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评论版 热度: 16695
胡碟 陈枫

  摘 要: 毛泽东诗词风格多样,多以豪放为主,但也不乏婉约之风。毛泽东写过不少离愁别恨、唱和酬答、山水纪游、咏物言志的诗词,这些诗词能熔婉约豪放于一炉,于细小中见高大,柔情中见激情、凄美中含激励、秀气中透英爽,从而创造出“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婉约风格 欣赏

  毛泽东诗词风格多样,多以豪放为主,往往能把重大的社会题材、深刻的革命思想、浪漫的英雄情怀融为一体,气势磅礴,壮怀激昂,如《七律·长征》《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另一方面,毛泽东也写过不少离愁别恨、唱和酬答、山水纪游、咏物言志的诗词,这些诗词有的写得缠绵婉转,真切动人;有的写得朴实自然,清疏淡雅。这类诗词也展现了毛泽东诗词的婉约诗风。

  一、离愁别恨

  这类诗词以毛泽东早年抒写爱情的诗词为代表,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等。这些作品都是写给杨开慧的,于平易中见深情,如《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词写于1921年春夏间,毛泽东同易礼容等人一起赴岳阳、华容等地开展社会调查,这对于新婚燕尔中的毛泽东和杨开慧来说是一件颇为伤感的事。毛泽东一时愁绪满怀,挥笔写下了这首表现痴情苦恋的爱情词。

  词的一开头即用一“堆”字状离愁相思之深厚,随后将相思之情具象化,以“江海翻波浪”来言愁之多、之猛、之烈,十分鲜明生动。寂寞的诗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望星空,数着满天的“寒星”。词的下阕由深夜到拂晓,待到天亮时一切念头都“灰尽”了。诗人取炉火旺盛而逐渐熄灭来衬托相思之苦,这时只剩下离别相思的人儿的孤单的身影,一钩“残月”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流里随波西去,多情的诗人怎能不抛洒下相思的热泪!整首诗词的画面简洁,明朗,表现力强,诗人借助“寒星”“残月”“离人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意境,离情销魂,读之令人肠断。又如《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去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是1923年底毛泽东在次子毛岸青出生不久,因革命工作的需要离开长沙写给杨开慧的赠别词。诗人以“挥手从兹去”开头,一切情感由此奔涌而出,夫妻俩“凄然相向,苦情重诉”,“前番书语”中的误会如“过眼滔滔”的云雾,经风一吹,烟消云散。词的下阕诗人借景抒情,“霜重”“残月”凄清之景,在一声汽笛的催促声中,诗人的悲伤之感达到了极点。但诗人宕开一笔,以“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比喻当时大好的革命形势,劝慰妻子要在将来宏伟壮丽的革命事业中比翼双飞。唐弢读此词言:“词里有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也有对爱侣依恋的衷愫,昂扬的革命激情和缠绵的儿女柔情融洽地纠合起来,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深切感受。”a

  二、唱和酬答

  毛泽东与诗友及乡亲之间的唱和之作颇多,其风格大多属于婉约一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就是这类诗词的代表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诗人开篇用概括性的文字娓娓追述两人几十年的深厚友谊,一下子把两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于平淡的叙述中透露出一股真挚之情。针对老朋友柳亚子欲仿东汉严子陵归隐富春江以度残年的牢骚,诗人推心置腹、细语温言地劝导他“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要牢骚伤身被眼前时事所限,并用“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表达真心挽留之意。这首诗言近旨远,语短情长,柳亚子读后十分感动,真心接受了诗人的劝导,化解了心中的“牢骚”,放弃了归隐的念头。他在其《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中爽快地吐露了心声:“昆明池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b

  題材和主题常常决定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此类劝勉之作若用豪放之调,恐会有空洞说教之味,不仅难以打动他人,反易使人生厌。毛泽东深知其理,借诗与老朋友谈心,以情动人。整首诗语言亲切、情感质朴,平淡中见雅意,诗词中见雅量。

  三、山水纪游

  毛泽东诗词中常有一些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作,往往在对眼前景色的细致描述中,融情入景,抒发诗意。如《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菩萨蛮·大柏地》写于1933年。1929年春,毛泽东和朱德在大柏地打了自红军离开井冈山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而今又过四年,毛泽东故地重游,面对昔日战场,回想当年战斗时的情形,诗人心潮难以平静,于是写下此词。诗人到大柏地是在大雨过后,天空重新放晴,夕阳照耀着大地万物,一弧美丽的彩虹挂在天空,关山上的树木也令人赏心悦目。词的上阕写诗人举目之所见“彩虹”“斜阳”“关山”诸景,色彩绚丽,秀美多姿。下阕则从村壁上无数的弹洞起笔,抚今追昔,触景生情。诗人站在这片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追忆起当年战争胜利时的愉悦之情,顿时觉得那些被弹洞点缀过的翠绿青山“今朝更好看”。这首词意象新颖独特,情感积极乐观,语言清秀雅致,如一首战争间隙中的抒情小曲,给热血沸腾的战争岁月注入了一股清新浪漫之气。吴天霖评介此词:“有细致绚丽的自然风光描绘,有战争的回忆和战绩的点评,也有革命豪情的直接抒发……总观全词,情景融会,思想境界很高,耐人品味。”c

  毛泽东喜欢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火如荼地展开,此时的毛泽东常怀着平和恬淡的心态去品味山水。这一时期他写了几首表现闲适心情的诗,其风格也多是婉约的。《五律·看山》和《七绝·五云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是诗人在1955年游览杭州诸山后写的记游诗。《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一片飘飖下,欢迎有晚鹰。

  诗人登高远眺,抒闲情雅兴,把西湖边的北高峰、飞凤亭、扇子岭、美人峰等美景巧妙地嵌入诗中,经过诗人一一道来,西湖美景如在目前,吟咏此诗如同读者自己在畅游西湖,让人浮想联翩。此诗看似平淡,却有一种清雅之气灌注其中。又如《七绝·五云山》:“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诗人从山写到云,从云又写到湖堤,再从湖堤写到野莺,有着很强的跳跃性,能激起读者无限的想象,诗的格调也较为轻快,语言自然雅致,读之让人心旷神怡。

  四、咏物言志

  咏物类诗词在毛泽东诗词集里数量并不多,属婉约风格,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詩人反用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一改以往文人墨客咏梅诗作的孤芳自赏和落寞凄清之调,赋予了梅花以崭新的风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飞雪迎春,傲雪而立,虽然报得春来,却无意与百花争妍,犹如一位谦逊无私的君子。全篇着重烘托一个“俏”字,上阕以“俏”字收尾,下阕以“俏”字领头,词的结尾处的“笑”字乃点睛之笔,它传神地表现了梅花的灵动秀美和高尚品格。诗人通过咏物寓意,托物寄情,不仅栩栩如生地描写了梅花“俏也不争春”的动人形象,而且热情地讴歌了梅花不畏风霜严寒的可贵精神。诗人用笔平易,辞约意丰,工于比兴,色彩鲜明,意象清秀,意境清奇而又蕴藉含蓄,情绪决不伤感幽悒,诗风中清秀见端庄,婉约中见英爽,韵味无穷。

  毛泽东深爱中国的古典诗词,并有着深广的欣赏兴趣和审美情感。他不仅喜欢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的作品,而且还喜欢柳永﹑李清照等到婉约派词人的作品。毛泽东在《读范仲淹两首词的批语》中言:“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d毛泽东的婉约诗词熔婉约豪放于一炉,于细小中见高大、柔情中见激情、凄美中含激励、秀气中透英爽,从而创造出“偏于豪放,不废婉约”的独特风格。

  a 臧克家:《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b 于寓真:《于寓真书柳亚子诗词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页。

  c 蒋锡金:《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3年版,第93页。

  d 徐四海:《毛泽东诗词鉴赏》,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42页。

  基金项目: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文学理论》精品课程(swkc19-012)建设阶段性成果

  作 者: 胡碟,文学硕士,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陈枫,历史学硕士,供职于湖北大悟县委办公室。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