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朱文印的审美特征
元明以降,数百年篆刻家的探索与积累,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也形成了元朱文印的审美体系,其审美特征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篆法纯宗说文,布篆章法纯粹以平正为要,线条光洁华丽,以端庄工稳充满静气的特征征服人心,印面雍容优美,毫无瑕疵,让人望峰息心,叹为观止。汪关、林皋莫不如此,至陈巨来登峰造极。
另一类是在继承上述特征的基础上“略施技巧”:或在线条上更突出刀感与笔意;或在用字上不拘于小篆,将大篆甚至六国文字兼收并蓄;或将文字图案化处理;或在印面打破平衡制造“扰动”以形成欣赏的亮点等等,不一而足。当代篆刻家大多在后一类审美特征上做文章。
二、我刻元朱文印的体会
元朱文印创作是一件很细致很细腻的活儿,与一般的篆刻创作相比,除了要有深厚篆书功底外,它对工具、材料、心态、光线都有更高的要求,在创作过程中甚至天气的变化都会对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篆书相对于魏碑、行草而言,是一种更趋于体现静态美的书体,但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也有以来楚生为代表的粗犷豪放与以王福庵为代表的静穆端庄的风格之分。刻元朱文印没有一手严谨端庄的小篆功夫是不行的。篆书功夫的基础不足,往往会在创作中左支右绌,捉襟见肘,不管你当初如何精心布置,事后任何认真补救,都难免顾此失彼。篆刻的印文处理,不仅仅是简单的篆书布排,更多的是为整个印面效果考虑具体每个字、偏旁、笔画线条的处理,若没有深厚的篆书功底,根本无法将这些要求处理得得心应手。这些年我大部分业余时间基本上是篆刻篆书两不废,总感觉到篆书的进步往往能带动篆刻水平的提升。
印稿设计相对刻印而言更是费神费时。元朱文印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匀落,倘若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练习,要做到匀落并不难,难于以平静的面目散发出优雅、娴静的气息,它要求每个字姿态端庄自然,适度的印化处理不露痕迹,我在刻“铁氏珍藏”(圖一)一印时首先考虑的是四字各安其位,没有明显的腾挪揖让,如果单纯把这四个字写成小篆放一起,那将会是四个毫无关联的篆体字的雕版,索然无味。于是我适当调整四字线条的曲直变化,适度的弧线处理使四字产生了内在联系,让整个印面看起来既落落大方又充满生气。“温雅”(图二)二字也纯以平正典雅的面目示人,因总觉得太过端正,有板滞之嫌,于是适当破碎边框以求变化。
一方优秀的印作要让人驻目欣赏,必须得有足以让人提神的“印眼”,印人创作,往往在此大费周章,既要耍点小心机略为变化或出彩,又要让人看起来若不经意,自然天成,这才是印家的高明之处。我在创作两方“不见桃源”印章时,无论朱白,都取“静美”为基调,白文印(图三)略残沥桃字,使全印有轻重之别,打破了追求停匀带来的板滞,在匀落的基础上稍有变化;朱文印(图四)全印以纵向竖线或短弧线为主,怎么看都平静得近乎平庸,于是将“见”字的末笔稍取鸟虫篆的盘曲之意,增强动感,使全印在静穆中略寓跳宕,生意盎然。
调节印面的视觉效果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它往往依赖与文字本身的构成特征,有时只要把这些特征稍稍夸张突出一下。如“丁酉大吉”(图五)中,丁字的下部与吉字上部的留白处理,形成了整个印面的疏密节奏。
在刻“心无妄思”(图六)一印时,我完成后发现“心”与“妄”字相距稍远,但此时已不能靠加粗线条以拉近两字的距离,于是在两字之间轻凿一点,中间留红一破,整个印面也就自然协调多了。
印面处理千变万化,均依印文结构特点灵活变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谈篆刻时说得很轻松。谓之“一刀一石而已”,真正刻印尤其是刻元朱文印时则远不是那么简单。我刻元朱文印时通常备有两把刻刀,一把5毫米的硬质合金刀,刀口不太锋利,但能比较顺畅地刻出印文的大致线条;另一把约3毫米的白钢刀,刀口薄而锋利,在精雕细刻每个笔画时,能准确、流畅地表现笔画的刀感笔意。元朱文印的刻制过程较为复杂,第一次大致刻出印面上的每一根线条,清底,用沾墨的拓包轻扑印面,此时印面黑白分明,线条很粗且多毛刺。第二次刻的时候把笔画刻细刻干净点,但此时还是较粗的粗朱文印,此时可沾印泥打一印稿,再将印面洗净,拓墨,准备第三次刻制。第三次刻制时,一方面对照印稿,一方面凭借自己对篆书的理解与对印面的把握,一根线条的一面尽量一刀完成,真正做到稳、准、狠,反复行刀——次数越多对线条的刀感笔意破坏削弱越明显(初学者刻的线条白文臃肿朱文软弱,往往就是反复行刀削刮造成的)。另,我在每一次刻制过程中,往往不是一个笔画一个字逐个完成,而是类似于画素描的方法,所有线条基本上同时进行,整个印面全盘考虑,不是一动刀就死抠一个笔画。
印石也是影响刻元朱文印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任何高手在砖渣上也刻不出东西来。现在石矿资源远不如从前那么丰富,能刻元朱文印的青田石几乎可遇而不可求,寿山石之质优受刀者亦少之又少,但还是要力所能及选择一些质地细腻、无钉无裂的印石。我近几年刻印主要是在昌化石、巴林石、老挝石中淘一些较能受刀的印石,刻出的效果也还不错。总之,刻元朱文印印石不能将就,否则不光影响效果,更影响心情。
刻印的光线也很重要。我通常在天气晴朗的自然光下完成,灯光调得再好,也不如在自然光下来得惬意,天色阴沉或阴雨蒙蒙时,我宁可写写篆书或画画印稿,绝不勉为其难。
元朱文印的钤盖也是非常讲究的。冬天气温低,油质的印泥变得干硬,这时不妨以印石直接轻扑印泥以沾印色。但到夏天气温高,印泥则变得稀软,此时直接将印石按入印泥,印色油会溢满字口堆满印面,盖出来的印花白文变细朱文变粗,印面会有走形,一般采用变通的方法是以手指沾印泥后轻扑印面,使印面所沾色厚薄适中均匀。盖印时将连史纸放在平整光洁的木板上,盖上印石后轻轻按压,四角用力均匀即可。盖出的印花要印色均匀,字口清晰,充分展现每一根线条的刀感笔意,整个印花看起来清爽、精神。
我从1982年开始在农村学校任教,便开始涉猎书法篆刻,迄今35年矣,此间对篆刻艺术的研习也在断断续续、磕磕绊绊中坚持走到了今天,当初就凭几册《书法》杂志入门,一直也没有老师收我为徒,直到今天,也还是通过书刊和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吸收营养,纠正偏差。由于长期处于偏远乡村,眼界与格局必然受到影响,正如书法名家曹隽平先生所分析的那样:“由于长期僻居乡间,与外界接触不多,受功利的东西影响较少,或许更多地保证了篆刻艺术的纯粹性,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审美特征”,故“印艺水平尚佳,但提升的空间也很大!”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