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恭达,1948年生,江苏常熟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协文史馆文化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馆员,中国政协文史馆言恭达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言恭达是集创作科研、社会活动于一身的完全意义上的著名艺术家,他以古雅英迈、雄秀高华的独特书风奠定了在当代书坛的重镇地位。在言恭达的艺术生涯中,有两个日子难以忘怀:一个是2010年11月12日,联合国首届中文日活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作为活动的主体项目,言恭达的书法展获得了极大成功,得到联合国副秘书赤坂清隆、沙祖康等先生的高度评价。另一个是2013年5月28日,中国政协文史馆言恭达艺术研究院经批准成立,在政协文史馆举行隆重的聘任仪式,此院是中国政协文史馆开馆以来首次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文化平台。艺术要发展,理论应先行,理念的指导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正如德国美学家谢林所说:“艺术家愈充分地表现理念者或普遍者之呈现于实在者或特殊者,其艺术作品则愈美。”(《艺术哲学》)真正的艺术家必须是思想家或思想者,言恭达的成功并非偶然,他是善于思考的艺术家,其创作不仅仅是技高一筹,更多的是识高一筹,他勇于抢占理论前沿的制高点,以明确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在他的书学体系中,“为人生而艺术”的观点至为深刻,启人心智。就这一问题,笔者试作一番探讨。
“为人生而艺术”的理论渊源
“为人生而艺术”作为一种艺术主张是在2010年世博长卷发表访谈时正式提出来的。他在《智者不惑》一文中说:“‘观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这种人文精神是我们‘为人生而艺术题中的应有之义。”2011年深秋,言恭达莅临湘潭指导工作,笔者有幸三次采访,他一再强调这一主张的重要性,之后对此做了较为具体的诠释:“书法艺术家必须拥有一份感恩时代、敬畏传统、关注民生、关爱自然的现代人文关怀。时代呼唤书法艺术家真善美的艺术追求与文化创造,呼唤对中华民族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的思考,将自己的艺术创作汇入人民生活体验的实践中去,以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倡导的主体人文精神”。这一主张从表层来看,为言恭达长期艺术实践的深刻体会;从深层来看,有更多的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大致可从三方面考察:
旧瓶新酒,鲜明深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繁荣,书坛也出现百卉争妍的景象,言恭达应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书家之一,“为人生而艺术”这一主张的提出,一语中的,鲜明深刻。书法创作要为“人生而艺术”,无疑是借用“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提出的一种文艺主张,而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准确鲜明。艺术本来有较多相通之处,书法与文学结缘甚深,这一提法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文学研究会将“为人生而艺术”作为一种文艺主张,旨在反对封建的载道文学和游戏文学,反对所谓纯艺术的文学,强调文学的作用是“社会和人生因之改善,因之进步,而造就新的社会和新的人生,具有现实主义倾向”。文学是语言艺术,它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或营构典型意境为主要手段来反映现实生活,说其为人生而艺术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白居易早就说得甚为明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诗经》、汉乐府,杜甫、白居易的诗歌,都是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诗歌,虽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但仍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艺术家的美学理想。但书法是寓具象于抽象的艺术,书法的思想载体虽离不开文学,但主要是用线条、意象来遣意抒情。言恭达提出书法要为人生而艺术,既强调其思想载体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强调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语言、意象来感悟时代,滋润思想,净化灵魂,提升境界。
俯仰古今,渊源有自。书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主张,并非凭空臆造,从书法发展史来看,历史渊源是很清楚的。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书法也不例外。任何艺术,可以超越古人,超越自我,但不能超越时代。任何艺术家的思想,只能是他所生活的社会的产物,艺术家没有选择时代的自由。周俊杰说:“一个时代书法艺术达到高峰,出现许多伟大的书法家,首先应当肯定,是因为造就了伟大书法家的时代条件已经具备,并且达到成熟。”魏晋玄学的出现和整个社会对书法艺术的重视,造就了王羲之等众多以韵取胜的书坛大师;唐代以书取士的制度和相对开放的思想,使欧、虞、褚、薛、颜、柳、旭、素应运而生;欧体的尚法、苏轼的尚意、徐渭的颠狂、王铎的抑郁勃发、郑燮的标新立异,皆是在其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心理等种种因素的背景下形成的。时代的需要和所提供的契机,会给艺术家提供充满创造精神的良好环境,艺术家的创造也应该给时代提供更多的精神营养,促进社会的发展。其实从创作灵感而言,也是来自于时代,又反作用于时代的。艺术是艺术家主体精神的折射,主体精神的追求在大自然中得到了确证,故萧衍论草书时说:“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葡萄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泽蛟之相绞,山熊之对争。……婀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草书状》)至于这种灵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那就更多了。
力矫时弊,有感而发。言恭达这一观点的提出,当然也是针对当代书风有感而发的。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开放导致观念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导致了艺术的繁荣。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书家之众多、风格之多元、组织之完善、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但是参与者众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真正繁荣,风格之多元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圆融幽邃,事实上一些西方思潮的影响、功利主义的盛行、审美观念的误导,书法的核心价值遭到怀疑,甚至沦为某些人赚取名利的工具,这些现象对书法的发展起了负面的作用。言恭达是热爱中华文化、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对当代艺术一味效仿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追求感官刺激、追求极端的个人享受、甚至有些作品违背道德规范等现象进行了批评。2008年5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言恭达,在全国“两会”上大声疾呼:“‘现代艺术请勿恶搞中国形象!”这一提案得到了部分委员的支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论及当今书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言恭达强调中国书法应有尊严,应有高贵,书坛需要秩序,需要安静,需要站在人类文化学的高度观照中国书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主张的提出,对力矫书坛浮躁、浮滑、浮面的不良风气,积极意义是巨大的。endprint
“为人生而艺术”的思想内涵
言恭达倡言“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主张,内涵丰富,有历史的渊源,但更多的是来自他长期艺术实践的深刻体会,可进一步说明这一主张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注重载体,折射时代。书法是线条艺术,但思想载体是其抒情内核,至少是触发情感的联想点,将书法的意象与思想载体分离是不可思议的,艺术的高境永远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着一丝尘土便非佳品。书法虽与音乐相近,带有纯艺术的特征,但毕竟不等同于音乐,音乐通过旋律、乐象构成乐曲,能独立地抒情遣意,其实,音乐的曲调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任何乐曲的创作仍以一定的内容、情感相连属,并非旋律、乐象的简单组合。言恭达认为,真正的书法大家至少应该是文字学家、文学修养较深的诗联家。关于书法载体的问题,言恭达认为要特别强调时代感,当代人写当代事。现在许多书家大多注重形式,内容往往随意地抄录唐诗宋词,这样很难体现书家的个性和书品的时代感。言恭达的载体多写自作诗。他的诗格高调远,清新雅致,试读其二章:“借得春潮千翼竞,和风骀荡策纶商。中枢盛会纾民瘼,化作丹青入锦章。”(《时代抒情·之三》)春潮汹涌,千帆竞翼,和风骀荡,国运昌隆,诗人与万众欢欣鼓舞,共写锦绣之华章,为中华之崛起而纵情高歌。诗作语言清丽,意境圆融。“正是山花烂熳时,神州共庆党恩慈。风华六秩精诚在,我挽彩虹写国姿。”(《时代抒情·之五》)诗人热爱国家和民族,值此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感慨系之,观山花而思历史,挽彩虹而写国姿,想象奇妙,意境瑰丽。言恭达善养浩然之气,喜欢用长卷记录历史风云,抒发时代豪情,打造时代经典。从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创作《我的中国心》,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创作《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直到2011年,他创作了《世纪脊梁——言恭达书推动百年中国历史进程人物诗抄》,2012年出席伦敦奥运创作大草长卷《顾拜旦·体育颂》,染翰寄情,大气磅礴,格高韵长,意象瑰奇,用书法形式留下我们时代的文化遗存。言恭达还试将白话语体引入书法创作,创下了当今用白话语体书写世界和社会重大题材大草长卷之先河。艺术反映生活往往是高度的典型化,小说、戏剧是塑造典型人物,诗歌是营造典型意境,这些“典型”往往是情感载体的饱和状态,是其旨远、其辞微的物化形式。要将非文学的白话语体材料转化成抒情载体极为艰难,一般说来须经两个过程:一是将理性载体转化为诗性载体,从浅易中寻觅幽邃,从平淡中寻觅瑰丽,简而言之,必须将这些理性的材料从意识中转化为诗,然后才有可能进入艺术创作。另一个是必须通过精湛的功力、突发的灵感将创作主体在特定时空中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和美学理想、诗性情愫灌注于书品之中,这样胸中之竹才可能化为手中之竹,可见采用白话语体的非文学载体进行创作,其难度远远超过用文言写成的文学载体,因为这包括语言的转换、情感的开掘、理性的诗化。言恭达因其极佳的综合素质具备了举重若轻的转化能力,故能创作出如龙蛇飞动、古藤缠绕、碧波浩渺的艺术杰作。
继承传统,创新技法。艺术的高境来自技法的精湛,拥有批卻导窾、运斤成风的技法,才谈得上艺术的取境、艺术的创新。言恭达说:“凡是现代中国书画艺坛上能经受历史检验而为人们所公认的大师们,无一不是突破前人笔墨而另探新路、再创新格的艺术家。”言恭达强调书法为人生而艺术,特别强调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在继承的前提下搞创新,尤其是技法的创新。言恭达五体俱能,他的学书,从真楷入,穷研篆籀,而肆力于行草。没有篆籀的精湛功力,要在行草上有大的突破犹痴人之说梦也。傅山说:“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他的书学论文《篆学探真》对篆书的渊源、结体、用笔、墨法、意境多有极为深刻的论述。他追求篆书的拙、清、厚、大的艺术境界,力求“北势”与南韵的有机统一。言恭达在大篆这一古老的书法领域开拓出了自己的疆域,他的写意《散氏盘》笔墨淋漓,以涨墨强化线条的张力和金石气表现,同时在结构上又融入强烈的主体意识,在视觉造型中传递出时代的审美趣尚。他的隶书以《好大王碑》为基,广取博采,强化篆书笔意,在保持汉碑朴茂雄强的气势下,又强化引入静穆之气,以闲逸的笔路和江左风尚传递碑版之雄强气质,清格独标,新人耳目。他的草书以甲金籀篆为根本,以中锋用笔使其线条厚实、凝重,偶用侧锋取妍,得飘逸之姿。他的大草技法承接张芝、小王、张旭、怀素、黄庭坚硬毫中锋用笔而来,更独创以长锋羊毫的裹锋用笔之法,将古人的中锋用笔之法运用于生纸、长锋羊毫等不同工具之中,裹毫挥运,纤毫必究,其点画、线条,厚重如高峰坠石,坚不可移,飘逸似翔龙在天,仪态万千。言恭达是用墨的高手,他对古人“字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等观点的理解极深,对墨分五彩之说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可取妍,渴能取险,白知守黑。言恭达也是卓有成就的画家,书法与绘画有相通之处,他将绘画技法引入书法,收效甚佳。言恭达受林散之墨法理论的影响甚深,林散之师从黄宾虹,其草书运用淡墨渴笔法是相当成功的。所谓“淡墨渴笔法”即淡墨与枯墨之间过渡自然没有明显痕迹,饶有虚灵古淡之趣,使内涵丰富充实,意境博大幽深。周星莲说:“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临池管见》)言恭达把中国绘画中的蘸墨法、渴笔法引入书法,墨分五彩:浓、淡、润、渴、白,尤重渴、白,在无墨处求墨,无色处求色,在一片虚灵之中求书家对生命意义、社会人生之感悟,强化了书品的意境美。
服务大众,艺术尚雅。言恭达为孔门十哲之一言偃先生八十四代孙,是以儒学立身的艺术家,胸怀兼济之志,认为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应继承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回报社会。言恭达是社会责任感极强的艺术家,他强调艺术要服务大众,而大众还是最需要清新刚健、俊逸高雅的精神产品。以《诗》教、《易》教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审美传统,是尚雅的。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易经》中提出“刚健中正”“黄中通理”的美学观点,这都表达了华夏民族尚文尚雅的美学理想。言恭达对笔者说:“古雅是艺术的高雅,无论艺术走向何方,古雅是不能丢弃的。艺术家应为社会多提供一些精粮、细粮,少一些粗粮、次粮。用佛家的话说:‘是大明咒,是无上咒。”艺术家不断地继承传统,提升境界,方有可能创造出高雅的艺术品。当然,艺术尚雅是极为艰难的,刘勰说:“韶响难追,郑音易启。”无冥冥之志者,无赫赫之功。中国艺术的尚雅,意境的诗化这是至高点。载体不佳是不可能雅的。言恭达有诗书画印的综合素养,这为艺术尚雅具备了甚佳的条件。言恭达强调的雅,多指技法而言,他强调取法高才可能境界高。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得其下。艺术的高境必须征服千难万险,以跳舞为喻,平地上跳舞人人可会,而在水上、冰上,万人之中难有一二。言恭达究心古法,入神于三代;饱蕴情愫,冥心于造化。在他的笔下,《石鼓》之中含、《二爨》之稚拙、《石门》之凝练、《兰亭》之逸情,秦汉雄深浑朴,魏晋清畅逸蔚,一一融会,卓然成派。他的大草得张旭、怀素之神髓,与黄庭坚、王觉斯、林散老、沙曼老等先贤对话,融汉隶精神、破墨之法入书,丝丝苍渴白入黑,一片浑茫如云烟。言先生认为,当今许多书家继续走碑帖兼融之路,重视从碑版、简牍之中汲取营养,这是可取的,但是学习民间的艺术不能停留在模仿,应雅化提升,因为民间的东西虽然充满童真之美,但往往流于粗率。以文学为例,《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多为民歌,今人读来,极俗而又极雅,这在流传过程中是通过了润色加工的,孔子删《诗》就是明证。“真正的文学发达的时代必须含有贵族的精神,……我想文艺当以平民的精神为基调,再加上贵族的洗礼,这才能够造成真正的人的文学。”(周作人《贵族的与平民的》)粗率、老辣、稚拙等风格,只有以雅为内核才是美的,诗意与童真的有机统一才是艺术的高境。endprint
“为人生而艺术”的美学意义
言恭达“为人生而艺术”的书学理想,渊源深远,内涵丰富,同时有重大的美学价值。这一观点具有原创性,同时也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对当代及未来的艺术创作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强调创作主体的使命感。屈原诗云:“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内美”与“修能”这是艺术家的必备素质。美的艺术源于美的心灵,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是美的发现者、升华者、创造者,为社会提供高雅的丰富的精神产品,这是艺术家的神圣职责。言恭达倡言为人生而艺术,旨在强调创作主体在努力充实自我的同时,更需要有慨然许国的勇气和使命感。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就会努力充实自我,优化自我,超越自我。言恭达认为,艺术家的使命感还表现在主动地感悟生活,感悟时代。不从广博的文化传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不从广阔的生活视野中拓展灵源,艺术创作就容易流于浅薄浮滑,这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吗?是不可能的。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时又有使命感的艺术家才是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方可能有佳美的精神产品馈赠社会。书法艺术的审美,要在作品里看到的不仅是线的节律、力量的张显,而更重要、更深刻的是通过艺术本体朗显历史的深邃、文字的优雅,社会生活的广阔,心灵倾诉的丰富、婉转和神秘的氛围,给具有“书法的眼睛”的人们带来无尽的精神上的乐趣和遐想。艺术不可为伪,有使命感的艺术家的创作才会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真是美的母体,真的东西才会感人至深,正如袁枚所说:“情至不能已,氤氲化为诗。”艺术家要拥有无比崇高的道德良知,这是中华民族最值得依赖与自豪的精神财富。君子忧道不忧贫,环顾四周,当拜金主义盛行之时,人们往往会开始蔑视崇高,精神的高原就会走向沉寂与陷落,而拥有一片纯净本真,拒绝太多的市场诱惑,坚守对自由生命的仰望,坚守心灵的崇高,方有可能将中国传统文人理想化的精神生活推向极致。
强调艺术本体的时代感。真正的美的艺术,往往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人不可能超越时空,任何艺术可以超越前人,超越自己,但不能超越时代。周俊杰说:“没有历史感的艺术,其最大特点是浅薄,没有时代感则艺术难以被时代认可。”如果一个艺术家四周所看到、所听到的艺术都是缺乏时代精神的情调,那他将只能在如此情调中荡游,作品也同样缺乏生气,缺乏感染力、震撼力。一个真正的书法艺术家,不仅是对书法形式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还应当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具备多方面的学识,积极参与生活,与时代共呼吸。言恭达论及他先师宋文治先生的艺术时说:“历经数十载锲而不舍的古典追摹与传统撷英,在浩瀚的艺海中拾贝,他终于洞悉了一个哲理——一切能够永存的艺术作品都是用它的时代本质铸成的。笔墨当随时代,继往为了开来。”事实也是如此,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都是时代风情在艺术上的折射。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论绘画艺术时指出:“从作品的线条中,我们便可窥探出艺术家与他所处时代的文化之间的关系。”(《艺术的真谛》)如何让后人在书风里窥见到我们的时代风骨、我们的智慧才华,我们的艺术家应广取博采,整合出新,概而言之,他们的创造,既包括魏碑的方正雄强,亦多晋帖的萧散通脱;既有当代人的现代感的线条墨韵,也有民间艺术的拙朴童真。总之,使书法成为格高韵雅、直观玄远的生命体悟的审美对象,成为人们寄情抒怀的精神慰藉和追求人生理想的文化载体。
强调艺术审美的民族性。言恭达“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从审美风格的角度考察,特别强调继承中华民族尚文尚雅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飞龙和凤凰,龙凤既有绚烂多彩的美,又有清新俊逸的美,当然也是古雅瑰奇的美。一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发展壮大,仅仅解决餐桌上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悠久的文化积淀来作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月亮还是外国圆”的崇洋观念依然在某些人的骨子里根深蒂固,他们迎合西方现代派思潮,将中国风格整体贬低,将西式风格强加在中国的古老艺术书法之上,实现“现代性”的霸权话语,将中国的书法也“去中国化”。言恭达明确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主张,旨在捍卫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珍惜、保护、繁荣中华民族的文化。邵大箴说,中国当代绘画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诗性特质,书法也是如此,中华是诗的国度,华夏民族的艺术不能离开诗,没有诗意的艺术是缺乏灵魂的艺术。艺进于道、艺道为一应为华夏艺术的至高境界。其实,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易经》中说:“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艺术审美是有民族性的。中国的艺术是以儒释道哲学为内核,以诗意为精魂,这是任何时候都要葆有的。艺术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刚健清新、飘逸空灵应为华夏艺术的主旋律,我们不能否定粗率、奇肆、狂野、稚拙等风格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决不能让其成为主流,更不能走极端。其实,人们对“大巧若拙、大朴不雕”的美学命题还缺乏深刻的理解,这种境界是以大雅为内核的,历史上真正臻至大雅、大拙境界者有几?小雅、中雅也难企及,岂能动辄大雅、大拙?2013年12月18日,笔者参观全国第九届工笔画展,真可谓百卉争妍,盛况空前,但真正使观众挤拥在前、驻足留连的是两幅作品,一是林凡的《家》,一是何家英的《落英》,这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意境高华,精湛之极、绚烂之极、大气之极。古雅高华的境界是从笔墨中湛发出来的,从线条中流露出来的,费尽毕生心血不一定达到这个境界。读言恭达的书法艺术,尤其是大草长卷,如长风之浩荡,如清流之激湍,如乔松之劲健,又如兰花之馥郁,如冰雪之晶莹,如佳酿之醇厚,力与美和谐统一,这是言体书风的特征,这种高华雄秀之美在当代堪与比肩者寥寥。当然,美感既有同一性,又有多样性,志趣不同,嗜好也异,有的人爱蟒蛇,爱乌鸦,《庄子》里记载有逐臭之夫,这也是正常现象,但口之于味,有同嗜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高境界的艺术应为人民大众的精神食粮,不能为了适合某些人的口味而一味崇拜蟒蛇与乌鸦。
言恭达倡言“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主张,具有原创性,的确是从历史与现实中总结提出来的,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他本人的艺术实践也验证了这一美学理想的正确性与可行性。艺术家能抢占理论前沿的制高点,艺术创作自然会眼界高,境界高,攀登艺术高峰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强。广大艺术家拥有“为人生而艺术”的使命感,就会同心同德,筑建民族的新的精神长城。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