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民族地区教育管理

时间:2023/11/9 作者: 凉山文学 热度: 15364
阿胜尔贵

  教育,乃是提高民族素质之本。教育的兴衰,决定着民族的兴衰。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劳动者素质可谓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提,尤其是民族聚居地的教育基础差、底子薄、管理无序,更要有充分认识、清晰思路和有力措施,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做扎实铺垫。笔者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对如何做好民族地区的教育管理,略有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是关键

  师资犹如工厂,能工巧匠方才能出精品。师资就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师资是否是一支管理能力強、业务水平高的校长队伍和一支素质精良、品德高尚、工作踏实的教师队伍的关键。因此,师资是传道、授业、解惑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

  1、选拔校长。校长是一所学校的主心骨、是灵魂,要评论一所学校办的如何,首先要评论它的校长。陶行知讲过:“有什么样的校长,便有什么样的学校。”要对校长的岗位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将校长职业简单混同于教师职业,也不能将校长职业作为行政职业的依据。校长要有明确的使命感、目的感,要有学校的发展方向,有目标意识;校长要能拓展人的心灵的智慧,充分了解、认识师生的疾苦,发挥人的潜能,有沟通能力;校长要能凝聚力量,形成战斗力,手中不仅拿着鞭子,也能举着旗子,让师生朝着目标前进,有管理能力;校长能让一所学校要出人才,出好人才,既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也能见到百花百出,有绩效观念;校长要能识别学校教学的重点、难点,能深入教学实践,有教研教改能力……总之,校长应该是师德高、学识高、技能高的人。认识校长岗位后,更重要的是公开、公正选拔校长,切忌走后门拉关系的人阳奉阴违,让蠢校长办出瘟学校。要有识人的慧眼,选人的谋略,用人的胆识,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让能“造就名师,造就名校,造就和培养人才”的人走上校长岗位。配备班子要考虑成员间的年龄结构、工作能力、性格特点、领导才能、专业素养等因素,做到优势互补,既要充分发挥整体效益,也要突出个人优势和特点,相得益彰。培育出一批敬业能干,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校长队伍,办出一批好学校。

  2、管理教师。这个要从几种类型来区分对待:一是分类管理。可以将辖区内教师依据业务水平、工作能力、职业操守、性格特征、专业特长等作适当分类,归为优、良、差。优者励之,良者帮之,差者扶之,施行传、帮、带,使后者赶前者,人人进步,人人提高。优者塑为名师,良者帮为强师,差者扶为合格教师。依据不同类型的教师,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分类管理,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推进难、效益差,因材施管,使人人有适合的事干,人人能干成事,人人能将事干好。从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二是加强培训。鼓励“走出去”,加强“引进来”。有针对的选派各类教师参加国家、省、州级培训,积极提供教师到名校挂职锻炼;邀请名师、专家到学校讲座、示范和观摩,同时加大校本研修力度,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走出去”,能拓展视野,学习借鉴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有道理。“引进来”,能更新观念,能提供方法和间接经验,起到抛砖引玉之目的。尤其加强校本培训,促使教师校内广泛交流,提倡终身学习,营造浓厚的培训提高氛围。以老带新,重点扶助弱者的强化和提高,使强者更强,弱者进步,全面发展教师的业务和技能基础,充分发挥强师名师作用。三是合理布局。根据县镇、乡村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需要,尽量利用已有的教师资源,解决学科不配套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现实中,村点教师往乡镇跑,乡镇教师向县城紧,县城教师往内地调,利用体弱多病,家庭困难等各种理由投亲靠友,搭天线,接地气,不择手段地往好环境好学校挤。结果,城镇学校教师超编过余,乡村学校缺编缺师。具体学校,主科教师想任副科教学,教学人员想任后勤工作,教学骨干想走管理岗位,致使重点学科无法选择骨干教师,个别特殊学科没有学科配套教师。长此以往,极易造成教师分布失衡,学科不配套不合理,好教师留不住管不好。教育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行业要求,违背了规律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违背了规律办学效益始终会位列低俗的。所以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背景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布局规划,发挥好“教师布局规划和学科布局规划”的约束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形成长效机制,保证教师结构布局合理、学科配套,保持教育工作健康、持续、科学发展;四是注重制度。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要有行业约束,要深入分析区域内的师资水平、办学规模、办学状况、办学基础、学生来源、办学环境等因素,建立一套让教师动心、安心、舒心的管理制度。制度,校校都会有,关键在于怎样“制”和把握“度”上。制定制度的基础要立足于“实”字,要能切合实际,符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制度的要求要体现在“行”字上,要行得通,做得好,遵循行业规律;制定制度的目的要体现于“效”字上,要能推动工作、推进工作、提高工作效能、效率、效益。简言之,切忌违背实际、违背规律、违背效益。好的制度,始终能解决工作不守时、不主动、不认真、不积极、不见效的问题,只要能循序渐进解决庸、懒、散的问题,制度能约束教师,教师能遵守制度,我们的学校将会充满生机、活力,充满育人的氛围,好的育人成果一定会显现。

  二,建立一套良好的

  工作运行机制是前提

  就如工厂,有了一批优秀的技术工人,必须要有一套产品加工的工作流程,而这个流程科学合理,便捷实用,才能出好产品出产品,前提是保证质量和效益。作为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生命线,而有无一套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是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

  现实工作中,横向部门职责混乱,职能交叉,分工含混,从而重复工作;纵向部门政令不畅,任务不清,机构重叠,从而难见成效;上级部门督查工作众说各异,标准不一,目标不清,任务不明,凭感觉和兴致提意见,乱表态,表乱态,让下属学校及教师无所适从,左右为难,导致班子失去威信,领导失去形象,教师失去信心,这些都是机制不健全、运行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具体任务的实施中,主要领导信谁就用谁,信哪个科室就用哪个科室,凭感情用事,凭感觉办事,结果导致岗位职责含混,失去科学性和规律性,起事倍功半之功效,造成运行难,难见效率。调动机制无章可循常换频道,今天调张三明天调李四,没有一个按业绩、资历、学科需要、社会认可度等配备和调动教师的机制,导致教师怨声载道,消极、懈怠,重搭人情轻教学,甚至失望、找人代课另谋它业,而学校毫无对策,只能如此等等,这些都是体制机制的缺陷。要建立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就做好如下工作:

  1、理顺机构。从县市教育主管部门一具体学校一班级一学生,做到纵向机构清晰明了,不增设,不重叠,形成层层管理层层量化的运行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设置的教育科、人事科、职成科,计财科、综合办公室、教研室等职能科室,具体学校必须设的教务、行政、总务、学科组、年级组等科室要做到横向机构权责分明,职能不交叉,不重合,机构间不冲突,不矛盾。要看具体单位和学校的工作实际需要,保留必要的职能部门和工作机构,切忌增设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导致村看村户看户,什么也做不好,做了也分不清是谁的成绩和功劳。或者存在不必要的机构,大权在握,不发挥作用,使工作受梗阻,推进难、见效难,教师和学生怨声载道,不能正常和科学运行。

  2、强化责任。要明确每个机构的职能职责、工作要求、编制、人数、工作流程、约束规则、目标效益评估等,充分发挥岗位的作用,用岗位职责推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每个岗位的人都发挥作用,人人有事做,人人都能把事做好。每个人都知道要做什么事,怎么去做,直接让一线师生感受到没有一个人是多余的,没有一个人是不做事的,没有一个岗位是虚设的,没有一个岗位的^是虚度的,充分体现公平与效率。

  3、科学管理。首先要层层管理,层层量化。指挥、协调、控制、管理要科学合理,符合教育规律,不要顶层直接安排底层,中间层形同虚设,造成消极被动。从上到下,一级管一级,一级抓一级,环环相扣层层落实,做到每级和层都不空、不偏、不虚,具体目标任务能落到实处,不产生“中梗阻”现象。从主管部门到学校、校长、教师、学生,都遵循管理治校、科学合理的管人管事,注入正能量。其次,每层面间的班子分工协作。分工明确,责任明晰,做到不矛盾,不扯皮,不懈怠,抢着做和无事做都不符合规律,人权、事权、财权清晰明了,能收能放方能游刃有余。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部分人忙死累活但难以见效且矛盾十足,部分人闲死却牢骚满腹,怨声载道。科学合理的分工,但杜绝成员武断,校长成空头司令,同时切忌校长独裁,造成班子成员尴尬,这样就很容易失去威胁。要坚持分工和协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校长的驾驭全局和统筹协调作用,切忌班子成员各执一头,不形成合力,精力内耗,失去凝聚力战斗力。简言之,班子分工协作,群策群力,既要重视个体作用,也要充分发挥班子整体效能。

  4、统—要求。在现实工作中,上级部门在督查调研工作时,下级的随之而来就是众说纷纭。同一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主张和要求,导致下级无所适从,不同的上级有不同的口吻,没有明确统一的目标、要求、制度,造成政令不畅,又难以解释的生硬局面。要解决此类问题,一是优化管理程序。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而且形成共识;再去计划分解目标要求,有具体的步骤、环节;再集体实施、操控;最后验收、总结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不足、以便弥补改进提高。要有明晰的“目标一计划一实施一一验收”的管理四环节,避免盲目指挥,盲目决策,结果收效甚微。二是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实用的评价评估体系。要摸清辖区学校的底数、现状,包括办学基础、教学环境、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学生素养、家长和社会支持度等等。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的,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符合本地工作实际的评估制度。要充分的调研,避免要求一刀切,造成差学校扶不起和好学校不实用的尴尬制度。对不同层级的学校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方法和措施,如:管理无序、基础差的学校要在评估体系的设计上要从常规管理、常规教学上下功夫;管理规范、师资强、基础好的学校要从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上下功夫。评价体系要体现规律性和针对性,含盖教师、学生、教学质量、安全、纪律、卫生、德育等的管理,做到横向内容要齐全;也要体现目标要求、计划分解、实施步骤、检验检查等纵向要求;尤其体现实用性,适合评价不同体制学校,不同层级学校,避免一刀切、一锅煮,因为少、边、穷地区学校办学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只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形成“等不得、坐不住”的责任心,才能形成学校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共识,才能有共同的奋斗目标,避免工作要求上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学校生动活泼的发展,体现因校施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办出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校是基础

  一所学校要吸纳好生源、留住好教师、赢得好评价,就要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具有前无古人后难来者,并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体制机制,培育既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又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育人体系。

  1、兴办双语学校,提高汉语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学校的选址要考虑民族语言文字氛围浓厚的地方,才会有家长、社会和生源的强力支撑。比如,要办彝汉双语学校,可建在交通便捷,“毕摩”聚居的地方,长期以来彝族的毕摩是文字专有者,现在不同了,党的民族政策使使用彝文的频率高了很多、只要愿意学彝文就能学到。而“毕摩”使用文字是记录彝族的古典经文的、诉说法事,记载事物的。学彝语的初衷就不仅仅是建立在当干部和考学校上,而是全民族的共识才对。这样,家长和学校的积极性会更高。其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要考虑母语起步,提高汉语会话能力,最后双语并重,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绝大多数农村民族学生都不懂汉语,教学的起步建立在母语上,通过会话,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再学汉字,就是一条捷径。其间,“翻译”是个起决定性作用的词,通过彝语翻译成汉语,是学汉语的最好方法,通过翻译、会话、积累汉语字、词、句、段,提高汉语语言和文字能力。同时深深地扎根在彝语基础上,用彝语研究古典彝族文学,彝风彝俗,彝文化,就会增强彝文的生命力,双语教学就會长盛不衰。所以兴办双语学校,培养民族人才,不妨是办双语特色学校的好路子。

  2、寄宿制标准化管理,养成教育彰显特色。乘着第二个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东风,办好寄宿制是党和政府的希望,也是彰显办学特色,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家文明习惯差,纪律意识淡薄,合作精神缺乏,汉语表达能力弱,统一寄宿管理就能逐步改进这些问题并可保证足够多的时间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笔者有长期的寄宿制工作经历,围绕寄宿制学生的衣、食、住、行、学,开展规范化管理,提倡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具体探索了做好“五化”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训练军事化:学生进校前为重点,邀请乡镇武装部长,退役军人为教官,班主任协助进行军训,改变民族寄宿制学生自由懒散,纪律意识淡薄等现象,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期初、期中、期末经常化训练;学生宿舍管理专人化:要配备专兼职的生活管理员,24小时与学生在一起,负责监管学生的纪律、卫生、安全等,处理突发事件,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床上用品一条线,生活用品一条线,学习用品一条线”三条线内屋管理要求,提高自律能力;日常行为规范化:紧紧围绕“半军事化”管理,让学生守规则,遵守请销假和外出制度,守作息时间,学规范,学制度,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杜绝厌学、上街打游戏、夜不归宿现象发生,做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化、统一化、标准化;卫生训练经常化:要求寄宿生勤洗衣被、鞋袜,勤洗脸、洗脚,漱口,勤扫公共地段、寝室和教室,做到无臭气、无纸屑、无灰尘,学校也要加强个人卫生和维护公区卫生的监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生活配备统一化:学校要用好民族寄宿制学生补助经费,同时争取各方支援,统一服装,统一学习用品,统一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强化“半军事化”管理,力求做到这“五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就会卓有成效,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时配强寄宿制班级的师资,着力提高育人质量,打造规范化管理品牌,这是一个走集中办学之路,培育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

  3、培育艺体特色学校,缓冲主科教学压力,培养民族艺人。首先,要充分挖掘民族学生能歌善舞,擅长运动的潜力。善于歌舞,体质好,热爱运动是民族学生的特点,但语言和文字的零起步,主科成绩难以进步和提高,就要培养唱歌、跳舞、田径和球类运动人才,配强音体美师资,挖掘和培养艺体人才,打造艺体精英学生,着力培养民族文艺体育人才,走出教学质量不高,难以取得家长学生社会认可的困境,办出艺体特色学校,增强学校的生命力和办学特色。其次,发挥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的作用,教研机构要倾斜人力物力财力编写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乡土教材,如彝族月琴、朵洛荷舞、阿都高腔、彝口弦弹唱,甚至彝族的“克智、尔比、博琶”等等歌舞和“训世”的教材的编写研发,用于教学,使教有所依,学有所获。然后,充分发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的示范、传承作用。邀请他们进学校传授、讲解、示范民族文化,如传授银饰文化、口弦、漆器、歌舞、彝餐烹饪文化等,培养民族文化人才,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走出没有升学就无法就业谋生的困境。

  4、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加强禁毒防艾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和世界开发融合,毒品和艾滋病成为人类难以征服的劲敌。针对“少、边、穷”地区毒品和艾滋病蔓延泛滥的势头,学校加强禁毒防艾教育成大势所趋,建设禁毒防艾示范学校,符合时代潮流,也会得到家长、社会的拥护和支持,也会彰显学校的特色教育。首先,“禁毒防艾”工作列入学习工作计划。“禁毒防艾”工作列入学习课程。“禁毒防艾”工作进入乡土教材,进入课堂,进入班会、周会课,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与学生的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与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结合起来。其次,将“禁毒防艾”工作列入学校课程。学校的思品课上,以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的形式,通过具体形象的图片、事例、课件,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呈现活生生的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灌输预防防范知识。再次,学校以开展专题讲座、黑板报、图片展、播放影像、校会升旗仪式时校领导讲、新生入学时请司法部门讲等活动,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通过“活动”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切实做到润物无声。学校还可以在师生中开展“上好一堂课,读好一本书,参观一次展览、专题片,开好一次主题班会,写好一篇心得”等活动来生动活泼地开展工作,将此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个工作,深入到师生的心理。最后,学校、家长、社会连接配合。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打组合拳,让学生去影响家长的行为习惯,通过学校的育人成效,学生的良好表现,让家长和社会拥护学校工作,带动社会形成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的氛围,筑牢禁毒防艾钢铁长城,符合世界潮流和时代特征,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提高一批学校的

  教学质量是根本

  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线。一所学校的办学效益如何,就看它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果,一个班级亦如此,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针对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管理软弱涣散,无章可循的情况,主管部门和具体学校要深思,怎样才能提高质量。何为质量?简言之,育出优秀人才。具体讲,培育出有丰富知识,优良品德,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培养优秀人才,就要“以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为途径,以质量为目标”,充分体现质量的重要性。

  1、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早自习、晚自习三个重要环节。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加强教学“六认真”。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上好课程,突出民族地区学生基础差、汉语表达差、育人环境差、行为习惯差和教学难、管理难的特点,把这“四差两难”贯穿于整个教学和管理过程,尤其是把“四差”融进备课和上课中,向学生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加强教学工作。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加强知识的积累,同时提高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加强实验课和活动课的开设开展。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大纲,把重点放在备学生的基础上,适度适用;上课要充分体现民族学生的特点,绞尽脑汁让学生听懂、读懂、学懂,优质课和示范课固然很重要,但不一定适用民族学生,“懂”字为本,学懂弄通才是根本,要开放适合民族学生的校本教材,有师资条件的学校,可以加强双语教学,充分利用民族语言、文化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向时间要质量,在一个规范学校半个小时可以解决的问题,民族地区学校可能一个小时才能达到。所以充分利用时间,紧出更多时间来进行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没有解决好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放在早自习晚自习解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施寄宿制以来,有足够多的时间用在教学上,以前学生在路上荒废和做家务的时间可以用来补充教学和学习。要在早晚自习完成改错、巩固、提高的任务,用足够多的時间进行听、说、读、写,强化再强化,提高再提高。要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领会、运用贯穿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家访、考核各个环节,向管理和教学要质量。同时做到严父般的管和慈母般的爱相结合,做到不歧视不反感不厌弃民族学生,对民族学生的恶性要视其特点纠和正,切忌离而远之,坚持用真心去教育学生,用诚心去感动学生,用爱心去关怀学生,一个厌弃学生的教师是不可能在教学上取得好成绩的。

  2、辩证看待民族地区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上面所述的向时间、教学、管理要质量的观点,是以“懂”为本的观点,倾向于灌输,向学生强硬的灌输知识,难免死记硬背,这似乎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其实不然,广大民族地区的学生,大多数没有听说读写能力,没有过语言关和文字关,理解能力差,语言表达差,连最简单的识字组词造句都不会,如何谈素质的提高?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悟出,民族地区的学生没有知识的积累,没有办法谈素质的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充分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所以长期以来的政策一刀切对民族地区教育的进步提高和发展是不利的,民族地区的教育不存在减负,连最起码的课本教材的知识都难以消化,甚至无法消化,谈何减负。民族地区的教育,根本不能减时间和任务,相反应该在教学计划上加时间和任务,民族地区的教育根本没有办法把心思用在课外读物或更深难度上。国家规定不能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能布置家庭作业,不能辅导等等,民族地区学校依然执行,结果连最基本的教材知识都掌握和领会寥寥无几,民族教育怎么提高和进步?这就要求多读多写多练,过语言关和文字关,充分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向素质教育迈进。

  3、聚焦质量,加强教研教改。教育科研是民族教育的薄弱环节,立足于民族学生的基础、思维和学习习惯,加强研究如何规范学校的常规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工作要深入基层学校,深入课堂,随机听课,要充分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展开。加强校本研修,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形成各具特色的教研成果,为提高质量服务。校本教研要充分结合学校的办学水平、师资结构、办学层次、管理特点,挖掘教师的教学潜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人人能成才,人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校本教研还要加强质量检测,明确工作任务、性质和教学方法,重心放在提高质量的研究上,要加强培养和培训校本教研队伍,形成传、帮、带的教研和教学格局,要向成功学校学习方法,形成长效机制。加强教研教改要与国家的教学改革和发展衔接起来,要与当地教改实际结合起来,要与具体学校的提高质量的捷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重在反思,重在解决疑难问题,面向全体,形成科学的方法、机制。加强针对性的教研教改,是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4、兴办—村—幼,为提高质量作底层铺垫。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原因交织,广大民族地区的孩子没有经过幼儿教育或学前教育就直接入学小学一年级,语言障碍和行为习惯差,直接影响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段的教学质量。这是民族教育的短板、薄弱环节。目前虽然实施了一村一幼,但是亟待完善和发展。一是村幼的发展要因地制宜,人口较多、居住分散的村落要探索建一村多幼,人口少、村与村之间接壤和人口集中的村,可以探索建立多村一幼,避免浪费资源,影响效益;二是加强村幼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把好师资入口关,幼儿教师要“姓教”,要过好语言关,村幼教师最好能运用当地语言进行双语教学,要保持长久稳定,能做到村幼师资不随更换、流失、流动,尤其是加强村幼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上岗前送到规范的幼师培训机构或幼儿师范学校进行专门的培训,不合格不上岗;三是解决校舍陋和设备缺的问题,目前许多村幼是维修村支部活动室、闲置村小、彝家新寨活动场所等富余公共资源开办的,校舍不标准或不尽达标,缺少必要的儿童玩具、教具、设备,使村幼无吸引力、无趣味性,缺少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政府、教育部门要积极思考、设法改善办园条件;四是要有资金保障,除了上级转移拨付的资金外,地方政府要想方设法配套、投入足量的资金保证村幼工作的正常运转,要积极吸纳社会资金,依靠社会办学力量,引进社会合法资金建设村幼,没有资金支撑、村幼工作是寸步难行的;五是要开发教材、建章立制、提高质量,要积极开发和编写具有民族特点容易接收的乡土教材,汉彝对译图书,音响教材,建立完善村幼管理、教学、安全等制度,促进村幼规范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园效益。办好一村一幼和在乡中心校所在地的一乡一所,扫除民族学生的语言关、习惯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汉语会话能力、甚至识字和计算能力,一定是提高小学阶段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和重要途径。

  5、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方向,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教育均衡应该包括入学机会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享受教育发展成果的平等。但是现实中,尤其是民族地区城乡之间的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教育公平是任重道远的。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民族地区除了县镇有几所像样的学校外,都是乡村学校,农村学校是否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的资金投入,在教育设备、学校基础设施改善、寄宿制学校的食宿改善等方面重点倾斜。要想方设法投入资金,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化建设,运动场地,实验室,图书装备,音、体、美器材配置要合格,促使硬件设施均衡配置,促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发展。要加强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招的教师应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不断充实新生力量,对原有教师加强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教书育人水平,要不断接收优质教师资源到农村任教,协调城市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到农村学校上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将会起到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农村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推动师资力量均衡配置。只有农村学校办好了,城镇的大班额、超班级现象自然会减少,压力就会减轻。

  城乡学校间结对帮扶。城镇办学规范、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要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强校带弱校,城镇教师可以支教,或者轮流到农村对口学校任教,校长可以下挂锻炼并指导工作;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在工资关系和人事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到城镇学校轮流任教,学习教学经验、方法,校长也可以上挂,学习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和管理经验。实现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农村学校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才能带动农村学校的真正发展。城镇学校的活动性的装备、仪器、设备可以与农村学校共享共用,尤其是远程教育平台,实现硬件资源共享。学校节庆活动,城乡学校可以联庆联办,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师生文艺水平。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增进校际师生的感情,拉动农村学校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只有有效提高发展速度慢、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低的农村学校的发展,缩小校际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提高所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提高所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合理规划布局和加强控辍保学。坚持“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片区集中,高中向城区集中”现行比较主流的原则,合理规划学校布局,优化农村、城区学校布局,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尽力推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力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严禁使用非正当手段招揽生源,严禁出现大班额现象。强化地方办教育的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入学“六长负责制”即教育局长、乡(镇)长、校长、村长、组长、家长,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应读尽读,着力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加强义务教育结构合理布局,使校际之间、乡镇之间、城乡之间的办学水平逐渐拉近,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6、民族教育要质量兴校、德育立校,管理治校。要有育人成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狠下功夫抓常规教学,要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注重德育教育,纠正学生“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己不克制,对事不努力”的现象,一所學校的管理科学,德育工作有声有色,校风、教风、学风很好,教学质量肯定不会很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学大计,质量为本,抓质量和效益要抓管理和教学,抓德育要充分分析和认识民族教育的特点、基础和规律,尤其充分认识现状、症状,猛药去疴,缩短民族教育与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民族教育将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之,要振兴民族教育,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建立一套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是前提,办出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学校是基础,提高一批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根本,从而达到和谐发展、整体发展、联动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育人成效、办学效益的终极目的。

  责任编辑:李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