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熊汉泉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上旬刊 热度: 11034
梁向东

  我之所以钟情于这片热土,是因为它的博大、它的粗犷。从一台台设备、一股股蒸汽、一座座高炉到一个普通劳动者,无时不在触动着我的心灵。这些原汁原味的大工业场景令我震撼,令我着迷;

  我之所以钟情于这“方寸”之中,是因为它能让我快乐——一种感悟生活的快乐。自从拿起相机的那一天起,在我充满激情与向往的心灵里就有了光与影的涌动。在奉献与享受的平台上,我更多的是定格身边生活状态的一种延伸、一种对事物的独特理解。

  ——熊汉泉

  认识熊汉泉多年了,我们都亲热地叫他“汉哥”,不仅是因为他在湖南乃至全国工业题材摄影方面是一个响当当的高手,还因为他是那种为人古道热肠、为朋友鼎力相助的真性情汉子,赢得了他人的敬重。所以和汉哥在一起,无论是外出采风创作,还是把酒言欢,他的那种投入、那种执著、那种激情、那种真诚不知不觉就感染了你,打动了你。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摄影专业刊物《大众摄影》2009年第七期上,摄影专题栏目的文章是《工业题材摄影技巧》,九个版面十多张照片全部采用的是汉哥的片子。由此可见汉哥工业摄影的成就在摄影界的地位。摄影人都知道,工业题材不好拍,钢铁工业就更不好拍;拍工业题材的人少,而拍得好的就更少;而长期以来倾注于工业题材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没有五彩缤纷的颜色,没有赏心悦目的景致,更没有美丽动人的模特。只有冷冰冰的钢炉、破烂不堪的废铁场、毫无生命的水泥柱,只有火光冲天、烟雾迷漫、尘埃飞扬的劳动环境,还有满身污垢、埋头苦干的一线工人。但是这一切在汉哥眼中却有着另一番风景。记得罗丹说过的那句名言:“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摄影就是一种发现。汉哥正是通过摄影这第三只眼,执著探索,忘我追求,在水与火的洗礼中,在大熔炉的冶炼下,造就了一番新的工业影像天地,独树一帜地表现出工业题材所特有的风采和意境。

  汉哥入行既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也可以说是命运安排。当年汉哥入伍时,他所在那个连队的连长有一部相机,找到有美术基础的汉哥试一试,这一试就让他由最初的好奇转变为兴趣,后来通过学习摸索继而由兴趣变为热爱,从此就踏上了摄影创作这条路。汉哥在部队练就的一手摄影技术,为他在单位上立足奠定了基础。他从部队退役后分配到湘潭钢铁厂就再没挪过窝,一呆就是二十多年。当时他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不安分也不甘心就这样平平庸庸地干到退休。他决定要用摄影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有时间外出创作,他想来想去就拍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吧,于是他立足湘钢本土主攻工业题材进行摄影创作。他利用工作之余和节假日时间,背着照相机跑遍工厂的每个角落。他拍工厂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拍工人勤劳苦干的精神面貌,然后把照片到处投稿,屡次在《中国钢铁报》等报刊上面发表,他的才气得到厂里领导的认可并被委以重用,于是他从普通的工人成为厂工会的专职宣传员,顺理成章地有了更多的创作时间和机会。

  钢厂宏大的气势、壮观的景象,工人们忘我奉献工作的热情,无时无刻不在激发汉哥创作的热情和灵感。为了拍好一张作品,他曾经几十次爬上高高的炉顶,在脚手架上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由于严重贫血,他头昏目眩好几次险些掉下来;他曾经冒着生命危险,站在离铁水出口仅几米远的地方抢拍铁水飞溅的镜头,衣服被烧出好几个洞,手上被烫出血泡。1995年湘钢一号高炉扩容改建。为了抢工期。大年三十工人们顶风冒雪奋战在工地上。当他得知消息后,背起相机,踏着足有一尺多深的积雪赶去现场。他目睹身上积满雪花的工人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场面。被深深地镇住了,他不停地按动快门,站在雪地里一拍就是两个多小时。艰辛的付出,换来了丰硕的回报。他的作品频频见诸报刊,《大梁》、《脉博》、《征服》、《铁流》、《钢铁巨人》、《擎天》、《冬韵》等作品纷纷在海内外摄影展上争金夺银。

  如果说汉哥以前的作品善于运用摄影技巧艺术地表现工业壮观的场面,那么他现在的作品更多地采用纪实摄影的手法来刻划钢厂里的工人群像的内心世界。汉哥说“人”是他关注的永恒主题。他认为钢铁铸造了人的灵魂,人因钢铁的冶炼而坚毅刚强,炉台上的哥们为了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劳动着也是美丽的。他觉得自己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理解他这帮兄弟们。近几年来,他始终用自己的第三只眼密切关注着那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人。他想得最多的,就是怎样真实地将他们的喜怒忧乐生动地定格,怎么捕捉他们最质朴、最自然的形象。炉台上属于高温作业区,铁水流出来,像火山口的岩浆喷发,火花四溅。工作当中工人们都必须穿上厚厚帆布工作服,衣服一旦被汗水湿透,只要在烟雾中、尘埃里走一圈,全身上下便会污渍斑斑,脸上也会像被抹满了锅底灰,黑得发亮,此时只剩眼睛和牙齿是白的了。他一次又一次登上高高的炉台。零距离接触到长年与炉子打着交道的这帮“铁哥”们时。被他们的朴实深深感染和震憾。他从不同角度记录下他们的生存状态。在他拍摄的画面里。既不煽情也不夸张,既不概念化也不抽象性,而是始终用一种平实的手法捕捉炉前工人们的劳作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努力通过镜头还原处于真实生存状态中的工人形象。一切造型艺术家都很重视背景的作用,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纵观汉哥这组照片,他充分利用了典型环境。借助钢厂独特的环境特征。去烘托、突出典型人物的特点,达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使得作品富有较强的艺术魅力。整组照片大气中蕴含令人思索的深刻,细腻里透出让人回味的意境,是近年来少见的精品力作。《炉台上的汉子》系列作品推出后引起很大的反响,这组照片为他获得不少殊荣:全国第21届摄影艺术展银奖、全国首届“咱们工人有力量”摄影大赛金牌收藏奖、湖南省艺术节美术书法摄影大展金奖。

  二十多来,汉哥不断认识到摄影是自己参与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文化方式,他深深扎根于脚下这片热土,自觉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摄影”的本体功能,那就是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做一个时代的记录者、见证者。无论是工业题材,还是其它社会题材,如《聚集农民工》系列组照,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湘潭有一条老街叫窑湾,始建于公元313年,是目前湘潭古朴风貌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条老街,是昔日江南繁华的米市、药都。曾有“小南京”的美誉。而如今事过境迁,往日的繁荣不见,这里逐渐被人们遗忘。由于地势低,经常被水淹,面临被拆迁的局面。为切实保护窑湾文化、抢救历史资源、向省内外推介窑湾,汉哥凭着摄影家的社会责任感,四年多来,利用节假日流连在老街上,陶醉在那古朴的自然景观中和淳厚的民俗民风里。淳朴好客的居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熊记者”,他以摄影镜头作媒介,与窑湾结下了深厚的情缘。2007年《窑湾——一条老街的记忆》摄影画册

  出版发行,摄影展也在窑湾举行,人们在一幅幅照片面前追忆着、回味着、思考着。在这本摄影画册中,他全部运用富有历史厚重感的黑白影像去表现老一代湘潭人的朴实与达观、沧桑与坚毅。著名作家叶梦在序言中写到:“沉浸在他作品的语境里,我们得到的是一种历史与人文的抚慰,感受摄影艺术视觉冲击的力量……对于人的心灵与精神的表达已经透出了相纸,渗透到人心。”“窑湾系列黑白的照片,像一支悠远的曲子、一首长诗、一部叙事长篇小说。它所产生的效果远远超越了一般纪实摄影的影响。”电视台对汉哥进行了专访,他说民俗文化需要用影像来进行记录与传播,他想通过摄影的作用来唤起社会对都市文化古迹的关注,唤起有关部门对有着悠久历史的老街进行保护和利用。但他也知道城市建设的步伐不可阻挡。也许用不了多久,窑湾这条老街就真的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留在汉哥的这本画册之中了。说到这个话题,汉哥有脸上有了几许伤感、几许无奈。

  如果你以为汉哥只拍工业题材,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什么题材都有所涉足,而且都能搞出新意来。创新是艺术之树常绿的不竭动力,如果停滞不前,艺术家的艺术感觉也会随之迟钝和消失,渐渐失去了创作的热情和开拓探索的勇气。但我看到汉哥总是;中在在我们前面,他身上总是蕴藏着一股韧劲、激情和创新的动力,令人惊叹和佩服。他创作出的一组组作品无不注入创新的血液,呈现出鲜活生动的状态,让读者久久回味。如《消失的记忆》、《中国符号》、《生存空间》、《老墙印记》、《行走的风景》、《太空人系列》等等,他的创作理念之超前、手法之大胆、后期制作之别出心裁,让我们的视觉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境地。他的作品一贴到摄影网站上,顶帖的人一串串地跟来了,人气之旺无人能比。

  我们都知道,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留给那些持之以恒的人。汉哥就是这样的人。他一步步走上了星光灿烂的摄影艺术殿堂,有一句老话说得好:“贵在坚持!”如果他不坚持的话,也许就会与许多机会擦肩而过;如果他不坚持的话,充其量也就是只是一个摄影发烧友,却永远成不了摄影艺术家。汉哥正是不断思考、观察和关注社会与人生,善于用敏锐的眼睛、思辨的大脑、灵巧的双手,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些不平凡的东西,并持之以恒地深入地钻研进去,创作出那一幅幅充满个性色彩又意味无穷的大作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