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没有统一的“留学生文学”,但“五四”之后却有许多描写留学生生活的作品,并且塑造出了诸如“愤激颓废型”、“怯弱型”、“西崽型”等多种类型的留学生形象,研究分析他们的形象特征,不仅可以全面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而且也可以初步了解“留学生”文学的面貌。
中国现代文学没有统一的“留学生文学”。中国的留学生出洋,始于1847年容闳一行的赴美,但这只是一种个人行为。政府有意派遣留学生出国是从1872的“留美幼童”开始的。随后,由于国门的洞开,国际间的交往逐渐频繁,出使官员和留学生人数日渐增多,先是留学欧美,甲午战争之后则纷纷东渡日本,“五四”之后则广布世界各发达国家,但主要集中于欧美及日本等国。知识者的留洋,便有了有关留学生生活的记录,如容闳在他的《西学东渐记》中曾描述过他当时的忧国忧民的心情:“在耶鲁读书时期,中国国内的腐败情形常常触动我的心灵,一想起来就怏怏不快。”由此萌发出强烈的报国志向:“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来人受到同样的利益。以西方之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一天一天走向文明富强。”①当然也有如《留东外史》等纪游之类,描述留日学生如何在东洋嫖妓宿娼的丑行。但这还不能算是“留学生文学”。真正的“留学生文学”应是那些通过描写留学生生活,塑造留学生形象的作品。就中国现代文学来说,曾塑造出了诸如“愤激颓废型”、“怯懦型”、“西崽型”等类型的留学生形象。下面我们主要以有关作品文本为基础,通过个案分析,简要论述以上类型的“留学生”形象特征,以引起大家的讨论。
一
所谓“愤激颓废型”留学生形象主要是指“五四”时期以郁达夫为代表的创造社作家所创造的留学生形象,其标志性特征是“愤激”和“颓废”。“愤激”即愤怒、激动、愤慨之意。“颓废”作为一种情绪性的精神状态,指的是对现实的一种虚无绝望的内心体验,在感受到空虚、绝望后,往往以一种放纵感官本能的方式来消解内心的紧张。这些“愤激颓废型”留学生形象大多含有作者的影子,是作者的“自叙传”,其主要特征如下:
首先,从体貌特征来看,这些“愤激颓废型”留学生们大多十分清瘦,脸色灰白,营养不良,体弱多病。郁达夫《沉沦》中的“他”是一个“抑郁症”患者,《银灰色的死》“Y”君患脑溢血,《南迁》中“伊人”患严重肺结核病,《风铃》中“质夫”患神经病……拖着这样的病体,也就注定了他们缺乏男人应有的阳刚之气,弥漫着小女子式的悲哀。这些身处异邦的留学生脆弱、敏感,对周围的一切哪怕是风云的变幻,水波的摇荡,野草的悉索,女人的娇语,路人的求欢等无意识的行为,也会刺激到他们的神经,仿佛受到极大的侮辱而耿耿于怀。他们这种多愁善感的女性气质几乎随处可见。如《沉沦》中“他”的感叹身世:“这样说一遍,他觉得自家可怜起来,好像万千哀怨,横亘在胸中,一口说不出来的样子,含了一双清泪……”《莺萝行》中的主人公“我”是“一个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整日为养活不了妻儿而伤心落泪,甚至想一死了之……
其次,“愤激颓废型”的留日学生,对民族歧视有着深刻的切肤之痛。郭沫若曾谈道:“我们在日本留学,读的是西洋书,受的是东洋气。”②因此,他曾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民族歧视的强烈愤慨:“日本人呦!日本人呦!你忘恩负义的日本人呦!我们中国究竟何负于你们,你们要这样把我们轻视?”③郁达夫《沉沦》也写道:“原来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日本人都叫中国人为‘支那人,这‘支那人三字,在日本,比我们骂人的‘猪狗还难听。”主人公“他”由此产生出强烈的“复仇”意识:日本同学排斥他,要复仇;中国同学疏离他,要复仇;他的长兄劝说他,也要复仇……很显然,“他”的愤怒带有某种程度的偏执性,是一种性格缺陷。
再次,“愤激颓废型”留学生们大多有着严重的性压抑和性苦闷。处在青春期的留学生也是血肉之躯,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在远离亲人的异国他乡往往难耐对异性的渴求,甚至有着比常人更强烈的性苦闷。因此,性压抑和性苦闷不仅是“留学生”们的行为特征,也是他们精神忧郁、情绪愤激的主要表现。《沉沦》中由于一位日本女同学把“秋波”送给了她的同乡,就引起了主人公“他”的激烈的反应:“……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能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而死。我所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这位主人公处在极度性苦闷的状态中,甚至没有了美和丑的选择,只求感官的发泄,而现实中又没有正常发泄的渠道,“他”只能从手淫,偷看女人洗澡,窥听男女私语,往返歌楼妓院等行为中得到满足,这不仅冲破原有的道德规范,也终于导致主人公理性堤防的溃决。《茫茫夜》中的“于质夫”就由性苦闷转变到性变态,他不仅与同事“吴迟生”搞同性恋,还会像饿犬一样在街上找女人,找不到女人时,就到一家卖香烟的货店里,向女店主买了一根用过的旧针,狠命地刺自己以求异样的快感……把留学生由性苦闷到色情追求的变态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
所谓“怯懦型”留学生形象,主要是指钱锺书《围城》中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留学欧美的留学生。他们的主要特征是自私,虚荣,卑微,懦弱但又善良,稚嫩。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并不以“强”著称,反而以“弱”示人,故被称为“懦弱型”的留学生。
作为留洋知识分子,“懦弱型”留学生受到中西两种文化的濡染,他们极度虚荣,爱面子。柏格森曾说“爱慕虚荣”是人类的共同的缺点,“再也没有比虚荣心更浮又更深的缺点了”④,但这种缺点又以中国民族为甚,鲁迅在《马上支日记》中曾引述美国传教士斯密斯《支那人气质》一书中的观点给以说明。鲁迅说:斯密斯“以为支那人是颇有点做戏气味的民
族……这就是因为太重体面了,总想将自己的体面弄得十足,所以敢于做出这样的言语动作来。总而言之,支那人的重要的国民性所成的复合关键,便是这‘体面”。鲁迅是赞同斯密斯观点的,他说:“我们试来博观与内省,便可以知道这话并不刻毒。”⑤钱锺书也是深谙这一民族特性的作者,他在《围城》中讽刺了各色人等为把自己弄得体面十足而不惜弄虚作假的丑态,甚至连十几岁的女孩子也不放过:十六七岁中学女孩子已经“用油漆粉刷门面”。当然钱锺书讽刺最严厉的还是方鸿渐及其周围的一群留洋知识分子。方鸿渐游学欧洲四年,学业上毫无心得,为了顾及父亲和丈人的脸面,也未能免俗地在回国之前买了一张假博士文凭,并且还自我安慰道: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孔子、孟子等也撒谎骗人。自己买张文凭去哄父母、岳丈,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也是光耀门楣,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回国之后,又是照相,又是登报,出尽风头,似乎很有面子,但其在县中大谈鸦片和梅毒的演讲则使其颜面扫尽。方鸿渐也不过是他周围留学生的一个缩影。他们表面上一个个道貌岸然,但实际上因追慕虚荣而丑态百出:如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却男盗女娼的李梅亭;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韩学愈;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的势利小人陆子潇与顾尔谦;另外还有所谓“诗人”曹元朗、“哲学家”褚慎明等,至于大家闺秀出身的苏文纨,因在国外做了一篇中国新诗的论文而获得博士学位,虽然混迹学界,但却把主要精力用于情场上的争强斗胜,以玩弄男性于股掌为能事,其矫揉造作、庸俗浅薄的姿态令人作呕……无不显示出20世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土壤上滋生出来的留洋知识分子的精神病态。
《围城》还表现了“懦弱性”留学生方鸿渐在情爱上的失败。在这样污浊的环境中,虽不求上进,但还算正直的方鸿渐在爱情婚姻的“围城”中左冲右突,终于还是败下阵来:在回国的轮船上,他抵抗不住鲍小姐的诱惑,与之演绎了一场情欲游戏;回到上海后,为了排遣寂寞而陷入苏文纨所设计的三角陷阱之中,结果闹出许多尴尬;虽然喜欢唐晓芙,但由于苏小姐的作梗,结果被唐小姐一脚踢开;至于同孙柔嘉从“一念温柔”,到机缘巧合,两人的婚姻只不过是一种“身不由己”的偶合,结果也只能落了个劳燕分飞的下场……
《围城》还表现了“懦弱者”方鸿渐事业上的失败。方鸿渐不仅在爱情上屡次遭失败,在事业上也是懦弱得不堪一击。他为人和顺善良,毫无心机,虽然有看透现实的能力,却没有拯救自己的本领,因此往往在事实面前败下阵来:他看穿了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李梅亭的丑行,但仍不得不与其同行、供职于一校;他认清了伪造学历的假洋博士韩学愈的本来面目,却任其招摇撞骗而不敢揭穿;老奸巨猾、善弄权术的校长高松年看他软弱可欺而低聘甚至解聘他,方鸿渐还感谢人家的重用及所送的礼金;对于依附官僚结党营私的汪处厚、专事吹拍的势利小人陆子潇与顾尔谦等,方鸿渐虽瞧不起他们,却仍不得不周旋于其间;他虽看不惯留洋博士苏文纨在抗战期间大发国难财的奸商行为,但却任其奚落而毫无还击的本领;他想独立,却怎么也离不开所谓朋友赵辛楣的牵制……总之,他懦弱又无奈。
三
方鸿渐为代表的“怯懦型”留学生虽然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中的畸形儿,但他们总还保留有一些中国传统文人“外圆内方”的正直,而另一类留学生则完全被西洋浮华的“文明”所俘虏,这便是本文所说的“西崽型”留学生。这类留学生十分羡慕西方的物质文明,对自己的身份深感自卑,在西方文化糟粕与传统专制文化的双重浸染下,失却了中国人起码的人格,变成了洋奴味十足的“西崽”。这类留学生最初有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其后有曹禺刻画的“张乔治”等,但以老舍《文博士》中的文志强等为典型代表。
就“西崽型”的留学生而言,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他们的“尚美,洋奴味十足”。鲁迅曾说:“西崽之可厌不在他的职业,而在他的‘西崽相……这‘相,是觉得洋人势力,高于群华人,自己懂洋话,近洋人,所以也高于群华人;但自己又系出黄帝,有古文明,深通华情,胜洋鬼子,所以也胜于势力高于群华人的洋人,因此也更胜于还在洋人之下的群华人……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这就是现在洋场上的‘西崽相。”⑥对于《文博士》中的文志强博士来讲,主要是崇拜所谓“美国精神”,这不仅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行动的指南,一切都用“美国精神”作比较,包括衣食住行等。如文博士到济南的“齐鲁文化学会”报到时想:“没有洋式的玻璃窗,没有地板,没有电灯,没有钢丝的床,怎能度过一夜呢?”不用说这就是“中国的没有希望”。他不愿教英文,但看到有女士加入便爽快答应,因为这是“美国精神”里有的男女交往的自由;他并不爱娇艳放荡的丽琳,可当丽琳答应给他带来像美国一样的享受与官场上的升迁后便娶她为妻;这一切都由美国精神作支撑。可见,文博士是一个被“美国精神”扭曲了灵魂的病态的人物。
这些“西崽型”的留学生,国外的留学经历,不但改变了他们的思想与观念,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身份与国籍。他们看不起祖国,羞于承认他的同胞,仅仅是因为他们是留美博士,回国后就应该飞黄腾达。如《文博士》中的文志强回国后极力地奔走于豪门权贵之间,为的是以“洋博士”的学衔来换得一个“官衔”。文志强曾说:“想当初,一个寒士中了状元,马上妻财位禄一应俱全。咱们就是当代的状元。地位,视野,都给咱们留着呢;就是那有女儿的富家也应连人带钱双手捧送过来!不是咱们的希望过高,是理应如此。”也许一开始文博士并非有意的堕落,他确实有用“美国精神”改造中国的想法,但是在强大的社会现实面前,深通华情而又了解一点西方“个性精神”的文博士很快便陷入社会的“大泥塘”中而如鱼得水,终于堕落成为一个寡廉鲜耻,天良丧尽的洋奴。所以,文志强是传统的封建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糟粕共同培育的怪胎,是资本主义的“美国精神”与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融合而成的复合体。
对于这样一类“中西合璧”的洋味十足的“西崽型”留学生,从鲁迅到曹禺到老舍等作家,都给予了极大的讽刺和厌恶。这也反映出中国现代知识者一种特殊的道德感情:他们甚至可以宽容小知识分子的庸懦、软弱,却不能容忍洋奴的丑行。他们几乎是“幸灾乐祸”地看这种人在自己笔下出尽洋相,为捉弄这些人物,不惜使用夸张笔调,透出喜剧性、讽刺性。也正是这种心理,使得某些上流文人的集团,在知识界处于孤立境地,“没有中国人味儿”,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几乎成了“没有人味儿”的另一种说法。
以上我们以个案简要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愤激颓废型”、“怯懦型”、“西崽型”等留学生形象的特征,分析了这些最早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的知识者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包括情感特征等方面的嬗变过程。他们也许有许多或令人同情、或令人讨厌的地方,但是他们确实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形象系列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对他们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全面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而且也可以初步了解“留学生”文学的面貌,为“留学生”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郭运恒,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当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① 钱刚.胡劲草.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M].北京:文汇出版社,2004.18.
② 郭沫若.宗白华.田寿昌.三叶集[M].北京:上海书店,1982.165.
③ 郭沫若.行路难.[M].沫若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17.
④ 柏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问题[M].商务印书馆,1989.137.
⑤ 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A].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26.
⑥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一至三)[A].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54-35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