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的一天,身为唐朝高官的王播旧地重游。走进寺门,他来到后院小茅舍,看看自己曾经栖身的地方,又来到木兰院,木兰花已经枯萎,廊壁上的木刻花纹也已经模糊。他忽然发现一块壁上护盖着一层碧绿的绸纱,上前细看,竟是自己当年的题诗。原来,和尚们得知王播平步青云,身居要职以后,特意用碧纱把他的手迹笼罩起来,以示敬重。这时,寺里方丈和众僧闻讯聚拢来,王播见当年打“饭后钟”的和尚都已白发苍苍,感慨万千。他又题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从此,用碧纱笼罩壁诗的做法就流传开去了。
宋代,诗人魏野有一次与寇准同游寺庙,两人分别在墙上题诗。后来他们又一起重游旧地,其时,寇准已经做了官,魏野却是个隐居诗人。他们记起当年曾在壁上留题,于是特地寻视。结果,发现寇准的诗已被和尚用碧纱护罩起来,而魏野的诗壁上却积满了灰尘,几乎不能辨认字迹。这时,随行的一位官妓十分机灵,立即上前用袖子拂去壁上尘土。魏野把自己的旧诗念了一遍,十分感慨,转身对寇准说:“看来,能不能得到碧纱笼护,不是看诗的高低,而是看诗的作者名声是否显赫啊。不过,像我的诗如果经常有人用衣袖来拂去尘灰的话,我觉得还胜过碧纱笼呢!”这番话说得寇准哈哈大笑起来。由此,人们使用“碧纱笼”来说明题诗者的地位高贵,所题之诗受到重视、赏识;同时也用“饭后钟”来说明不受欢迎、受到冷遇的意思;还有用“诗壁无纱”来形容书生落魄的境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