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复盘指对局完毕后,双方随即复演棋的有关进程,以检讨某些招法的优劣得失或胜负关键。在职业比赛中,复盘通常是棋手惯例。一个人到了老年,回望自己一生的经历,分析、总结成败得失,也是一种人生“复盘”。这是对自我的交代,既可给后人留下经验教训,也有助于当事人对尚余岁月的把握。
2014年,邵燕祥在81岁时推出两本书,一是《人生败笔———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作者说“回顾我走过的路,基本上是一條失败的路”。另一本是《一个戴灰帽子的人———1960—1965:“文革”前夕,一位右派分子的迷失》,讲“文革”前六年“右派”岁月及自我迷失的经历。2016年,83岁时又推出《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是作者到1958年的自传,用亲身经历证明着那个时代。三本书不妨说是邵先生对自己人生特定阶段的“复盘”。如同下棋复盘于失败一方更有意义,刻骨铭心的“失败之书”,远胜庸俗的“成功学”读物。
围棋复盘主要针对弈者觉得有疑问或失误的着手,而对正常着手基本忽略。对此,章诒和评价:“邵燕祥是通过一种‘自我救赎,来展现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意志与自由精神。”这样的人生复盘是对历史的审视,对社会的反思,也是对自我的解剖,很有借鉴意义。
韦君宜81岁时出版回忆录《思痛录》,是继巴金《真话集》后又一本说真话的书。此书完成于病榻,不是一般的痛定思痛,而是大彻大悟。用共产党员的“初心”和知识分子的良知,记述个人经历,反思历史之痛,其反省多有新视角。
如今,因电脑、印刷较方便,自费出版较常见,不少老同志自撰并编印个人回忆录,这是一件好事。我读过不少此类资料,多有受益。不过,发现有的个人回忆录讲人生经历时,只注重反映个人业绩或成就,对失误或差错,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语焉不详。其实,当事人一生所为,未必都“伟光正”或“高大上”。个人写回忆录,多显自己好的一面,此乃人之常情,但如果全无反省、反思之考量,刻意隐藏、掩盖或文饰不好的东西,那就谈不上人生“复盘”了。
著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何炳棣,其自传《读史阅世六十年》颇有学术及史料价值,也不乏真率性情,但也许是有把个人回忆录视为成功者自传的潜意识,内中几无反思。有人说:“他对自己的专业成就及学术贡献侃侃而谈,不避‘目空当世及傲慢之嫌。”还有人说:“何炳棣的回忆录记录了他一生中令人骄傲的个人经历和成就,跟大多数成功人物的自传一样,一路高歌,高歌得让人仰望,甚至心里抵触。”
复盘主要是为了检讨问题手。如只为显示自家妙手、制胜招,那样的复盘,成了棋手对胜局的自战解说。有些老同志的回忆录大抵如斯。
晚年复盘正当时,人生如棋可反思。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