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寄居者》对犹太人形象的解构与建构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评论版 热度: 11676
高秀 赵铮

  摘 要: 以迁移和放逐而为世皆知的犹太民族因为其“无根”的“流散”成为漂泊的寄居者,也成为众多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对象,但在流传于世的欧洲文学中却常以负面形象对其进行建构,这其中原因或出自政治的或宗教的,等等。然而,在华人严歌苓的《寄居者》中,对犹太人形象构建方面,虽有对欧洲文学特点的传承,却不与其同流而一味贬低,而是对欧洲文学刻板化的犹太形象进行解构,对背景原因进行解析,从而结构了华人视域下受迫害却保持内心本真的犹太寄居者形象。

  关键词:《寄居者》 形象 犹太人

  一、引言

  作为近年来颇具影响力的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的作品以通过个人命运反映真实而典型的历史时代背景为特点,她将精心裁剪的历史背景巧妙地编制在离奇的故事、荒诞的人生以及光怪陆离的人际关系中。“无论小说是否冠以‘史诗之名,严歌苓其实并不热衷于架构大的历史事件、勾勒历史发展的宏大图景,而热衷于将历史内化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写出属于个人的心灵史和情感史。”a其长篇小说《寄居者》于2009年出版,一经发行便广受欢迎,并被改编为电影。《寄居者》中严歌苓以战时租界地上海为背景,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放置在了同一个共时性语境下,包括当时在欧洲受到残酷迫害逃难到上海的犹太难民。本文拟借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对严歌苓《寄居者》中的犹太人形象进行分析,探索作者在构建犹太人形象时如何跟相关欧洲文学作品相呼应,又是如何将该形象与其所选择的社会历史语境及地点背景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出符合适时适地的、不同的犹太人形象的。

  二、刻板印象化的犹太形象的解构

  “形象构建过程即是在不同历史时空下,不断地选择和利用各种文本和话语构建特定的固定印象的过程。”b严歌苓的诸多小说往往都以坚韧的女主人公为中心展开,如《小姨多鹤》《扶桑》《第九个寡妇》等,且常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反映特殊历史时期中个人命运的悲壮。常年旅居国外,让她深受西方文化的洗礼,其创作目光跳脱了中国国界,她笔下的人物不只是中国人,还包括国外不同种族之人。在《寄居者》中,严歌苓就通过女主人公May的叙述,将她对种族和文化问题的审视和思考转向了犹太群体。然而,出生于1958年的严歌苓却选择以战时上海为背景,在层层展开的故事情节中还原的都是在她出生之前的历史事件,如纳粹屠犹、珍珠港事件、上海接收“二战”犹太难民、犹太难民向美国的转移等。饱读诗书且旅居德国,加之作品中所涉及的背景已成为世界公开事实使得严歌苓有足够多的资料完成对《寄居者》中犹太人形象的构建。也就是说,作者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下”通过“选择和利用各種文本和话语”对犹太人形象进行了构建。

  (一)“漂泊”的“受迫害民族” 在《寄居者》中,严歌苓在构建关于犹太主人公的故事情节时,表面上在写“二战”时期逃难到上海的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寄居经历,实则通过追根溯源犹太民族的受迫害原因将这段上海逃亡史融汇在犹太民族大的“流散”史中,辉映着一提到犹太民族就难逃其“漂泊”的民族标签:“这个以迁移和放逐著名的民族。”c犹太民族的“漂泊”史已持续千年,从“2世纪犹太种族全体从耶路撒冷被逐出,地图被杀,首都被更名”d始,他们流散在世界各地,持续时间之久,寄居地涉及地域之广,使得“寄居者”的身份深深烙印在他们身上,成了世人眼中“从来没有国土的寄居者”e,也一次次地面对被驱逐:“1290年,英王下令把所有犹太人逐出英格兰,他们一无所有地走了,跟历代被逐的犹太人一样”f;“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两百万他们的同胞被逐出俄国国境”g。对严歌苓出生前曾寄居上海的犹太难民的描写不足以论证犹太民族的“漂泊”者形象的话,那对整个犹太民族迁移史的回溯正是犹太人留给严歌苓固定化的“漂泊的民族”的证明,亦是严歌苓对犹太人四处寄居原因的交代:寄居并非犹太人的自主选择,迁移并非犹太人本意,伴随着每次的迁移都是无道的迫害;“受迫害的犹太人”便成了犹太形象的另一个标签。因为没有“根”的流散,使得他们退无可退,无处可躲,一次次地面对迎面而来的迫害,不管承受还是反抗,始终改变不了再次踏上放逐之路:“1190年……大批的犹太人在伦敦被屠杀了。成百上千的犹太人被围困在约克城堡里,不皈依基督教就烧死他们”h,“13世纪到15世纪从英格兰、西班牙和西西里被赶尽杀绝”i“,美国人编派了多少有关犹太佬的笑话”j,“‘水晶之夜那死了的九十一个犹太人和破碎的几千扇窗玻璃给人们带来大快感”! 1,“希特勒就是把犹太人非人化之后,才让其他种族这么恨犹太人的” ! 2。正是源于这长久的流散及承受的无尽迫害,1948年建立犹太人的国家以色列,结束了犹太民族上千年的流浪,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民族的特殊历史遭遇,其文学形象也就固化成了“漂泊”的“寄居者”。而《寄居者》对犹太民族放逐史的追溯,使得犹太“寄居者”的形象带上了一层悲壮色彩,建构了一个“受迫害犹太民族”的形象,使其“寄居者”身份容易引起读者的理解和同情。

  (二)“爱财”的犹太人 在流传于世的众多文学作品对犹太人形象的勾画中,“贪婪”“爱财”“吝啬”的负面形象总相伴左右,经典代表作如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被设定为犹太商人且以放高利贷为营生,这在以基督教为主流的中世纪是不被接受的,因为在基督徒看来“放高利贷”的得钱来源不正当,而“放高利贷的人”则是榨取人们血汗钱的魔鬼;如此设定,注定犹太人夏洛克的形象不会给人好感。然而,莎士比亚却未曾对犹太人选择高利贷为业或者犹太人的生存状态给予全景式描绘。“中世纪西欧的犹太人民似乎永远被认为是‘外邦人‘异邦人‘异教徒,无论做出多大的贡献似乎都不被认可,被排外,被认为是非正统。”! 3这些背景的缺失,就导致对犹太民族的断章取义,使其成为“悭吝”“贪婪”等的代名词。

  这种形象构建与作者所处的历史年代、社会语境及宗教观念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也与上述犹太民族遭受迫害被迫流散的命运不可割裂开看待。《寄居者》在对犹太人形象进行构建时也直面了这个问题,然而,严歌苓并未像其他欧洲作家一样单纯地为了构建犹太人的负面形象而将犹太人看重钱财的表现进行描写,而是对犹太人如此这般的原因进行分析,“11世纪威廉一世把犹太人放进英格兰,是图用他们的钱财,既贪婪他们的资本,也贪图他们的金融才能……行行业业都不准犹太人干,只准他们做金融信贷” ! 4 ;犹太人因其生财能力成为被客居国利用的对象,他们的财富被无理由剥夺,似乎犹太人的财产可被随意占有,“此建筑为犹太人产业,已被政府没收”! 5。

  通过在同一部作品中对已经刻板印象化了的“爱财”的犹太形象进行再现,又同时揭示出处于流散中的犹太民族在经济方面的无奈,其理财能力属于被生存所迫的、为谋生而为的出路。而这种被生存所迫发展出的理财能力不但使得犹太人的形象成为被贬低的对象,“英国人拿了犹太人的钱,认为这些天生会让钱生钱的人低劣,是天生的罪犯”! 6;而且在现实中为犹太民族带来生命的威胁,“把犹太人杀了就不必还贷了”! 7。《寄居者》中严歌苓通过对 “爱财”的犹太人固定化形象的复制、对犹太人专注生财之道原因的分析及犹太人由于理财而给自己带来厄运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对欧洲文学作品中单一构建的“贪婪”“吝啬”的犹太人负面形象进行了解构,重构了一个在夹缝中寻求生路,却被误解以至惨遭毒害的犹太民族形象。

  (三) 虔诚的信徒 不同于其他欧洲文学作品中经常对犹太民族宗教信仰的忽略或者犹太人因其宗教信仰遭受迫害被逼转变信仰,《寄居者》深入思考了宗教信仰对大流散中犹太人面对迫害不屈服的积极作用。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支撑这个民族的是宗教信仰;奈丽·萨克斯曾说:“我是一个犹太人,我肩负着上帝的使命”,犹太人将自己看作“上帝的选民”,将不断的迁移及期间遭遇的种种迫害视作上帝的考验,做着虔诚的信徒。即使在逃难的途中,依然严格遵守宗教习惯,“衣着隆重的人们和黑衣黑帽,拖长胡子长鬓须的拉比们陆续走进那座圣殿般的建筑”! 8,“他们去参加犹太会堂的安息日聚会”! 9,“船上厨房为了几个虔诚吃犹太斋的人专门隔出一间冰室,储藏按犹太教规屠宰的牛羊”@ 0。这种在各种散居环境中依靠自觉意识保持自身固有特性的决心和毅力使得他们在寄人篱下“找到在不利条件下维持自身凝聚力和连续性的新手段”@ 1。这种对宗教信仰、犹太律法的坚持不是被强加的,亦不强加于人,这种对自己民族宗教的不可动摇性恰就成为他们被迫害的原因,在基督教国家被看作“异教徒”。“千百年来,绝大多数犹太人和犹太教徒严格奉行犹太教的律法和戒律,忠诚地信奉上帝”@ 2,共同的宗教信仰让没有国土的犹太寄居者安居在共同的精神家园中:“人能信着什么多好,没有国土也没关系,信仰是他们流动的疆土,嗡嗡的诵读缓缓砌筑,一个城郭圈起来了,不可视,不可触,而正因为它的不可视和不可触,谁也击不溃它。”@ 3严歌苓对犹太人对自己宗教信仰的热忱与忠诚是对逃难上海的犹太寄居者的肯定,对其宗教精神的肯定,亦是对其恪守自己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坚持的肯定。

  三、结语

  本文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结合作者严歌苓在《寄居者》中对犹太人的描写进行了分析,探索得出严歌苓在构建犹太人形象时,在其“爱财”形象方面与相关欧洲文学作品有所呼应,但却通过对历史、宗教等原因的追溯对该形象进行了解构,从而结构了一个被迫“漂泊”的“受迫害民族”,却依然虔诚对待自己的宗教信仰,在精神上建筑自己民族的牢固家园的积极形象。

  a 熊岩,万涛:《超越“大气”,走向厚重与丰腴——严歌苓新世纪十年小说创作论》,《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109—114页。

  b 王运鸿:《形象学视角下地沙博理英译〈水浒传〉研究》,《外国语》2019年第3期,第83—93页。

  cdefghijklnopq! 8 st@ 3严歌苓:《寄居者》,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第1—2页,第16页,第192页,第191页,第85页,第85页,第110页,第71页,第191页,第16页,第191页,第71页,第151页,第151页,第107页,第152页。

  m 杨苗苗:《夏洛克形象解读》,《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 2018年第7期,第516—520頁。

  @ 1 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 2 唐立新:《〈旧约〉与希伯来精神的书写》,《外国语言与文化》2019年第3期, 第35—44页。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9SJA1922);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引进博士科研启动项目

  作 者: 高秀,博士,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形象学、翻译研究;赵铮,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本科生。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