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西首难忘的歌(外一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凉山文学 热度: 16548
李万泽

  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听到一首弦律动听,歌词优美的歌曲,能让你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多年以后,每当你在无意间听到这首歌曲,你竟会感到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感动,使你悠然间对那段岁月萌生出无限的眷恋和追忆。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在县城的民族小学念书,刚从西昌民中师范分配来的女老师教我们音乐课。为我们学唱了一首歌,歌名是《叫我们怎么不歌唱》,这首描写西藏的歌曲,弦律幽婉深情,歌词如诗如画,我至今会唱:辽阔的蓝天/雄鹰在飞翔/雪山下面有着无数的宝藏/在那鲜花开满的草地上/有着我们可爱的家乡/可爱的牛羊……我跟着老师唱,但幼嫩的思绪却伴随着歌曲中的意境,沉浸在蓝天、白云、草原、牛羊之中。啊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我由衷的感慨。

  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一个浪漫的心仪;长大后一定要到西藏去亲身感受歌曲中的那些人间美景。

  多年后,我才知道,这是著名作曲家刘炽老师的作品。

  六十年代,我在成都西南民院附中就读,我们班级的好几位女生都是学院业余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以,我们几个男生相约去观看她们彩排的节目。当时姑娘们穿着筒裙,打着赤脚,正在汗流浃背的排练一幕傣族群舞。这个舞蹈的音乐十分抒情,歌曲也十分优美,加之在姑娘们轻柔舒缓的舞姿下,惟妙惟肖地展现了西双版纳的秀美风光。我尽情的听着、看着,顿时如痴如醉浮想联翩。也是后来,我才了解到那是昆明军区著名音乐人杨非老师的佳作,歌名叫《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歌词是这样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弯弯的江水碧波荡漾……于是,去一趟西双版纳领略一下傣族风情又成了我的第二个浪漫心仪。

  “文革 ”十年,这些优秀歌曲几乎销声匿迹,而我所向往的西藏之行,西双版纳之行,自然也变成痴人说梦。

  改革开放后,这些脍炙人口的音乐终于雨后春笋般的复苏了,我去西藏、去西双版纳的欲望也随之燃起。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心仪中的西藏一直未能成行。至到九十年代,我们才组织县政协民族委员会的委员游历了甘孜、阿坝两大藏区,见到了若尔盖大草原和红原大草原。站在这“开满鲜花的草地”上,见到了从遥远的雪山下冰化而来的河水在一望无垠的草地上静静地流过;见到了小河两岸的草丛中洒满星点斑驳的牛羊和牧羊姑娘洗晒的五颜六色的衣物;见到了宽敞平坦的油路两侧淳朴善良的藏民垒成的玛尼堆和玛尼堆上红红绿绿的经幡。这幅空灵恬静的景致,正是歌曲中唱出的“充满爱情和阳光”的地方。此刻,我虽然没有像席慕蓉那样“泪流如雨”,但我仍然非常激动,仿佛见到了一个久别重逢的故人,倍感温暖,倍感亲切。于是,我又一次情不自禁地哼起了:辽阔的蓝天,雄鹰在飞翔……

  本世纪初,州政协领导又带队,让我们尽情领略了西双版纳傣族人的“密密的寨子”和“弯弯的江水”,并与当地的党政领导共同欢度了泼水节。可惜我们成行时正值雨季,美丽的澜沧江水不是“碧波荡漾”而是“红波涌动”。然而傣族著名舞蹈艺术家、全国政协常委刀美兰老师的“交杯酒”、掩映在芭蕉林中的傣族竹楼和傣族姑娘们娟秀柔美的孔雀舞以及傣族小伙子用葫芦笙演奏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都让我们流连忘返,至今记忆犹新。

  岁月沧桑、人生如梦,如今我已是年即古稀的退休老人,殊不知当年创作这两首歌曲的刘炽老师和杨非老师今夕何在?而他们的杰作却一直温暖着我的半个人生,并且不时让我回忆起人生旅途中的那些美好时光。

  良师归去

  ——怀念邹世华老师

  原宁南县政协秘书长,我州知名作家邹世华老师已经去世一年多了。他的葬礼我没能参加。因为退休以后,我一直蜗居西昌,对本县的许多事情知道甚少,至到我女儿从宁南回来,她才告诉我这件事情。

  邹世华老师的逝世我很悲痛;没能参加他的葬礼,我很遗感。

  邹老师与我不仅是后半生的同事,而且是多少年的文友。甚至可以说,他是我文学上的良师益友。

  1977年暑假,县文教局在一中举办全县中学语文教师培训会,我当时是解放乡(今梁子乡)戴帽初中的语文老师,所以也来参加培训。记得学员点名那天,马庆华老师点到“邹世华”时,一个坐在我前排的青年向了一声“到”,但他没有站起来,也没有抬头,而是继续看他的书。哦,他就是邹世华,似有一股特殊的气质。我在心中默念。因为在这之前,我就听说过,他因写文章受过批判。在后来为期半月的培训中,除了仁绪光老师的古代汉语外,上其它课程都难得见到他的踪影。

  81年到82年,宁南连续两年召开文学艺术者座谈会。苟泽帮、邹世华、伍尧都登台亮相,我也在这个会上发了个言。从那时起,我总算与邹老师有了一面之交。不久,他的处女作《校长郑直》在《凉山文艺》发表。于是,我们这些文学青年奔走相告一睹为快,对邹老师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此后的十年,是邹老师在文学创作上的辉煌时期,先后有《人各有志》、 《桃花湾轶事》、 《马帮风情》、《你这个包工头》等一大批掷地有声脍炙人口的上乘佳作相继问世,其中部分作品还获得了不同的奖项。

  86年春天,凉山州作协在西昌召开小说创作会,邹老师我俩应邀参加。会间,我把自己刚写好的一篇习作请他指教。邹老师彻夜阅读后,对我讲:作品立意新鲜情节生动,但读后总觉得略显肤浅。他建议我,不妨再读一下鲁迅的《祝福》。我回来后重温了鲁迅的这篇名作。果然在“祥林嫂”身上得到启迪。经过我改动后,作品的人物更加鲜活:立意更加深远。这篇拙作后来发在《凉山小说专集》上,并得到多种小说版本的转载。

  90年代初,邹老师调来县政协任秘书长。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能够改行并得到越级提拔,我为他高兴。他对我讲,到政协后属于自己的时间应该多一些,这样更有利于创作。

  从那以后,我更加期待着邹老师的大部头作品。

  没过几年,我也到了政协,先后任副秘书长、副主席。我俩倒是殊途同归。从那时起,虽然我们之间的角色己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称呼始终不变,我仍然叫他“邹老师”,他仍然叫我“万泽”。彼此间的亲密程度不言而喻。

  其实,偌大个政协机关,除了主席以外,秘书长才是主事者,是真正的内当家。全年的机关工作,事无巨细都需要秘书长事必躬亲。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常委会工作报告、提案审查报告,这些文章都是政协工作的灵魂,也是整个政协机关的一道门面。如何写好“两个报告”历来是主席、副主席们为之苦恼的事。就是各专门委员会的调研简报,要想写出特色,写出水平也很不容易。而这些文字活路,对邹老师来讲倒是小菜一碟。他可以根据全年的工作简报,结合有关文件精神,不打草稿一气呵成,平时的简报更是提笔成文。

  说实话,当年经邹老师之手的文字材料,读起来行云流水赏心悦目,是当时四大班子文号中的上乘之作。

  邹世华老师在政协寒窗孤灯十余年,虽然没有写出我所期待的大部头作品,然而他以其不卑不亢的行事风范、稳健务实的办事作风和儒雅谦和的文人情懷,赢得了政协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尊重和爱戴。

  我想,邹世华老师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和邹老师同在一个小城,同在一个单位,并且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生活工作了二十余年,有道是“十年修得同船渡”。试问,我与邹老师这份隋缘该修多少年的佛?

  最近我又重温了他的《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读着这些幽默风趣舒缓流畅的文字,我仿佛感到邹老师正在自己身边一,用十分熟悉的语气向我娓娓道来。于是我又一次鼻酸眼湿,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现在邹老师走了,就像当初悄悄的来一样。我们再也看不见他那温文尔雅的身影;再也读不到他那优美动人的新作。可是,他那些精美的文章却永远留在了人间,留在许多读者的书架上。

  邹老师这些作品才是他真实地留在世界上的永不消逝的脚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