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译本 翻译规范 图里
《追风筝的人》出版于2003年,由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撰写,这部小说讲述了阿富汗男孩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阿富汗的传统和文化气息。芝加哥论坛报评论了这部小说“《追风筝的人》的一大优势是对阿富汗人的同情写照”。作为2005年美国第一畅销书,它已在四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所有这些证明了他们对《追风筝的人》的翻译是成功的和有影响力的事实。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学术界的翻译研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描述翻译学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作为代表性学者之一,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翻译规范理论,重点关注效果目标文化对翻译活动和翻译产品的影响,促进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至于理论在中国的影响,一些学者在文本分析,归化和异化分析中应用了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和文化分析等。本文试图从描述性的角度探讨翻译规范对小说翻译的影响和翻译研究,以达到新的研究目的。试图为丰富《追风筝的人》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有助于在实践中论证和反思图里规范理论的合理性和解释力。
一、 理论框架
吉迪恩·图里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教授,被认为是多元系统派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图里确立了翻译研究中的规范概念,并设计了识别和分类翻译规范概念的方法。规范的概念使翻译研究步入了一种新的、描述性的方式。图里作为翻译规范研究的先行者,将“规范”指定为占据两极、“规则”和“特质”之间区域的“主体间因素”是社会文化制约因素的基础。严格的规则约束翻译行为的规范,特质更多的是自由和主观的。图里声称,规则在某种意义上是客观规范和主观规范。这些概念是相对的,受社会变化的影响。如果时间和地点发生变化,规范也会相应变化。描述性翻译研究是探索翻译语境中规范的运作方式和被打破的方式。
图里认为,翻译是一种活动,不可避免地涉及至少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传统,即每个级别至少有两套规范体系。图里首先明确指出:“翻译是一种规范管理的活动。”他认为规范是翻译行为和过程的核心。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而翻译规范是内化的规则,体现了社区共同价值观的行为约束。翻译过程中的所有决定都主要受此类规范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翻译规范是译者在不同传统语言、文化和文本规范中采用和抛弃的产物”。因此,翻译必须在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规范在不同层面发挥作用。
翻译规范的分类在图里看来,规范限制了各种翻译,而不仅仅是文学、哲学和圣经翻译。此外,规范可以在翻译活动的任何阶段使用,并可以反映翻译产品的每一个级别。随后,图里将翻译规范分为三类: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当译者面临翻译问题时,最初的规范决定了他们在确定翻译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的两个极性选择之间的基本选择。而图里通过考虑以下因素给出了“初始规范”的解释:“译者可以对自己进行原案文、已经实现的规范,也可以服从目标文化中活跃的规范,或者在这方面积极规范‘它的部分,它承载最终产品。”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时面临着两个普遍的选择:符合原文规范或目标语言规范。一方面,如果译者采取服从原文的第一立场,翻译就会因此倾向于认同原文、语言和文化的规范,因此被视为追求充分的翻译。这种趋势很可能导致与目标规范的一些不兼容。另一方面,如果译者采取第二个倾向于目标语言和文化中活跃的规范的立场,就会发生偏离原文的转变,翻译在规范的焦油体系中就会更加兼容和获得文化。然而,最初的规范并不能从充分性或可接受性的角度绝对确定所有微观一级的决定。图里阐述了这一点,任何翻译都不能完全接受目标文化,因为它的结构和语言元素疏远,也不能充分忠实于原文,因为它所处在新的文化背景下。这意味着既没有绝对充分的翻译,也没有绝对可接受的翻译,实际翻译涉及或包含在这两个极端之间。
二、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研究两个译本
简化版本由李继宏在中国内地翻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版,至今已重印四十八次。自出版以来,该版本已被众多读者接受。李继宏,三十一岁,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因此,很明显,他没有主修英语。《追风筝的孩子》是中国传统版的 《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由李静怡在台湾翻译,台湾木马文化出版社出版,至今已重印二十五次。据《出版商业周刊》报道,李静怡的版本是2008年台湾第二大文学畅销书。李静怡女士毕业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她曾经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访问学者。作为一名接受过英语标准教育的专业人员,与李继宏相比,她的翻译可能受到了背景教育的有利影响。
很明显,两个翻译版本都被目标读者接受和喜爱。考虑到原著作者用简单的文字和直白的叙事方式写的小说,小说本身充满了阿富汗的文化气息,两位译者在翻译时遵循了什么规范?这些规范是如何体现和影响翻译产品的?所有这些都值得研究。
图里的翻译规范不仅可以在各种翻译中运作,而且可以在翻译活动的每一个阶段运作,从而反映在其产品的每一个层面上。在按照《〈追风筝的人〉翻译的初步规范》翻译《追风筝的人》原文时,都面临着汉语和英语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他们尽最大努力分配最适当的比例,以符合源文本和目标文本。此外,译者不仅需要了解阿富汗的语言和文学特点,还需要考虑阿富汗的文化背景。译者期望目标读者在他们的文化背景下阅读和理解翻译。因此,他们倾向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翻译原文,期望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两个不同来源的要求之间的基本选择构成了图里提出的初始规范,最初的规范决定了翻译的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两位翻译人员在这两个极点之间平衡了翻译,因为不同的选择将导致目标文化中不同用途或功能的翻译版本。
在讨论李继宏和李静怡翻译背后的预备规范之前,首先要看到原文和译文的规范。源文化的规范源于源文本中使用的英语及其文化背景两种系统。由于约束来自于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方面,因此没有必要对汉英之间的基本语言差异进行阐述。然而,作者在《追风筝的人》写作中的个人风格需要在这里强调。原著作者哈立德·侯赛尼年轻时在阿富汗生活了几年,经历了阿富汗战争,之后他移民到美国。虽然他的母语是阿富汗的官方语言达里语,但他仍然坚持用英语写《追风筝的人》。整部小说是用简单的英语写的,没有太多的修辞手法和复杂的句式。同时,它还包括许多阿富汗短语和单词,其根源是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对于两位译者来说,这些非英语外来词导致翻译的困难,这取决于译者是否坚持原文规范背后的语言特征。
比较之后,可以在两个中文版本中找到一些矩阵差异。 李继宏采用了脚注,在页面的尾部需要添加脚注,而李静怡在每章之后都使用尾注, 而且,两个版本中添加的注释彼此不对应。 换句话说,在李继宏的版本中注解的内容不一定在李静怡的版本中注解,并且这些注解的内容也不相同。
翻译是一个决策过程,翻译人员需要从一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并且知道每个决策都会影响所有其他决策。这涉及选择要翻译的文本,句子结构,单词选择, 标点符号,甚至拼写。在此过程中,即使不允许翻译者主动进行翻译,甚至在翻译之前,初始规范也对要翻译的源文本的选择和翻译方向进行了对比。
三、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追风筝的人》的两个中文版本遵循不同的翻译规范,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
李继宏的版本是有针对性的,具有很高的可接受性,李静怡的版本在一定程度上是足够的。接受性的翻译是指译者在翻译时倾向于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规范,进而表现出符合目标文化规范的特征。充分的翻译是指翻译倾向于源于源语言和文化的规范,进而从目标文化规范转向。李继宏倾向于在目标文化中活跃的规范,他试图以中国读者更容易阅读和理解的方式来呈现这部小说。相比之下,李静怡则尽力服从源语言和文化,这使得她的翻译没有李继宏的版本那么易读。
通过比较两个版本微观层面的具体翻译技巧和策略,可以找到文本-语言规范。在大多数情况下,李繼宏选择了更有针对性的方式来呈现原文。有时,他甚至在翻译时使用被边缘化的方法,增加了一些隐含的信息,使他的翻译更流畅的阅读。而李静怡则尽力坚持原著,不会偏离源文本太多,差异主要是由于文本语言规范制约了翻译中实际特定案例。
参考文献:
[1] 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李静宜译.追风筝的孩子[M].台湾:木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
[3] 李冰诗.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看《认真的重要》两个中译本[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4] 李欣,段燕红.英汉互译研究与实践[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5] 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作 者: 周蕊芯,上海海事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