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满树繁花一眼千年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上旬刊 热度: 12452


  

  丁文(文酱)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艺术中国》专栏作家。作品涉及流行音乐、西洋歌剧、戏剧、诗歌、散文、书法等领域,散见于网络、报纸、期刊。系列作品有《文酱辣评》《文酱来讲》《文酱荐乐》《循着墨香,找寻“诗和远方”》《文酱侃剧》等。

  新刊驾到,油墨飘香;

  摩挲捧读,爱不忍释。

  嗯,《艺术中国》:

  一支拥有阔达视野、丰沛学养、慎终追远,破维迭代办刊理念的学者型团队,一卷穿越千年历史风云、记载中华美学艺术、训诂扎实、方家首肯的钩沉录,一本还原大家从艺成家的艰难不凡的心路历程、剖析解读传世精品的教科书,一册勾勒当代艺术家生机勃发的创作心经、妙趣横生充满时代气息的素描集,一座以弘扬中华美学传统为己任、苦心孤诣整十年、日臻隽永馥郁的大观园。

  无边落木萧萧下,逆流而上破重围

  智能手机攻陷城镇村庄,移动互联网打破所有逻辑,新媒体劈头盖脸,势不可挡。通勤间隙,但凡空闲,资讯,动动指头,迅疾到来。一夜之间,传统媒体仿佛从高楼坠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报刊亭拆除留下的凹凸,唏嘘不见彼时荣。

  “时代抛弃你,连一个招呼都不打!”

  《增广贤文》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专家团队深谙其中道理。

  与其深陷于“这届国人的审美品位浇灭了艺术之光”中期期艾艾,莫如开拓思维路径,在夹缝中找出路,另辟蹊径求发展。

  内容为王,专业是根

  于是,有了如“大家”“名画欣赏”“名家”“楷书百家”版块。《苏东坡黄州手卷“浣溪沙”五首重现人间》辗转曲折的离奇故事,书法赏评如赴饕餮盛宴,读罢大呼过瘾;读《马克思、恩格斯珍贵手稿亮相“520全球拍卖节”》,感受遥不可及的马列理论创立者撰写在人类史上引起巨大影响的著作时的场景;《梁启超、姚茫父合作十二铜屏拓本赏析》时惺惺相惜的挚友在“美术实用论”与“艺术生活化”美学理念的一脉相承;《人生只是一场匆匆谢幕的宴席》勾勒了国学大师文怀沙鲜为人知的生动一面,展现大师高深学养与文人风骨;《高似孙“砚笺”残卷及砚图四十左右式考辩》则将考证精良、细枝末节发挥到了极致,令人印象深刻。这些训诂学术型的作品,体现出了严谨治学、深耕细作的专业度和严肃性,保证了顶级刊物应有的高度和调性,树立了专业领域内的标杆。

  主创团队们编纂刊物这些年,痛心于大众审美的局限,导致很多好的中华传统艺术作品被隔绝,其面颇广,其状甚惨,且经常惊现于高知、高职、多金人群。

  这一切木心先生早有预言:“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真的是病入膏肓,无药可医了吗?

  膏肓也好,绝症也罢,没有行动就是坐等归天,饮恨离场,放手一搏或许有可能闯出一番新天地。

  多维互动,开启美智

  于是,有了以中生代、新生代两代优秀书画家们的版块:“兰亭梅谱”,有创作者的从艺经历、创作过程中的轶事、趣闻,还有文艺评论家或同行们的鉴赏、品读文章,好看、有趣、引人入胜;有了以主编引领的文化使者矩阵,他们中有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举办形式多样的艺术品主题展览,作品交流座谈会,名师课堂,师生同展,有“以书化人”书法艺术之美,感召了无数在泥泞中生活的草根们投身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来,他们用“以文扶智”执着精神,将“气正清和”美学历史传统、学术积淀大力弘扬。

  全媒时代,人人都是社会事件的参与者和话题的制造者,借力移动互联网来展示、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各种艺术交流资讯在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上推送。人们进展厅、听讲座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高尚休闲选择。打开手机收看名家课堂直播,曲高和寡的书画艺术原来这么迷人;随手翻看《艺术中国》刊物,被里面精美绝伦的绘画、书法所吸引,对喜欢的作品背后的创作者的故事好奇,沉入浸满墨香的书页里,找寻答案。被刊物中文房清玩版块的砚台印章、瓷枕笔筒、墨盒镇纸、刻屏尺牍所深深吸引,这些也许在自己祖辈书案、书桌上出现过的摆件有如此多的讲究,让人深感古老文化之博大。

  文史、考古迷们对古玩鉴赏、名家收藏等情有独钟,青铜器皿、扳指核雕、明清家具、名人手札碑刻拓片的考据过程最令人流连忘返,每每有手头上看着的各朝各代的名人专记,总免不了拿出来比对、印证一番,期间,解惑答疑,解锁盲点,收获新知识,乐此不疲。

  要想让高品质刊物持续有料、长久保鲜,是对《艺术中国》主编和他朋友圈的巨大考验

  走南闯北,穿林海过草原,寻高人,觅巧匠,惊喜连连。

  我们看到了来自台湾的漆画艺术家陈伟毅以工笔画为根基,将花鸟细节生动传神描摹,融入西方素描观念,通过光的介入,让画面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江西南昌的瓷板画,让曾经是传统印象中的工艺美术品类,在汲取西画透视、光影明暗、线条等手法上,又有色彩上如油画、粉画、水彩技法元素的运用,以融汇创新的新画种之貌出现在人们眼前。

  囤珍集宝,跨时空越大洋,溯源头,访故人,温情脉脈。

  两本在城隍庙地摊上购得的“抗战留言本”引发了一连串跨越多国、穿梭三地,贯穿一个家族、近三代的迁徙与拼搏。穿越战火烽烟,挖掘留言本背后的故事,聆听后人们对于尘封大半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怀揣对祖国的爱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无惧地域、时空的阻隔,在一代又一代的华人精神世界中长存。

  《闲闲笔墨》是北京学者唐吟方品读沈从文先生写于建国前夕的章草特别有意思的随笔,呈现人们熟知的散文大家、古代服饰学者以外的别样精彩。

  以弘扬主流价值为导向,以创造社会价值为己任

  好刊物要有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也要有能与合作者、作者、读者共同成长的包容与担当,利他,多赢,同频共振,营造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悦读氛围是一本好刊物保持长久生命力和生动鲜活度必不可少的。

  在《艺术中国》十周岁生日之际,衷心地祝愿,能在未来的岁月中看到她一如既往地充满活力向上的正能量,以推广和培育中华美学为使命的责任担当,实时保持与时尚新风、市场新动能的融汇,开创属于热爱《艺术中国》读者们的审美趣味、智识启迪的悦读狂欢。

  祝《艺术中国》生日快乐!

  周玲子

  湖南省画院专职画家、学术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湖南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女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青年联合会常委。

  周用金

  1956年4月生,湖南安乡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政府参事,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书法专业硕士生导师。2003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周用金书法作品集》,2008年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周用金行草字汇》,此书2012年由台湾书画院单独出版,成为书法史上第一部英汉对照、繁简兼备、拼音排序、一个人所写的书法字典,被列入国外孔子学院的教材。

  曾景祥

  1949年3月生于湖南桃江,1973年毕业于湖南师院艺术系美术专业。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第六、七、八届美协理事,湘潭市美术家协会荣誉主席。历任湘潭师院美术系主任、株洲工学院荣誉院长、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作品多次入选全省及全国性大展并有部分获奖,还有不少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国内外相关机构与个人收藏。岀版专著、画册、教材23部,完成一项国家级和六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分别于2015、2016、2019年在中国美术馆、湖南工业大学、北京荣宝斋举办了个人花鸟画展。

  朱建纲

  1958年10月生,湖南华容人。曾任湖南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现任政协湖南省委员学习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朱杰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沙市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委员会副主任。

  朱麟

  字麟红,湖南郴州人,又字林红、玉书,号嘉谷,别署嘉谷堂主。自幼从外祖父陈星熙及黄庆仪先生染习诗书画文,后担笈赴京求学,研修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班,师从宋唯源、赵准旺等诸名家。现为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人文大学书画学院客座教授、北京日易山房文化创始人。

  朱戊扬

  1973年9月出生于湖南新宁,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崀山创作写生基地负责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长沙市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邵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其美术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省市级权威性专业展览或获奖。国画作品《牧归》《高速》《惠风》先后被浙江美术馆、湖南美术馆等美术馆收藏。

  朱友舟

  博士,南京藝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书法系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曾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毛笔、笔工及书法创作》《江苏书法史》,参与文化部课题《中国书法创作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专著《鸡距笔考》获全国第九届书学研讨会二等奖,专著《中国古代毛笔研究》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出版个人论著有《姜夔<续书谱>研究》《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范本——朱友舟卷》《中国古代毛笔研究》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