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 言语行为理论 反讽 解读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语言哲学研究者约翰·朗肖·奥斯丁(J .L.Austin)提出,该理论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类: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运用语言的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本身;说话人在说话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完成另一种行为,例如警告、提醒、通知、请求、宣告、道歉,等等,即言外行为;言后行为指因言语产生的行为造成的结果。a该理论的“言语”一词的渊源可以追溯至瑞士语言学家弗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社会成员所共有的一整套的符号系统,而言语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其中包括说话者赖以应用语言规则表达他的个人思想的组合”和“使他有可能把这些组合表露出来的心理/物理机构。” b言语是个体对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
奥斯丁认为,要使得言语能有所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说话者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条件的人;(2)说话人对自己要实施的行为必须有诚意;(3)说话人不能对自己说的话反悔。反之,如果说话人说出与真实想法相反的内容,使言不能有所为,则达到了反讽的目的。c结合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读《我的叔叔于勒》,可以发现小说的故事敘述、情节设计和人物对话等多含反讽,具有丰富的意蕴。
一、宏观言语反讽之戏剧性反讽
荷兰语言学家凡·戴克(van Dijk)将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分为宏观言语行为和微观言语行为。d具体而言,小说中人物的交流、对话属于微观言语行为,其余内容是宏观言语行为。
(一)戏剧性反讽例析
戏剧性反讽是指由人物展现出由他们自己导致的反讽困境,而出现的戏剧性发展的情节。e于勒在被送去南美洲后发了财,于是菲利普一家盼他回来却没盼着;菲利普一家前往哲赛岛旅行却意外地在船上遇到穷困不堪、衣衫褴褛的于勒,考虑到二女儿即将结婚和家里的经济状况,家人不得不躲着他。盼而见不着和遇到后的躲避构成小说的戏剧性反讽。
(二)戏剧性反讽的原因
小说中的戏剧性反讽可以展示人物的处境。由于菲利普应得的遗产大部分被于勒占用,于勒去南美洲发了财希望赔偿损失,这是一个让菲利普家获得一笔财富的机遇,于勒成为一家人的惦记。但是,他们偶然在船上遇到的于勒却与期望的大相径庭:比菲利普一家还要穷困,只能跟船靠卖牡蛎为生,这也意味着他们原先的希望彻底破灭了。情节上的戏剧性反讽,能让读者在情节的突转中思考菲利普夫妇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和不得不躲避于勒的无奈:当菲利普夫妇面对二女儿的婚事、自家处于经济拮据的处境时,已经毫无选择的余地了。
二、微观言语反讽
(一)承诺性反讽
承诺性言语行为指说话人承诺在将来要完成某个或某些行为。但是,当说话人在没有能力实现承诺的情况下做出承诺,而且说话和听话双方也知悉这一承诺是难以实现的,承诺性言语便显示出讽刺含义。f简言之,说话者不仅知道自己所作承诺难以实现,而且听话的人也察觉出来。
1.承诺性反讽例析。于勒被送去南美洲后,写来的第二封信有不少前后矛盾:于勒作为一个生意人,却在生意做得不错的时候决定去长期旅行;他决定去旅行后却说“一朝发了财”就会回来;他一方面预计自己很长时间不能给菲利普写信,另一方面又说希望相见的那天不远。这些前后矛盾的话语,表明这时于勒的生意很可能已经受损甚至自身难保了。在承诺难以实现的情况下,这封信显露出承诺性反讽的意味,不是家人所说的“福音书”,而是一封宣告破产的“诀别书”。g
2.承诺性反讽的原因。于勒去美洲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实赚到了一笔钱,而且也想回去弥补哥哥的损失。这从于勒的第一封来信、有位船长曾说于勒的生意殷实、前往哲赛岛的船长也曾听于勒在南美一度过得不错这三处细节可以互相印证。于勒也许因为挥霍过度或不善理财而重陷困境,但依然清楚菲利普一家在等待自己衣锦还乡,只好言辞含混、前后矛盾地写一封信。
于勒破产后,来信中所体现的承诺性反讽,将于勒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展露无遗:首先,他是一个念兄弟情的人,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赚了一笔钱后想到要弥补自己的错误;其次,于勒是自尊心很强的人,他再次变得穷困后,不愿意再回来投靠亲人,也不愿明说自己的困境;最后,于勒不善于理财,年轻时因挥霍过度占用了哥哥应得的遗产,做生意赚到钱后又变得落魄不堪。于勒基于对亲人的挂念,他还是要写信来倾诉;出于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只好对身陷经济困境含糊其辞;为了让亲人不要急切地盼望、最好淡忘自己,所以给了不可能的“承诺”。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评价于勒,而需要看到他努力悔改的一面和性格中足以使他终生后悔的缺点。
(二)阐述性反讽
阐述性言语行为指说话人对某件事情做出表态。阐述性反讽中的说话者主要想推动听话者自觉接受言语中的基本含义,并相信言语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虽然说话人本身并不认为所说的是正确的。h
1.阐述性反讽例析。于勒的第二封信里有许多破绽,菲利普夫妇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不可能完全没有察觉。因为他们多次把于勒的信拿出来读,即使刚开始被一时的兴奋蒙骗,但经过反复地阅读,不可能没发现破绽。然而,菲利普夫妇并没有如于勒期望的,将于勒的这封信逐渐淡忘,反而总是挂在嘴边。他们在发现破绽后还是照旧拿给别人看,并围绕着这封信来商讨经济改善后的计划,这些都符合阐述性反讽的特点。在内心深处,他们察觉到于勒不可能回来弥补哥哥的经济损失,但是在其他人面前依然表现得信以为真,在言谈中希望对方相信于勒赚了钱还会回来。
2.阐述性反讽的原因。菲利普夫妇在察觉出于勒第二封信有破绽后依然表现得信以为真,是他们在经济拮据时需要面对生活的一种迫不得已的办法。
他们二人仿佛信以为真的阐述,创造了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并从中获得坚持下去的希望。无论目前的生活多么艰辛,他们一想到这封信,心里就多了一个盼头和念想:说不定于勒能东山再起,在某天衣锦还乡。相信于勒会回来,能促使他們每周日到海边散步,散步的过程能让夫妇二人暂时远离生活中种种琐碎的事情,远离工作和精打细算的压抑,获得放松。此外,仿佛信以为真的阐述,还可以改善他人对菲利普一家的印象。例如二女儿的未婚夫看了于勒的第二封信后,决定了婚事。能从这即便是虚幻的希望中,让别人对家人的印象有所改观,这并不是“虚荣”一词就能概括的,而是一种处于逆境仍对体面、尊严保持着积极追求的态度——只有读出其中阐述性反讽的所蕴含的匠心,我们才能理解菲利普夫妇为何会这么做以及不再简单地批评他们“爱慕虚荣、势力”,而是尝试从他们的“荒唐言”中感受到背后的辛酸泪。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阐述性反讽的言语可以让菲利普夫妇内心生起更多希望,读出阐述性反讽,我们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的处境。
三、结语
以言语行为理论来审视《我的叔叔于勒》,可发现其中蕴藏着不同类型的言语反讽。为什么莫泊桑会选择以具有反讽特征的表达来创作这篇小说呢?
小说的戏剧性反讽其实反映出现实中人们原本的期望和结果错位的状态:原本的期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却与期望大相径庭,这种情形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共通性。莫泊桑通过戏剧性的情节将其表现出来,让读者意识到菲利普一家在船上没有选择的余地时,还能引起读者思考、回味相似的生活清形,产生共鸣。承诺性反讽、阐述性反讽,则展现出小说中于勒、菲利普夫妇各自的处境以及他们在那种处境中流露出的复杂心理和行为:于勒再次破产却不说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破产有所察觉,却对于勒的期盼有增无减,塑造出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让小说更加耐人寻味。后两种反讽需要读者细细品读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透过表象感受到于勒和菲利普夫妇内心的想法。
寻找和品析《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言语反讽,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语言特色,为解读这篇小说提供一些新的启发。
a 任崇芬:《语用学简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00—102页。
b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36页。
c 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7—88页。
defh李雪维:《基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言语反讽》,《现代交际》2018年第20期,第74—75页。
g 王君:《福音书还是诀别书——解读〈我的叔叔于勒〉的钥匙》,《初中生辅导》2013年第36期,第4-6页。
参考文献:
[1] 居伊·德·莫泊桑.莫泊桑短篇小说选[M].郑克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7.
[2]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 [M].刘象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作 者: 邱文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