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代大理白族女诗人周馥的诗歌,不仅思想深刻,艺术技巧也很高超。本文从感情真挚、感受独特、富有哲理、独创形式几个方面探讨了周馥诗歌的艺术魅力。
周馥,号雁沙,1750年出生于大理太和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读书诵经,琴棋书画、医术样样精通,尤其精于女红,是一位温柔贤淑的才女。成人后嫁给当时大理一带有名的诗人赵廷玉。赵廷玉更是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祖父辈都是诗人。周馥嫁到赵家后,良好的创作氛围更使她如鱼得水,才情四溢。周馥一边操劳家务,一边教育子女;一边赡养老人,一边吟诗作画。周馥不仅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而且还是一位好诗人、好医生,她和两个儿子都在昆明、大理行过医,用良好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治病救人,深得好评。
周馥常常阅读和写作,她读了很多诗书,而且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实践,她一生勤奋努力,共留下一百多首诗,她的小儿子辑录后经过筛选,编为《绣余吟草》,共收录四十三首诗歌,这应该是清代大理地区第一位女诗人的诗集。
综观周馥的《绣余吟草》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
特色。
一、感情真挚
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它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诗言志”“歌抒情”,这应该是诗歌最大的特征。“由于诗歌是内在生命情感与情绪的喷吐物,因此它在呈现方式上就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①诗歌是人类表达情意的最好载体。通过诗歌,诗人把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表达了出来,使人受到感染和教育。周馥的很多诗饱含真情,抒写自然,毫无造作之感,再加上女性天性敏感多情,这就使周馥的诗在灵性之上又多了几分纯情。如《紫笈夫人就馆中甸话别》:“唐破吐蕃地,夫君又远征。铁桥江漭荡,石鼓雪峥嵘。翁殁新阡表,姑衰宿疾萦。家贫无一可,辛苦砚田耕。”这是诗人与丈夫即将分别时写的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丈夫要远离家乡到中甸教书,此时的诗人一家处境并不好,家里一贫如洗,儿女需要抚养教育,按理她不应该让丈夫外出。可是诗人以大局为重,以国家为重,不考虑个人的恩怨得失,担当起全部家务,养老扶小,支持丈夫的事业,这是何等刚毅和坚强。全诗没有表现出弱女子的软弱,而是字字真切表达出对丈夫的忠贞和对生活的信心,读来让人钦佩不已。周馥是一个受儒家思想浸润很深的人,她的观念意识里把国和家看得十分重要,并自觉运用儒家的“仁爱”思想来熏陶自己,从中获得一种精神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也就是说,周馥为国为家为孩子付出一切,任劳任怨,毫无怨言。
作为一个母亲,对儿子们的那份爱,可以说很特殊很感人。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一种最伟大的爱,将我们的人生支撑,那就是母爱。周馥的诗淋漓尽致地把这种母爱表现出来。诗人前后失去了两个儿子,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悲伤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但让人感动的是,诗人以一颗博大坚毅的心,将悲痛化作一种力量,以一种大智大爱表达对孩子们的感情。在《哭次子慧(出继夫弟所园)》中,叙述了儿子慧出生三日过继给夫弟(丈夫赵廷玉的弟弟赵廷枢没有孩子),孩子在叔叔家生活得很幸福,成长得很快乐。儿子慧很懂事,他体贴病中的养父,侍奉养父在病床前,但养父还是抛下他离开了人世。儿子慧勤奋努力,游学北方,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了成功,但遗憾的是,儿子慧也不幸早逝。三年后大儿子才将其弟慧的尸骨收归故里安葬。面对这样一位命运多舛的孩子,诗人怀着真挚的感情抒写了儿子慧虽短暂但却辉煌的一生。白发人哭黑发人,这也许是世界上最为悲惨的一幕,但诗人的伟大就在这里,她不像一般女人那样悲悲切切,而是以一种骄傲和自豪的口吻叙述了儿子的聪明、好学、坚韧、孝顺,读来让人好生感动,母亲的殷殷之情也跃然纸上,这是一种大爱,超越了一般母亲对儿子的亲情之爱。在另一首悼儿诗《悼四子珥彤,命载彤寄书武乡,唤懿儿归》中,叙述四子珥彤二十二岁时也不幸早逝,但这首诗抒写方式上与悼次子慧的那首不同。这首诗主要是通过梦境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厚的感情。诗人认为儿子没有死,只是被召到佛国(天国)去了。这种带有宿命色彩的理解更能让人深刻体会到诗人失去爱子后的沉痛心情。母亲只能用这种方式安慰自己,以便尽早脱离苦海,重新好好生活。这首诗也表达出诗人顺应自然,乐天认命的心态,更能体现出一位母亲在命运的沉重打击下的坚强,因为“人生即坚金,安能抗大冶”,是啊,人生如坚韧的金石,谁又能抗得过呢?这是最好的自我安慰了。
以上几首诗,都充分体现了诗人作为一名妻子和母亲所拥有的一种美好情愫,她贤惠善良、忍辱负重、爱家庭、爱丈夫、爱孩子,为丈夫、为儿子可以牺牲一切。诗歌感情真挚,质朴自然、娓娓叙来,悠悠道来。
二、感受独特
周馥的诗从内容上看,感受都很独特。感受,不仅仅是一时的感性,更有明澈的理智,是感性与理性的深度交融。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建立在他对全部生活的独特理解基础上的。白族女诗人周馥的诗在捕捉、选择外物时与别人不一样,由此带来的思想感情也与众不同,显得很特别。这种独特的感受与诗人鲜明的个性、独特的心理定势和感受的细腻、深刻有关。如她的《关雎(二首)》之一:“停针仔细味葩经,艳艳关雎字字馨。学士许多摛藻笔,缘何压卷属娉婷。”在诗人看来,《关雎》是《诗经》的开篇之作,成就最高,而且她认为这首诗肯定出自女性之手,因为此诗写得柔美、温馨、艳丽,这样的文字当属美丽多情的女性。诗人以一种自豪的口吻赞美了《关雎》杰出的艺术魅力。很多人都熟悉《关雎》,但没有人认为一定是女性所作,而周馥却视角独特,从字里行间捕捉了女性创作的气息和女性独有的温情。
周馥还有另外的几首小诗,特别清新淡雅,感受独特。如《雪》:“群山浮玉寒,太古琼酥托。本是素心人,梅花与共嚼。”在这首诗里,作者选取了“雪花”、“梅花”两个意象,抒发诗人像雪花、梅花一样洁净的内心世界。雪花是洁白的,这象征了人的纯洁;梅花是傲霜斗雪的,象征了人的超凡脱俗。这首诗联想非常丰富,由雪花的白想到“素心人”,再由“素心人”想到梅花的高洁,从这首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心性的高雅,理想的崇高。
再如《龙女花》更是以一个女性独有的细腻写出了龙女花的娇羞可爱,“檀心雪瓣绝尘埃,如意中抽点绿苔。一献宝珠春透早,水晶宫外立徘徊”。龙女花在一片洁白世界中抽出了嫩绿的小点,十分美丽可人,但是当她告诉人们春天已经到来时,又矜持地徘徊在水晶宫外,显出了自己的娇羞。这首诗借龙女花暗示了女性特有的迷人魅力——矜持。诗人写出了对龙女花的与众不同感受。整首诗以素色为基调,没有牡丹的高贵,没有玫瑰的艳丽,更没有夜来香的热烈,但却“雅致风范,富有韵味。”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诗人从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对客观事物做深入的感受、体验,确实有自己对万事万物独到的认识和理解。
三、富有哲理
诗歌是抒情的,但如果诗歌仅仅是感性,没有理性的融入,肯定不是一首好诗。“正确处理诗情和哲理的关系在诗歌审美规范中带着关键性。”③周馥的很多诗,善于从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出发,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给人以启示和感染。
如《偶光》:“尝读《烈女传》,往贤皆可师。安命即为乐,生岂必须眉。泰山遥复遥,欲质荣启期。”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是诗人读了《列女传》的感想。诗人受儒家思想浸润较深,她认为男女无论哪方面都是有别的,女人就该认命,好好做贤妻良母,没有必要像男人一样轰轰烈烈去干一番事业,去征服世界。诗人把认命当成一种人生价值去追求,所以她从不抱怨天、抱怨地、抱怨自己是女人,而是心甘情愿为丈夫、孩子、家人献出一切,无怨无悔。在这里没有女权主义的呐喊,有的是平和做个女子、女人的心态,也说明了诗人是一个洞察世事、知书达理的成熟女人。在这种心境下,古代的烈女们就自然成了她学习的榜样了。这首小诗,抒发了自己对男女两性的看法,感情真挚,很耐人寻味,颇富哲理。
另一首小诗《种瓜》:“爱此绵绵瓞,天心本好心。黄中通易理,绿曼顺人情。荐可随萍藻,羞还继菜羹。山林城市里,门有故侯名。”种瓜,这是现实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诗人因小见大借种瓜而抒发感慨。我们知道,瓜是一种特别容易繁衍的一种植物,好好地生、好好地长,顺应大自然。而且诗人还借此比喻子孙满堂,兴旺昌盛。这些感受很独特,也很有哲理,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从南瓜的黄花中使人通晓了《诗经》中的生生不息的变化哲理,在南瓜的瓜蔓中让人体现了顺应自然的人情世故。读来让人深受感染和启发。
还有一首小诗《花》:“园满春丽妍,篱菊秋佳艳。人徒赏目前,根苗早培灌。”我们知道,花是美丽的,是赏心悦目的,花开的美丽是让人心颤的,可诗人不重在写赏花的感受,而是另辟蹊径,写了美丽的花开之前的一系列辛勤栽培,在浅显易懂中表明了深刻的哲理。
四、独创形式
如果说好的诗歌都有真挚的情感,感受都很独特,那么周馥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独创了一种诗歌形式。这种形式是周馥根据诗歌的内容需要有意识独创的。前六句是五言古诗的形式,以叙事为主,而后两句是七言古诗的形式,以咏怀抒情为主。这类诗歌基本上都是周馥的咏史诗。这些诗歌大都取材于流传在大理一带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视角独特,感受细腻。诗人从历史的角度,歌颂赞美了古代大理地区的几个英雄女子,如在《古蜀山氏女》中,写了一个为大理国做出贡献的“古蜀山氏女”,是她将大理国和古蜀国联系起来的;在《汉阿南夫人》中,“汉阿南夫人”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丈夫而奋不顾身跳进火海,表现出了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唐阁罗凤女》中真诚而率性的“阁罗凤女”是一位漂亮的公主,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而下嫁到民间;《梁阿盖郡主》中的“阿盖郡主”敢于违抗父母之命而为丈夫殉情;《段羌娜闺秀》中的“段羌娜姑娘”不忘父仇,勇敢坚强。这些女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英雄,都是女中豪杰,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这些女英雄的赞赏。这些诗都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存在的,阅读这些诗,认真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它与其他诗歌的不同。
若水点苍山,上有若木华。清阴蜀山女,昌意娶产娃。圣嗣千古緜,未闻国色夸。流水纡折下长江,太息六朝粉黛荒。(《古蜀山氏女》)
殉烈开南中,羞慑彼狡童。故夫衣焚尽,喉断跃火红。从兹星回节,廿五当六月。天上历历星常回,云南处处薪不灭。(《汉阿南夫人》)
从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歌的格式是五、五、五、五、五、五、七、七,这是诗人的独创,这样的诗歌样式可能只有周馥这种很少受到传统汉语诗歌写作的影响的女性才创造得出来,如果是男性诗人,他们的诗歌可能更多的是对传统的规范运用。应该说,这种形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形式的一种贡献。
综观周馥的诗歌,我们认为,作为白族的第一位女诗人,她在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生命的过程中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了中国古代妇女的生存状态,并对女性的命运做了理性的思考。她知天乐命,恪守着女性的人格尊严,而且尽心尽力做好一个贤妻良母,她不慕虚名,不沾利禄,她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空间。难怪刘大坤在《绣余吟草》序中写道:“安贫若急,乐道生忧,率性而言,真情自在。”应该说这是对周馥最中肯的评价。
(责任编辑:古卫红)
此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课题名为《明清时期白族家族式作家群研究》,代码为KY432740
作者简介:赵淑琴,大理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女性文学、美学、民族文化的研究。
① 李怡主编:《现当代诗歌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6页。
② 周锦国著:《清代白族赵氏作家群作品评注》,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23页。
③ 孙绍振著:《文学创作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356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