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批评视野中的“康桥”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评论版 热度: 10303
赵宪花

  摘 要:活跃于20世纪中期的英美新批评,是在文学理论发展的转折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理论,区别于之前的实证主义与浪漫主义,对文学作品本身表现出一种深刻的、近乎虔诚的关注,其中尤以诗歌作为关注的焦点,后来的实践亦表明,新批评在诗歌分析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摘选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作品《再别康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新批评的“细读”方式解读诗歌意象、突出语词之间形成的张力对诗歌语言表现力的作用,并结合诗人派别主张分析诗歌的形式之美,以期对这首诗做出更加全面、客观的读解和理解。

  关键词:新批评 再别康桥 细读法 张力 形式美 解读

  一、理论概述

  新批评这一形式主义文论派别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30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获得长足发展,至此,达到它的鼎盛期;6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但其带来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新批评派崛起之前,19世纪末的西方文学批评主要是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实证主义的文学批评只注重作家个人的生平与心理、社会历史与政治等外部因素对文学的影响,而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则强调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这两种批评倾向都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新批评派的崛起正是对这一倾向的反拨。在新批评理论家看来,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客体,应该摒弃对其外部的各种研究,他们主张以文学语言研究为基础,用语义学分析的方法对作品加以细读分析,而这一切都使得新批评派成为一个独特的形式主义批评流派。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先生的经典诗歌,也是新月派的代表作。新月派非常关注诗歌艺术本身,主张诗歌应该具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这种对诗歌本身的关注与当时西方国家的新批评主张不谋而合。

  二、“细读法”分析诗歌意象

  新批评的“细读法”不是一种自我感兴趣的印象式批评,而是一种“细致的诠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方式。在这种批评中,批评家似乎是在用放大镜读每一个字,捕捉着文学词句中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在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多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西天云彩、河畔金柳、夕阳、波光艳影、软泥青荇、康河、水草、清潭、浮藻、长篙、小船、夏虫、康桥……这一系列极富诗情画意的意象恰当组合、交相辉映,创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空灵通透、和谐完美的意境。下面我们就运用“细读法”分析云彩、天上虹和康桥这三种主要意象。

  (一)云彩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若是日常,应说“向西天的云彩作别”,诗人把句式做了细微的调整和改变,给人以“陌生化”的警觉,有力地增强了日常语言的表现力,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诗人为什么要和云彩作别?诗人要离开了吗?离开的话为什么不与人告别?云彩是康桥的云彩,作别的是过去的康桥。空中的云彩,随风飘荡,无根无源,就像四处漂泊的游子;诗人借此意象,应是表达漂泊之情,既已作别“云彩”,暗示该是要结束漂泊生涯了吧;只是斯人已去,无处话离情,唯留康河之上的一抹云彩,听诗人的吟唱。诗人呢,“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并且是“悄悄的”,诗人如此温柔,想是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到了这一节,诗人的情感更加浓烈和厚重了,诗人将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情寓于“云彩”之中,“轻轻的来”“悄悄的走”,虽离别却不沉重,飘逸才是诗人的本色。结合云彩的象征意义,亦可理解成诗人打算“丢掉”过去,重新开始,和前面的结束漂泊生涯相一致。

  (二)天上虹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潭水是什么样的?是碧绿的、清澈的、透亮的。天上虹是什么样的?是五彩斑斓、熠熠生辉的。诗人为什么要把榆阴下的那一潭比作天上虹呢?哦,原来是诗人有着“彩虹似的梦”。潭里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之中。

  (三)康桥 这首诗歌的主题是“再别康桥”,诗人在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物,为什么独独选一座桥来作一首诗呢?桥是什么?南宋词人陆游有“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元代马致远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桥是“连接”,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时间和空间;是“承载”,承载着人和物,承载着恩怨情仇、是是非非;是“联系”,联系着你我他,联系着最亲密的人。诗人和康桥之间该是有过一段故事的,此时此刻,诗人站在康桥之上,即将远行。他想对康桥道一声“再见”“珍重”,话在心头却说不出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愈是离别,愈是沉默;康桥是沉默的,诗人的告别也是沉默的。这或许是太过留恋和不舍,也或许是并无遗憾。“再别康桥”,再别那一段旧时光、那一些人事。

  三、诗歌的形式美

  新批评解读将文本看成一个是由多层面构成的复合结构体,不仅关注文本语言单个语词的意义,而且重视文本的结构形态。此前我们一起分析了具体语词中体现的意象之美,接下来我们就从整体结构形态中分析《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派的诗歌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三美”的。

  (一)音乐美 这首诗歌全诗共分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每一节各自押韵,第一节押[ai]韵,第二节押[ang]韵,第三节押[ao]韵,第四节押[ong]韵,第五节押[e]韵,第六节押[iao]韵,第七节押[ai]韵(重复第一节韵),且每节句首不入韵,为次句换韵创造条件;节内隔句押韵,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用韵上回环复沓,营构了一种悠远、惆怅、醇厚、复沓的氛围,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张力。每一节诗内部韵律和谐,读来有音乐般的美感,而每节换韵又造成一种参差错落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节奏契合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整首诗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