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官每天入朝,按现在的说法叫上班。早朝时间很早,很多人难免要饿肚子。明代陈继儒《辟寒》说,唐代有个叫刘宴的,一早入朝,当时天寒,中途见卖蒸饼的店里热气腾腾,就叫人买了几个热饼,用袍袖包起来带在身上,得空吃上几口,还对他的同僚说味道美不可言。
宋代还有怀揣羊肉去上朝的故事,《萍州可谈》卷一中说:官员在寒冬清晨等待上朝时,还有羊肉和酒享用。但羊肉已冻得咬不动了,有人就用布囊揣在腰间,待体温将肉暖开了再吃。

无独有偶,唐代当时有一位“以清俭自贤”的宰相常衮,看到内厨每天为大臣准备的食物太多,一顿一个人的馔品可供十几人食用,几位大臣肚皮再大也不可能吃完,于是他请求减膳,甚至还准备建议免去这供膳的特殊待遇。结果呢,还是无济于事,别人说这样的待遇是优厚贤士的需要。如果你的德能不够,你就辞职好了,不该辞掉你应得的禄食。
唐代称这工作午餐为“堂馔”,以后又称为“廊推”,要论这制度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时代。《国语·楚语下》说:楚成王听说子文上朝待不到傍晚就乏了,于是乎每天都准备了肉干和果品招待子文。子文官至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楚成王每天都为他预备些熟肉干粮,好让他吃了打起精神办公。从此以后,这就成了一项制度,后来的宰相也就都有了这一权利。但发展到唐代那样,楚成王当初大概是没有料想到的。
唐代以后,廊餐的范围明显扩大了,这权利不仅仅只是属于宰相们的了,文武百官都有廊餐的待遇。明代的廊餐,规模也很可观。明太祖每天早上听大臣奏事完毕,要赐百官饮食。由光禄寺进膳案,按照顺序设馔。食毕百官拜谢,叩头而退。这场面弄得很大,没几年工夫,朝廷感觉财力支持不下去了,不得不废止了廊餐。
别看堂馔廊餐那么精致,但也有不屑一顾的人。《晋书·何曾传》说,何曾奢华过度,家厨滋味超过了帝王。每每皇上设宴,他都不动御厨所办的御筵食物,皇帝只得让他取自己带来的食物吃。
带着佳肴赴御筵和廊餐,历史上这例子虽不太多,但远非绝无仅有。据《旧五代史·汉臣传》说,苏逢吉高居相位之后,生活一天天奢侈起来,他说朝中的堂馔根本就不能吃,于是命家厨送饭到朝中,一天比一天讲究。类似例子还可举出一个,明代赵善政《宾退录》卷四说:夏言在第二次当宰相时,每当在朝中用餐时,从不食御厨供给的御膳,而是自携丰盛的酒肴,连食器用具也都华丽非常。
选自《山海经》2015.11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