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心性与悟性的孕育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上旬刊 热度: 8133
秋哥

  

  

  

  刘新华,1964年生,湖南湘乡市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工笔)艺委会主任委员、湘潭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品入选第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和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湖南优秀作品展,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第二届全国花鸟画展等全国美展,并多次获奖。数十件美术作品及学术论文在《世界美术》《美术》《国画家》《美术界》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先后在韩国、湖南、广州、台湾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出版有《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刘新华工笔花鸟卷》《走进中国画坛名家·刘新华》《荣宝斋画谱·刘新华工笔花鸟卷》《中国近现代名家·刘新华作品选粹》《中国当代名家作品集·刘新华》《刘新华工笔花鸟画作精品集》《刘新华花鸟画作品集》等。

  一个艺术家在无论大小的纸张上,纵情笔墨,挥洒胸襟,其展示出来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生活的心性和艺术的悟性孕育催生的正果。心性愈有渊源,悟性愈高深,其作品的艺术个性愈独具、鲜明。在品读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刘新华教授几本厚厚的工笔画册之后,我蓦然有这样的心得和体会。一个春雨绵绵的上午,我就自己的心得体会,请教这位湖湘大地有“鬼才”之称的画家。新华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袒露胸怀,谈起他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感悟。

  艺术家的心性与他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或者说丰富的生活经历能锻造艺术家的心性。

  新华,1964年6月出生,1981年高中毕业,1988年考上湖南师大美术系。在湘中那偏远的山村生活了24年,特别是1981年至1988年的这7年的时间里,为生存,他在多个行业里摸爬滚打,闯荡。那天,新华跟我谈到这些时,眼神里、语气里,充满了对往昔的留恋和无奈。

  高考失误,回乡务农的新华不甘于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朋友的带动下,不安分于农村的新华开始走南闯北地做起了生意,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那不曾熄灭的求学梦想也如影随形地一直伴随着他。直到1986年的一场变故让他终于下定决心,放下一切重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也开启了他新的艺术人生。

  新华用将近一年的时间,辗转到了四川、河南、河北、陕西、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等近半个中国。最后是敦煌莫高窟的神圣艺术拴住了新华前行的脚步。

  新华告诉我,在敦煌的那段日子里,他是整个把自己包括生命和灵魂浸泡在敦煌的艺术殿堂里。

  悟性是画家对艺术透彻的理解,与天分有关。

  西北归来,新华的身心得到洗礼。他决定报考湖南师大美术系。并于1988年考取了湖南师大美术系,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大学,为设计人生提高了很多套方案。新华没有忘记儿时的梦,踏进青春张扬的校园、知识彰显的教室,全新的感觉让新华沉浸在儿时的梦想中。一年前,他是个到处奔波的游子;一年后,他是校园莘莘学子。教室的画架、画板、石膏像、高脚凳、模特儿……老师对点和线的解析、光线和色段的对比,让他像久渴的禾苗逢甘露,也像饥饿的孩子找到乳汁。他陶醉了。

  校园生活,是新华攀登艺术宝塔的一个重要平台。他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晚。他像春蚕一样爬进图书馆贪婪地啃噬那一本本、一叠叠图书,临摹古今中外大量的名画。新华说有时很累,但想起乡下在山间小道像陀螺一样爬行的父母就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新华是非常勤奋的。他在学校读书时就举办了个人画展,加入了湖南省美协,大学毕业就赴台湾举办个人画展。这些年来,新华先后在国内外十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多件作品获奖。这些年,新华先后创作了100多幅人物、花鸟、山水工笔画。纵观新华先生的创作历程,我以为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6年之前,这一阶段新华走的是传统的路子,对古板传统的樊篱技法没有太多突破,其代表作是《春》《牧羊女》;第二阶段是1997年前后到2005年这段时间,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借鉴西方绘画三度空间的技法,其代表作是《白云悠悠》《秋韵》;第三个阶段是2006年之后,走出传统,借鉴西方,又回到传统,但此时的作品是脱胎换骨的回归,画面充满沧桑、梦幻,画里蕴含禅意、静气,其代表作是《城市风景》《梦里故乡》。

  对新华的工笔画,很多名家、学者有不同的解读。

  有的说新华的画里有一股“静气”在涌动,“静气”中又储蓄着“禅意”;

  有的说新华的画里寄托他对家乡的“乡土情怀”,“乡土情怀”里又包裹着顽强的生命;

  有的说新华的画里充满诗性和童话;

  有的说新华的画充满空灵、朦胧、沧桑、神秘、梦幻……

  我问新华,对这些名家、学者评论的看法,他没有回答。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和我讲了下面这样一段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话:

  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父亲一直鼓励我跳出“农门”,幼小的内心向往城市生活。现在来到城市里,生活在城市,那种“向往”的感觉没有了。我们现在是生活在钢筋、水泥、砂石堆积的空间里,这些空间像牢笼,充满恐惧、忧伤,每天都感觉有种无形的、无绪的、不可名状的忧虑在挤压、勒紧……

  我现在年过五十了,做的梦一直是在山溪水涧里捉鱼、上树掏鸟窝和儿时朋友捉迷藏、扯猪菜、砍柴樵。那似仙女飘带一般若隐若现的山间小路,那清澈见底、善下而流的山间泉水,那袅袅腾空久之不散的缕缕炊烟,那淡淡的如棉絮般的一抹抹盘缠萦绕山腰的白云,那绿荫树下的蝉鸣鸟啾声……故乡,时常在我梦中。

  现实与梦境的色彩反差。这就是新华心中挥之不去的纠结。

  我走出新华的工作室,踏着细细春雨,回嚼新华的话,似乎触摸到了画家心灵深处的纠结。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