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家》 封建礼教 女性形象
一、概说
《家》 是巴金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绘了五四时期高家这个大家族的故事,主人公是觉新、觉民、觉慧。这三兄弟性格各异,大哥觉新虽名为“觉新” 却是“作揖主义” 和“无抵抗主义” 的维护者;觉民是有着新思想的少年,他不甘屈于封建礼教,勇敢地为自己争取幸福;觉慧吸收了新思想,很反抗、激进,他是三兄弟中最敢说最敢做最看不惯封建礼教最想反抗的一个。而本书中也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在包办婚姻下嫁入高家的温顺谦恭不反抗的瑞珏、有着新思想渴望进步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新时代女性琴、没有人权没有自由走投无路不愿屈服的丫鬟鸣凤……她们是那个时代女性的一个缩影。巴金用细腻的笔触将这样一幅社会现状真实地描写出来,意在表现封建社会的黑暗。
这部小说和巴金的真实生活有很大关联,巴金自己也在《家》 的后记中说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作,而是过去的生活逼着他拿起笔来。《家》 是他长久以来对于不合理制度的“积愤”,他在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他的控诉。他渴望通过这部小说将自己那些年的愤怒不满展现出来,更加希望借助这部小说让人们意识到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鼓励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站起来奋斗;同时,他也将视角关注到女性身上。巴金说:“我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的牺牲品的年轻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这声“冤枉”,是她在《家》 中刻画女性形象的初衷;这声“冤枉”,也是巴金女性观的一种体现。
二、《家》 中三种女性形象代表
正如概述中所说,本书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笔者认为鸣凤、瑞珏、琴这三个人物可以作为《家》 中的三种女性形象代表。
鸣凤,是高家的一个丫鬟,她与三少爷觉慧暗生情愫,也因觉慧的回应而燃起希望,但是正值妙龄的她被逼着嫁给老头冯乐山;在出嫁前,她曾试图找觉慧祈求逃离,然而不知情的觉慧忙于工作而忽视了鸣凤的不寻常表现,最终鸣凤投湖自尽,觉慧几近发疯,而婉儿代替她嫁给冯乐山。鸣凤其实是黑暗的封建礼教的又一个牺牲品,她代表的是无数没有自由、没有人权的柔弱女子的悲剧,即使她没有刚烈地选择自尽而是屈服,她的结局也依然会是悲剧,她也还是牺牲品。鸣凤不甘屈服,她试图寻求办法,她对周氏哭诉并试图让觉慧解救她,然而周氏虽对她产生怜悯同情,也不过一刻钟就忘记了。觉慧虽爱着她,心中却还有另一女子的影像;在觉慧的梦中,我们可以看到觉慧内心还是对鸣凤的身份有所芥蒂,这其实是“阶级” 意识的反映。其他丫鬟虽对鸣凤有情却更加无能为力,只能在她死后默默为她烧纸钱。一个下层女子的反抗,终究是无力又无奈的,于是她想到姐姐说过的“死” 字是薄命女子的唯一出路,她相信且遵循。在鸣凤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底层女子的无奈,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亦无法拥有一份对等的爱情。无法拥有对等的爱情是由于人们心中那不对等的阶级观念。她全心全意地对待觉慧,她对觉慧的爱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而觉慧对她的爱却在于想提升她的阶级地位;换言之,可能只是怜悯,觉慧虽走在改革的前沿,却仍没有摆脱这种思想的禁锢。所以可见,鸣凤代表的是封建社会底层的无助女性。
瑞珏是觉新的妻子,她出身官宦人家,她温柔谦和,对待众人都很好,但她其实和觉新一样,是“作揖主义”的拥护者,是“无抵抗主义”,她考虑大局,但这其实是因为懦弱而不敢有自己的主张。小说最后最冲击人心的情节,便是瑞珏之死。高老太爷死后,也正值瑞珏的生产期,然而陈姨太等家里的长辈借口在家生产会有“血光之灾”,冲犯高老太爷的亡灵而强迫瑞珏迁到城外,且必须要过桥。这虽对觉新和瑞珏是个晴天霹雳,但他们仍平和地接受了,没有反抗,没有怨言,于是瑞珏搬到城外一个阴暗潮湿的茅屋中待产。生产当天,瑞珏痛苦得不行,觉新想要进去,然而又因封建礼教的束缚,不能进产房;他听着她的哭喊、她的痛苦、她的求助,却被封建礼教牢牢绑住,做不了任何事情,甚至在她临死前都没能见到她最后一面。在瑞珏死前,她才喊“明轩……救我”,这是她第一次对觉新呼喊求助,也是第一次开口想逃离封建礼教,然而太晚了,封建礼教终将这个温柔贤惠的女子生生吃掉了。觉新终于明白夺去他的妻子的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但他不能抵抗,他无力、懦弱、绝望。这个出身优越的善良的女子,也沦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可见封建礼教吃人,是不分等级的,它只是要生生吃人,不管你是什么阶级,不管你的品性怎样。而本书中,瑞珏代表的是一种没有很高社会地位,也没有很高的思想觉悟的“随和” 女性。
与鸣凤和瑞珏相比,琴真的是个勇敢的新女性,她出身不错,又有着进步思想,她主张男女同校、男女平等,并为此身先士卒,虽遭受过母亲的反对,但最终也成功了。她与觉民相爱,目睹了高公馆的许多悲剧,也和觉民一起默默抵抗家族对觉民的逼婚。她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开明的母亲支持,也有着新思想鼓舞,她是那个封建礼教时代的叛逆者。做那个时代的叛逆者不容易,做那个时代的女性叛逆者就更加不易,巴金在本书中塑造这样一个形象,无疑也是希望借助琴唤醒女性挣脱封建礼教。然而琴的思想不是一下就形成的,她是一個叛逆者,亦是一个探寻者,她的思想其实是经过反反复复形成的,她虽勇敢却也有着内心脆弱的一面。在战乱恐怖下,她突然发觉她苦苦追求得到的一点结果又受到了旧社会的压迫,她多年追求的易卜生所说的“努力做一个人” 似乎又破碎了。她也曾迷茫,也曾害怕,但是她眼看着自己生活着的这个社会,看着自己身边那些无辜的人们,看着那些为了“改革” 付出献身的朋友,她一次次冲破自己内心的屏障,努力做一个时代新女性。琴在坚定信念与质疑自己间反复,却也在这过程中逐渐成长。她的探寻,她的叛逆,是女性冲破封建礼教的一个开端。琴这样代表着受“新思想” 熏陶的新青年女性是巴金所提倡的。
以鸣凤的无力反抗、瑞珏的作揖主义和琴的坚决叛逆为代表的三种时代女性在本书中被生动详细地刻画,这三种女性形象代表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以及五四时期新思想到来的重要性。
三、同时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在关注了《家》 这个封建礼教背景下的女性形象以后,笔者也关注了同时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主要关注点放在了同时期鲁迅先生笔下的女性形象,其中有四个女性代表,分别是《祝福》 中的祥林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离婚》 中的爱姑和《伤逝》 中的子君。
这四位女性都是当时底层妇女的代表,她们各有不同,却都没能战胜封建礼教。《祝福》 中的祥林嫂,丧夫后被迫改嫁,而又再次承受丧夫之痛,还有丧子之痛。她为柳妈一句“捐门槛” 看到希望,捐了门槛,被千人踏、万人跨来“赎罪”,但是在她自以为赎完罪解脱时,发现她还是碰不了祭祀的东西,还是死死地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着,她终于认识到无论她做什么都不能改变世人的眼光,封建思想终会将她慢慢吞噬,她的精神和肉体在经受了一次次的打击与折磨后,她欲活不能,想死不敢。但最終她还是死了。而世人也不关心她的死,只是怨她死的时间都不对。其实,当祥林嫂处在这种封建礼教的社会时,她就已经没有了选择,不管是天灾人祸,总是会算到她一个女人家身上的,不管她曾做过什么反抗,不管是否与她真的有关,总之“丧夫克子”是牢牢印在了她身上,被世人所厌恶,而最后,封建礼教还是将她生生吃掉了。如果说祥林嫂因被迫改嫁算是不守节的,那《明天》 中的单四嫂子就可以说算是守节的了。没了丈夫,在无赖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的觊觎下,她仍带着她的宝儿继续努力生活——夫在从夫,夫死从子——宝儿是她的希望,也是她的“明天”。但是宝儿的死让她彻底丧失了希望,冷漠的人们没有丝毫同情,而封建礼教却还在继续吃人,就算明天无赖对单四嫂子做了什么,封建礼教也还会将矛头指向单四嫂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单四嫂子能做的莫过自戕,别无他途。而这样的守节也并未改变女性地位低下的命运,也未能将女性从封建礼教的桎梏中解放。那么反抗呢,女性的“反抗”是否会让结果有所不同?《离婚》 中的爱姑试图反抗,她闹了整整三年,她有娘家人的支持,同时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她要让“小畜生”“老畜生” 全都走投无路,但是七大人打了个喷嚏就把她镇住了,而七大人代表的又何尝不是封建礼教,所以即使爱姑看上去泼辣勇敢,内心却还是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着的,她试图反抗,但是封建思想早在她脑中烙印。而《伤逝》 中的子君,敢于与封建家庭作斗争,追求婚姻自由,但当她建立起小家庭后,就把精力倾注到家务和丈夫身上,和旧式贤妻良母并无差异,由新时代女性变为了家庭奴隶,而随着涓生被解雇,家庭无经济来源,爱情出现裂痕,子君终回封建家庭,不久便死于无爱的人间。造成她悲剧的,一方面是她在经过斗争有了小成果后没有继续自强,做自立于社会的女人;另一方面还是压迫人的封建思想。从愚昧的单四嫂子到渴望幸福的祥林嫂,到极具反抗力的爱姑再到新时期的子君,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解放艰难前行的足迹,也可以看到这个时期作家不断对女性解放的呼吁。
我们也可以看到,不仅是巴金和鲁迅,这个时期的作家似乎都在尽力描绘封建礼教下的女性,他们用自己的笔书写着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这个背景下女性的悲剧,目的无疑还是为了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提倡男女平等,呼吁女性解放。
四、巴金的女性观
巴金在《家》 中那样生动地刻画着女性形象,想要替那些无辜的女子喊一声冤枉,这是和他的女性观有着密切联系的。巴金的母亲很仁爱,这也使得他在小的时候接触到了一些底层的劳动妇女。在巴金五六岁的时候,他在姐姐的房间看到了《烈女传》,他看到女人各种可怕的故事,他问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两个姐姐只说是年轻姑娘都要读,母亲也说不明白。他的姐姐从小就读这样的书,受“烈女” 思想教育,在不明白为什么的时候就只能一味地接受这样的教育。他却开始思考,开始感到困惑——为什么女人,特别是年轻的女人,就应该为那些可笑的陈旧观念、为那种人造的礼教忍受种种痛苦,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什么那本充满血腥味的《烈女传》 就应当被看作女人学习的榜样?这或许是巴金从小就形成的一种呼吁女性觉醒、提倡女性解放的观念。之后,五四运动提出妇女解放,鼓励女子走向社会,与男子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公开争取教育平等、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五四运动为巴金女性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也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在《家》 中,在描写琴的时候多次提到易卜生,这或许是由于易卜生的思想对巴金和当时的中国有一种促进,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创作于1879年,是“四大社会问题剧” 之一。此剧讲的是娜拉从爱护丈夫、信任丈夫到觉醒后与丈夫决裂,并毅然决然出走的事。其本质是批判男权主义并试图唤醒女性。20世纪20年代初,易卜生和他的《玩偶之家》被引入中国,鲁迅、胡适、巴金等著名学者都对此予以重视。巴金在《家》 中多次提到易卜生和娜拉,最后觉慧的出走也类似于娜拉的出走,可见易卜生思想对其的重要影响。而要具体说巴金的女性观,大概可以总结为“批判男性主义,呼吁女性觉醒,强调男女平等,渴求人格独立”。正是由于这样的女性观,才使巴金创作出了《家》 (或者说《激流三部曲》) 以及其他作品中那么多生动的女性形象。而同时期的其他作家,也在关注着女性解放。比如1918年《坟·我之节烈观》 中鲁迅通过几问表明自己的观点:女子应该守节而男子却可多妻的社会,造出如此畸形的道德,主张的是男子,上当的却是女子。节烈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由此可见,关注女性解放是当时的一个思潮,巴金所作的《家》 除了抨击封建旧社会,更有着对女性唤醒的目的,这样的创作基于当时的大环境有着其必然性与必要性。
五、结语
在如今这个时代,不再有吃人的封建礼教,但是读《家》,读封建礼教背景下的女性,仍会对我们有所启迪和警醒。如今,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是解放了,大部分人认可“女性能顶半边天”。但是,我们的社会对女性还是有些旧观念,正如我们会说女博士、女强人,却不会说男博士、男强人。这其实是因为在现代观念中,仍存有对女性的“偏见”,因为达到那样成就的女人之前没有,所以一出现就会觉得不正常,但其实忽视了男女平等的思想。除此之外,现今社会还存在女性的“玻璃天花板效应”、家庭地位不平等等问题,福柯提出“女性应随时随地地反抗”。而笔者认为,现代生活中,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一是需要破除传统社会下的性别观念,二是要打破不利于女性的利益导向。这里面打破公私内外分工模式的隐形状态是一方面,调整女性的依赖心理是另一方面,这些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我们现在看起来完美的社会其实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也许未来的人看我们也会像我们看当时的封建礼教社会一样。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要以封建礼教时的惨痛经历为警戒,继续不断改良,不断前进,不断奋斗。请记住:我们是青年,我们不是畸人,我们不是愚人,我们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参考文献:
[1]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 鲁迅. 鲁迅杂文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5] 靳新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巴金《家》中的受害三女性[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2).
作 者: 侯雅欣,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