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白与雪莱是中英两国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虽说两国在地理上相距甚远,两位诗人生活的年代也相隔数十个世纪,但是两人在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和创作主题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关键词:李白 雪莱 浪漫主义 比较研究
引言
诗歌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中英两国都盛产诗歌,但诗歌的风格和内容却千差万别。不过,中英浪漫主义诗人两大巅峰——李白与雪莱却在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和创作主题上呈现出穿越时空的相似之处。
一、相似的时代背景
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实践,就像意识离不开物质。即使是最魔幻的文学,也总能在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个人经历中找到蛛丝马迹。浪漫主义常常是充满想象的,看似脱离实际,却也是时代的产物和个人欲望的投射。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的巅峰时期——开元盛世。当时的大唐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强大,四方来朝。文人们在这一片繁华盛景下,心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对国家未来充满希望。李白的乐观主义、开阔视野、宏大气象都与此伟大的时代相得益彰。在这样的时代里,李白吟诵出“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报明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豪情壮志的诗句自然是水到渠成。
雪莱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比李白晚了十个世纪左右,但这个时期正是英国的鼎盛时期。当时的英国率先进行r业革命,开始跨进近代社会。机器大生产让英国成为世界强国。在文化思想领域,受到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人权、平等、自由、民主等思想得到传播;个人精神独立,个人价值受到关注。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的创作热情也如国家前进的步伐一样强劲有力。雪莱就是当时具有进步思想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大气磅礴,积极乐观,潇洒飘逸,这些特点正是当时英国时代精神的反映。
二、相似的创作风格
李白与雪莱的诗歌都以浪漫主义著称。他们的想象力无可比拟,诗歌感情的基调积极乐观,意境辽阔而宏大。
(一)想象奇谲浪漫主义的诗歌常常需要挑战想象力的极限,但想象力是不可培养的能力,需要环境与自身天赋的合力塑造。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这是一首记梦诗,但看似梦游,其实是诗人假托梦游,对过往游山玩水的经历和心中所感进行主观创造。“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在带着惊悚色彩的暮色之中,突然岩穴洞开,一个神仙世界出现了,“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驾驶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来这仙山盛会。这场景多么神奇,闻所未闻,但他们不是完全虚假的,也并非神仙之谈,难道李白真是谪仙人?仔细品读便可知,这热闹非凡而带着仙气的场景正是李白以得天独厚的想象力对长安的浮华生活进行加工再造而来。雪莱的诗作中也有许多想象奇谲的例子。他的想象自由不羁,波谲云诡,时而如翱翔天空的云雀,时而如残暴的风雨,时而如雷电霹雳,整个世间万物都与他的思想相交织。以《致云雀》中的一个诗节为例,云雀作为自然的生灵,既是物质世界的外在景物,更是雪莱自由精神的内化。通过他的想象力,诗人将读者带人物我交融、主客一体的诗歌世界中。
你好呵,欢乐的精灵!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二)乐观豪迈李白身上兼具道家的洒脱飘逸、儒家兼济天下的凌云壮志、游侠的放荡不羁和自身天真烂漫的天性。“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有几人敢于嘲弄千古圣人孔子?有几人有李白这样的辽阔胸怀,宏大的气象?登高怀古的诗多如牛毛,但没有一位能具有李白这样宏大辽阔的视野。他的视野从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宰治。纵然被权贵排挤出了长安,他依然能吟唱}lJ“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样的豪言壮语。“安史之乱”后唐朝国运衰颓,李白个人的命运也日益艰难,但他却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样轻快的诗句。落寞不会让李白丧失他的豪迈和乐观,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的诗风。雪莱的生命是年轻的,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生命永远锁定在了年轻的岁月,还因为他生命的語言——他的诗总是那么潇洒豪迈,积极乐观。雪莱的诗总能令人感受到一种年轻的向上的生命力,让人为之振奋。雪莱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创造了大量杰出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首选《西风颂》。
这首诗创作于欧洲工人运动的关键期,饱受压迫的工人阶级在遭受了残酷的剥削压迫后终于打响武装革命的斗争。面对着未知的前途,雪莱登高呐喊:“哦,狂野的西风,秋之生命的气息,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是你,你将蓝色的地中海唤醒,而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无论未来如何黑暗,现状怎样不容乐观,雪莱的诗总是充满着昂扬的战斗精神,洋溢着乐观的革命精神。
三、相似的创作主题
(一)自然主题李白一生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他的作品中有很大部分都是赞美自然的诗歌。如《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半轮明月高高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映着皎洁的月影。即使未见峨眉山月的人,也颇能感受到峨眉山月的意境美了。下联则是抒情,情景往往交融,没有情的景,难免显得单调,缺少生机,略显浅薄,景让情更切,情让景更有深远意义。“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夜间乘船,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思念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而下,向渝州。峨眉山是蜀地的代表高山,李白是四川人,当峨眉山在他身后越退越远,他心中对家乡的不舍,大概也会渐渐涌上来,再看峨眉山月,它不再只是那么皎洁,还多了一层凄清,峨眉山月也望着李白远去的背影,消失在长江上。雪莱也创作了大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的诗作。他不仅赞美自然,还常常为自然加入人的情感和精灵的灵气。诗人敏锐的天性让他比普通人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细微的变化和这些变化传达的真切的感情。雪莱的诗实现了大自然语言和感情的外化。比如在《一朵枯萎的玫瑰》中,“这朵花的芬芳,已经消隐,像你的吻对我吐露过的气息;这朵花的颜色,已经凋陨,它曾使我想起你独有的光辉!”短短数语,一朵玫瑰的枯萎就为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凄美之感。
(二)政治主题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文人,大多有着兼济天下的文化基因。社会担当和历史使命感在祖国传统文人生命中代代傳承。生在盛世的李白,当然想为这泱泱大国做出自己的一番贡献。“安史之乱”前,李白说:“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往日繁盛不再,国家颓疲,社会江河日下,危机四伏,李白的担忧更加深重了,这又为他的诗歌增加了一分悲愤。他依然思考着这个国家该如何重新崛起,人民悲惨的生活该怎么改变,因此,他写下“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困无事忧天倾”这样忧国忧民的诗句。雪莱生活的时代是英困的鼎盛时期,却也是社会变革的时代。欧洲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得到了一定发展,而T人所代表的无产阶级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对工人阶级来讲,这一场需要押上生命的博弈,可能是几代人的生命,那段浩荡而壮烈的历史告诉我们确实如此。雪莱一直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他前期主要在爱尔兰进行政治活动,后期主要用自己的诗歌等参与政治斗争,一生受迫害,一生不改己志。他的诗中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的火苗,“他是社会主义的急先锋”。但是他的时代对社会主义来说还太早。他的文学确实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比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以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普罗米修斯形象,激励着T人运动,同时也是诗人自已的宣言,为自己声明,愿做普罗米修斯一样的火种传递者,至死不渝,决不妥协。
结语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雪莱都生活在盛世之时,优越的经济状况为他们大气磅礴、视野开阔的诗歌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创作风格上,他们的诗歌都有想象奇谲、乐观豪迈的特点;在创作主题上,二人都关注自然和担忧社会民生。钱锺书先生说过:“东理西理,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学未裂。”对两位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发现中英两困“共同的诗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剑.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新历史主义批评[J]外国文学评论,2008(4).
[2]华兹华斯等.英国湖畔三诗人选集[M].顾子欣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何宏晔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J]语言文学研究,2010(5).
[4]郭晓凤.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N].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9-2021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英美文学专业思政建设课程”(BKJX2019073)和2019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创新创业项目“薛涛诗歌英译与望江楼公园国际形象建构研究”(20191062126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秦晓盼、王果,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64班学生;谭文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63班学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