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审美移动的主要原因,其一、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破旧立新,政治昌明,经济生活逐渐活跃,物质生产迅速发展,为上层建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现实基础。其二、当今社会,知识信息全球化、国际化,使得涉及到精神领域的各种西方文化思潮汹涌般地进入到中国内地,各种艺术形式和审美观点也接踵而至,并随着物质繁荣的脚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文艺环境。
声乐演唱,一直都是人类最为喜爱的艺术行为之一。它的便捷性、贴切性、抒臆性和愉悦性,使得人类延续不但不能舍弃它,而且紧密地成为了与自身精神生活、幸福指数息息相关的一种生命运动。西方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就把审美、真理和道德并列划分到人类精神领域的上层建筑之中,并且,认为只有“艺术”才是“审美”的最高理想。因此,探讨“艺术”的“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永不应该停止思考的意识行为活动。而这其中,声乐演唱被普遍认为是最为耀眼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的美,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关键词:审美移动经济生活物质生产西方思潮民族审美观
一、传统声乐审美观的形成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劳动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声乐审美观,它形成的源头主要有:其一、中华文化历来就极富“礼”、“乐”的特征。一直被列入中华文化“五经”之首的《诗经》,便是最早系统化的配乐歌词记载了,按照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为风、雅、颂三类。“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辅助。由此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用“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愉悦生活和用于各项礼仪活动,并逐步地把歌曲演唱提升到民族的文化生活当中,和其它的艺术门类一起。共同建立了一种专门的思维意识形态,真实地反映生活、愉悦生活、揭示生活的本原。在后来的各个历史年代中,歌唱艺术随着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陆续经历了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体制的浸润,分别出现了反映疆场将士生活的汉府乐曲《关山月》、反映送别友人的绝律诗《阳关三叠》和反映山河破碎的词曲《扬州慢》等不同体载的曲目,这些曲目的产生和演唱的样式逐渐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基本审美构架。
其二、中国民间歌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形式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它们分别涉及到各个时代的各个民族和各个劳动工种,并紧密地依伴在各自日常的生活当中。民间歌曲,从体裁形式上,大致分为号子、山歌、小调、舞歌和风俗仪式歌曲等等。《诗经》中的“风”,便是我国北方的160首民歌的文字记载,虽是歌词记载,却足以表明在公元前,我国民歌已具有相当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了。我国幅员广阔,在现有版图中,聚集有56个民族之多,各个民族的声乐人才层出不穷。在当代,较为知名的有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维吾尔族歌唱家克里木、壮族歌唱家黄婉秋等等。他们精湛的演唱、朴实的情感表现、多姿多彩的演唱形式、独特的风格特征,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声乐文化的宝库。
其三、在一段时期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戏曲、曲艺也是中国民族声乐形成中最为重要的源泉之一,并为民族声乐摄取出一定的表现程式和表现规范。如唱词的声韵、字调,演唱的情感、韵味等等。众所周知,戏曲、曲艺有着它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表现程式,但也有与一般歌唱艺术相连的共性,其共性建立在民族语言、民族心理状态和表现方法上,它们的共性,也衍生出华夏儿女们独特的民族审美观。
其四、1919年的“五四”运动,唤醒了民众思想的解放,自此,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开始成为社会潮流。也使中国音乐文化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并由此使得中国开始有了西洋式的声乐教学,开始创作自己的艺术歌曲,甚至后来更出现了歌剧艺术。尽管这些艺术形式在当时是稚嫩的,但毕竟向着现代艺术形式的方向迈出了有力的一步。并先后出现了如歌唱家应尚能、黄友葵,喻宜萱、周小燕等等优秀的西洋唱法歌唱家,他们荜路蓝蒌、悉心耕耘、以身致艺、广植桃李,逐渐形成了美声唱法在国内基本统一的审美认识观。
自近代至上世纪80年代初,传统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相继并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并基本确立了两种唱法的学科方法,同时也建构了两种唱法规范的审美认识。在祖国一路走过的风雨岁月里。尤其在新中国成立至对外开放之前,两种声乐演唱方法的歌声为祖国人民提供出无比丰富的精神食粮,营造了风花雪月般的浪漫情境,成为了当时人们文化娱乐的不二选择。各类歌唱家的演唱。瞬间就能成为大家争相模仿的行动与美好的追求,出现了一首歌影响一代人、一首歌改变一个风貌的局面。年龄稍大的中国人一定能记得《一条大河》、《唱只山歌给党听》、《咱们工人有力量》、《我爱你中国》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和演唱情景,并从它们感人和撼人的歌唱旋律中,捕捉着自己的精神理想,填充着人生的力量和憧憬着未来美好生活,并由此,建立起大家对于美声、民族这两种唱法完整、传统的审美认识观,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自觉力量。它是时代的建造和历史的船歌。
那么,这种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声乐审美观究竟是什么呢?我以为,它应该是一种由历史的延续,民族的融合,中国戏曲、曲艺的养植,西洋唱法的借鉴和时代生活的涵盖之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它在意识形态上具体表现为对生活的客观映照,对民主自由无上的追求,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创美好生活的鲜明民族形象,在学科技术上表现为讲究程式规范、表演真实、情绪激昂、庄严正气地演唱。
二、当今流行演唱的风行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后,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打开了国门,流行演唱形式逐步地来到了国人的生活当中,它亲切、自然、自由、不拘程式的演唱,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乡恋》就是当时一首很受群众欢迎的流行歌曲,歌词的大意是“你的声音,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它迅猛的火热,我以为,主要在于它的演唱形式和用腔方法上。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演唱模式和伴奏处理,抛弃了原来的演唱程式和规范,把“气声”和“滑腔”融入到演唱当中,营造了一种情意浓浓的浪漫色彩,以柔情真爱来打动听众的心灵,让听众们在歌唱中细细地品味和沉醉。这种沉醉,不是单纯的出于对新奇事物的偏好和个人意识的薄弱,也不是盲目地去抛弃由来已久的审美认识,它主要在于演唱中的这种“情”,这种“音”击中了人性中的深层情感,呼唤着人世间潜隐的人生意味,产生出了一种人性渴望自由、渴望自尊的精神需求。这首歌曲的迅猛风行和火爆,让我们发现到,音乐的审美观已开始在悄悄地移动。
80年代中期,对于中国流行音乐来说很值得重视。1986年5月9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百名歌星演唱会上,一位名不见经传歌手崔健演唱了一首后来在年轻人中
风靡一时的《一无所有》,他后来被誉为中国摇滚第一人。1987年2月,崔健在北大举办了首次个人演唱会,演唱会的成功顿时轰动了整个京城,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了崔健和摇滚歌曲的力量。崔健的音乐营养主要来自于朋克以后的西方摇滚文化,那种激奋、反抗和非主流意识恰好冲击了文革结束后那些存有个性压抑、思想禁锢的心灵,使他们在狂吼声中尽力释放出自己对自由、民主的强烈期盼。80年代的许多青年开始模仿崔健的装扮,继后,唐朝、黑豹、1989、指南针、眼镜蛇、魔岩三杰等摇滚乐团也陆续出现在中国乐坛。“不管它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以这首《黄土高坡》为代表作的“西北风”干80年代中期刮遍了全国。流行音乐开始了引进西方摇滚乐的某些因素,以发掘民间音乐,特别是北方民间音乐素材为基调,再配以豪放通俗的演唱样式,成为了当时中国流行乐坛较为流行的演唱风尚,诞生出一大批演唱“西北风”的一线歌手,其中主要代表有王迪、孙国庆、范琳琳、杭天琪、胡月等等。“西北风”过后,中国流行歌坛先后出现了“囚歌”和“知青歌”的热潮,流行音乐开始出现了城市民谣体,以表现市民情趣、反映现实生活为歌曲创作的主要素材和来源,其影响波及到很大的社会层面,因此也很受听众们的欢迎。
1989年可以说是港台音乐专辑的“引进版年”,王杰、童安格、姜育恒、张雨生、千百惠、“小虎队”、“红唇族”乃至谭咏麟、梅艳芳等港台歌星的盒带一股脑涌进内地,一批新的流行音乐偶像争相诞生了。
走过20多年的中国流行歌坛已是星光灿烂,港台明星周杰伦、王菲、谢霆锋、陈奕迅,内地明星韩红、孙楠、许巍、朱哲琴、快乐女声、快乐男声等已成为了当今流行音乐的时尚先锋。从2006年开始,“原生态”的演唱形式正式地进入到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竞赛类别,从此,也确立了该唱法的独立地位和审美方向。随着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出现,电子音乐、电脑音乐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使得流行、原生态、美声、民族等演唱形式空前活跃、明艳,大家可以欣喜地感受到,在祖国声乐艺术的百花园中,群芳璀璨,众相辉映。
有专业人士做过这样的统计调查,流行唱法与美声唱法,电声乐队与西乐、民乐队之间的演出比例超过了9比1。由此证明,流行演唱,成为了当代人音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当代人新的声乐审美诉求。声乐演唱的审美观,已从传统的认识之中发生了移动。
三、审美移动的原因
现在,大家能够发现,流行、原生态唱法已逐渐地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向往,声乐演唱的审美观也从传统的藩篱中向外移动了起来,我以为,这种审美移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破旧立新。政治昌明,经济生活逐渐活跃,物质生产迅速发展,为上层建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现实基础。其二、当今社会,知识信息的全球化、国际化,使得涉及到精神领域的各种西方文化思潮汹涌般地进入到中国内地,各种艺术形式和审美观点也接踵而至,并随着物质繁荣的脚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文艺环境。
当代西方的美学观,基本走向不仅与西方哲学思潮的演变保持着同步,而且同西方不同流派的艺术活动紧密相关。其中,有两种最为强大的哲学思潮,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就是以拒绝古典为原则,肆意地践踏传统,嘲弄传统,把原来“美的”变成了“非美”,把原来的“艺术”变成了“反艺术”。它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1哲学化,强调艺术自身的独立性;2理论化,强调艺术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3形式主义,强调艺术形式的独立性;4创新意识,把创新本身视为艺术的唯一主题。“后现代主义”又是对现代性的思考、批判和转向。它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1、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线;2、趋向于多样性和趣味性,追求所谓的唤起历史回忆(实际并非是准确的历史含义)的地方和事件的来龙去脉;3、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尊重客观世界;4、忽视原作的价值,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5、注重手工与自然的价值;6、主张艺术平民化,大量运用大众传播媒体。
这两种西方文化思潮,经常若隐若现地出现在当今中国的流行歌坛当中,使得流行歌曲的演唱从原来的形式定型和气氛营造,逐渐转变到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演唱,音乐的原始功能得到了上扬,演唱的风格更显丰富、多元。其中,有如下6种情况可以与其印证:1、歌曲的文字意义弱化。这从一些歌手唱词含混不清的演唱中就可以看到,在表演时,文学性变得不再重要了。而音乐的本原性得到了加强;2、音乐的趣味性、游戏和娱乐功能得到夸大,如歌曲《老鼠爱大米》、《女人是老虎》等:3、原生态的演唱受到推广,如阿宝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大奖获得者朱哲琴的《阿姐鼓》等;4、平民化歌曲火爆,如:李春波的《一封家书》、雪村的《东北人是活雷峰》等;5、音乐的自然、客观精神得到提升,如韩红的《天路》、凤凰传奇等;6、可大量复制的电子、电脑音乐变得大肆泛滥。
中国民族声乐走到了今天,已是斗转星移,物非昔比。它转变的实质动力,最终还在于经济生活的活跃和物质生产的发展,只有它们,才是决定人类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革命导师恩格斯对此早就有过概括,他说道:“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他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
四、在遵循审美规律中与时俱进
以上,本文浅谈了传统声乐审美观形成的轨迹,以及当今声乐演唱的审美移动,阐述了全球化环境下西方两个重要的文化思潮对艺术审美的呼唤,这些都只能是形成当代民族声乐审美认识的客观原因和外部因素,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真实变化。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由古典农耕社会向发达工业社会发展过渡的特殊历史时期,各种各类文化思潮相应地存在于每种社会阶层当中,并且还会存在于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强劲地左右着整个民族审美观的正确建立。对此,我以为,当今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去体味出这种审美观的移动,而是需要怎样去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审美观。
中国民族声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大众审美观的形成。除开传统的“实践观”外,我以为,还应该包括历史文化的浸润(个体认知的基础)、种族习性的传承(一种对集体无意识行为的继承、个体认知的内因)、个体机能的支持(个体机能包括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是对事物完整认识和合理判断的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感染(个体认知的外因),只有这几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后才能产生出比较合理、规范的艺术审美观。
因此,我以为,由这几种因素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民族审美认识,才具有依循审美规律的可能,才能具有较为良性的知性思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抛开历史和沉湎于历史,都不是准确的认知态度,不会产生出全面、合理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它只会使你的思维变得偏执和狭隘起来。因而,尊重民族历史、看清现实形式、与时俱进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是新时期下形成审美认知最为理性的思考和最为必要的方法论。
中华文明养育下的华夏儿女,从个体血脉之中,潜留着自己种性的风骨和独特的认知意识,他们虽然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超然精神,同时也具有:“礼之用,和为贵。”“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干万物”的审美品德。这些品德的形成和树立,注定它是不易被摧毁、被忘却的,并已被深深地烙在了民族的心灵之中。我们生活在这片热土之上,我们的文艺就应该要具有这种土腥的气息,保有这种独特的个性特色,以此来满足中华民族心性的要求。
当今,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审美观,我以为,决不能够抛弃民族历史的渊源,也不能漠视当代的审美移动,它应该是两种现存声乐演唱格局相互融合和集中的产物,真正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真实发挥人类本身具有的主观能动作用,用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建立起一种丰富、多元、理性的民族声乐审美观,给当今的声乐发展提供出高品质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需求,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服务,为具有民族永恒的特色文艺服务。这种声乐审美观具体表现为对声乐演唱真实、自然、时尚、深情、有力量、民族性、不媚俗和有现代科技支持的诉求。
五、结语
本文对当代声乐演唱的审美移动做了粗浅阐述,供大家批评指正。在此,我以为。在当前经济生活活跃、物质生产充盈的社会环境中,声乐演唱的审美移动是客观真实的事情,值得大家认真思考。同时,当前更需要建立有一种思维清晰、理性包容的当代民族声乐审美观,为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出较为明确的理论方法和赏别认识。从而理清思路、求真去伪、求美去丑,并逐步树立出一种更加美好、完善的审美趣味,为祖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和土壤。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