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羊的童话(外一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凉山文学 热度: 16108
美桦

  会理是建昌黑山羊中心产区,国家黑山羊核心群繁育基地。会理黑山羊,为四川六大山羊品种之一,以其适应性强,耐粗放饲养,遗传性稳定,品质优良著称。会理黑山羊肉质细嫩,膻味轻,鲜而不腻,是厨中滋补佳品。羊肉全锅汤、羊肉火锅、火爆羊肝、烂刀羊肉、红烧羊肉、粉蒸羊肉、羊肉米粉……古朴原汁的美食,让人尽享舌尖上的美味。关于会理羊肉的龙门阵,雅的俗的,荤的素的,更是说不完,道不尽。

  奇葩的证明

  包谷扬花的季节,风是温柔的尤物。风轻轻的,怯怯的,生怕撕破了满目的葱茏,在包谷林里筛下一地的细碎,酥麻麻的让人心醉。

  在那样的日子里,小孩子是最野的。桃子红了,梨子酥了,李子脆了,地瓜香了,……这一切,还不足以吊起孩子们的胃口。因为,有一个重要的节日,火把节要来了。

  时值七十年代中期,寨子里很多陈规陋习被革除,却保留了过火把节的习俗。农历6月24这一天,吃过晚饭后,寨子就燥动起来。大人娃娃扛着火把,围着庄稼地游走,口里高叫道:“烧虫——!烧虫——!”婆娘汉子也不像白天那样稳重,以长长的火把为武器,在笑声呐喊声中,相互绞杀。笑够了,闹够了,找一个空坝,烧上一堆大火,跳起欢快的蹄脚舞。孩子们呢,举着火把,像金色的鱼,在夜色里穿梭不停。熊熊火光,映着那一张张生动的脸,场面古朴,热烈,欢快,喜庆。这个仪式,尽管有封建思想的残余成份,那也是保公家粮食不被资本主义的虫子糟蹋,没有人过多追究。

  其实,热闹的背后,还有一个秘密:过火把节要杀羊。

  苦了大半年,春节前后攒下的那丁点儿油星,早已让高涨的革命热情冲刷殆尽,生锈的肠胃早就盼着有点油花滋润一下。火把节一到,生产队里就会有几只羊,或病死,或摔死,或被狼咬死。生产队派人,把这几只死得不明不白的羊剥了,羊肉按人头分成堆,由各家拿回去帮忙消化。当然,很多人家并不满足生产队分的羊肉。于是,几家人凑份子,单独买羊回来,打平伙。

  这一年,幺叔早早邀约好6家人,火把节前就把羊买了回来。结果,杀羊那天,又有2家人加盟。平分下来,羊肉少了一点,加些小瓜萝卜,一家人敞开肚子吃,还是没吃完。

  还没吃完饭,寨子里就燥动起来。二老爹下午喝了几杯酒,杵着拐杖,咧着嘴出来看稀奇。5歲的贺小宝,顾不上还在家里收拾碗筷的妈妈,肩上扛着只小火把,一手提着裤子,正在往门前赶。

  “小宝,你要去哪点?”二老爹脸上的皱纹里全是笑。老人最喜欢逗孩子,他拉过小宝,慈爱的目光在他蓬乱的头发上嗅着,笑眯眯地说:“小宝,老爹问你,下午你家吃羊肉没有?”

  “吃了!”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小宝显得有些不屑。

  “哪点吃的?”

  “屋头。”

  “噫,不会吧?”二老爹咕咕咕地笑道:“我刚才去你家,你爹你妈都说没吃羊肉哩!”

  “吃了!”

  “没吃!”

  “就吃了的!”

  “吃了?你一个人吃的?你不要动,老爹闻一下就晓得了。”二老爹笑着,伏下身子,在小宝的身上嗅了嗅,说:“你哄老爹嘛!吃了羊肉,咋闻不到半点羊膻臭?”

  小宝一脸的茫然,二老爹笑了:“不信,你自己闻嘛!”

  小宝将信将疑,把肩上的火把放下来,扬起袖子闻了闻,没有说话。

  “咋样,老爹没骗你吧!”二老爹笑开了,说:“你哈口气,我再闻闻看。”

  小宝把快要掉下去的裤子提起来,鼓起腮帮,哈一!朝二老爹脸上哈了一口气。

  二老爹紧了一下鼻子,摇摇头,说:“哪有羊膻味?我就说,你家下午没吃羊肉嘛!”

  这就是一个相当严重的原则问题了。过火把节,家家都要吃羊肉的。未必,我爹我妈连羊肉都吃不起?小宝无比委屈,眼里有了泪光,脚一跺,说:

  “吃了的!”

  尽管小宝说得异常坚决,二老爹还是笑呵呵地说:

  “不要哄老爹,没吃就没吃嘛!”

  晚风扯动着夜幕,撩得包谷林沙啦啦啦响。远处,已经有了零星的火光,欢笑声在山谷里跌来撞去。小宝叹了一口气,他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证明。过了一会儿,小宝说:“要不,我放个屁,你好生闻闻。我就不相信,里面会没有羊膻味!”

  二老爹愣了一下,哈哈哈笑得白胡子乱颤。二老爹缓过气来,骂道:“小龟儿子!你记着,要是有羊膻味,就不是我们会理的羊肉了!”

  就爱那碗粉

  但凡有成就的人都很忙。这一点,在王教授身上,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王教授学医,在做教学科研的同时,经常上手术台操刀。王教授的爱人和他是同事,两口子为事业忙得团团转。王教授年年说要回来,年年计划落空,除了有一年他奶奶去世,两口子一起回来奔丧外,很少同时回来。

  这一年,王教授早就给几个同学说,暑假要带媳妇回会理走一趟。同学们都很高兴。虽说在大城市,王教授依然和他老家的门前那汪清泉一样淳厚。只要家乡的人找到他,他都会尽心尽力地帮忙。很多人得益于他的这份浓浓的家乡情,让游走在死亡线上的生命得以延续。

  正是因为这样,王教授人还没到会理,他的同学早就为他订好了宾馆,一干人都到酒店里侯着,准备为他接风洗尘。

  一路转车,从西昌赶到会理,已经接近6点了。王教授把行李放进酒店房间,和同学们打了个招呼,说:“我们先到街上透口气。你们晓得的,这几天差点在外面火炉里热死了!”

  会理人都知道,这个季节,外面热浪滚滚,酷热难当。那样的闷热,犹如酽稠的浆糊,厚厚地裹在身上,让你无处可逃。唯有会理,冬暖夏凉,是消夏避暑的绝佳去处。即使烈日当空,只要到屋檐下,树荫里,清凉扑面,酷暑尽消。

  王教授谢绝别人陪同,带着爱人就上了街。

  想想也是,别人难得回来一次,饭桌上酒一喝,弄得昏天黑地,晚上啥也看不成了。同学不好坚持,催他快去快回,不要误了晚饭时间。

  可是,教授出去就不见回来,电话打了无数次,就是无人接听。同学暗叫不好,教授做手术,老是有把手机调成静音的习惯。同学只好派两个人分头找,县城街巷并不复杂,半个小时内,想必不会走远。为了把教授接待好,同学不仅邀约了好友,还请了县上的几个领导。如今,一干人陆续到齐,主客却不见踪影,这怎么办?

  很快就有了回音,派出的人找到了教授两口子。可是,他们传回的消息,却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两口子在钟鼓楼旁边的羊肉馆,吃羊肉米粉!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这个脸丢大了。同学三步并作两步,急匆匆赶到钟鼓楼。果然,两个教授要了两碗粉,一碗肉,正在埋头摇箸,吃得酣畅淋漓。

  “噫,你两个有点不像话哩!嫌我们招待不起说,提前吃小灶来了?”同学言语里夹枪带棒,咄咄逼人。

  教授美美地喝了口汤,连忙站起来,双手连比带划:“对不起,对不起,哪是那个意思……你懂的,会理的崽儿,回来的第一件事,不就是忙这碗羊肉粉嘛!”

  教授说的也是实情。不管城里还是乡下,那些到外面读书的娃娃,回会理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家羊肉馆,烫碗羊肉粉,薄薄的冒上一层羊肉,葱葱芫荽放足,豆瓣胡辣椒放够,花椒面放重,在扑鼻的清香中,美美地让麻味辣味逼出一通汗,全身才觉得舒服。

  可是,这天太特殊。几个同学早早在宾馆等着,邀请的县领导也到了,教授这出戏一演,这不是在耍大牌,有意在冷落人家吗?即使是要好的同学,也不能这么任性呀!

  同学很生气,但在这样的场合,脸上只得强装着笑:“走走走,明天我请你们吃羊肉!”

  教授又喝了口汤,示意他的爱人早点收工。教授的爱人是北方人,满口的普通话,赶紧站起来打圆场:“实在对不起。平时我家这口子老跟我嘀咕,说会理的羊肉怎么鲜美,羊肉粉怎么好吃,我耳朵都听起老茧了。今天尝了一下,这个味确实不错……”

  教授接过话头,说:“平时,她老是吹北方的涮羊肉怎么怎么好。我说,那玩意儿哪和咱们会理黑山羊比,趁早扔了吧!会理黑山羊,才是真正的原生态食品,肉质好,汤鲜美,没有膻味,这下……服气了吧?”

  “别争了别争了!”两口子斗起嘴来,同学的气也消了一半,说:“朋友些都在宾馆里等着,给你两口子接风哩。先说好,一会儿先你们罚三杯再说!”

  教授哈哈笑道,对爱人说:“要得嘛,羊肉汤还有解酒的功效。我先垫点底,回去好好陪他们喝两杯!”

  没想到,满口京腔的教授夫人,看着那碗刚端上来的羊肉,说:“哎哟,你能不能把宾馆的订的菜退了,就在这里吃吧!宾馆里的菜,大家都吃腻了,这才是好东西啊!”

  招牌最重要

  很多做生意的朋友都说,在会理有一个奇怪的事:城里城外,开了这么多家羊肉馆,生意做不走的没有几家。事实的确是这样,会理的羊肉馆,不管门店大小,里面人来^往,宾客满座,生意火爆。

  会理人喜欢吃羊肉。会理人吃羊肉和别的地方还真的不一样。很多地方吃羊肉,多是中午或下午。会理不一样,从早吃到晚,一天不间断,特别是早上,会理人喜欢吃羊肉米粉,再加碗羊肉,捎带中午一起就解决了。有些上了年纪的人,还喜欢喝两杯早酒,邀约三两个老友,一碗肉,一碗汤,二两老酒,喝得身上热呼呼的,才盡兴而去。很多地方吃羊肉分季节,特别是冬至前后,就是羊肉的旺季。会理羊肉没有这些讲究,从春吃到冬,一年四季都是旺季。

  我有个朋友在县农牧局工作,说起会理的黑山羊,他乐呵呵地告诉我:会理黑山羊存栏70万只,年出栏不足50万只,每年自己就要吃掉60万只以上……

  朋友说得津津有味,我却听得一头雾水。老朽虽然有些愚笨,但这点简单的算术题我是做得来的。每年出栏50万只,却要吃掉60万只,那不是在笑话我不会算帐吗?

  朋友看出了我的疑惑,说:“你到外面吃羊肉,如果打会理黑山羊的招牌,差不多都是假的。为啥?会理的黑山羊还不够自己吃,还要从周边县弄10来万只过来,才勉强跟得上需要,外面哪里吃得到会理的黑山羊?”

  老周的侄儿就在会理开了一家羊肉馆,每天人来人往,生意特别火爆。侄儿的店面并不大,楼上楼下,只有十来张桌子。每天两口子六点前起床,紧赶慢忙,到下午四点过就可以收摊了。当然,要是有客人预订,晚饭要在他那里吃羊肉,他也会在那里等着客人的光临。就是这样一个店子,侄儿一家人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买了套二手房,有了部算不上豪华的车,日子过得有模有样。

  侄儿关了铺子,晚上也会到老周那儿走一走,老是吹他那羊肉如何如何,听得老周心里痒痒的。侄儿有两次请客,老周过去作陪,味道还不错。不过,侄儿的店子,平时老周难得去光顾。他是怕去侄儿店里吃羊肉,侄儿不收他的钱。小本生意不容易,为那两碗羊肉粉,在那里推过来让过去,实在没意思。

  不过,这天老周想去找他侄儿。他有个特别要好的同学,下周要带老婆孩子到会理,想吃点正宗的羊肉。人家大老远来,慕名品尝会理黑山羊,不能扫人家的兴。老周不敢怠慢,他准备到侄儿店里看看,到时候带同学一家到这里吃羊肉。毕竟是自家侄儿,不管是羊肉品质,菜品的搭配,还是卫生上的要求,早早打了招呼,到时候肯定要做得把细一些。

  可是,老周一大早到了侄儿的店里,却让他大吃一惊:往日生意兴隆的羊肉馆,大门严严地关着,连个人影都没有。

  咱回事?前天还见到侄儿,在请他去吃羊肉哩,怎么这店铺说关就关了?老周赶紧一看,门上贴着张告示:

  店主有事,暂停营业一天。

  老周心里直打鼓,拨打侄儿的电话,里面传来一个冷冷的提示音:你所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

  到了下半天,侄儿打电话过来了。侄儿说:“叔,早上你找我?”

  “对呀,今天咋关门了?”

  “嗨,说起早上的事我就鬼火冒!你晓得的,定点给我送羊肉的唐大汉有事,换了一家人送。结果,那羊肉一下锅,我就觉得上当了:妈哟,这哪里是会理黑山羊嘛!”

  “嗬,你成精了,一下锅就知道是不是会理羊肉!”

  “那羊肉看起来成色不错,下锅就是一大股羊臊味。那些老顾客,就为了吃碗肉,喝碗汤。你说,要是肉出了问题,以后哪个来?”

  “那,咋办?”

  “咋办,赶紧关门噻!我不可能为了这只羊,砸了我的招牌哩……”

  侄儿还在絮絮叨叨地说,老周心里却觉得无比的温暖。他觉得再给侄儿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到时候带着同学去,说不定还会给他一个别样的惊喜。

  最高的礼遇

  会理黑山羊肉质细腻,无膻味,这一点确实是这样。

  这一年,有个慈善机构到会理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根据捐赠方意愿,地点选择在金沙江边的一所村小,离县城80多公里。其时恰逢通乡公路建设,沿途都在堵车。早上8点从会理出发,一路走走停停,到了乡上,已经是下午3点过了。

  早晨吃的早点,早被颠簸得无踪无影,剩下的除了疲劳外,更多的是饥饿。此时,大家都巴不得找点东西,先填填肚子。

  午饭安排在乡政府的食堂里。乡上条件简陋,做了一大盆羊肉,配了兩碗豆花,两盘花生米。热腾腾的羊肉汤,氤氲着扑鼻的鲜香,馋馋地吊着大家的胃口。

  来的客人中,有一位在中国留学的爱尔兰姑娘,满口的普通话,交流起来没有丝毫障碍。还没有坐定,出于礼貌,同行中就有好心人问道:“你们吃不吃羊肉?”

  “羊肉?”没想到爱尔兰那个身材苗条,大眼睛,高鼻梁的漂亮姑娘,一听到这两颗字眼,像被什么东西蛰了一下,摇着头说:“我不吃,我一粘着羊肉就会吐!”

  爱尔兰姑娘的话,让所有的人都愣住了。乡上没有集镇,逢双才到另外一个乡的集镇上赶场,顺便派人去买些蔬菜回来。再说,乡上离江边的村小,还要赶十多公里的路,时间上也耽搁不起。此时此刻,让人家去哪里弄吃的去?

  还是随行的领导稳得起,招呼大家一一坐定,对爱尔兰姑娘说:“乡下太好客了!知道有贵客来,今天专门为你准备了好东西!”

  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不知道领导葫芦里卖些什么药。领导指着那盆羊肉,说:“听说过吗?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看看,乡上专门为你杀了头驴,大家都得领情呐!”

  爱尔兰姑娘漂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看得出来,她被如此的盛情打动了。

  领导落落大方,乐呵呵地往客人蘸水碗里放芫荽葱葱,放胡辣椒豆瓣,说要给客人打一个地道的蘸水。大家都正襟危坐,生怕不小心惹出麻烦,呆看着领导忙前忙后。

  领导往爱尔兰姑娘的蘸水碗里舀了一小勺汤,搅匀,夹了一小块羊肉放在蘸水碗里,笑眯眯地说:“你尝尝这驴肉,味道好着哩!”

  爱尔兰姑娘优雅地把那块肉放在嘴里,眉毛一扬:“嗯,好,味道确实好!”

  看着爱尔兰姑娘美滋滋地把羊肉吃下去,一桌人悬着的心落了下来。领导不动声色,乐呵呵地说:“这驴,产自金沙江畔,体格小,肉细腻,没臊味,胖瘦搭配最好吃。”领导说着,给爱尔兰姑娘碗里夹了一些半肥半瘦的羊肉:“这些肉才好吃,你慢慢尝。”

  饭桌上凝重的气氛,被爱尔兰姑娘打破了。领导在羊肉盆里翻捡出一块薄薄的羊油,放在爱尔兰姑娘的蘸水碗里,说:“这才是最精华的东西。”

  一桌人心里都在暗暗发笑,人家沾着羊肉就会吐,能吃油皮吗?爱尔兰姑娘把羊油放在嘴里,轻轻嚼了嚼,说:“不错,这东西好!”

  很多人都忍不住笑起来。欢快的笑声,把饭桌上的气氛推向了高潮。领导又连着夹了两块油皮,乐呵呵地对爱尔兰姑娘说:“你难得来会理,多吃点!”

  爱尔兰姑娘嘴里愉快地OK着,夹着那油亮亮的油皮,问:“这是……驴的那个部位?”

  领导看了看,郑重地说:“这个嘛,是肚皮和胃之间的粘膜。”

  “嗯,好吃,好吃!”爱尔兰姑娘点着头,大家又笑起来。

  一干人吃过饭,爱尔兰姑娘意犹未尽,说:“这么好吃的美食,在其它地方能买到吗?”

  “不可能。”领导摇摇头,说:“这种驴,它生长周期慢,产量低,连本地都不够消费,外面哪有卖的?”

  爱尔兰姑娘耸耸肩,双手一摊,表示万分的遗憾。

  临走,州上陪同的同志说:“你们厉害啊,把国际友人也忽悠得晕呼呼的。要是露了馅,把人家弄吐了,这样的国际影响你们挽回得了吗?”

  领导哈哈一笑,说:“放心!咱会理羊肉,没有膻味。就凭这一点,就是放到国际上去,也是响当当的品牌,绝对不会给我们丢脸的……

  摘一捧星光的碎屑回家

  火烧洋芋

  在我人生记忆里,老是固执地认为,1983年的冬天最为寒冷,也最为漫长。

  那是在昭觉。凉山彝族自治州老州府所在地,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腹心。

  夜风裹挟着寒气,在呜呜咽咽的嚎叫中,把天幕上的星星擦得贼亮。早已冻僵的县城,在黄昏的暮色中蛰伏下来。远处的几声狗叫结巴而勉强,显得极不情愿,好像刚刚被阉割了一般。

  十来个同学,瑟缩着身子,挤在一间破教室里。不用说,这间房子中间烧着一堆火。大家或蹲或坐,挺直腰杆,伸长脖子,尽可能让自己的手,在火苗上获取更多的热量。

  都说娃娃屁股上有三把火。可是,遇上这样的鬼天气,就算有十把火,也抵挡不住从四面八方浸袭过来的寒冷。晾在铁丝上的毛巾,全部成了一张张冷硬的牛皮,用手一折就会生生断裂。寝室外面,一尺来深的水沟,冰凌已经溢出了沟面。从屋面垂下来的冰棱,白亮亮地泛着寒光。

  师兄师姐一再抱怨,回去的车票一票难求。放寒假前一个星期,车站卖票窗口前就排起了长龙。那些感叹或咒骂的话语,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把我们的心恶狠狠地揪起来,然后告诉我们一个铁的事实:

  一个星期以后的票都卖完了!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师兄找同学托关系,从内部拿到几张车票。加班车,放假的第二天早上7点半直发西昌,还得在学校多呆一个晚上。

  进入考试阶段,就有同学亢奋不已。这个时候,老师睁只眼闭只眼,不再组织力量查夜,那些睡不着的家伙就更加放肆。用絮絮叨叨缩短回家的时间,或掩饰回家的迫切和离别的感伤,整幢楼就像热闹的大卖场。

  学校早早腾了两间大教室,专门用来寄放被盖。昨天中午,考试才结束,就有人迫不及待把捆好的被盖,呼哧呼哧送过去了。到了晚上,不断有人折被盖,寄被盖。我们还没有睡下去,就被一个咋咋呼呼的消息催了起来:赶紧,明天放假就不寄了!大家不敢耽搁,捆扎好铺盖,跌跌撞撞送到那间教室里。

  夜空中的星星又大又亮,蓝莹莹地泛着寒光。离天亮还早哩。此时,我们不得不跺着脚,努力咬住牙齿,不让它磕出嗒嗒嗒的声响。然后,用嘴里呼出的热气,暖暖手,以驱赶攻势凌厉的寒冷。

  这是进入师范校的第一个寒假。喧嚣的校园一夜间瘪了下去,我们的心也好像被掏空,孤魂般在昭觉街上逛了一天。为了抵御夜间的寒冷,我们在这间破教室里生了堆火。不知谁往火里扔了一个洋芋,很快就在火星四溅中,弥散着洋芋特有的香味。昭觉天气冷凉,土地酥软,种出的洋芋,沙里带着一丝丝甜味,特别可口。这里烤洋芋,和当地彝族汉子一样耿直,径直丢进火里,用明火烧。外面起一层黑黑的壳,用树枝把外面烤糊的刮去,露出焦黄的皮,香脆无比。

  师兄小心翼翼把那个烧得黑乎乎的洋芋扒出来,撕下一块树皮,把黑黑的壳刮掉,捡起来,拍一拍,再仔细修整没刮尽的地方,犹如把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师兄把洋芋放在鼻子下面嗅了嗅,一扬手,又丢进火里。我理解师兄的良苦用心,洋芋只有一个,分给每个人,不过手指甲大一块。与其这样,不如就让它烧在里面,让大家一起分享洋芋的香味。

  秋天的午后,阳光如奶奶的脸颊,温暖,慈爱而安详。这是昭觉最好的季节。周末,我们喜欢约上几个同学,到效外的山上闲逛。这样的日子里,疏软的地上总会散落一些黑点,那是在地里挖洋芋、挖圆根的彝家妇女。我们伸长脖子,笑嘻嘻地对她们说:“大姐,把圆根萝卜给我们几个,我们解解渴!”

  “扯嘛,照着大的扯!”大姐头帕下面的目光柔和而亲切,随着脆生生的话语,几个萝卜就呼呼从头顶飞过来。

  看着哔哔啵啵的火苗,我老是想,要是当时给大姐要些洋芋,这个时候该多好。

  凌晨两点过,捡来的柴烧完了。幽篮的天幕上,几颗硕大的星星,把浑身的寒气,簌簌往下泻。火已经熄了,寒冷张牙舞爪从四周扑过来。大家跳着,笑着,咒骂着,盼望天快一点亮。凌晨五点过,大家再也不愿意呆在这冰窖般的教室里,准备到车站去。路过保管室的时候,却让我们大跌眼镜:里面灯亮着,仍然在寄存东西!

  那一条恶作剧般的信息,让我们冻了两个晚上。

  到了车站,候车室里人声鼎沸。还没进去,里面一股热气迎面扑来,又让我们后悔不迭:早知道这里暖和,还在学校里磨蹭什么……

  麻辣米粉

  西昌的米粉细,筋道,入味,口感相当不错。时至今日,只要到了西昌,得空都会去吃碗牛杂粉。只是,不管老字号还是新开的店,做出来的米粉,都难找到过去的感觉。

  客车一路走走停停,到西昌已经下午2点过。坐了大半天的车,脑袋昏沉沉的,感觉手和脚长在别人身上,老是不听使唤。

  有同学晕车,说吃不下东西。其实,这都是最体面的借口。临近放假,家里经济宽裕的,早早寄了路费过来。家庭拮据也没关系,学校会把寒假的生活费退给大家。按一个半月计算,每个月13块8,发到手里却是22块5。多领了几角钱,大家嘴上不说,心里却暗暗欢喜。

  包里就这点散碎银子,去饭馆是不可能的。这一点,用不着我们宣传,站在门口的服务员,早已洞察了我们的窘迫。她们笑吟吟地用西昌话揽客,眼睛的余光都懒得瞟我们一眼。

  “老板,一个来碗粉!”我们把包堆在一张桌子上,大大方方地坐下来。

  “好哩!”

  “没有涨价嘛?”在店家动手下料的时候,还是有同学小心地问了一句。

  “放心,要敲也不会敲你们学生嘛!”

  大家都吃了一惊。我们的嘴唇上,早添了一层象征男子汉的茸毛,可是在人家眼里,还是一个青头的学生娃娃。

  在她把米粉端上来的时候,大家都把装葱葱芫荽的碗拿过来,把装碱菜的碗拿过来,然后,使劲地往米粉里面赶。有两个手快的,把旁边那一桌的也端了过来,不断地往自己的碗里放辣椒花椒。

  早些时候,师哥们就已经传授了经验。吃米粉,葱葱芫荽放足,老咸菜放够,到口就是菜。而且,一定要多放花椒,麻得嘴巴舌头一跳一跳的,再跟店家要几勺热汤,逼出一通汗,这碗粉就实惠了。

  还没有把米粉里的佐料伴均,我们就开始剥大蒜。这也是师兄们的诀窍。吃米粉前,先嚼一瓣大蒜,喝口汤把那满口的辣味咽下去,催汗发热,效果更佳。

  香葱,芫荽,咸菜,在米粉上堆成了小山,上面是厚厚一层花椒面。我们的动作非常轻松,店主人却呆住了,眼神明白无误地提出了质疑:

  你們……这是在干啥?

  在店家质疑的目光中,我拌均那碗米粉,往嘴里丢了一瓣蒜,嚼碎。那一瞬间,我感觉到嘴里象着了火,烧得口腔刺辣辣地疼。我赶紧喝一口汤,试图把这团火压下去。我只觉得喉咙处有砣棉花堵在那里,脑袋轰的一声,整个头皮嘟嘟嘟跳过不停。而我的胃,好象被一只大手用力揪住,不断往上提。

  这样的场景,师兄早就描述过,说几口下去就好了。可是,我硬着头皮喝了几口汤,弄得满头满身都是汗,眼泪鼻涕直往下流。我的两只耳朵嗡嗡直响,脑子里却非常清醒。我知道,要是再这样下去,这碗米粉就只有忍痛割爱了。

  唯一的办法,是请店家加汤。

  “加勺汤!”

  我喉咙里嘀咕出那几颗字,却把自己吓了一大跳。那音调好像是古墓里的幽灵,从石缝里用力挤出来的,古怪而不连贯。这样的腔调,别说是店主,就连我自己都听不明白。我不得不龇着嘴,顶着一头汩汩往外冒的热汗,用夸张的手势,向店家表达自己的诉求。

  店主那几分幸灾乐祸的表情,早识破了我们心里的那点小九九,大大方方地往我的碗里添了一勺汤。不就是多一勺汤嘛,就是再添两勺,又有啥关系。对于我们来说,那就不一样了。我们师范校下面,是机具厂的职工食堂,对外经营。下午打了饭,同学们经常会到这个伙食团里,花一角钱,添一铁勺米饭。虽然大家都在咒那个管伙食的干巴老头,在吸我们的骨髓,但还是低不住那样的诱惑。

  我得寸进尺,干脆拿了一只碗,请店家把热汤打在碗里。我吃两口米粉,再呷一口清汤压一压。我的喉咙里始终象塞了一团棉花,整个脑袋都被麻得嘟嘟嘟地响。我勉强把这碗重口味的米粉扒拉下去一半,浑身已是大汗淋漓。

  下午,起了风。那风铆足劲的吹,感觉要把树上的皮一层层撕下来。满天的星斗,挨挨挤挤,和昭觉硕大的星星相比,显得躲躲闪闪,瘦骨嶙峋。

  糖水挂面

  拉鲊,是成昆线上毫不起眼的小站。从西昌坐火车到拉鲊,凭学生证可以买半票。虽然没有坐位,下车还有一天的路程,到同学家还得住一夜,在开支上却是蛮划算的。

  凌晨5点过,我们从拉鲜站台走了出来。列车擦着我们呼啸而去,我们跟着前面蟋蟋嗦嗦的人影,朝着一个方向往前移。我们要去的地方,叫鱼鲊,是金沙江边的一个渡口。那里每天有机动的渡船,摆渡拉矿的货车,过往的行人也就搭匕了顺水船。

  两边巍峨的高山剪出的天幕上,几颗亮晶晶的星星眨着眼睛。踩着江边软绵绵的沙滩,听着江水雷鸣般的轰鸣,看着两岸模糊的山峰,觉得自己是这样的缈小和卑微。

  贪玩,贪睡,那是孩子的天性。小的时候,我最害怕冬天去上学。很多时候,我总想懒在床上,哪怕多一分钟也是舒服的。当然,这样的好事总是被妈妈搅黄。妈妈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催促我起床。在我迷迷糊糊往门上或墙上撞的时候,妈妈已经为我做好了早点。冬天的早晨,满地的寒霜,抖落一地的银白。走在这样的路上,咯吱咯吱的响声象寒冷的冰刀,切割着我们的神经。这个时候,偶尔有孩子提着火烘笼,边走边烘手。不过,这样显得高调,麻烦,不小心摔跟斗不说,小孩子记性好忘性大,提不上三两天,那火烘笼就不知道丢哪儿去了。就有人想出了好办法,比如我的伯父家,每天会煮一个鸡蛋,让哥哥拿了捂手。我们家没有这个条件,每天晚上,母亲都会往灶堂里丢个圆石头,第二天上学的时候,让我拿在手上。为这个石头,每天晚上母亲都会起来,到灶间添把柴,怕第二天石头不烫。当然,做母亲的也特别留意,只要遇上鹅蛋大小的圆石头,总要捡回来留着。

  天幕上的星星渐渐隐退,几声鸡啼,把天扯得大亮。

  机动船一声长鸣,把我们载到了江的这一边。太阳从山顶上升了起来,温暖的阳光,慷慨,酽稠,刺得我们睁不开眼睛,还没有走上几步,身上就已经出了一通汗。看着前面又高又陡的江坡路,我们心里直发怵:要多久才翻得过这座山?

  答案是现成的:那个叫庄房的小地方,天黑前能够赶到就不错了!

  我们自持生在农村,大大小小的山爬过不少。可是,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已经连着三个晚上没有睡觉。昨天吃的那碗麻辣米粉,在火车上站了一夜,早已经消耗殆尽。此时,刺辣辣的阳光,应和着粗砺的风,把我们弱不禁风的坏毛病暴露无遗。我们喘着粗气,冒着虚汗,手脚并用,把几乎虚脱的身影涂抹在光秃秃的江坡上,别说尊严,就连最廉价的羞耻都顾不上了。

  太阳偏西的时候,我们扛着散了架的身子,晃进了一个叫河口的小街。

  街上有家饭店,桌子和凳子上的灰尘,诉说着小店生意的清淡。还没有晃进去,里面嗡的一声,一团黑雾样的东西就迎面扑来。对这样的东西我们并不陌生,那是苍蝇。只是大家都惊异于寒冬腊月,它还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此时我们实在顾不了这么多,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再也不想起来。

  店家是一个黑胖的妇人,腰上系着一条辩不出颜色的围裙,斜躺在椅子上打盹。一见有人光顾,赶紧站起身,拿起茶杯给我们倒茶。

  “老板,有啥好吃的?”

  “炒菜、炖菜、蒸菜,啥子都有!”

  “一个给我们下碗面条,吃了好赶路。”

  “我们店子快得很,随便炒两个菜,不会耽搁你们的……”

  “算了,家里早就准备好晌午的。只是,我们吃不起辣椒,有没有不辣的面条?”有了西昌吃米粉的教训,我们都不敢再沾惹这东西。

  “有的嘛!我给你们煮点糖水挂面,安逸得很!”

  大嫂烧好水,把面下到锅里,拿出两扇碗状的红糖,抡圆了膀子,呼——,使劲拍在砧板上。

  大嫂这一手,着实把我们吓了一跳,让人马上联想到十字坡卖人肉包子的孙二娘。也难怪,七八个人,居然没有吃炒菜,难免让店家失望。大嫂动作大了点,接下来的服务却是蛮周到的。她将面盛在碗里,把拍碎的红糖熬成糖水,冒在面上。这还不说,每人都多舀了几勺糖水,直到把锅里的糖水舀干净为止。

  糖水面好吃,却不耐饿。才走到街头,撒了一泡尿,感觉肚子又变得空落落的。

  喝蔗皮酒

  会理的冬天特别温暖。太阳收敛起夏日的焦躁,大大方方定格在瓦蓝的天幕上。酽稠的阳光小被子一样,暖乎乎地盖在身上,满世界都是温热的气息。

  还没到庄房,天就黑了。几颗星星,羞羞答答点缀在天幕上。

  我们走到一块大石头边,准备休息一下再走。大路下边,有细碎的脚步声。我们还没有开腔,就听见坎下有人高声问:“回来啦?嗨,屋头还以为你们昨天到,早早烀了一大锅肉哩!”

  没头没脑的一番话,让我们心里热呼呼的。路坎下面,僻僻叭叭叭一阵脆响,接着就有几根甘蔗飞上来:“喳,先吃几截甘蔗!”

  是同学的叔叔。看得出来,对于我们的到来,家里已经作了准备。大家才啃了几口,路坎下面又问:“不够的话,我再掰几根给你们?”

  在我们连声道谢中,路坎下面响起了洪钟式的喊声:

  “小老實,小老实!”

  远远的寨子里,有了尖声尖气的应答。

  “赶紧背个大背篼来,把你哥他们的东西背回去!”

  我们还没有把一截甘蔗吃完,幺叔就顺着草丛爬了上来,说:“你几个到我家去!我昨天才杀了猪,炒肉回锅肉剩得多,正好帮忙销一点!”

  有这截甘蔗垫底,我们又恢复了元气。还没到家门口,幺叔就冲着屋里的女人喊:“嗳,赶紧把饭菜热一下!”

  幺叔的话短促有力,每一颗字里面都是男人的权威。才进屋落坐,幺叔就提了一桶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大碗。

  那是上了一层绿釉的土巴碗。那一碗酒,少说也有四两,让我们心里直发怵。幺叔看出了我们的疑虑,说:“这个是用甘蔗皮烤的酒,酒度低,就象喝温开水样。你们走乏了,喝点舒筋活血,好睡瞌睡。”

  果然味淡。在淡淡的酒香中,还略带一点苦味。才喝了几口酒,一个黑瘦的孩子就把我们的东西背了进来。幺叔眼睛一瞪,高声说:“不要在那里木杵杵的站着,给几个哥哥斟酒!”

  那个叫小老实的男孩赶紧拿起酒壶,就往我们碗里倒酒。幺叔喝了几口酒,笑呵呵地对我们说:“还是你们好,跳出龙门,以后国家一安工,日不晒,雨不淋,月底等着拿现嘎嘎的工资,巴适得很哩!”

  男孩忙进忙出,从厨房里把热菜端出来,然后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幺叔叹了口气,用筷子点着男孩,说:“赶紧去烧锅热水,几个哥哥吃了饭好烫脚。这个卵皋子,在学校读书比种地还费力,早早回家接我的班来了,我有鸡巴法!”

  在幺叔的劝导下,我们连着喝了几碗酒。

  热热的烫了脚,第二天一觉睡到太阳老高才起来。幺叔家已经做好了早饭,就等着我们了。还没有上桌,我们都感到脑袋闷呼呼的疼。幺叔笑了笑,说蔗皮酒好喝,就有一样不好,头容易疼。

  吃了饭,几个同学谢绝了幺叔的盛情挽留,准备各自回家。可是,在拿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我的包不见了!

  幺叔摇着头,肯定地说:“不怕,就是丢在大路上,也莫得人要的。”

  在分析了所经历的每一处细节后,幺叔把黑瘦的男孩叫过来,要他赶紧到昨天我们吃甘蔗的地方瞧瞧,会不会落在那里了。

  一袋烟的工夫,男孩冒着一头热汗,空着手回来了。幺叔有些失望,咂咂嘴,对我说:“里面,有钱?”

  我茫然地点点头。

  “有粮票?”

  我点点头,又摇摇头。我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慌张,但是脸上的表隋肯定出卖了我。我脑袋晕乎乎的,实在想不起来,那个提包会掉在什么地方。此时,我滚烫无比的脸,一定象块烧红的瓦片。我能说什么呢?仅有的那点生活费,我都带在了身上。最重要的是,里面有几封写给我梦中女孩的情书,一直没有勇气交给她。这样的秘密,显然比金钱重要若干倍。

  “不怕得,你放心回去。我沿路找找看,如果找得到,给你送过来就是。”幺叔抽着叶子烟,辣辣的浓烟把他的脑袋罩住了。

  没想到,五年后,幺叔到我任教的学校,交给我一只退了色的帆布

  包。

  “包找着了。你们走了十来天,小老实去放水的时候,在甘蔗沟里捡回来的!”幺叔点上我递给他的纸烟,慢悠悠地说:“估计是从大石包那里滚下去的。包里的豆腐皮泡稀了,书和本子泡成了一砣,都使不成了。只是有件害羞的事,我实在说不出口。我那个不争气的娃儿,打死都不承认拿了你包里的钱!老子气毒了,把他追出去打了几年工,挣了些钱回来,你看……”

  幺叔拿出一把花花绿绿的纸币,絮絮叨叨就要塞给我。那一瞬间,我脑子嗡地一声,就象那天喝了他家的蔗皮酒一样,两边太阳穴突突突地跳过不停。我感到嗓子直发堵,在泪光中,我只觉得那个孩子黑瘦的身影,老是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

  (责任編辑:李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