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和江苏省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江山多娇——江苏省美术馆藏新金陵画派精品展”于2018年4月25日至7月23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一楼中国历代绘画馆展出。
展览前言
南京古称金陵,自古以来就是艺术之都。明末清初,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水画风,享誉画坛。虽然他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画派,但由于生活在南京,也就被约定俗成地称为金陵画派。20 世纪60 年代,以傅抱石为首的一批南京画家异军突起,被美术界称为新金陵画派,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画家群体。
新金陵画派的产生,缘于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机制和社会情境。时代的变革,要求画家们必须放弃旧的程式,改用新方法表现新题材和新内容。与全国美术界一样,江苏的画家们也积极投身于新生活的洪流中。为了以画笔歌颂新社会,以艺术装点新时代,在60 年代初江苏省国画院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相继成立之后,傅抱石和亚明就率领由十三位画家组成的“江苏国画工作团”,进行为期三个月、行程长达二万三千里的写生,一路上瞻仰革命圣地,饱览大好山河。他们边走边看,边写生边交流,试图用中国画的笔墨来描绘社会主义建设新风貌。其后,他们精选一批写生创作成果赴北京举办“山河新貌——江苏国画家写生作品展”。以此为契机,新金陵画派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则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认为是新金陵画派的代表画家。严格来说,他们的艺术渊源和风格并不一致,之所以被称为新金陵画派,只是沿袭了金陵画派的称谓。
新金陵画派在传统中国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课题上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尤其是傅抱石,在其为时不长的艺术生涯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从画派形成之初开始,他们的作品就打上了时代烙印。到了“文革”期间,他们的创作自主性更是受到限制。进入80 年代,劫后余生的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在反思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和转变,作品风格更加多样,个性更加鲜明,为画派赋予了新的力量。
新金陵画派的五位代表画家由于各自经历、性格、学养、师承等方面的差异,群体面貌丰富而不单一,正所谓“和而不同”。此次江蘇省美术馆将新金陵画派的一批精品带来广州展出,以人物为单元,以时间为顺序,展示每位画家的创作历程,为羊城人民奉上一席艺术盛宴,让观众领略新金陵五老笔下的多娇江山。
展览亮点
本次展览展出五十幅江苏省美术馆馆藏“新金陵画派”的精品力作,包括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五位著名画家各个阶段的绘画精品,展示出“新金陵画派”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色。展览不仅从作品上进行了精选,让广大公众欣赏到江苏省美术馆的经典之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重要艺术藏品的学术研究,我们还对所有展品进行了印章、款识、题跋的释文,印制了精美的中英文双语场刊,向公众免费派送。配合展览的系列公教活动也陆续在官方微信号、网站推出,并以多种媒介立体呈现、全面宣传“新金陵画派”的创作历程,让公众深入了解“新金陵画派”的艺术成就。
陶谷赠词 傅抱石
1944 年作
纸本设色
117cm×39.9cm
款识:陶谷赠词。此拟写李主宴谷澄心堂,出弱兰于席歌《风光好》时情景也。甲申六月二伏,傅抱石。
作者印:抱石之□(作)(朱文方印)、上古衣冠(白文方印)
傅抱石在人物故实与唐人诗意画这方面有突出成就,这幅《陶谷赠词》就是这一类题材的典型作品。后周翰林学士陶谷出使南唐,自恃国力强大,对南唐君臣不屑一顾,倨傲无礼,使南唐大臣韩熙载等人忿忿不平。韩熙载让绝色歌伎秦弱兰扮作驿卒之女在陶谷下榻的驿馆每天打扫庭院,以美色诱之。陶谷果然被美色所惑,与秦弱兰在驿站幽会,并奉上一首艳词《风光好》:"好姻缘,恶姻缘,奈何天。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不日,南唐君主在澄心堂设宴款待陶谷,陶谷又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君子派头。席间,秦弱兰出来唱歌助兴,歌词即是《风光好》,令陶谷狼狈不堪。此画表现的正是陶谷在宫宴中的尴尬丑态。秦弱兰风姿绰约在演唱,而原本目中无人的陶谷则目光躲闪,气势全无。这幅画创作于傅抱石在重庆的"金刚坡时期",他在教学之余沉浸在书斋中研究画史画论,并反映到他的绘画之中,他的传神写照有其独特的视角,人物矜持而冷峻,高古又有新意。
冈陵永固 钱松嵒
1981年作
纸本设色
141cm×94.5cm
款识:冈陵永固,日月重光。晋颂我党,亿年其昌。中国共产党诞生六十周年纪念。八十三叟钱松嵒恭绘。
作者印:钱松嵒(白文方印)、□□□□(朱文长方印)、风雨不动(白文方印)、山河壮丽(朱文方印)
《冈陵永固》是钱松嵒晚年的代表作品,为建党六十周年而创作,并在江苏省庆祝建党六十周年美展中展出,属于政治主题性创作。“冈陵”典故出自《诗经·小雅·天保》,诗中用“如冈如陵”等诗句来祈求福寿绵延不绝。这幅画以“冈陵”比喻中国共产党,为党祝寿。画面中山石坚固,气势雄浑,青松挺拔,刚劲有力,山顶的红色霞光延续了20世纪60年代他在代表作《红岩》中对红色的运用,使主题更为突出,增强了表现效果。
安徒生家乡 亚明
20世纪80年代作
纸本设色
44.9cm×47.2cm
款识:安徒生家乡。写于丹麦欧登塞。亚明。
作者印:亚明画印(白文方印)、沙砚居(朱文不规则印)
题跋:童话家的故乡。亚明先生丹麦写生之作,一派清新中似有飘渺莫测之感。童话书诞生于斯,可信矣。癸酉秋月,萧平。
题跋印:萧平(朱文方印)、拾趣(朱文椭圆印)
按:萧平,书画家、鉴赏家。1942年12月生于重庆,祖籍江苏扬州。1963年毕业于江苏国画院,曾任职于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国画院等单位。
亚明主张"中国画有规律无定法",积极探索国画的创新之路。他利用出国访问的机会对外国风情进行写生与创作,拓宽了传统国画的题材。这幅画描绘的是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的故乡,是其外国风情题材代表作品。画面布局分明,前景的树林、中景的房屋、远景的天空三者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幅画以点线造型为主,笔法灵动自然,设色淡雅清新,以葱郁的树林、欧式的民宅、尖顶的教堂、蔚蓝的天空、舒卷的白云,成功地表现了一片异国美景,传达出一种童真梦幻的感觉。
山川巨变 宋文治
1963年作
纸本设色
103.5cm×86.5cm
款识:山川巨变。一九六三年一月,文治于南京。
作者印:文治(白文长方印)、河山新造(白文方印)
《山川巨变》是宋文治在上世纪60年代山水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母題,他先后创作了多幅《山川巨变》来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最早的一幅创作于“二万三千里”写生途中,为横幅小卷。第二幅作于1961年5月,曾参加1961年在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馆举办的江苏省国画院“山河新貌”展,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江苏省美术馆收藏的这幅《山川巨变》创作于1963年,画幅为竖式。除了形制上的变化,画面布局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同样是描写黄河三门峡水电站,第一幅采取全景式构图,黄河横贯画面;第二幅截取一段,突出表现水库;这一幅则将水库置于画面上端的远景之中,近景是巍峨的高山、层叠的梯田,层次感更强。这同一母题的不断创新,体现了宋文治的探索精神。
田头黑板报 魏紫熙
1964年作
纸本设色
80cm×112.5cm
款识:一九六四年九月画于南京。魏紫熙。
作者印:魏(白文方印)、紫熙(朱文方印)、农村新貌(朱文方印)
魏紫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命创作人物画,描绘了各种工人、农民、战士的形象。其中农民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休息、学习活动是他创作的一种主要题材。这幅《田头黑板报》即是表现那个特殊年代通过黑板报向农民进行政治宣传的情景,因此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画中人物的衣着、劳动工具贴近现实,这是他长期下乡写生的成果。魏紫熙早年专攻山水画,因此他的人物画大都是人物与山水的结合。这幅画中水田阡陌纵横,小溪流水淙淙,作为背景衬托了人物的活动,让主题更为突出。魏紫熙曾在1999年接受《江苏画刊》采访时谈及自己的人物画创作:“我的人物大多数是用山水画来配景的,学的并没有浪费。我的人物如果说把景去掉,那是站不住的,我自己知道我的人物画的造型不好,画景有时可以为我弥补一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