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过甘洛,在甘洛人的脑海里记忆犹新。在海棠千佛寺的墙壁上,有红军第二先遣队当年在甘洛和海棠活动情况的文字。文字虽然粗疏,但默默记载着当年左权、刘亚楼、张爱萍在甘洛海棠一带活动的情况,睹物思情,不由让人又回到那峥嵘岁月。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进入凉山,准备前往大渡河,而蒋介石也在密切关注着这条行进在高山峡谷中的红流。他明确判断到了红军的目的是什么。因此,他谋划再创造一个历史奇迹,让红军在大渡河边也来上演一幕太平天国石达开的悲剧,并对此胸有成竹。当年的《四川日报》曾刊发了一条醒目的新闻: 《蒋介石委任杨森为大渡河守备指挥并以骆秉章诱杀石达开相勖勉》。这条新闻中的杨森就是川军二十军军长。
红军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的刘伯承,担任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先遣队于5月20日到达泸沽县城。当时,从泸沽县城到大渡河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是偏东北的大路,从越西过甘洛到大树堡渡口渡河,河对岸就是雅安富林,可直达成都(此路是原计划行军路线);一条是偏西北的小路,经冕宁过拖乌彝区,顺石棉南垭河而下,到达安顺场,过了大渡河就进入雅安地区。
针对形势刘伯承做出判断,堵截红军的川军如果死守大路上的富林,中央红军要从大渡河上的大树堡渡口渡河会十分困难。因此他建议中革军委改变行军路线,在泸沽兵分两路,主力红军和中央纵队悄悄走小路,从安顺场方向渡大渡河。同时,组建第二先遣队,携一台电台,佯装主力红军,仍按原计划走大路,经越西城、往甘洛海棠至大树堡疾进,给敌人造成红军将在大树堡渡口飞越大渡河,攻占雅安配合主力北上的假象,以迷惑牵制敌人,达到掩护主力红军向安顺场进发,保卫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机关安全的战略目的。
第二先遣队由一军团参谋长左权、二师政委刘亚楼、红二军团第十团政委张爱萍、红一军侦察科科长刘忠,率一军团侦察连、二师五团三营、三军十一团为第二先遣队。快速从泸沽出发,突破小相岭,攻下越西县城。5月23日黄昏,红军从越西县的梅花乡渡过白沙河进入甘洛境。过河期间,国民党的散兵依仗沟深林密的险要地势阻击红军。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用10多分钟便将其击溃,然后沿着崎岖的山路进入甘洛县的蓼坪村。蓼坪村是“南丝绸之路”一个重要的驿站,街道长800米,有200来户村民。红军到来之际,受国民党“中央红军是土匪,见人就抢,见房就烧”谣言影响,村民们早己拖家带口上山躲起来,藏在树林中观看山下的动静。到达蓼坪村,红军派一个连继续前进,在距离蓼坪村5公里的腊梅村休憩。大部队则宿营在蓼坪村。部队一边安排人员打扫街道,一边开展宣传活动,向藏在山上树林中的百姓高声喊话:红军是帮助穷人的,是穷苦人的部队,我们是要打倒土豪分田地,打倒欺压我们的刘(文辉)家军。看见红军清扫街道,不进民居,一些胆大的青壮年趁天快黑陆续回到村子与红军交流。红军战士便向他们宣传红军打土豪为穷人、抗日救国的道理。知道了红军的情况,村里的人很陕下山回家了。他们有的邀请红军到家里休息,有的主动为红军烧水做饭,有的将家里的木柴拿出,给红军战士烤火用。由于人多,红军战士大多只能睡在屋檐下。红军首长左权、刘亚楼、张爱萍就在一棵正飘着花香的丁茉树下搭帐篷住,并把马栓在树干上。蓼坪村村民对红军不扰老百姓的良好纪律铭记在心,直至现在也把蓼坪村背后的一株大树叫“红军树”。
第二天,红军继续前进,前往海棠古镇。由于一天前红军侦察连在前方消灭了一些阻击红军的国民党散兵,为佯攻部队前进扫清了障碍,加之宣传深入人心,群众对红军很热情,当地村民主动给红军当向导或帮红军挑物品,部队行动迅速。当侦察连走过十里草地,来到一个叫老卡子的哨所时,遭遇川军刘文辉二十四军参谋处长彭灿(越西县县长)、教育局局长胡昌基、越西中学校长陈奇昌等带领的一个连自卫队与地方势力的阻击。彭灿当时正带着秘书和自卫队从越西溃败向富林(汉源县)方向逃窜,行至离海棠古镇附近的老卡子哨所时,彭灿鸦片瘾发作,便安排驻防,停下吸烟,谁知竟遇见红军,结果自不必说,一触即溃,彭灿被捕获,与他随行的自卫队员见状也纷纷作鸟兽散,红军迅速击散守敌继续前进。
黄昏时分,红军第二先遣队急行军两小时到达海棠古镇,队伍驻扎在城外的制高点施家坪树林中。很快与城内地下党取得了联系,获悉了敌情。海棠镇主要由刘文辉的24军某营约140多人及百余人的地方武装驻防,并无重兵。敌守军倚仗城墙高大,认为完全能够抵挡红军进攻,因而防备不严。摸清敌情后,红军与地下党里应外合兵分东、西二路向海棠古镇发起进攻。随着轰隆一声巨响,紧闭的城门被炸开,红军长驱直入。经过不到半小时的巷战,海棠镇便被红军占领。进驻海棠镇后,按照惯例,红军立即组织人员清扫街道,在城墙上刷写标语。“红军是抗日救国,打富济贫的军队!”“红军到,干人笑,粮绅叫;白军到,干人叫,粮绅笑。要让干人天天笑,白军不到红军到!”一时间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红军的宣传让一些胆大的群众对红军的情况有所了解。当年的海棠镇有蒋、倪、孙、罗、丁五个大姓,这几个大姓都将自己的房间腾出,欢迎红军入住,为红军提供开水和一些物资。看见红军只与官军打仗,不扰民,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来看红军,海棠镇内一时热闹非凡,群众拥护红军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一些贫苦百姓还主动要求参加红军,据统计资料,当年甘洛有50多位彝汉群众参加了红军,这些人多在长征途中英勇牺牲,为甘洛增添了荣光。
第二先遣队在海棠住了一晚,第二天拂晓除留下百余人驻守海棠外,大部队则在左权和刘亚楼的率领下直奔大树堡。他们走的是人们熟知的灵关古道,沿着这条茶马古道途经坪坝乡穿过清溪峡,迅速向大渡河挺近。山路弯弯崎岖不平,军情紧急快马加鞭。红军一路以140里急行军速度,于晚上十点到达原越西县的晒经关(今汉源县境),将守在这里的敌军一举歼灭,紧接着继续推进,逼近大树堡附近。
抵达大树堡附近,红军做出决定:兵分三路,一路进攻大树堡,一路占领要隘,另一路则直接抢占渡口。川军王泽浚派出一个连从大渡河北岸渡河来到南岸部署设防。红军的行动可用神速二字来形容,从发起攻击到结束战斗,快得难以想象,犹如一道红色闪电掠过夜空,小镇就完全被红军占领了,敌连长也被活捉。而驻守渡口的敌军一听到枪声响起,便纷纷抢着上船往北岸狼狈逃去。
攻占大树堡渡口后,左权、刘亚楼立即作出了准备渡河的佯攻安排:一个团的战士在大树堡的山头上大量伐木砍竹,同时公开征集造船和搭浮桥的材料,让大家使劲地高喊号子,使河对岸感到南岸的热闹。又安排一个团的战士在树林中点燃火把满山奔跑,造成林中人声鼎沸火光冲天的气氛,让北岸敌军以为红军主力已经到达汉源县富林镇。红军还把俘获的越西县县长彭灿拉到河边公审,然后当着河对岸的敌军将彭灿斩首。第二先遣队的这一系列举动让敌人相信了,他们断定,红军主力已经到达,就要从这里渡河北上,石达开的悲剧就要在大树堡渡口重演了。敌军于是迅速调整防御,调集五个团近两万余人的兵力到富林镇一带,增强渡口北岸的防守。堵截红军主力。遗憾的是,他们上当了!蒋介石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彻底破灭,中国革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5月27日拂晓时分,红军见国民党部队已经上当,立即调头回转悄然撤走,再次经晒经关,沿“清溪道”返回,过坪坝乡,回到海棠古城短暫休整,在海棠汇集越西城、海棠城的留守部队,于5月28日翻竹马垭口,前往安顺场与红军主力部队会合。
第二先遣队以佯渡之态势转移了敌军对安顺场方向的注意,成功地掩护红军主力渡过了大渡河,实现了危急时刻红军战略大转移的胜利。对此,长征结束后,聂荣臻元帅曾有一个精到的点评,他说: “如果没有红五团远离主力去吸引敌人对安顺场的注意力,红一团能否在安顺场夺得那条小船渡河成功还是一个疑问。”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先遣队征战甘洛,虽然时间短暂,但红军正确处理当地藏彝人民的关系,认真执行党中央的民族政策,大大赢得了民心,为完成佯攻任务具备了政治保障。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从此,红色的革命种子在甘洛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