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了“最美中国人”大型美术作品展,为一大批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所感动。
一段时期,美丑颠倒,美被异化了。忸怩作态搔首弄姿的、穿得越来越少的、出乖露丑不知羞耻的……这类人走红网络、荧屏和舞台,统被称为“美”而被生活中的青少年所盲目拥趸和效法。一首题为《最美》的歌,也沉醉于“你发脾气时翘起的嘴”,说这乃是“我眼中”的“最美”……
这里有一个对“美的本质”的认识问题。人们耳熟能详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个著名论断:“美是生活。”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车氏进一步指出:“凡是我们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就是美。”所以,也许“忸怩作态搔首弄姿”种种,在某类人看来确实有点儿肢体的“美”,但它不是生活———生活不应是那样的。而“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即“美的生活”,是什么样呢?拿女孩子来说,农家少女“非常鲜嫩红润的面色”“体格强壮”“長得结实”,是美;贵族少女,长着“纤细的手足”,“连疾病也成了一件有趣的、几可羡慕的事”,则是“虚骄的、病态的、颓废的”,是丑。这“应当如此”,便是人们内心的追求,贵族和贫民各有不同。美,是依照大多数人的“理解”而“应当如此的生活”,大多人并不喜欢“忸怩作态搔首弄姿”种种,所以那不是“应当”,也即非美。

“面色红润体格强壮”,散发出青春活力和蓬勃生机,多美啊———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的第三层阐释:“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就是美的。”美的生活,自然生机勃发。而所谓“凡是”,即并非单指“面色、体格”种种。
《诗经·鄘风》说:“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这里的“仪”,显然不仅指仪态。仪态是内心的反映,诚于中而形于外———仪,更指心志。像此次展览中展示的“最美中国人”,他们是时代楷模,他们的克己为公、攻坚克难、精益求精、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敢于担当、扶贫助弱、仗义疏财……行为,最能“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且令我们重温了孔子教导的“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以义为做人根本———这话。做人的根本,即是人们的行事准则,也即生活的本来面目———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帮助鼓励体谅,那就是美;人们严以律己砥砺奋进,自然更是美。
咱们也许看到过人情冷漠、世态悲凉、不思进取的一面,颇觉世风浇漓,令人沮丧。然而咱们更应该放眼长望,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美的一面。生活中其实不缺少“最美”,这是人性使然,万世真理。如今人们十分恰当地把“最美”称誉加诸这些不平凡的普通人身上,艺术家且予以生动展现,而这样的人生活中所在多有,处处可见其美,多么令人鼓舞。人们推崇“最美”,心有所动,会觉得“最美”之人所为,定能发扬光大,咱们每个人其实都应该做到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