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端木蕻良是生长在东北旷野之上的一位忧郁诗人,其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的语言特色就是由传统文化熏陶、西化语言借鉴,以及东北方言融入等三方面构成的。
关键词: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语言特色
1939年巴人在《直立起来的(科尔沁旗草原)》中,称端木蕻良为“拜伦式的诗人”,还提出了一个公式:“莎士比亚的华丽+拜伦的奔放+道斯托以夫的颤鸣=直立起来的《科尔沁旗草原》”①。郑振铎后也对《科尔沁旗草原》中的大众语即方言成分做出称赞,认为这种语言描写既自然又让人印象深刻,读者又沉浸在方言的独特魅力之中。
一、传统文化的熏陶
1942年,端木蕻良在《论忏悔的贵族》中曾提到他与《红楼梦》之问的深厚的渊源,小时候就已经开始偷读放在父亲箱底的《红楼梦》,成年以后,端木蕻良“觉得非看《红楼梦》不行了②”。端木蕻良在创作《科尔沁旗草原》时,对《红楼梦》语言特色的借鉴主要体现在对女性的捕写以及小说中诗性语言的存在上。 《科尔沁旗草原》和《红楼梦》中充满了孤寂而苦涩的语言,主要体现在对女性的细致描写。两部小说中都有老妈子、丫头、母亲、姐妹等女性人物,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也因周围女性现象的侧面衬托而丰满起来。
在《科尔沁旗草原》中苏大姨在得知姊妹被抢去的现实后,身处在“晚钟响起”“白云袅出”的沉寂的环境里,表现她的孤独和悲伤。“白云袅出”“晚钟响起”这样的四字词语本身就具有传统文学语言的意蕴,“晚钟”是古典文学中经常使用的意象,如元稹“南堤衰柳意,西寺晚钟声”,罗隐“十年别鬓疑朝镜,千里归心著晚钟”等。南于“晚钟”意象往往用于凄凉、清冷的意境,具有相对同定的文化含义,因此端木蕻良借此表达了小说中孤独寂寞的情境。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嫁后,“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一些“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魚眼睛了”③。“珠”在中困古典文学中常用来形容女性,如“珠网玉润”“人老珠黄”等,犹可见女性的美好与衰老。形容女性为“鱼眼睛”充满了凄凉寂寞的感情。端木蕻良借鉴了曹雪芹在小说中以凄冷悲惨的意象和语言风格来写女性形象的方式。
在《科尔沁旗草原》中也有很多诗性语句,将大地捕述为“平铺的绿野”,紧接着用“青山不在天边,绿水不在天边”的相同句式,用类似于《诗经》的重章复沓的手法来描写辽阔的草原。“晚香,从东屋窗外花的海送进来,困人的天气呵,那软人腰肢的无可排遣的季候。这里的人倦怠着,也兴奋着”④。“晚香”是颇有浪漫韵味的古典文学意象,在“细树含残影,春闺散晚香”,“晚香)准暂舍,娇态自相窥”等句子中,满含着对女性温柔美好的憧憬,花香阵阵袭来,给人温婉柔和的感觉,但天气却是令人沉闷、使人倦怠的。
二、西化语言的借鉴
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端木蕻良开始大量地阅读外国作品,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如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和写作手法。西方语言的特点是排列和拼凑,类似使用蒙太奇的手法,将表达某一情感或场景的所有相关语言词汇整合到一句话中来,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冲击感和画面感。这主要表现在端木蕻良对托尔斯泰繁复如雨般的语言的借鉴。
在托尔斯泰的小说《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中有一段对急救室的捕写,“呻吟声,叹息声,嘎哑声”以及偶尔出现的刺耳的声音,托尔斯泰用一系列的声音和不同人物的动作来表现在急救室里日常发生的一切,展现了战争中受伤战士的痛苦和医生的忙乱,其实是传达了托尔斯泰对战争的控诉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希望。
《科尔沁旗草原》中捕述了“枪声,人声,血流声,东西破裂声,脚底践踏声”等,还有“火药轰裂声,木质摧折声,屋宇震悚声……谷粒撮流声,物什磕碰声,喧夺声……一切狂嚣,一切噪音,万种呼号,千百震响……”⑤都是通过各种有声的事物来表达内心对战争的厌烦和对经历战争的普通民众的同情,蕴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有声控诉,用这样言而不尽的语言来传达出对战争的愤怒。
小说中也存在着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如“他看见一双无底的眼睛,在向他无告地望着,两手痉挛地摊开,用内心的嘴唇,悲抑地颤动着,哀诉着:‘她去了,她去了,她永远地去了。笼罩在眼前的,是一片烟,什么都不见。水样的悲哀,水样的身世,把丁宁带到永远的水里去了”⑥。
在写隐秘内心时,“无底的”“痉挛地”和“悲抑地”等语言的使用,是通过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跳跃变化来传达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端木蕻良用一些不是很适合拼凑在一起的情境放在一段话中,如“水样的”与“悲哀”“身世”等词语联系在一起,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感觉,这种不自然的词语拼凑就是意识流表现的一种,随着作者的意识来结构文章,给人新奇感,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条框。
三、东北方言的融入
(一)东北的方言、俗语、谚语的影响 首先,在小说中方言词的运用很常见。如“‘花棱一下”“喝喝咧咧”“一杯哈拉气,你亲口尝呵”“吩咐老板子套车”“掌包的”“黏拉巴唧”“年造们”“没劲儿”等,都是东北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其次,小说中还有许多俗语、谚语。如“人有几分命,就有几分财”“四两骨头四两筋,少年不足老来贫”“吃不了,兜着走”“人无外财不肥,马无夜草不肥”“老天饿不死瞎家雀”等。这些都是东北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关于生活、农业或者是待人处事方面的习惯用语,是人民的智慧结晶。
(二)东北地方的子弟书、民间歌谣、宗教语言
子弟书是清代的贵族子弟创作的一种说唱戏形式,主要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水浒传》等。如:
豆子相思十九秋,吹箫人忆莫愁楼。春风不予曾代子,前世绛珠泪惯流。
伤心一曲唱轻盈,檀板红牙小凤声。亡国不知身后事,扶桑空种水云情。
国破家亡事渺然,飘零身世总堪怜。冰为肌肤风为带,火灭烟消卅二年。
丁宁的这一段唱词不仅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起伏命运表现出来,而且也从贾宝玉的命运中反射出他自己的命运。
民间歌谣充分表现了东北地域方言的特色。如:
你的家啊,就在庙堂儿边,
铺着地呀,盖着天。
一头枕在黄河呀的水,
两脚蹬着那太行山,。
饿死腆着肚子走哎,
冻死迎着风口来站,
霜儿降呵变了的天,严霜单打独根草,
棱头青的蚂蚱呵,浩,哎,草棵里钻。
在这段民谣里,不仅在整体感觉上洋溢着一种东北地域的方言气息,而且“腆着”“棱头青”等具体的词汇中也是东北特色的语言词汇。
除此之外,小说中也有很多宗教语言。如:
添油拔捻,筑基炼己,取坎镇离,婴儿姹女,龙虎交始,抽铅添汞,调养火候,逆转河车,还精补脑。……过三关,展九窍,游十州,赴三岛,次第功夫。⑩
这是《达道图》上的经文,小说中这样的经文有很多,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内容含量,也增强了小说的神秘色彩。
四、结语
端木蕻良出生于广阔的东北草原上,但南于家庭原因使其忧郁的诗人气质更加突出。这种忧郁气质使《科尔沁旗草原》的语言特色缤纷多彩,既有传统文化之下的优美、细腻,也有语言西化之中的睿智、繁复,还有旷野之下的乡土民问味儿。端木蕻良的小说语言既有优雅的文人赞歌,也有彪形大汉的豪言壮语,是雅俗互通的产物。
①巴人:《直立起来的(科尔沁旗草原)》,见曹革成、钟耀群编:《大地诗篇——端木蕻良作品评论集》,北方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页。
②端木蕻良:《论忏悔的贵族》,《时代批评》1941年第69期。
③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1-812页。
④⑤⑥⑦⑧⑨⑩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94页,第350页,第293页,第25页,第49页,第42頁,第14页。
参考文献:
[1] 端木蕻良.书窗留语——关于《科尔沁旗草原》端木蕻良近作[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
[2] 夏志清.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诗篇——端不蕻良作品评论集[C].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7.
[3] 钟耀群,曹革成.大地诗篇——端木蕻良作品评论集[C].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7.
[4] 李兴武.论《科尔沁旗草原》[J].满族研究,2000(1).
[5] 马云.端木蕻良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6] 尹建民.端木蕻良的前期小说与托尔斯泰[J].吕潍师专学报,1999(6)
[7] 孔海立.忧郁的东北人端小蕻良[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