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读史有感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选刊版) 热度: 15532
毛自平

  一

  一个人独坐书房,面对一屋的历史图书,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仿佛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寂静而沉闷的深秋。

  当荆轲抄起匕首刺向秦王时,不知他是否想过身后的毁誉?“風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视死如归的豪迈,太子丹狡猾而惊惧的目光,以及秦武阳外强中干的形象,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令我悲而叹之。

  有人说,秦的存在是历史的使命。荆轲无异于逆流而上的孤舟——在飞流直下的湍流中,至死都背负着血泪与失败的宿命。但在我看来,感情上他是个英雄,而理智上,他却是个蛮干的匹夫。深秋,临行前。残阳如血,哀鸿遍野,马蹄声响彻云霄。荆轲手握宝剑,将深沉的目光投向来为他送行的王公贵族,随后策马飞驰而去。这一眼,重如千钧。

  二

  公元262年,冬日,刑场上。

  神秘的琴声铺天盖地,稽康一边抚琴一边微微皱起眉头,两束鹰隼般的目光从他那深邃的眸子里射出。他的目光没有停留在为他请愿的三千名学生身上,没有瞥一眼在某个角落对他挤眉弄眼的小人。

  他看见了什么?或许看见了阮籍正驾着车,载着酒,仰天长啸,沉重的心在孤寂中煎熬;或许他看见了正在打铁的自己,熊熊的炉火,愉快的吆喝,铿锵有力的锤声,遥远而又迫近,虚幻而又真切。一声叹息,琴声戛然而止——《广陵散》从此绝传。那一年,稽康39岁。

  也许吧,中国文人的悲哀总是在报国无门与归隐无路之间徘徊,身处乱世的魏晋名士如此不羁的人生风范,为那个沉郁的年代抹上了一道亮色。

  三

  思绪仍在飘远。

  没有戈盾的铿锵,也没有战马奔腾的豪壮,周围是死一般的寂静。

  霸王闭着眼睛,他在追忆什么?是忆当年亲率八千子弟的意气风发?是思破釜沉舟大战巨鹿后的威震天下?是悔当初鸿门宴上的放虎归山?还是恋昨夜垓下大营中自刎的虞姬?

  无人知晓!人们只知道这位曾经挥戈荡平大秦宗庙、火烧三百里阿房宫的一代霸主,此时却不得不割下自己高贵的头颅,给自己叱咤风云的一生画上句号。

  可是项羽,纵然有人称赞你至死“不肯过江东”,但即使过了江东,汉军再至,你又如何对付呢?

  纵“江东子弟多才俊”,可你弃韩信不用,用范增而不信,又如何能够卷土重来?

  合上书,我不由感慨万千。历史就像一台戏,丰富我眼界的同时又拓宽了我的思维。可历史永远都是历史!

  【郭旺启荐自《松江报》2015年6月2日/童 玲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