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不二门:令人流连忘返的露天书法展厅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上旬刊 热度: 16707
梁厚能

  

  

  

  距离湘西永顺县城灵溪镇不到一公里的猛洞河畔,有一处叫不二门的国家森林公园,也是一处佛教胜地,境内怪石嶙峋、古树参天、曲径通幽、温泉趵突,更有梵音缭绕不绝于耳。如果你对这里还陌生的话,那么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和电影《湘西剿匪记》,当年很多外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大凡佛教胜地都附会有优美的传说,不二门也不例外,相传这是观音菩萨下界时派天工神匠劈山开凿而成,为的是经由此门引领无数失意和惬意的脚步从红尘走向天界。因此不二门亦以佛家之语称之为“不二法门”。当然,也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指石门洞开,天下独此一门,别无二处。

  不二门内立有一高数十米酷似观音菩萨的巨岩,素有“湘景第一岩”之称。在巨岩下建有一座寺庙,叫观音寺,也叫嵩山堂。有人根据不二门内八阵图石洞中所掘战国时代的文物推测,不二门内的寺庙应始建于春秋时代。有史可考的是,寺为清乾隆十四年(1769)邹姓邑人所修。后来,河南孟津县武举许天元任永顺协镇、副将时,“赞其山水青秀,伤其庙宇狭陋,乃倡捐伐木辇石扩修其庙”。自1811年3月动工,至1813年竣工,历时三年,耗资数万元,建成由观音殿、三宫殿、地藏庵、玉皇阁组成的一组瑰丽多姿、珑玲别致的殿阁群。

  不二门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吸引着远近的游人来这里参观、膜拜,一批批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在这里流连忘返,触景生情,留下了大量诗词、偈语和石刻书法作品。

  据史料考证,不二门摩崖石刻开创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最早石刻为“眼前南海”。此地离海数千里何能见南海?原来传说远古时期,这里就是南海,佛山就在这里,观音菩萨居住在佛山之上。后来世界发生沧桑变迁,海水退去了,南海也迁到了遥远的地方,观音菩萨也随迁到别处去了。

  二十多年前我曾与朋友慕名参观过不二门,此后又多次来到这里,每一次参观总会有不同的感受,过了一段时间又再想去看看。

  前些年笔者对湘西名胜古迹里的书法遗存发生了兴趣,为了再次感受不二门石刻书法艺术的魅力,我决定专门作一次不二门之行。

  这年五月中旬的一天,我在王村参观溪州铜柱后,夜宿永顺县城。第二天吃过了早餐,便在两位永顺朋友的陪同下乘车前往不二门。

  从宾馆出发,十来分钟就到了不二门景区大门。进了景区大门,我们在洗心亭边下车开始步行。也许是来得太早的缘故,除了我们仨人,好像再没有其他游客。好不容易看见几位老者在里面散步,一问,他们都是买了年票的附近居民。

  洗心亭为一座依山所建的小四角亭,黛瓦、翘檐、绿脊、红柱,正面上悬挂有一块黑色匾额,上有“洗心亭”三个篆字,未题款,不知是何时何许人所书。亭内一股清泉汩汩从山体石缝里流出,注入亭正中的一口水池里。原来出水处有一石龙头,现在已不翼而飞。同行的朋友说,据传喝此甘凉的清泉后,身心爽快,忧愁化解。所以,凡是前去朝拜观音寺的人,为表虔诚,先得洗心。我虽然不是去拜佛,但经不起诱惑,低头饱饱地喝了一口,于是顿觉甘甜于心,神清气爽。

  泉上立有一块长方形石碑,右刻为“洗心”两个行书大字,左刻有清同治贡生彭勇行《竹枝词》一首:

  黄菜花开碧柳丝,

  城南门外洗心池。

  劝君洗净全烦恼,

  莫洗心头一点痴。

  字写得有些潦草,缺少古意,不敢恭维,疑为今人所书,但诗意还是值得玩味。清人白介庵也写过《净池心清》一首:“又逐飞花过断碑,一泓净水涨春陂。引来曲曲湾湾水,泻出溶溶艳艳来。澡德咸瞻新气象,洗心还认旧须眉。鞋香楚地看无厌,功德源头系我思。”此诗未见勒石。

  在洗心亭旁有一贞洁牌坊,四柱三门,青石砌筑,高约六米,宽约五米,正门上刻立体浮雕五龙捧圣,下横梁阴刻有“处士向文寿之妻符氏”九个楷书大字,两侧为碑序。边柱阴刻有对联一副:“节孝相传阃德斯谅,缘约叠沛帝典维新。”背面两侧门上阳刻有“清河正范”四个行书字。据记载,牌坊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七月,原建在永顺县车坪乡岩板铺至车坪乡之间的石板路上,1983年迁至于此。

  不二门的“门”,是由一巨石斜躺在另一石壁上所形成的空隙,高十余米,底宽约四米。人来到这里,仿佛感觉天下独此一门,别无二处。岩石上面藤蔓灌木丛生,下面寸草不长。在入口处左上方,刻有“不二门”三个红字,字不太大,但很醒目。字为魏碑体楷书,笔画斩钉截铁,干净利落,可惜没有见落款,不知是何方高人所书。

  入口的石壁上有多处石刻,最引人注目的是右壁高处镌刻的湘西凤凰籍文学大师沈从文题写的“石门天凿”四个大字,字已被涂成绿色,落款为“沈从文七十八岁时手书”。沈先生生于1902年,由此推断书写时间应为1980年。作为一代文学大师,沈先生能写一手漂亮的章草,但他的书名被文名所掩,书法作品面世的不多,摩崖刻石的就更少了。他为此专门题字,可见他对不二门的推崇,也是我们晚生的大幸。

  “石门天凿”四字是用他所擅长的章草写就,“石”的一横很短,而一撇十分舒展,有一泻千里之势,口部又写得紧凑。“门”字的一点与竖笔简省成笔断意连的三点,紧紧地与竖勾的起笔连在一起,留出了广阔的空间,竖勾如擎天一柱,稳稳矗立,纹丝不动。在经过两次大开大合后,“天”又写得不急不厉,稳健中和。最后的繁体“凿”字,收放有致,上密下疏,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也许是放大和勒石的缘故,这四字一改他典丽、隽秀的书风,而写得开合有度、豪放老辣,一种阳刚之美扑面而来。

  关于沈从文题字的来龙去脉,作为亲历者,永顺文管所老所长向渊泉老先生最有发言权。在此后不久的一次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中,县里请来了向老先生,于是他给我们讲述了沈从文题字的详细经过。那是1979年11月,为了搜集整理红二六军团在永顺的有关史料,向渊泉等人来到北京,走访肖克等老将军。同时,他们在古丈籍著名记者肖离的陪同下拜访了沈从文先生。其间,向渊泉请沈从文题字,时年七十八岁高龄的沈老懷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抱病书写了”石门天凿”“溪州胜迹”等题字。此后,县里组织工匠将沈老题字分别镌刻于不二门和观音庵的大门之上。

  在门扉两则是一幅行楷对联:

  半窗阴雾藏高木;

  一片晴山衬夕辉。

  苍劲有力的书法和意境深远的工对,常常引人驻足品味。

  通过狭窄的门扉后,便进入了一个小峡谷,峡谷两旁绝壁耸立,壁顶树木遮天闭日,只有在正午才有少许阳光照射进来。那天因是大晴天,谷内的光线出奇地好。在这小峡谷的崖壁上,石刻书法令人目不暇接,如楷书有清道光二年秦廷杰题写的“别有天地”,行书有清道光年间永顺县知题写的“洞天福地”,篆书有清同治癸酉柳万春题写的“大千世界”,草书有李真题写的“海上飞来”,隶书有清同治癸酉黄单云题写的“胜境无双”。此外还有“森林独秀”“慈航普渡”“作仙源观”“吾道南来”“普陀法相”“觉路宏开”“慈光普照”“烟霞闢阖”“白云门开”“砥柱中流”“瞻奇仰胜”等石刻十余处。人行其间,仿佛进入了一个若大的展厅,可以欣赏到一幅幅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

  走出峡谷,便可听见猛洞河滔滔水声。左侧的石壁上依然石刻不断,有清光绪癸酉景元孙淼题写的“到此人皆佛,同来我亦仙”,民国二十八年孙常均题写的“自己为善,与人为善,人人为善,同登彼岸”,这些字均为楷书,风格近似,观之颜体风格犹存,个人风貌凸现。观其书,思其语,使人若有所悟。

  在摩崖石刻中,诗词、梵语、佳句题刻者甚众,最让人驻足品评、津津乐道的是石壁上的一连体巨字。字高两米左右,从所落的上下款看,是由清光绪甲午庚辰探花景元所书。这是一个一笔或两笔写就的草书,总体来看字结构严谨,用笔圆润,婉转流畅,峻挺有力。但细细端详,我发现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上部笔画粗壮,下部笔画纤弱,有头重脚轻、虎头蛇尾之感。特别是,那缠绕在一起的三个圆圈,用力和分割太均匀了,有点像一盘蚊香。

  这到底是何字呢?一些官方文献和很多高人都认为是“山青海岸”四字的合字。同行的永顺朋友也这么认为。如果把那像“一盘蚊香”的几个圈去掉,那的确是一个“岸”字。刻于此,佛教中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尘世中的猛洞河之岸,是讲得通的。况且“那盘蚊香”好像是后来补上去似的,笔画与上笔不太连贯,也不太协调。我是怎么看也看不出是“山青海岸”四字的,除“山”和“岸”可以认得出外,其他两字无论如何也读不出的。而且四字连在一起文理不通,让人感觉有点莫名其妙。我倒觉得,“山”字头下面是“虎”的异体字“乕”的草写。“山虎”,即告诉路人山中有老虎出没,或者说有下山虎,是说得通的。也可能就是一个草书“虎”字,近见光绪皇帝的御笔草书虎字,就与此字大致相似。

  在山东烟台蓬莱阁天后宫立有一石碑,碑上所刻一巨字与此同出一辙,字为清末名将宋庆所书,人们历来对此字争论不休,有“虎”和“箎”两种说法,我倾向于后者。有史料说,宋庆老年得子,取单名“箎”,后夭折。宋庆日思夜想,天天写这个箎字,竟写得行云流水,很有书法味。后有好事者将此字刻之于石。不二门的这个字,我推测是摩刻的,并做了一定改造。

  我曾读过永顺县作家张明仁先生的一篇关于不二门的散文,他说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耑”字,即“专”字的异体字。意在告诉人们干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持之以恒。意思可以这么去理解,但我觉得它与“耑”字草写相去甚远。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文字游戏,谁最接近书写者的本意,是不得而知的。也许当年那个探花故意设了一个套,让后人往里钻。谁有兴趣,也可以加入这认字游戏的队伍。

  石壁上还刻有不少当代名人政要的手迹。如1983年12月,国家民委蒙古族副主任洛布桑在此参观时即兴以蒙汉两种文字题词曰:“人间天宫不二门”,现刻于入口右侧的石壁上。这汉字用颜体骨架、魏碑笔意,蒙文写得潇洒自如。这是不二门唯一的少数民族文字書法,是不可或缺的一道景观。还有湘西凤凰籍的李振军将军的行书“神石夺奇”,中宫紧凑、行笔凝练、藏蓄遒韧,颇具大将风度。湘西桑植籍的廖汉生副委员长所书的“怪石奇峰”,老辣稳健、从容大气。

  在这当代名人政要的书法中,要数毛泽东的诗词、题词最多。据说这是文革时期灵溪镇一位年逾古稀向姓老石匠奉红卫兵之命所刻。老先生怀着对领袖的深厚感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神圣的工作中,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最终把毛泽东当时已公布的诗词和题词书法全部刻在了这绝壁之上。通观那些刻石,无论从点画,还是从章法,都保持了毛体书法的原貌,从此可见向氏的雕刻技术高超过人、非同寻常。也许是积劳成疾,据说在他刻完之后不久,便病故了。他的葬礼十分隆重,全县大小单位差不多都送了花圈,有一两百个。一个平头百姓死后能够有如此礼遇,我想应与他高超的石刻技术有关。

  当毛泽东的诗词书法在石壁上不断增多的同时,石壁上大量“不合时宜”的古人题刻被锉毁,致使古人题刻的100多首诗词歌赋,现仅存35首。部分被锉平的地方当时重新刻上了领袖书法,或后来再刻上今人的题字。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也是当代草书大家,他的字气势磅礴,颇具王者之气,把草书艺术推向了又一高峰。

  在这些题刻中,精短的梵语、妙句让人品后余味无穷,那些诗词也使人津津乐道。

  清嘉庆永顺县知事白介庵所作的观音岩八景诗,尚能在石壁之上寻见。其中《石门天凿》一诗对不二门做了如下生动的描述:

  法门高耸五云偎,

  鬼斧神工妙化哉。

  鞭石无痕还着相,

  振山有铎不须锤。

  地沾花雨千歧坦,

  道接薪传一线开。

  莫讶终南称快捷,

  巨灵神辟小蓬莱。

  不二门的温泉含钾、钠、钙、镁等多种矿物质,具有净肤解毒消气之奇效。他在《温泉烟暖》诗中,这样进行了赞美:“卓锡何年记上方,喧波烟暖玉泉乡。花迷铜浦能疗疾,露邑铅溪可洗肠。一滴绿澄留法界,半瓶红冷籍慈航。搜奇岂与穷山弃,踏破青莎兴未央。”

  辰永沅靖兵备道道尹朱益睿在光绪丙年重游不二门后,诗兴大发,遂题诗一首:“十载重游不二门,岩前犹认旧洼尊。溪山无恙人垂老,独有云根万古存。”

  清代平湖诗人张金镛,官至翰林院侍讲,因其擅长诗文,而称誉朝野。他在任湖南督学使时,主持科举考试,为国遍搜英才,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王闿运便是他所发现的。他来到偏远的永顺督学时,在游历不二门后,即兴题诗一首:

  万竹窗然暝,

  一门讶忽开。

  夏寒森欲雨,

  空响殷疑雷。

  峭壁嵌新翠,

  留泉咽古哀。

  招携得佳侣,

  从此出尘埃。

  肖克将军是一代儒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与任弼时、贺龙、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湘西的永顺、龙山、桑植等地建立革命根据地。解放后,老将军重返故地,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了“悠悠猛洞河,通天不二门。登攀玉皇顶,信步入画屏”的豪迈诗句。

  江亮城题有《不二门观音岩》诗一首:“天凿石门一线开,入门犹是到蓬莱。平湖倒影添新色,疑是观音坐莲台。”书法纵横捭阖,瘦硬张扬,颇有山谷遗风。

  不二门附近,有一名曰培英的宝塔,系清道光年间永顺知府杨镇南有感永顺文人稀少、希望多出人才所建。塔高约十米,七级。第一层门额嵌青石匾额,分别阴刻楷书“培英塔”和“天开文运”。这是我在保靖县城酉水岸边之后、第二次在湘西境内发现“天开文运”石刻。从字体大小来看,这不能与保靖题刻相比,但若从时间上来看,要早刻四五十年。

  在不二门石刻中有一幅竹画,也是不二门唯一一幅画刻。画面很简约,就是两根风雨竹而已。这着实引起了我的注意。画的顶部刻有“关圣帝君诗记”六个隶书大字,对此我不得其解。画里刻有小诗一首: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

  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经查资料得知这是关公关云长的诗。看这竹叶形状,似叶似字,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个字,连着一读就是画里关公那首诗。真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据传说,这幅竹画诗,是当年关公辞别曹操时题与曹操的。

  传说关羽身居曹营十二年,没有被曹操的重赏厚禄而动心,仍然时时刻刻挂念着刘备,朝夕思归。身在曹营,心在汉。后来,当他斩颜良、诛文丑之后,方知刘备在袁绍处,急切想归。但又恐自己在曹营被待为上宾,刘备疑其心变,便作画“风雨竹”,借竹名佳节壮,以喻自己虽人在曹营而不辱名失节。

  诗中的“东君”是双关,表面上指东风、春风,说我竹子茁壮成长不依赖你东风吹拂,我并不感激你什么;另一层面的意思是指“东家”曹操,因為关公当时客寓曹公。关公如今要离开曹操,护二嫂、寻大哥,并不感谢曹操的封赠。关羽作画后,便封金挂印,保护二位皇嫂偷偷离开曹营,过五关,斩六将,历经艰辛,终于同刘备、张飞两兄弟团聚了。

  后人仰慕关公的忠义大节,把这幅风雨竹画刻在石碑上,称之为关帝诗竹碑。这幅画刻,我在西安碑林、白帝城均见过,我想此竹画应是从他处摹刻来的。

  从嘉庆到现在,在这两百年的时间里,文人墨客、达官显要、能工巧匠,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这一座书法和文学艺术的宝库,使我们得以受到艺术的熏陶。不二门是佛门胜地,但我不信佛,故未到观音寺烧香拜佛。但在这里,我要向前贤们深深一躬。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