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刑场上的秦腔

时间:2023/11/9 作者: 民间故事选刊·下 热度: 10634
秦七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刚刚平定太平天国不久的左宗棠,接到一纸任命:继任陕甘总督。

  原来,同治皇帝即位以來,陕西、宁夏等地趁着太平天国和捻军势力渗入,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平叛工作一直不乐观,叛乱势力如燎原星火,难以扑灭。危急关头下,同治皇帝想到了湘军统领左宗棠。

  久经沙场的左宗棠在西征路上频奏凯歌,很快就镇压了包括陕西镇靖诸堡在内的大片叛乱势力。多次大败清兵的镇靖地方武装头目董福祥,被左宗棠逼得山穷水尽,只得率领手下投降。董福祥性格张扬跋扈,给左宗棠留下一个坏印象,认定他难以制服,留在军中将会成为祸患。于是,下令将其推出斩首。

  很快,刀斧手一切就绪。正当董福祥命悬一线之际,他竟然引吭高歌起来,激越豪迈的秦腔声响彻刑场。

  董福祥唱的是一曲《斩青龙》。

  《斩青龙》讲的是隋唐之际的故事:末路英雄单雄信独闯唐营,被擒问斩,一腔难酬的壮志,都化作临刑前的大段悲歌。秦腔艺人为数百年前的英雄谱写的唱词,此时成了董福祥最贴切的自况。他也有满腹韬略,一身本领,却要成为刀下的鬼魂,再无用武之地了。

  左宗棠营中的将士们,每天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与刀锋和血刃为伍,早已对斩首见怪不怪,却从没见过有人临死之际,竟能纵情歌唱,一个个目瞪口呆。悲壮的秦腔,唱得满营将官心潮澎湃,唱得两边的刀斧手也忘记落下手中的刀,不知如何是好。

  当董福祥唱到“雄信本是奇男子”时,左宗棠坐不住了。他快步走到营外,好奇又略有敬意地打量着似已入戏的董福祥。然后,微微颔首,露出笑意。他命令左右给董福祥松绑,又置备酒食,端起酒,朗声向董福祥道:“我特来与‘单将军压惊。”

  左宗棠听懂了董福祥的弦外之音。

  一个在生死关头无所畏惧,用如此至情至性的举动表达内心情怀的人,堪称真正的好汉。左宗棠作为三军统帅,需要的就是这样的英雄好汉。刑场上的歌声,让左宗棠重新认识了董福祥。而左宗棠对董福祥的赦免,也给满营将士和新降的武装势力留下“慧眼识英雄”的印象,令他在军中的威信更上一层楼。

  左宗棠这一幕“刀下留人”,为其觅得了一支锐不可当的劲旅。董福祥的人马,被精编成一支称为“董字三营”的部队。他们熟悉西域地形气候,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愿意为识才爱才的左宗棠卖命。后来,董福祥成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一员悍将。在左宗棠的保荐下,董福祥不断加官晋爵。

  刑场上的秦腔,传奇地挽救董福祥,也为晚清西域的版图完整助了一份力。

  选自《中华遗产》

  (段明 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