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台词语病百出也是一种“语言腐败”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选刊版) 热度: 13062
韩浩月

  最近的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台词被网友挑出诸多语病。在此之前,也有《芈月传》《杨贵妃秘史》、新版《水浒传》等古装剧,被发现有雷人台词。错用典故、俗语,病句以及错别字屡见不鲜,让这些古装剧作失色不少。

  就《知否》被议论最多的几个语病来看,“款待不周”“小女嫁了个好人家”是自谦词用错,“悉数全收”“手上的掌上明珠”是语义重复,“云英未嫁”属用典不当,“继承大统”是逻辑混乱,“满城文武”是自造生词……感觉语文老师教过的各种语法错误,在《知否》里都能找到例子。

  《知否》的語病引发讨论,首先是因为剧作影响大。观看的人多,“捉虫”的人自然也就多了。出品方应当感谢挑错者,或正是因为喜欢,大家才愿意通过这个做法,来对该剧表达意见。

  其次,出品方应该反思,这些看上去明显属于低级失误的语病台词,是如何从剧本阶段顺利到达屏幕之上与观众见面的,电视剧台词的审校环节压根不存在了吗?

  不仅是各类网剧,就连在正规大台播出的电视剧,也常错别字连篇。剧作是集体创作的产物,观众是受众,按理说创作者唯有水平高于观众,才能征服后者,可现在好像反过来了,大量观众可以一眼发现剧作在语文方面的硬伤,要对创作者进行一次语文教育。这不禁让人觉得,传言说“不少影视行业从业者没文化”这事难道是真的?

  语病集中在古装剧,和当下不少剧作改编自网络小说有关。经查,果不其然《知否》是根据所谓的大IP改编的。网络大IP这些年集中于各类后宫、穿越、历史等题材,作者多是年轻人,为了赶进度,日产万言者众,避免不了在情节上胡编乱造,在遣词造句方面马马虎虎。这是长期以来网络文学的问题所在,作者没耐心打磨作品,读者也不追求精致的阅读,再加上网络发表缺乏编校环节,导致了大量达不到出版标准的作品问世。

  剧作改编,本该是一次难得的纠错机会,但现在的电视剧、网剧创作,也在拼速度、拼流量,在题材、剧情、人物等方面,提炼出来了看点、卖点,但却在细节方面忽略了精耕细作,尤其是台词方面,拉低了剧作的水准。

  不但是剧作,整个社会对于语文的重视也在变低,各种广告标语、店面招牌、海报招贴,错别字层出不穷,经常出现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在自媒体时代,大量充斥着虚假信息、常识谬误、语病与错别字的文章,这些文章多是创作者东拼西凑而成,占领了各类全民使用的APP,每时每刻都在拉低公众的阅读审美。文章不再是文章,作品不再是作品,它们有了一个时髦的名字叫“信息流”。

  电视剧里的语病,只不过是其他平台、载体、渠道语病泛滥的一种,如此种种语病汇聚,形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语言腐败”,这种被商业潮流主导、被速朽文化引诱而导致的语言腐败,在各个层面开始弥漫,试图切断人们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以粗鄙为荣,以消费劣质文化产品为快感来源……久而久之,语病的泛滥必然会带来智识的下降与减少,也会让精神追求变得萎靡。

  不能把发生在电视剧里的语病当成一件小事,更不能将之当成娱乐津津乐道。影视剧从业者要重视对台词的锤炼,起码别让各种语病台词霸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