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不是每一盏灯都有机会照亮道路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选刊版) 热度: 12041
游宇明

  我熟悉的一所大学搞60周年大庆,邀请了许多“优秀校友”回校。可在校方的主旨报告里,提到优秀校友时有政界高官、科技精英、知名企业家,就是没有几个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校庆典礼也未邀请从事基础教育的校友代表发言。要知道这个学校十几年前还带有“师范”两字,就是现在,也依然有大量校友奔赴各地的中学、小学任教。校方此举引起了不少校友的负面观感,有资深校友在网上发表《母校,我的母校》的帖子,表达自己的不满,短短一天时间,点击率就到了五位数,学校只好手忙脚乱地“灭火”。

  大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学子成才,高校重视成功校友,原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对成功的理解不能太狭隘。学生毕业之后做了大官、发了大财、出了大名固然是成功,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样是成功。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成为官人、富人、名人,并非完全是因为才华的差别,有时也与环境、机遇紧紧相连。就像灯一样,有的被安置在人来人往的街道或大量人群聚集的广场,它们每发出一点光都引人注目,因而也就容易得到羡慕、歌颂;有的被装在家里或平时少有人去的地方,它们也一样可以发亮,其亮度、时间未必比大路旁的灯少多少,并不能因其少有人关注就加以忽视。一位老师、一所大学、一个社会,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人与人在环境、机遇上的这种差异,给每一盏灯同样的尊重,让他们不为没做街灯、广场灯而伤心流泪。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一个社会如果只有官员,没有民众,只有科学家,没有中小学老师,只有名人、明星,没有普通人,它还能顺利地运转下去吗?

  1940年,浙江大学流徙到遵义,校长竺可桢邀请费巩担任训导长。接受职位之后,费巩说:“吾不要训导长的薪俸,仍要教授原俸,一年可省出四五千元来,可拿这笔省出的钱用在学生物质生活的改善上面。”费巩上任后,就在后勤方面下大力气。他亲自动手烧开水为学生杀臭虫。学生宿舍灯光太暗,他花费许多精力设计出一种亮度大烟气小的植物油灯,并拿自己的工资购买玻璃、铅皮等材料,制作了800多盏分发到学生宿舍。在费巩看来,训导长代表着一个学校的道德形象,他想以此举告诉学生:学校是真心地爱着学生的,不论他的家境是否富裕,也不管他的才华是否出类拔萃,以后是不是一定会做耀人眼目的“路灯”。

  是的,不是每一盏灯都有机会照亮道路,因此,我们在与各种各样的“灯”相处时必须放弃一些势利,不能老是以成败论英雄。其实,路灯的粉丝多多,你给予再多的关注,它们也不会太在意,反可能觉得本是应得到的,而家里的灯、偏僻角落的灯则不同,他们平时少有人关心,你体贴它们的寂寞,愿意付出一分他人忽略了的理解、尊重,它们便会特别感动,极可能激发出做一盏更亮、更耐久的灯的愿望。

  人的本质是趋利的,对“路灯”的追捧不过是一端罢了。我們很少想及一点:一个人处在什么位置不是永远不变的,有的可能现在风光无限,未来栽一个跟斗就什么也不是;有的可能目前寂寂无名,未来也许灿若星辰。有平常心,不趋奉“路灯”,不冷落“屋灯”,才是正确的为人处事之道。

  任何一盏灯都会发出自己独特的光。善待每一盏灯,我们的生活才会永远光明。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