么都知道”。传统的社会性别模式规定的男性角色是强者,是力量、权威与尊严的代表。而女性则是温柔的,应该以男性的价值观为准绳,附属于男性,而不应该与男性竞争。

  海明威的早期作品中,反映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所处的困境,他站在那些受到伤害的女性一边,超越男性狭隘的视角,用全面的视角去观察与感受女性的内心与情感,表达他对那些受到压抑、被摧残的女性的同情。但是随着30年代女权运动的低迷,以及海明威在文坛上大师地位的确定,这些令人同情的女性在海明威以后的作品中就很少再见到了。

  2.理想型的女性

  海明威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在文坛上有了独立的、权威的话语权之后,就塑造了一些符合他本人,也符合父权文化传统所期待的“理想型”女性。如《永别了,武器》中的巴克莱·凯瑟琳;《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玛丽亚;《过河入林》中的瑞娜塔。这一类型的女性是被海明威的文化想象和价值取向所造就出来的,代表了海明威对理想型女性的梦想。

  在《永别了,武器》凯瑟琳对亨利的爱与亨利对她的爱比起来要炽热得多。在传统的父权文化观念中,理想的女性不仅要美丽善良,还要对男性百依百顺,从肉体到灵魂都要依附于男性。凯瑟琳爱上亨利后,处处为亨利着想,一切都从亨利的利益出发。亨利在战场上负伤后,凯瑟琳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凯瑟琳怀孕了,她没有感到惊慌失措,没有去想以后怎么办,反而去安慰亨利。当亨利从战场上逃回来后,凯瑟琳又不顾自己有孕在身,连夜冒着暴风雨与亨利开始逃亡生涯。在待产过程中,她不顾痛苦,还反过来安慰亨利。在临终之前,凯瑟琳也没有想到自己,而是挂念着亨利,担心自己死后,亨利会没有人照顾,向亨利许诺就算死后还是会夜夜来陪亨利的。凯瑟琳像一个天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给予了亨利精神上的抚慰。海明威通过《永别了,武器》在凯瑟琳身上赋予了传统父权社会对女性角色所期待的一切优秀品质,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女性与完美的妻子。

  《丧钟为谁而鸣》是一部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杰出的反法西斯小说。这本书是海明威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海明威展现了自己精湛的艺术技巧,他把故事压缩在三天三夜中。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让女主人公玛丽亚这样一个遭受凌辱的天真纯洁的少女迅速成长为一个父权社会所期待的“理想型女性”。正像男主人公乔丹所说的,玛丽亚既像妻子,又像妹妹、女儿。最初,玛丽亚受到法西斯伤害时,对于乔丹像妹妹、女儿,需要乔丹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让乔丹显示了自己的男性力量。玛丽亚恢复后,又转变为妻子,给予乔丹生理与心理的满足,并在精神上依附于乔丹。玛丽亚是海明威继凯瑟琳之后塑造的又一理想型女性的代表。

  在海明威作品中,这些理想的女性最确切地体现了海明威的思想,她们没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话语权。这些理想型的女性是按照父权传统文化观念被塑造出来的。爱情虽然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投入,但绝不是单方面的依附和失去独立的人格,然而海明威却是以极为欣赏的笔调来描述这些理想的女性形象的。

  3.现实竞争型的女性

  上世纪20年代,由于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对新女性进行了观察与思考,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这些新女性。但是他对这些新女性的态度是矛盾与复杂的,而他的这种态度也正好反映了他的女性观。

  《太阳照常升起》反映了一战后性别结构的转换与社会影响。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布莱特是美丽而动人的危险人物。和凯瑟琳一样,在战争初期,就失去了自己真正的爱人,后来她与杰克相爱,却因杰克丧失性爱能力无法与之结合。她觉得她的一生已被战争毁掉,便对生活采取放荡的态度。在这个故事中,杰克的痛苦已不仅仅源于战争的创伤,还来自布莱特。虽然海明威在小说中没有直接指斥布莱特是一个道德堕落的女性,但是对于“她所认识的男人来说,她是个不‘好的人”。在小说中与布莱特联系在一起的词多是坏女人、坏女神、女巫等等,足见她并不被作者欣赏。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个对男性产生威胁的女性,却是海明威创造的最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她表面潇洒,但内心却有着无可奈何的悲凉。

  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在打猎时见到猛狮因一时怯懦而逃跑,他的妻子玛格丽特便公开蔑视他,当着他的面与向导调情,公然污辱他,最后竟失手用猎枪打死了他。麦康伯的死道出了海明威对玛格丽特类型的女人的切齿痛恨。她们的所作所为不仅威胁了男人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再也抬不起头来,甚至极其恶毒地把男人置于死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明威笔下还塑造了唯一一位与男人并肩战斗的女英雄形象,这就是《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比拉尔。从表面上看,这一女英雄形象的塑造似乎意味着海明威对菲勒斯中心意识的超越,其实不然。《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比拉尔“肩膀宽得和身高差不多”,有着两条“粗壮的腿”,“褐色的脸蛋像座花岗石雕像”,说话像男人一样直率粗硬。作为游击队长,比拉尔已失去了女性气质。因此,将女英雄作如此雄性化的处理,说明海明威无意放弃自己的男权意识,从男性意识出发塑造出一个女英雄形

  象来。

  海明威妇女观形成的原因

  首先,海明威的女性观是由他的时代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借助一战的契机以及弗洛伊德的学说,西方传统的社会性别模式被打破,社会进入了性别文化转型、性别角色重构的时期。海明威生活在这样一个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语境中,他不可能完全不受时代的影响,无视于性别文化的转变。因此,他在作品中对女性的生存状况、情感需求、价值观有着真实的描写与表达,理解与支持。然而父权文化虽然日趋没落,但是几千年的文化统治与影响,使得海明威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也无法完全放弃男性立场,他虽然支持女性的解放运动,但他认为女性要求的权利应不以威胁到男性的尊严、权威为准。正是在这种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海明威的女性观变得复杂而

  矛盾。

  其次,海明威矛盾复杂的女性观还受到了他生活经历的影响,尤其是他童年的生活。海明威的父亲埃德蒙外表强悍,但内心脆弱。其母亲格蕾丝性格刚强自负,海明威的父亲对格蕾丝百依百顺、逆来顺受。生性强悍的格蕾丝与生性懦弱的埃德蒙组成了一个性别界限模糊的家庭。海明威便是在这样一个两性混淆、女强男弱的环境中出生与成长的。由于母亲的性别模糊教育,使海明威具有了双性视角,能以女性的视角去感受事物,体验女性的情感。

  由此可见,海明威的女性观是矛盾而复杂的,是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分不开的。但总体上它是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的,以男性的欲望和需要作为衡量和取舍准则的,体现了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和女性化的各种期待。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葛丽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 卡洛斯·贝克:《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传》,林基海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 杰弗甩·迈耶斯:《海明威传》,萧耀先等译,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

  [3] 吴然:《海明威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 邱平壤:《海明威研究在中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