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十里长亭”为何指送别之地

时间:2023/11/9 作者: 民间故事选刊·下 热度: 12286
宋朝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诗:“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及《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晏、许普谢恩辞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相饯而别。”这里所提到的“十里长亭”,都是指送别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古人把“十里长亭”泛指送别的地方呢?

  亭存在的历史久远,早期的亭并非供观赏用。周朝时,亭是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处所,如《墨子》上载:“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到秦汉时期,亭成为各地方的治安机构,如《后汉·百官志》载有:“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有亭长持更板以劾贼,索绳以执贼。亭长旧名负弩,改为亭长。或为亭父。”

  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驿逐渐取代亭制,但之后亭、驿也废弃不用。慢慢的,亭发展为筑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如《说文解字》上载:“亭,入所安定也。”及《释名·释宫释》:“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又《风俗通》:“亭,留也,行旅宿会之所馆也。”同时,有的人也用来作为迎宾送客的场所。

  当时,道路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提供行旅憩息之用。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倪注:“《白孔六帖》云:‘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因此,长亭又称为“十里长亭”,而近城的十里长亭经常是人们送别的地方。

  在古代送别诗词中,“十里长亭”不断出现,蕴含着离情依依的惜别情愫。久而久之,“十里长亭”就被用来泛指送别的地方。

  选自《文史百科》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