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答:“看不下去就别看。”
少年大吃一惊:“都说这是必读书……”
我吐露真言:“除了义务教育的课本,世上并无必看之书。”
如果书对人有一定的价值,那是因为它像陨石一样,击中了读者的某一处,记忆、幻想、灵魂,都发出呼喊,听到了那来自外太空的电波。
《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读到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赞不绝口:“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她能深切体会这两句诗吗?如果不能体会,背得滚瓜烂熟又有何用?
书单的可信度我也向来存疑,到底是谁把《给孩子讲量子力学》当作小学生必读书目?连我的几个读大学的朋友都表示看不懂。还有,是谁居然列出“一生中必看的一千本绘本”这样的书目?尤其是,里面好多还是套装,《神奇的校车》11本,《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12本,谁家宝宝能这么一目十行,日览 30本?
我不知道书单的始作俑者是谁,但我估计它的问世来源于年轻人的迷茫:书山重重,怎么才能走到“白云深处有人家”?文海巨浪,传说中的海外仙山在哪里?于是,一单在手,心里熨帖了,它像高考秘籍一样,指引了方向。
但,人家的阅读地图未必对你适用,你应该有自己的航行方向。
我诚实地建议:与其拿本精装《中国史学名著》装门面,不如找几本读得下去的书看看。
别担心那只是闲书。你最初的中国文化常识,可以来自诗词;你对人生、人文的朦胧认识,可能来自小说。凡来过者,必留下痕迹。在青春期,有时就是书上的一句话、一行字,像突如其来的碘伏,淋在你新的伤口上,好痛,痛里有安慰,这清洁是疗愈的开始。
读书,是让自己见识独到的重要方式。只是,不必逞强,不必为难,任风吹哪页读哪页。
你當然会错过很多好书———可是,随便去任何一家公共图书馆,你都会知道,全世界的好书是那么多,穷你一生都读不完。遇见,是因缘际会;错过,也是必然。世上并无必看之书,能读下去的,才可能是滋养你的好书。
左汝正荐自《齐鲁晚报》2019年9月17日豆薇/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