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诸家评说陈惠彪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上旬刊 热度: 8159


  

  

  陈惠彪,1964年生于广东,职业画家,别署拙行、赤石渔翁,斋号微凹斋。出版有《融·陈惠彪水墨集》(岭南美术出版社)等多本专集;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地举办“陈惠彪水墨展”。曾应邀到韩国、瑞典、日本等地参加国际美术展览会,并应邀在中山大学等院校作巡回演讲。作品及文章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美术观察》等报刊杂志;《荷塘》被收入《新中国美术史》(湖南出版社)一书。其作品先后被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央美术学院、广东美术馆等国内外美术机构和知名人士收藏。

  陈惠彪把鱼从写生形态升华到了意笔的境界。近年来他所创作的“鱼”系列,无论风姿气骨,还是笔墨精神,都已日臻完美。而且,此“鱼”已非彼“鱼”。以往的“鱼”,除了体现出勃勃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精神之外,大都是以荷塘为背景,即是所谓“鱼戏”“鱼乐”,或可暗喻男女之事。如今的鱼,却常以崇山峻岭、激流峡谷为背景,或背景全无,犹如横空出世!“鱼”与大自然共生存,悠游自在,且敢于激流勇进的大生命形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陈惠彪写鱼即是写人。那些人格化、精神化的鱼,已渐渐地被陈惠彪提炼为最能震撼人心的个性化符号。

  ——陈孝信(中国著名美术批评家)

  陈惠彪的展览“子非鱼”这个主题很贴切,我的认为“子非鱼,鱼非鱼,鱼是子”。即你不是鱼,但是画的鱼也不是鱼,鱼是谁呢?是艺术家自己。可以将其解读为艺术家的自我表现。鱼的那种张力和怪怪的感觉,正是一种人性的表现。艺术家的目标不是把鱼画的很像,而是一种自我表述,作为主体的一种体现。

  在陈惠彪的作品中,“墨”的物质感油然而出,那种渍墨的物质性的体现,彰显了画家的个性。对于陈惠彪而言,传统本身不能进入当代,只有激活传统,传统的生命基因才能够进入一种活性状态,这应该是他下一步的研究课题。

  ——贾方舟(中国著名美术批评家 )

  我喜欢他的绘画,就是因为他又继承了传统的一些笔墨,但是又完全和传统不同,排除了传统的一些程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一代新的年轻人兴起了,就不满意五四以后这种用西方写实主义来改造传统画的这种一段实验,于是就重新发展传统,但是又和传统不一样,之后出现了一些很多人,我觉得陈先生基本上是在这个线索里边。他比较强调个人感觉,包括那些鱼和荷花,尽管传统也有荷花,但是他的荷花画有他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我觉得是,他的用笔上的那种斑斑驳驳的感觉,看到他的鱼也好荷叶也好,都有一种很伤感的感觉。

  ——栗宪庭(中国著名艺术评论家)

  陈惠彪的“小山水”系列作品画得很好,老辣用笔已初具个人面貌。在他的“鱼系列”作品中,我最欣赏的是“河豚鱼”,有点力度。画家笔下的鱼有的看似比较丑,有的则笔墨刚劲有力。群鱼有其动势,淡彩鱼淡而不轻,虚中见骨。而几张“似山水非山水,似花鸟非花鸟”的大幅作品,应该是画家将来要充分发展的精髓部分,从中可以看出陈惠彪正挣扎在穿透传统、进入当代之间,他必将在那山水与花鸟混搭的探索中别开一番艺术新天地。

  ——刘骁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惠彪的画面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气质,有一种非常大气、阳刚的气势。他有着非常好的天赋,对材料,对画面一些形式的整体把握有着非常良好的感觉,这种恣肆汪洋、蓬蓬勃勃的肌理,典雅泼洒;偶然构成的一种肌理通过一种适度的、恰到好处的把握,最后构成一种非花鸟也非山水、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具有抽象性的绘画品格,构成一种非常有个性的画面。

  他的优点在于他对偶然造成的“蓬勃”“泼洒”画面的一种把握、一种“收拾”,这种“收拾”里头显出了惠彪的个人特点,因为画面的收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收拾”的过程,实际上是最体现一个画家素质和感觉的过程。很多画家可能失重于这种汪洋画面的最终格局,失去了把握。这就是陈惠彪的画面之所以给我有一种震憾感。他在这方面显示了一种非常好的天赋,这是他的优势,也是他可以进一步下功夫和用力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如何在“收拾”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好的把握一种意味性的东西、一种更多的人文性的东西,或者说将这样一种形式的、一种他个人所把握的独特的形式美,发挥到更大的程度。

  ——吕品田(中国著名艺术评论家)

  陈惠彪的作品和很多人不同,他画的“鱼”就是庄子所说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个鱼就表明了他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是艺术家对水墨语言的拓展,对自由境界的追求。

  陈惠彪能够把斑驳感、沧桑感画得很透明,但仍然能让人感觉到有水墨材料的通透和轻薄,这正是他长期思考、探索和实验的结果。可以说,他是一位既保留了传统,又和实验水墨艺术家很接近的艺术家。

  ——皮道坚(中国著名当代艺术评论家、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

  我觉得中国艺术有两个特点。从陈惠彪的作品上感觉到一点,一个就是意象,这个意象是大的。现在全国都在谈意象。意象确实是我们中国艺术的一个财富,譬如黄宾虹意象。另外一个是水墨,我觉得陈惠彪的画里面是意象里面进行抽象,抽象里面进行意象的写实——是不是这个意思?我觉得基本上还是意象,还不是完全抽象,当然他有一些纯抽象的画,我说他主要还不是特别抽象的画。坦白地讲,我更喜欢他意象的画,就是说带有写意的,以写意为主的。他这个意象性的绘画,写意的画法吸收了一点西方现代的,尤其是西方表现主义的西方现代绘画的因素,我对这些绘画比较感兴趣,结合得比较好。有精神因素,有力度,感觉比较强烈。他画的鱼,大幅画的意象的画面,有中国的味道,还有一定的深度。因为这种抽象,泼墨的抽象,跟西方水墨的抽象很近似,好像没超出它的那个范围,所以我觉得我喜欢他的意象的画。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惠彪的现象值得研究,他这样的画家不是在美院教育的附中三年、大学四年、研究生三年、再出国去所能够教育出来的。学院教育的学生缺少的是什么呢?缺的就是这种天赋、灵气、创造力和创造性。endprint

  一般来说,中国画的笔墨除了表达物象外,更多的是表达哲理的东西。当然,笔墨也可以表达情感。在这方面,我觉得他的作品表现对中国文化,包括医学,包括儒、道、释等等这些东西的悟道,将哲学的理解感悟在画里头,体现得比较好。至于今后怎样发展,我绝不能说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不应该这样做,我觉得就按照你自己的感觉,就这么做下去就可以了,给美术界奉献更多的作品。

  ——王宏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观陈惠彪的绘画有耳目一新之感。其作品装裱别具一格,他将油画的装框形式引入国画,突破了国画的横卷和立轴两种传统装裱方式。再从作品本身看,他把鱼画得像肖像一样,独自形成一幅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改变了传统花鸟画的样式。陈惠彪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尝试和探索,也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变革。

  陈惠彪的画面空间是按照他个人的意愿组合而成,鱼在他画中既有独立的,也有跟各种中国传统元素如荷花、树木、山水组合,还有与抽象线条和虚幻背景的组合。这种非自然、非传统绘画空间的营造,是陈惠彪绘画的一大特色。

  ——王端廷(中国当代中国艺术评论家、著名学者 )

  陈惠彪的画猛一看,很大气,涵魂苍茫,有冲击力,当然还有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所以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另外,他有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精神,他把这种精神放进作品去了。这两方面结合得比较好。

  这种艺术精神如果从传统来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唐传统,是那种深沉、雄大、磅礴、有力,是历史感、斑驳感、苍茫感。还有一种是明清以来的个性派,强调个性,直抒内心东西,打破一些束缚。比如像石涛八大这一类。他的作品体现了这两种传统的结合。又应和了当代的这种视觉张力。这是我第一个印象:挖掘汉唐传统和挖掘明清个性派传统。

  再一点,他比较注意笔墨跟中国传统有关的那种肌理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有笔墨又有丰富的表现力,又有一种制作感,但这种制作又不是那种机械性的、没有灵性的制作,这可能是他的又一个长处。

  他的画有一个好处,表现的是一种精神。他体会了那种“忠厚”的精神要求,这个意象不光是向里的意,还有向外的意。黄宾虹的意、八大山人的意,陈惠彪可以吸收。他们的淡墨用得那么高明。陈惠彪所描写的图像关系里边就表现了一种对时空的流失感、一种超越精神。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陈惠彪的画是典型的文人画。我们对文人画的理解不是样式化的、公式化、匠气化的山水画格式,而是指真正具有文化修养的从事非艺术专业的文人,他们的画,他们的学理、修养、气质、人格在画上的综合体现。所谓“画如其人”以前都是强调艺术家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实际上,“人”是指人的综合修养在形式上的显现,所谓形式有自己的生命就是人的生命、人格的生命,人格就是人的综合素质,他的眼光,他观察世界的方式、表现世界的方式。

  ——易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喜爱陈惠彪的画,喜欢他用自己的方式和手段,画出有自我感觉的画。他没有清规戒律,而是驰骋纵横地自由表现,画出了发自心灵特立独行的画;他拒绝陈规陋习,反对人云亦云,想怎样画就怎样画;他没有既定的模式,在画的过程中不断追寻,不断发现,在虚实有无之间,寻找偶然中的必然契机,捕捉那现实世界的真正表情。

  南朝宗炳提出“澄怀观道”,是经典名言。画家要保持一颗澄明质朴之心,不为物欲和金钱诱惑,不在名利场上争来挤去,不为身外之物所困,这本应是画家自己能够管住自己的东西。我以为陈惠彪的成功,除了悟性,大概就在这里。

  陈惠彪的画证明,艺术是生命与存在的最高表现形式,完全是胸次高迈、人格所然。

  ——周韶华(中国著名画家)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