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苏门四学士 唱和诗 群体研究
唱和,一作“唱酬”“酬唱”,唱和诗是文人以诗互相赠答,次韵相和之作,诗人通过唱和诗作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乃至形成创作群体和诗歌流派。唱和活动古已有之,至宋代达到高峰期,邵浩收集苏轼兄弟及苏门六君子唱和诗作六百六十篇,名为《坡门酬唱集》,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学界对苏门唱和诗的研究专著、论文成果颇丰,总体而言,对个体的研究比较全面,对群体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苏轼为研究主体,对其他人的研究深度不够。本篇论文将研究视点集中在苏门四学士身上,考察影响这个群体诗歌创作的因素、唱和詩创作内容和创作特色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内容,探讨他们的创作风格与学术思想。
苏门四学士以苏轼为纽带,不论是相聚还是离别,他们唱和诗创作从来没有停止,而且在经历人生起伏后,四人的诗风都更加稳健。他们的唱和诗创作受到多方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影响因素有三种:苏门师承、社会经历和党派之争。
第一,苏门师承。四学士以苏轼为师,早年主要与苏轼以书信往来,元祐年间得苏轼提拔,陆续前往京城任职,交往日益密切,互相切磋技艺,后因党争之祸遭贬相继离京,但仍与苏轼保持通信,尤其是他们后期创作的和陶诗,现象蔚为壮观。四学士之创作诗风受到苏轼的影响较深,比如苏轼的“以文为诗”在他们的诗作中都得到了继承与创新。他们将散文的句法、章法代入诗中,长篇布局,突破诗歌体制的限制,将抒情与议论融为一体,如秦观《别子瞻学士》、晁补之《答陈无几秀才谑赠》等都是散文化的长篇诗作。四学士诗歌创作时题材的选取也受到苏轼诗的影响,他们创作了大量苏轼的和诗,这些和诗的题材必然与唱诗有关。
第二,社会经历。北宋社会经济发达,政治环境宽松,文人雅集、馆阁酬唱之风盛行,早有《西昆酬唱集》流行于世,这些都促进了唱和诗的发展。尤其到元祐时期,唱和诗创作群体的规模、创作水平都达到了极高的层次,可谓人才辈出。在这样的社会影响之下,再加上苏门四学士处于当时的文化中心——汴京,不论是出于个人赏玩,还是宴饮交游,他们的唱和诗创作数量都颇为可观。后来他们相继去外地做官,又有机会体察他乡的风土人情,能将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中。如《戏咏猩猩毛笔》 《初伏大雨呈无咎》 等日常化的诗作比比皆是,花鸟鱼虫、笔墨纸砚等皆可入诗,展现了诗人愉悦、文雅的日常生活。
第三,党派之争。北宋党争现象十分严重,各门派分歧巨大,政见上的不和甚至牵连到文化领域。党派子弟由于政见相同聚集到一起,又同受党争的迫害遭贬,比如乌台诗案中苏轼写给别人的一些赠答诗都成为他的“罪证”,“摭其表语,并媒薛所为诗以为讪谤”a,这场文字狱牵连到几十人,有些文人产生畏祸心理,转向日常化创作。四学士之唱和诗创作也受到党派之争的影响,在后期内容发生很大改变,比如苏轼创作的《和陶饮酒诗二十首》 《和陶归去来兮辞》 以及晁补之等人的和诗,都表现出浓厚的崇陶思想倾向,这恐怕就与他们在政治上的失意有关。
苏门四学士之唱和诗虽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能保持自己的风格,自成一派,在继承之前唱和诗传统的过程中拓展格局,对唱和诗以及宋代诗坛的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苏门四学士之唱和诗作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主要分酬唱赠答诗、题画咏物诗、抒情感怀诗三类。
第一,酬唱赠答诗。赠答诗在唱和诗中占据篇幅较大,有四人之间互相赠答之作,如张耒有《初到都下供职寄黄九》 一诗赠予黄庭坚,诗中讲述了诗人初到都下的个人境遇,表达了对黄庭坚的思念之情。黄庭坚答之以《次韵答张文潜惠寄》,赞扬张耒的文采,祝贺他到都下供职,希望他业有所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志向。除此以外,也不乏四人与苏轼之间的赠答之作,苏轼作为一代文坛宗师,一直是四人敬仰的对象,他们与苏轼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在与苏轼的赠答诗中大都表达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如秦观有《别子瞻学士》 言辞恳切,字里行间都表达出对苏轼强烈的仰慕之情以及渴望与其结交的愿望。
第二,题画咏物诗。以往唱和诗大都歌咏宴饮享乐之事,苏门四学士突破这样的局限,将绘画、品茶、书法乃至花草鱼虫等,都纳入写作题材中,创作出许多展现个人高洁品格,饱含思想感悟与人生哲理的作品。如黄庭坚的《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诗人在欣赏郭熙的画时回忆起往昔游览过的山岭风光,在看到画中的归雁时,想到自己在外为官不能回江南,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故有“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b等句,诗人的艺术境界与这幅画作达到了完美融合,笔者未见其画,便可以想见这一幅空灵渺远的画卷。再如黄庭坚的《以小团龙及半挺赠无咎并诗为用前韵为戏》通过咏茶来赞扬晁无咎高洁自立的品格,晁无咎和诗《鲁直复以诗送茶云愿君饮此勿饮酒次韵》,茶被赋予了人的高洁品格,成为取代酒来伴读《离骚》的高雅之物。
第三,抒情感怀诗。四学士一生在宦海浮沉,既有初出茅庐、踌躇满志之时,也有仕途失意、惆怅无奈之际,往往借唱和诗抒发政治抱负,感叹宦海浮沉,与挚友互相砥砺奋进。如黄庭坚的和诗《次韵文潜》“天生大材竟何用,只与千古拜图像”“水清石见君所知,此是吾家秘密藏”c既表达了诗人对与张耒相见的欣喜,又表达了对苏轼去世的哀痛,最后表明对苏门子弟无辜遭贬的愤慨,勉励苏门子弟保持高洁的品格。后期苏门集中唱和的和陶诗,其中包含了他们在官场浮沉的人生感悟,还有感叹时光易逝、思乡怀人等主题的感怀诗不胜枚举。
事实上,不论是诗歌创作题材的扩充、创作手法的创新,还是情感的表达方式,也都是苏门四学士唱和诗之特色所在。再加上无数学者已论述过的“以文为诗”“用典博赡”等,苏门四学士之创作特色基本囊括在内了。
蘇门四学士之唱和诗创作虽然数量众多,但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缺乏艺术价值,甚至对其持否定态度,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讲道:“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d,这也代表了当时人对唱和诗的普遍看法,虽然也有人为之平反,但总体效果不大。在苏门之前,唱和诗多运用于应酬交际场合,虽然也有不少咏物言情、书写怀抱的佳作,但总体成就不高,在题材和体裁上没有较大的突破与创新。四学士的和诗多为次韵之作,虽然创作背景与交游有关,但在这样的限制之下能够不落俗套,写出具有新意的诗作,呈现出迥异的风格特征,才正是诗人才学与“自立”精神的体现。苏门四学士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不免存在互竞诗才、互相博弈的心理,虽然作和诗时词义和韵脚都受到了唱诗的限制,但如果能在这种限制下推陈出新,创作出好诗才正能比较出各自才学的高下,“……同题共韵之作,比而观之,可以知其才力之强弱与意旨之异同”e。他们的唱和诗内容丰富,题材独具创新性,大大拓展了自唐代以来唱和诗的表现内容和思想深度。在抒情议论方面,对人生的见解、感悟等较之前人更为深刻,对日常事物的描摹也更为细致。
这样一种诗歌唱和的氛围充斥于北宋诗坛,在元祐诗风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推动作用,他们的创作“超越唱和诗的应酬俗义,赋予这一诗歌类型以丰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一方面凸显个人风格,另一方面推动了思致新奇、体势宏大、才学深厚、语言晓畅以及体现人文关怀等‘宋调的典型特征在元时期的发展”f。同时,苏门唱和诗也为后世之诗歌流派奠定了风格基础,比如江西诗派,其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崇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歌理论,吟咏书斋生活,重视文字的推敲,事实上这也是当时诗坛的整体创作倾向,由此可见苏门唱和诗的影响。唱和诗的出现改变了诗歌创作的“独立性”特点,使得诗歌成为文人间交流的工具,甚至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比如上文提到的“和陶诗”,而他们大规模创作和陶诗,也将陶渊明推向又一座文学的高峰。
苏门四学士之唱和诗成果丰硕,题材广泛,涉及日常生活、宴饮雅集、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秉承“以文为诗”的传统,用典博瞻,突破诗歌体式的限制,情感表达层次丰富。纵观他们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不论是在仕途顺畅、意气风发之时,还是在遭遇贬谪、失落迷茫之际,唱和诗都是他们相互砥砺、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从未见之时的相互仰慕,到相遇之后的技艺切磋,再到离别之后的勉励慰藉,唱和诗贯穿始终。
a〔元〕 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809页。
bc 〔宋〕黄庭坚著,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第421页。
d 〔金〕元好问著,狄实心校注:《元好问诗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4页。
e 〔清〕永瑢、纪昀主编,周仁等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8页。
f 马东瑶:《苏门酬唱与宋调的发展》,《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赵以武.唱和诗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
[2]王水照.苏轼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 周裕锴.诗可以群:略谈元祐体诗歌的交际性[J].社会科学研究,2001(5).
作 者: 张力丹,江苏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